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 第五单元单元作业设计案例
一、单元内容
学科 生物学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教材内容
1 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 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细菌
3 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三节 真菌
4 第五单元第四章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 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6 第五单元第五章 病毒
二、单元学习目标
(一)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属于“第五主题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繁殖方式;认识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共分五节,主要涉及“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先从宏观角度介绍细菌和真菌菌落区别,再从微观认识二者的形态结构、生殖等特点,最后又从宏观了解它们的作用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章内容即能系统、完整地阐述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又能加深学生对“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理解,还能与后面“病毒”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章内容看似简单,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接触。可是在他们对许多生活现象的理解上,却存在许多的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单元作业目标
(一)通过“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实验让学生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点以及它们生活需要的基本条件和分布特点。
(二)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酵母菌和霉菌,掌握它们的形态结构以及繁殖的特点。
(三)手工制作孢子印,加强学生对孢子繁殖的理解。尝试制作酸奶或米酒等食品,了解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灰指甲、足癣、猩红热、稻瘟病等发病机理,知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包括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四、本章课时作业设计
(一)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1. 网传“饮用久置的白开水有害身体健康”,主要是因为放置时间越长,白开水里面的细菌越多,越不利于健康。这是真的吗?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求证,对此进行了探究:首先准备刚烧开冷却和暴露在空气中分别放置了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开水样品,分别编号为①、②、③、④,然后将4份样品分别取样,进行菌落培养,并重复实验三次。
(1)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培养过程中用无菌棉棒在培养基上涂抹,相当于细菌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 步骤。每份样品的取样多少以及菌落培养方式都应该 ,重复实验三次的目的是避免 。
(2)培养2天后发现除①号样品外,其他三份样品的培养基上面都出现了大小不一的白点,这些白点是 。
(3)实验结果:国家规定饮用水里的菌落总数要小于100CFU/毫升,从检测结果如下,(CFU是指单位体积中微生物群落总数)
样品号(或放置时间) 1(0小时) 2(24小时) 3(48小时) 4(72小时)
菌落总数(CFU/毫升) 0 78 320 >5000
实验结论:你对久置开水的饮用建议是 。
2. 食品安全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春天雨水充沛,大量野生蘑菇上市,云南省消防局发布民谣“红伞伞白杆杆”走红网络,蘑菇属于一种 。夏天高温,食物变质,容易发生痢疾,大多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杆菌属于 。秋天放久了的橘子上面长满了“毛毛”,这些“毛毛”应是 。北方的冬天气温较低,食物保存时间会比夏天长一些,这是因为缺少适宜的 而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和繁殖。
3. 生物兴趣小组将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进行培养,结果如图所示,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菌落就是由一个细菌或霉菌的细胞组成的。
B.可通过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区别细菌和霉菌。
C.细菌菌落较小,其营养方式为自养,霉菌菌落较大,其营养方式为异养。
D.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较大,通过放大镜可观察细菌和真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4. 下列对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先要根据营养条件配置合适的培养基。
B.配置好的培养基不用高温灭菌就可以接种。
C.琼脂是制作固体培养基的常用材料之一 。
D.接种后要将培养基放在恒温的培养箱中培养。
评价要求:
1.(1)接种;相同;偶然性(2)菌落 (3)开水长时间存放后不可饮用
2.真菌;细菌;霉菌;温度 3. B 4. B
作业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菌落的特征,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加强生物科学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教会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强化生命教育。
(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细菌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1. 右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见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 瓶。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原因是空气中的 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是( )。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一致
(3)“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 )。
A.巴氏消毒法 B.腌制法 C.脱水法
(4)根据“鹅颈瓶”实验,如果家里没有冰箱,在夏天可采用 的方式短时间保存剩菜而不会腐败变坏。
2. 右图为细菌的结构图。据图回答:
(1)细菌是单细胞个体,由C 、细胞膜、[ ]细胞质等基本部分构成,但是与动植物的细胞相比,细菌的细胞没有 ,只有一个DNA集中的[ ]核区(或区域)。
(2)有些细菌生有一些能够摆动的[ ] ,因此,可以在水中游泳;有些细菌的外面有一层黏性的荚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
(3)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将其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因此它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
3. 在生物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几种生物,认真比较后回答:
(1)A、B、C、D相比较,A细胞内有叶绿体,能进行 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B、C、D营养方式为 。
(2)从生殖方式进行比较,C为 (选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D通过 方式进行生殖,繁殖速度较快。
(3)从细胞结构上分析,A、D共同拥有而B、D没有的细胞结构有( )
A.细胞膜 B.细胞核 C.细胞质 D.细胞壁
评价要求:
1.(1)A;细菌;(2)B (3)A (4)煮沸
2. (1)细胞壁;E;细胞核;A (2)F;鞭毛 (3)分解
3. (1)光合;异养 (2)有性;分裂 (3)D
作业设计意图:
增强学生对细菌发现过程的理解。通过实验分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细菌是原本存在的这一观点。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掌握的基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科学价值观。
(三)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三节 真菌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1. 下列生物中属于真菌的是( )。
①醋酸杆菌 ②青霉 ③链球菌 ④结核杆菌 ⑤葡萄球菌 ⑥ 酵母菌 ⑦灵芝 ⑧乳酸杆菌 ⑨曲霉 ⑩大肠杆菌
A.①②③④ B.②⑥⑧⑨ C.②⑥⑦⑨ D.①③⑤⑩
2. 深圳市中学生的纯棉校服因物美价廉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但在梅雨天气到来时,常在校服上闻到霉味,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A.潮湿的天气给霉菌孢子生长提供了水分。
B.棉质的衣物为霉菌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有机物。
C.雨水产生大量的霉菌孢子,使衣物受潮霉变。
D.梅雨天气多发生在春夏,温度适宜,有利于霉菌生长。
3. 生物兴趣小组在做酵母菌观察实验时画了一幅图,下面是同学们对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有的酵母菌是单细胞,有的酵母菌是多细胞。
B.酵母菌可进行出芽生殖。
C.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酵母菌有液泡和细胞壁,酵母菌是植物。
D.酵母菌有两个细胞核。
4. 我们常吃的蘑菇、木耳和银耳都属于 ,而制作面包用的是该菌类的 菌,腐烂的橘子皮上长的青色的毛是该菌类的 菌。
5. 下图是蘑菇形态结构示意图。请据图思考有关的问题。
(1)蘑菇的身体都是由 构成的。它的每个细胞都具有 、细胞膜、 细胞质和 (按从外到内的顺序)。
(2)⑤是从[ ] 中散落开来的 ,它的功能是 。
(3)④的作用是从外界吸收水和 ,所以蘑菇的营养方式是 。
6. 下图是常见的微生物形态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为酵母菌,经染色后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结构,与丙相比,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甲细胞内染色较深的结构为 [ ] ,这样的生物称为 (选填“真核”或“原核”)生物。
(2)乙图为霉菌,放大镜观察可以发现青霉的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 ] ;青霉菌的繁殖是靠[ ] 进行的。
(3)甲、乙、丙三种生物细胞内都没有 ,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因此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 。
评价要求:
1. C 2.C 3.B
3.真菌;酵母;青霉
5.(1)细胞;细胞壁;细胞核 (2)②;菌褶;繁殖后代 (3)有机物;异养
6.(1)2;细胞核;真核;(2)7;菌丝;6;孢子 (3)叶绿体;分解者
作业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酵母菌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认识酵母菌的细胞结构特点和生殖方式,培养读图分析能力,认识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和生殖方式,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列举常见的真菌种类,巩固真菌的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四)第五单元第四章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1.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及作用是( )
A.生产者;制造有机物 B.消费者;促进能量流动
C.分解者;分解有机物 D.生产者;提供能量来源
2.医学的发展不断减少病源细菌和真菌给人类带来的侵扰,假如你是一位医生,请指出引起甲癣和扁桃体炎的微生物分别是( )
A.细菌、真菌 B.真菌、细菌
C.病毒、真菌 D.单细胞生物、寄生虫
3.下列关于真菌和细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
B.细菌、真菌中有一些会引起动植物患病,但有很多是对人类有益的
C.通过豆科植物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是因为它的根上共生着根瘤菌
D.人体肠道内细菌很多,当患肠道疾病时,要多服用抗生素
4.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作为分解者参与 ,引起动植物 ,还能与动植物 。
5. 如图是物质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①过程代表 作用,②过程代表 作用。
(2)③过程代表 ,主要是由腐生的 完成, 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作为分解者参加物质循环。
(3)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细菌和真菌分解为 、 、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 再利用。
6.近几年,人们主要采用粉碎后堆肥还田的方法处理城乡公共绿地上大量枯枝落叶等垃圾。在堆肥的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某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了“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研究,实验方案及实验现象如表所示: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
(2)补充实验记录表:表中A处填写的内容是 。
(3)该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时取10片杨树叶,而不是1片,目的是 。
(4)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评价要求: 1.C 2.B 3.D
4.物质循环;患病 ;共生
5.(1)呼吸;光合 (2)呼吸; 细菌和真菌 (3)水; 二氧化碳; 植物
6.(1)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吗?(2)适宜的温度、湿度(3)细菌;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4)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作业设计意图:
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关系的识别,以及对细菌和真菌参与物质循环实质是进行呼吸作用的理解,提升学生识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考查学生能否确定变量、控制实验变量,并正确设置对照实验,提升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引导学生应用掌握的基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科学价值观
(五)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1. 生活中很多风味食品是采用发酵技术制成的,下列没有采用该技术的是( )
A.啤酒 B.橙汁 C.酸奶 D.面包
2. 深圳夏季高温闷热,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是由于( )
A.腐生细菌和真菌大量繁殖 B.空气中的灰尘污染
C.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流失 D.食物水分蒸发过快
3.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抗生素是一些细菌产生的抑制另一些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如青霉素
B.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生产胰岛素
C.污水处理厂常利用细菌净化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
D.甲烷细菌能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秸秆和粪便中的有机物并产生沼气
4. 细菌和真菌是制作美食的“帮手”。人们利用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霉菌等制作出各种美食的同时,通过高温消毒、隔绝空气、低温保存等多种方式延缓美食变质时间。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请写出下列美食制作主要需要的细菌或真菌:
陕西馒头: 四川泡菜:
湖北米酒: 山西香醋:
广东酱油: 青海老酸奶:
5. 细菌和真菌也是导致美食腐败的“元凶”,防止食物腐败原理是通过 或 细菌和真菌生长和繁殖。请将下列保存食物的方法与相匹配的主要原理连起来。
A冰箱冷藏食物 a隔绝空气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B真空包装保存肉肠 b 高温杀死细菌和真菌
C巴氏消毒法保存鲜奶 c低温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D盐渍法、糖渍法保存果脯 d 脱水法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E晒干法保存蘑菇 e 渗透法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6. 酸奶是一种健康的发酵食品,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某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发酵知识后,针对“制作酸奶的适宜温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①将新鲜袋装牛奶煮沸,冷却至常温,加入适量酸奶,搅拌均匀;②将5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消毒、编号,倒满混合后的牛奶;③将玻璃杯密封,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④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杯中的活菌数量,记录数据。实验结果如柱形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酸奶需要的微生物是只能在 的条件下发酵,因此玻璃杯必须密封。
(2)制作酸奶时牛奶要煮沸、玻璃杯要消毒,目的是 。将酸奶加入到牛奶中,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 步骤。
(3)本实验除温度不同外,玻璃杯的大小、倒入牛奶的量等其他条件必须相同,目的是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评价要求:
1.B 2.A 3.A
4.酵母菌;乳酸菌 ;酵母菌和霉菌; 醋酸菌;霉菌;乳酸菌
5.抑制;杀死
A --- c B --- a C --- b D --- e E --- d
6.(1)无氧(2)高温灭菌;接种(3)控制单一变量;制作酸奶的最适温度是40℃
作业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细菌和真菌应用于疾病防治和环境保护的了解,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细菌真菌在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价值。
(六)第五单元第五章 病毒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1.噬菌体属于下列哪一种病毒 ( )
A.人体病毒 B.植物病毒 C.动物病毒 D.细菌病毒
2.下列关于艾滋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病毒个体微小,但肉眼可见 B.病毒具有细胞结构
C.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细胞中 D.属于植物病毒,宿主为烟草
3.病毒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才具有生命活性 ( )
A.清澈的水中 B.空气中 C.土壤中 D.其它生物的活细胞中
4.噬菌体是寄生在哪类生物细胞内的病毒? ( )
A.植物 B. 动物 C. 细菌 D. 人
5.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蔓延过,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下列关于其病原体流感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B.离开寄生的活细胞不能进行生命活动
C.在结构上,只有蛋白质外壳,不含遗传物 D.该病毒属于动物病毒
6.甲型H1N1流感(也称猪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病在猪中经常发生,但很少导致猪的死亡。通常情况下,人类很少感染猪流感病毒。但近年也发现一些人类感染猪流感的病例,患者大多为与病猪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如饲养者等。
(1) 引起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是 ,它的生活方式是 。
(2)根据病毒寄生的寄主不同,病毒可以分为 、 、 三类,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 。
(3) 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洋葱根尖细胞结构相比较,它的结构特点是 。
评价要求:
1.D 2.C 3.D 4.C 5.C;6.
(1)甲型H1N1流感病毒 寄生
(2)植物病毒 动物病毒 细菌病毒 动物病毒
(3)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作业设计意图:
了解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人的态度,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