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的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一节,属于课程内容中的第五个专题“人体生理与健康”。本专题课程内容是人体具有多个系统,各系统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人体健康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机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系统、器官等不同的结构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对于本部分内容,《课程标准》中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本节课中,需要学生达成的课程目标是: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这是为构建重要概念前半部分服务的。本节课通过教具或模型,分析资料,让学生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理解呼吸道的功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初步了解呼吸道的功能的前提下,体会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具有一定的限度,让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保护环境,主动宣传关于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观念和知识,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能力目标】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功能。
【教学难点】呼吸道作用的功能
单元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属于“人与生物圈”主题。本节内容与本章与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都属于人体新陈代谢方面的内容,这几章的内容都是为达成“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这一总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了解了一定的人体结构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人体的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待自己身体相关的知识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教材分析
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章与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都属于人体新陈代谢方面的内容,这几章的内容都是为达成“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这一总的教学目标服务的。《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与这一目标相对应,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观察与思考”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呼吸系统组成模式图的观察,说出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在此基础上,教材呈现了一个有关呼吸道结构与功能方面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呼吸道不仅是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结构,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本节课的两个主要部分“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都是先安排一个活动,然后呈现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体现的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本节的重点是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功能;难点是说明呼吸道能够使吸入的空气温暖、湿润和清洁
核心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理性思维:通过模型或实物展示、材料分析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呼吸道的功能。
3.社会责任: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材料用具:羊气管、呼吸道的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暑假学生外出旅游的视频。引出氧气带领大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人体之旅。 观看视频,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接下来人体之旅埋下伏笔。
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的功能 旅行规划一 【旅游攻略】过渡:为了更好的旅游,旅行前先做好旅游攻略,让学生自学教材43页的图片和文字,完成学案中的任务一的 4个问题。学生自学完成学案的同时,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1.红笔批改学案,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状态。 2.让学生展示答案的同时,强调学案中易错字“肺”。 3.为了便于理解会厌软骨的作用,让学生结合动画,解释氧气和食物分道扬镳的原因。 结合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旅行地图”,在自学课本 43页内容的基础上,完成学案[活动一]中的 4个问题。 1.写出“我”(氧气)从鼻到肺这段旅行中依次经过的“景点”(写名称): ______ →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 2.同桌之间复述“我”(氧气)的旅行路线。 3.根据“景点特点”,“景点 ”可分为 _____和两_____大类。 4.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_____,_____结构可以让食物和空气分道扬镳。 通 过自学,让学生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纸笔落实知识点。
旅行规划二 【旅游奇遇】 过渡:熟悉了旅行路线,便开始旅行吧!在旅行中氧气会有哪些奇遇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播放微课。结合教材 44-45页的资料 1-4,借助于背包中的教具,小组合作,群策群力,为氧气解疑答惑! 1. 实验探究第一步:观察 ①看一看:羊气管 C形软骨 ②捏一捏:体会 C形软骨的弹性第二步:体验 ③折一折:折叠光滑的吸管和环形吸管第三步:思考 ④想一想:气管的结构可以保证气体的顺畅通过。结合 C 形软骨和鼻骨的图片,得出呼吸道空气顺畅通过的原因。 2. 资料分析结合视频课本 P44-45资料分析 1.2.4,讨论空气经过鼻和气管时会发生哪些变化?把讨论结果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内。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呼吸道的作用:清洁、温暖、湿润。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第一次讨论内容:小组为单位,结合羊气管实物,用手捏一捏感受气管中的 C形软骨特征,再借助吸管折一折,验证可以保持气体的顺畅通过。结合图片理解呼吸道中骨或者软骨起到支撑的作用,保证气体的顺畅通过。 结合教具、模型,让学生的更好的理解呼吸道的功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小组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走进生活 旅行规划三 【旅游感悟】 环节一:走进生活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现象一: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和在赤道生活的人们相比,鼻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现象二:感冒鼻塞时,往往用嘴呼吸,在这种情况下,会觉得嗓子非常干,而用鼻子呼吸就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 环节二:保护环境过渡:呼吸道是不是可以将空气中所有的细菌、病毒都可以清扫出去呢?观看视频,找到答案。引导学生思考,面临我们所处的环境,身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让学生畅所欲言。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鼻腔长,可以起到预热空气的作用。 2.鼻腔的作用是温暖、湿润、清洁。观看尘肺、肺炎视频,总结归纳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有一定的限度。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自身做起、植树造林、法律宣传等 走 进生活,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做到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盘点收获 旅行规划四 【旅游游记】过渡:氧气的人体之旅已经结束,为了纪念这次旅游,让学生帮着整理旅游游记。 独立完成学案,帮助氧气完成它的旅行游记。 盘点收获,做到纸笔落实。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课后反思 本节课导入环节是暑假学生外出旅游的视频,在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的同时导入新课,让氧气带领同学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人体之旅。课堂内容包括四个环节:旅游攻略、旅游奇遇、旅游感悟、旅游游记。 本节课的重点是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功能;难点是呼吸道的功能。在第一个重点知识点呼吸道的组成,我选择的处理方式是,让学生结合“地图”和教材,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身体构造下,更好的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在处理呼吸道的功能这个重难点时,我选择的处理方式是,让学生结合实物氧气管,先观察气管的结构特点,让学生理解气管或支气管的软骨,保证了气体的顺畅通过;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另外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讨论,结合模型或者视频等教学环节,训练了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能力,让学生理解呼吸道的功能是对进入到空气进行清洁、温暖、湿润的处理。 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知识迁移的作用,在旅游感悟环节,先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北欧人的鼻子长,用鼻子呼吸比用嘴呼吸好的原因。最后通过视频了解尘肺、哮喘等疾病,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有一定的限度。进行情感升华,让学生有保护环境,宣传关注人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本节课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1.在小组讨论中时间不足,因此学生讨论不够时间,讨论的结果不够到位。另外,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多关注中下层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多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 2.教师必须有灵敏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知识接受的过程,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 3.学生在老师面前人人平等,要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那些暂时发展不理想的学生,多鼓励表扬,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