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0 13:1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
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另一个侠士的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毫不畏惧地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不辱使命。
新课导入
01.
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02.
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对比和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03.
引导学生品悟唐雎作为小国之臣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士”的精神。
学习目标
《战国策》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文学常识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时代背景
1、这篇文章出现了几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2、说说唐雎为什么出使秦国?他的使命是什么?
3、梳理本文故事情节。
自主学习
故事中人物有秦王、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出使秦国的原因:
出使秦国的使命:
唐雎的使命是保全安陵国土。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背景)。
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梳理本课的故事情节
自主学习
感知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1)分角色朗读,把人物读活。
角色:秦王、唐雎、安陵君、旁白
1.细读对话内容,感受人物性格。
安陵君:作为国君,为了不激发矛盾,语气则委婉些
唐雎:一个有胆识的人 ,他的话则语气强硬些,针锋相对
提示: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 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贪得无厌、狡诈骄横、不可一世、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秦王
唐雎
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忠心爱国、坚持正义、勇于牺牲
总结形象
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一个从容镇定,临危不惧,据理力争,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谋臣。
手法分析
一个软弱无才,但有见识会应对,知人善任的附庸国主。
对比
衬托
唐雎不辱使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舌战的语言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欺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悦”,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倚强凌弱的气势,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2)“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3)“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真实性和尖锐性,迫使秦王屈服。
本文记叙了小国之臣唐雎临危出使秦国,在外交上战胜强秦完成使命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唐雎这一形象,歌颂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总结主旨
学习人物精神
自主学习
蔺相如、荆轲、晏子、诸葛亮、周恩来......
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
自主学习
历史名人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崇高的爱国热情,智斗强秦,以和氏璧有一小毛病、斋戒五天,完璧归赵。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 图穷匕见
晏子,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出使不受辱,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晏子使楚,以狗国才有狗洞、不肖者使使不肖国、楚之水土使民善盗,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也维护了个人尊严。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褒奖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诸葛亮前往江东促成孙刘联盟时,舌战群儒,谈笑风生,用外交手段建立了孙刘联合抗曹统一战线,后来更是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曹操一举南下的企图,保存和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势力,为鼎立一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雎不辱使命》是带有文学色彩的虚构故事。其目的是表现“士”面对国难时的慷慨赴死,歌颂的是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唐雎是“士”精神的化身,他守住的不仅仅是安陵国的土地,更是国家的尊严和正义。他这种魄力与精神,对后世起到了榜样作用。希望大家走进《战国策》,去了解更多的“士”的故事!
总结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