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预习导航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 儒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
思维导航
1.什么是“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有哪些代表人物?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其性质和历史地位如何?
3.简述孔子主要的思想主张。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和改造儒家思想的?
4.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5.如何理解“百家争鸣”与儒家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
5.道家、法家各有哪些代表人物?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6.处于大变革中的春秋战国时期,你认为什么学派的学说对当时的统治者最有用?为什么?
基础巩固
知识点1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学术的活跃,它出现于 ( )
A.春秋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
2. 推动“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学术下移”
3. 下列学者中,不属于儒家代表人物的是 (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4.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下,实行严刑酷法。它所依存的理论的创始人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知识点2 孔子和早期儒学
5. 下列思想中,体现了孔子思想核心的是 ( )
A.“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D.“克己复礼为仁”
6.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7. 孟子被称为“亚圣”,最主要原因是 ( )
A.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B.提出“民贵君轻”
C.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思想 D.十分崇拜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8.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要变“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善”,使小人成为君子,使普通人成为圣人的办法是 ①实行“仁政” ②学习礼仪 ③加强法治 ④“有教无类”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9. 关于孟子、荀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B.完全违背了孔子的思想
C.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没有冲突 D.都是战国时期形势的产物
10.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在今天仍然具有继承和发扬价值的是 ( )
①“仁”的学说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有教无类” ④“贵贱有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蔡元培曾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夫子所未及”,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知识点3 道家和法家
12.《老子》记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无为而治”的思想
C.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D.“以柔克刚”的思想
13.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备受推崇的主要原因是 ( )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能力升级
综合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
1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激剧动荡的时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该“思想解放运动”中出现了有哪些主要的思想流派?
(2)请分析该“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综合点2 儒学精华,文化遗产
15.“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代表是怎样阐述其“民本”思想的?它们出现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16.阅读下列材料:
2006年9月20日至10月10日,“国际 ( http: / / www.21cnjy.com )孔子文化节”暨“两岸孔子文化交流周”在山东曲阜举行,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开放合作发展”为主题。其主要活动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首次颁奖、海峡两岸奠孔大典、公布孔子标准像、孔子文化产业高层论坛、文化产业博览会”等。 ——新华网(2006年9月23日)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孔子教育奖”,是对孔子伟大教育成就的充分肯定。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结构合理、各尽其能、行为规范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为此,我们应从儒学中吸取合理的内核。孔子在建设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方面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3)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请结合熟知的现实社会中的某一问题,谈谈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拓展探究
拓展点 儒家思想的历史和现实影响
18.2005年央视春节晚会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山东和山西的对联是:
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
山东人以孔子为骄傲,其实孔子也是中国的,乃至是世界的。孔子为什么能傲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呢?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解析】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一,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私田大量出现,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其二,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他们突破条框的束缚和制约,敢于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其三,为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各诸侯国特别礼贤下士,使“士”阶层非常活跃地宣扬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其四,“学在民间”造就了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人才和舆论阵地。
2.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1)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2)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
3.列举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
A、孔子——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被后人称为“至圣”。
① 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③包含民本思想。
B、孟子-——战国中期,儒家代表,继承发展孔子思想,被称为“亚圣”。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发挥孔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C、荀子——战国末期人,儒家代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家、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本课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思路引领:理解四种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黄仁宇认为,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解题关键:社会经济的变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思路引领:思想文化活动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在精神层面的反映。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崩溃,旧的政治权力中心周王室衰微,出现了新的经济制度和新的政治力量,诸侯国纷纷起用原先地位较低的士,士开始崛起。同时,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士阶层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在文化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传播文化、研究学问,形成了诸子百家。同时,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互相学习,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题目略
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课下阅读
孔子问礼于老子趣闻
孔子适周,带领一班学生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子那里去请教。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垂手站在一旁。老子已经很老了,正在闭目养神,大概听到各种响动,抬起眼皮来望了望。孔子赶快再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候教。”半晌,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见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全掉了。”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静养去了。孔子率领学生告辞退了出来,吩咐学生套车回家。学生们很奇怪,问孔子道:“您不是来求教的吗?怎么还没有问什么就要回家呢?”孔子说:“老子指出: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这不是教给我了吗?”
孟母三迁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他3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很有教养,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三字经”里有句话:昔孟母,择邻处。说的是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屡次搬家,最后终于找到了有助于儿子学习的地方安住下来,后来孟子终成大家,孟母的所为也就成为千古美谈。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他家门前走过。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到了城里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像孔子那样做人。可是他家处于闹市中,打铁声、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听着听着,他就读不下去了。接着,他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学宫那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读书的氛围很浓。孟子很快的安下心来读书。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来。
一天,孟母发现儿子在磕头跪拜,以为他又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玩埋死人的把戏了,心里很难过,在听儿子说是在演习周礼后,就又高兴起来。孟母第二天就把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孟子潜心学习,后成为儒家第二大宗师,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后世尊号“亚圣”。而“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乱世哲人——荀子
荀子,名况,号卿。约公元前313— 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32篇,大部分是其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很大影响。
【参考答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预习导航
1、①士、②私人、③老子、④孔子、⑤墨子、⑥韩非子、⑦诘难、批驳、⑧吸收、融合、⑨思想解放
2、①仁、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以德治民、④克己复礼、⑤有教无类、⑥仁政、⑦民贵君轻、⑧性本善、⑨王道、⑩人之性恶
3、①道、②无为而治、③不断运动、依存、转化、④以法治国、⑤大一统专制
二、基础巩固: 1~5 CBBCD 6~10 BCDAA 11~13 BAD
三、能力升级 14.(1)思想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
(2)影响:该运动思想解放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促使中国思想文化体系逐渐形成。
15:①孔子提出“仁”,主张“爱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体现了“民本”思想。②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贯穿着民本思想,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③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即“君舟民水”的观点,发展了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衰落,封建经济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出现,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提出“民本”思想,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孟子和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发展孔子的“民本”思想,以取得百姓的支持,以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16.(1)①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培养了“七十二弟子”等人才,推动了学术下移,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②提出“有教无类”,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2)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3)我们应弘扬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精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剔除其糟粕,赋予其时代内容。举例:我们今天应大力弘扬儒家所提倡的尊老、敬贤、尊师等精神,张扬儒家的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态度,高扬儒家所提倡的言必信,行必果等社会公德,但也要抛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落后的内容。
四、拓展研究
17.此题以央视春节晚会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来设置探究题,形式新颖,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孔子的历史地位:
(1)政治思想:①核心是“仁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普遍的爱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看待的奴隶社会里,他提出这种主张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精神。孔子提出的“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对于当今青年一代的道德修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②他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诸侯越 ( http: / / www.21cnjy.com )礼不可忍,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既规定了人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又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
③但孔子不是顽固派,他认为历史是不断演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的,提倡改良;把爱人之说推及于政治,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具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剥削阶级的统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劳动人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和生产发展的。
(2)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可概括为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条:有教无类思想;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思想;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此问,学生可以延伸: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晌的深远性。)①“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广大平民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联系当今教育的普及;②在教法方面:“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 道家:
1)老子:道家创始人,认为①“ ”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主张②“ ”;认为世界③ 。
2)庄子:万物是相对的,主张弃差别观念,获精神自由。
2法家: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主张④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极大地提高君权,迎合建立⑤ 国家的需要。
1孔子创立儒学:
1)思想核心是①“ ”,即“爱人”,要待人宽容,即②“ ”。
2)强调③ ,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恢复周礼,主张④“ ”。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⑤“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儒家代表:
1)孟子:主张⑥“ ”,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⑦“ ”的民本思想;主张⑧“ ”,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主张“仁义”和⑨“ ” ,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⑩“ ”,强调以礼乐使人向善。
3)孟子和荀子吸取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来改造儒家思想,使其更完整,更适合社会需要。
3、道家和法家
1出现的社会原因:
1)政治经济大变动,① 活跃,受重用,提出本阶级或政治派别的主张。
2)教育、学术下移,出现② 讲学,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出现“诸子百家”。
2代表人物及成果:
1)学派与代表:道家③ 和庄子;儒家④ 、孟子和荀子;
墨家⑤ ;法家商鞅和⑥ 。
2)成果:各派互相⑦ ,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彼此⑧ ,逐渐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3历史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⑨ 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