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8 18:5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预习导航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新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及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从而掌握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内涵。
思维导航
1.何谓“两弹一星”?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两弹一星”?概述新中国在“两弹一星”和航天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
2.读P93学思之窗,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863计划”和后来的“星火计划”表明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有何新特点?
3.袁隆平为中国杂交水稻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有何重大意义?
4.中国在计算机和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5.新中国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基础巩固
知识点1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 我国独立自主发展航天技术取得的第一项重大成就是 ( )
A.生产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B.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C.“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同步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
2. 请将下列图片中反映的事件进行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3. 建国以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的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是 ①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③一些海外的优秀科学家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4. 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的是 ( )
A.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B.“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升空
C.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发射 D.“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5. 建国初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根本目的是 ( )
A.维护世界和平 B.发展核能源,缓和电力供求矛盾
C.打破美苏核垄断 D.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环境
6. 80年代中期,我国调整高科技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民用核技术,先后建成的核电站有( )
①秦山核电站 ②广东阳江核电站 ③秦岭核电站 ④大亚湾核电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知识点2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7. 在国际上被视为继四大发明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并被称之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一项重大发明是 ( )
A.世界性的植树造林活动 B.杂交水稻南优2号的培育
C.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共性 D.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
8.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造福人类,表现在 ①杂交水稻增产明显,南优2号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以上 ②杂交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③杂交稻在世界范围推广引种,推动了世界粮食生产发展 ④已经解决了世界性饥饿问题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国际上哪一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 )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联合国粮农组织 D.世贸组织
知识点3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0.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技水平。我国的亿次计算机银河一Ⅰ号成功研制于 ( )
A.1946年 B.1956年 C.1983年 D.1988年
1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对它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
A.是我国生物技术进步的体现 B.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C.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D.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能力升级
综合点1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
12.图1是美国轰炸日本的原子弹和被炸后的广岛,图2是秦山核电站外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图1 图2 图3
请回答:(1)图1 、图2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读图3 ,简述“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有何意义
综合点2 “两弹一星”,时代的呼唤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 针对中国研制原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弹,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研制核武器耗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有违我们热爱和平的初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研制核武器是特定时期的产物,是我国保卫中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需要,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
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看法。
综合点3 科学技术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14.结合历史背景,比较改革开放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拓展探究
拓展点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贡献
15.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请问:中国农民为什么这样说?
第19课 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
【重点难点解析】
1.“两弹一星”的研制有何重要影响?
尖端科技发展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中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核威慑和核讹诈,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邓小平曾经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1999年,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 “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集中概括了“两弹一星”研制人员的崇高精神。
2.新中国成立后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
(2)政府推行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措施,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这是基本前提;
(3)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努力工作,不懈探索。
3.改革开放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1)侧重点:由着重发展国防军事科技转向重点发展民用和尖端技术,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2)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80年代以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课下阅读 “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的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部署高技术发展的战略,经过三轮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同志的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这个宏伟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863”计划从国情出发,从长远考虑我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充分分析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优势,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组织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下列目标:1.在几个最重要高技术领域,跟踪国际水平,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并力争在我们有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为本世纪末特别是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2.培养新一代高水平的科技人才;3.通过伞形辐射,带动相关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4.为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奠定比较先进的技术基础,并为高技术本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5.把阶段性研究成果同其他推广应用计划密切衔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实施过程中,国家陆续将通信技术、水稻基因图谱、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HJD-04E型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关键技术、超导技术和海洋技术纳入“863”计划,并将海洋高技术作为“863”计划的第8个领域。目前,“863”计划共有八个领域、20个主题。“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增强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实力,使我国在当今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主要高技术领域有了自己的阵地。同时,通过及时推动阶段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技术辐射,“863”计划为我国生物工程、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农业发展、企业技术改造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原子弹、氢弹及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
我国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初。1956年4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25日,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随后,在周恩来、聂荣臻同志亲自领导制定了我国两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本土的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次核试验的成功,是我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的结果;是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部队辛勤努力,大力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
我国第一颗氢弹于1967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6月17日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这是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又一飞跃,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祝贺的同时,重申我国的一贯立场:“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70年4月24日,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千米,最远点2384千米,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千克,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卫星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遥测仪器不断发回各种数据。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广大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学发展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行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
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经济上、技 ( http: / / www.21cnjy.com )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1964年6月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 ( http: / / www.21cnjy.com )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了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到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时5时30分,载着“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长征”四号火箭发射成功。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此后,又进行了三次无人飞船的飞行。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21小时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袁隆平
袁隆平,中国著名农学家,闻名世界的杂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水稻专家。1930年7月生于北京。1953年8月,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60年代初,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1966年在《科学通讯》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论文,受到国家科委重视。1967年杂交水稻研究被正式列入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1970年“野败”(野生水稻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株)的发现,为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打开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口。1972年,杂交水稻被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了全国性的协作攻关。1973年,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1975年冬到1976年春,湖南各级农业部门抽调力量,组织一批批的技术人员下海南,由袁隆平担任技术总指挥,制种3万多亩。此后,杂交水稻迅速在国内推广种植,并以迅猛之势推向世界一些国家。1979年4月,袁隆平出席国际水稻研究所科学年会,作了《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学术报告,各国水稻专家公认中国杂交水稻居世界“领先地位”。袁隆平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大幅度、大面积的增产,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1981年,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金质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1987年度科学奖。袁隆平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增长了3?2倍。在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千克计算,每年解决了5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预习导航
1、①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②核武器和空间技术 ③1964 ④秦山核电站 ⑤大亚湾 ⑥1964⑦东方红一号 ⑧五 ⑨1992 ⑩杨利伟
2、①南优2号 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③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 ④未来世界性饥饿 ⑤联合国粮农组织
3、①1946 ②银河一Ⅰ号 ③国家信息化 ④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二、基础巩固 1~5 CBDDD 6~10 CBCCC 11 D
三、能力升级
12.(1)图一说明原子弹在战争中带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威力和破坏,我们要反对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图二说明和平利用核能,让核能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由此可见,核能本身并无过错,关键看谁在掌握核能,我们应严防核扩散,和平利用核能。
(2)这是中国首次成功发射载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宇宙飞船。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俄之后,第三个能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国家。这次载人宇宙飞船发射的成功,使人类对外空的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于和平利用外空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13.同意第一种观点:核武器是破坏性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曾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核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紧张和不安,加上当时中国经济非常落后,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发展核武器加重了人民负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意第二种观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当时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核威胁、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时期的产物。它们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发展核力量,可以维护世界和平;加快民用核技术发展为人类服务,造福社会;中国允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表明中国是真正爱好和平的国家。
14.答案提示:(1)侧重点:由着重发展国防军事科技转向重点发展民用和尖端技术,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2)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80年代以后,我国实施改革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的战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15.这主要指邓小平在全国农村实行以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和袁隆平的杂交稻。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上过于集中和单一的方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袁隆平的杂交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背景
1)建国初期,我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经济建设刚刚起步;
2)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发展① 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苏等国对② 的垄断。
3)建国后,我国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把高科技列为发展重点。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背景:中国人口众多,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急需提高粮食产量。
2)成就: 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① ,比常规水稻增产20%。2001年,获中国国家最高奖项②“ ”。
3)意义:袁隆平是世界上③ 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④ 问题。
⑤ 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成就
1) ③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能力;先后建成的④ 和⑤ 核电站,成为我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⑥ 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3)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⑦“ ”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⑧ 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4)⑨ 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⑩ 升上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① 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亿次计算机②“ ”。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③ 发展。
2)生物技术:1965年,④ 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