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省级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省级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0 13:26:30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
2024届山西省省级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大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点豆子
李娟
五月初开始点花豆子了。
我们这里地多人少,赶上春秋农忙时节,经常有人上门请我们一家去帮几天忙。那个累啊!每次干不到一半,我妈就找借口开溜了,剩下我们几个勤勤恳恳干到最后,晒得跟土豆一样结实。中午在地头树荫下吃饭的时候,一个个吃得昏昏欲睡。吃过饭只休息了半个小时就继续干活,困意顿消,随之而来的是无边无尽的疲惫。五月风大,万里无云。
要干的活其实很简单,两个人一组,面对面站着,一个持锹倒退着铲土,另一人捧只装豆子的搪瓷碗,对方每铲起一锹土,就赶紧往铲出的小坑里扔两三粒种子,持锹的人随即用铲起的土顺势填回。就这样一个坑又一个坑、一行又一行地点下去。
我比较喜欢撒豆子,而且撒得特准,三两粒种子给捏在手指头上随手一抛,就乖乖滚落坑底,簇作一堆,①太佩服自己了。可后来才发现,大家都是这样撒的,而且撒得都很准。挖坑也简单,但终究得使几分力气。所以还没点完两亩地,我的手心就给打出了整整齐齐的两排泡,而且还是对称的。这种事怎么好意思让人知道,只好死撑看,寻找撒豆子的机会。
不过我有些怀疑呢:干燥的大地,坚硬的种子,简单的操作,食物就是这样产生的?劳动的力量真是巨大啊,还有大地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种子像是这个世上所能有的一切奇迹中最最不可思议的。想想看:它居然能在最最粗砾的大地上萌生出最娇嫩的芽,居然能由一粒变成很多很多。
由于去年压过膜,土壤里到处缠裹看千丝万缕的塑料薄膜碎片。这是多年来持续压膜累积下来的。地太大了,人工清理残片是不可能的。虽然明知对土地危害很大,但也只能随它。来年春天,还是得雪上加霜地继续压新膜。要不然作物长不起来,就是长起来产量也低。
也许这里的气候和土地并不适合农业,如此广袤的大地,所供给的却如此有限,碧绿茂密的农作物,源源不断地汲取大地的养分,向人们的物质受用传递。我们是在向这大地勒索。
旁边的一块地正在耙,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光着脊背坐在小四轮拖拉机上,浑身随着“突!突!突!”的机器声而大幅抖动。看上去他使出的劲比拖拉机使出的劲还要大。帽子也不戴,脸和脊背给太阳晒得油光发亮。
拖拉机后面挂着的铁耙子上面站着一个女人,用自己的体重压耙。那女人可能是他的母亲,包着花花绿绿的头巾,笔直地扶在拖拉机后面站着,来回好几趟都没见她换个姿势。
我妈说,她们年轻那会儿,耙地用的是铃铛刺,卷一大捆挂在拖拉机后面,上面压几块石头,但肯定耙不深。
以十字镐开垦坚硬的荒地,一点点耙平、耙细土块,滤去草根、石块,然后点播种子,引水灌溉——在妈妈的年代里,这些简直就是热情和浪漫的事情!劳动便是一切,能生存下去便是一切。所有的“最最开始”都是那么美好纯洁,令人心潮激荡……虽然在我们看来,祖先们所做的其实并不比我们现在所做的更聪明,更丰富,但是,我想,我们之所以还是要永远记住并感激他们,永远承认他们的“伟大”,大约是因为,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最最宝贵的遗产,不是现成的生存之道,而是生存的激情吧?
②大地平坦开阔,蓝天倾斜,遥远的地方有三棵树并排着站在一起。东面芦苇茂密的地方有沼泽,不时传来野鸭清脆的鸣叫。我顶风撒种子,腿都站黏糊了,肩膀和腰又酸又疼,右手机械地动弹着,种子也越发扔不准了。只好怪下午风大,怪我妈把坑儿挖歪了。
知道戈壁滩上太阳暴晒,我还特意穿了一件长袖衬衣,但袖子再长也不可能长过指尖,只能搭在手背那里。结果才一天工夫,手就成了阴阳手。
我往前走,我妈倒退着走,她铲开一个小坑,我连忙撂下种子;她随即把锨里铲起的土撂出去埋住种子,我便顺势踩上去一脚,令种子和土壤亲密接触。这样,每点完一行,回头一看,我的脚印呈“人”字形,紧密整齐地排列了整片土地,太有趣了。
其他人都陆续点到下一块地上了,只有我们俩还在这块地上的最后两三行埂子上努力,四周空空荡荡,风呼啦啦地吹,一片很大的白色薄膜被吹到了蓝天上,越飞越高,左右飘摇,天空那么蓝。
我们两人仍在那里寂静地干着,动作娴熟和谐,四下空旷。
如果只有两个人,站在荒野里点豆子,那幅情景远远望去,会不会使看的人落下泪来呢?
会不会使人流着泪反复猜测:他们俩到底种下了什么,使这片大地,长满了荒凉?
关于土地,我妈常说,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老师就告诉他们,土地使用化肥,是一种有罪的、危害极大的行为。虽然短时间内能提高产量,但对土壤破坏极强。如果持续依赖化肥,不到二十年,这片大地就会被毁去……
可是三十年过去了,这片大地仍然在化肥的刺激下,年复一年地透支看。似乎一切都还遥远着呢,似乎大地远比我们所得知的更加强大,再想想看:大地能生长出粮食,这是一件多么感人又忧伤的事情!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了点豆子的劳动过程,真实地再现了戈壁人家艰苦的劳作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努力生活的态度的赞美。
B. 文中对劳动的描写充满情趣,如“我妈”干活“找借口开溜”,“我”被晒成“阴阳手”,小男孩很努力地操纵拖拉机等。
C. 妈妈对过去劳动方式的回忆,引发了“我”对那时劳动的感叹,在“我”看来,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
D. 人们使用化肥和塑料薄膜让这片不适合农业的土地也长出了茂密的农作物,作者充分肯定了这种人定胜天的精神。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环境描写穿插在叙事中,使文章显得视野开阔,意境辽远,突出了广阔无边的地域风貌,也增添了文章的抒情意味。
B. 画线句子①“太佩服自己了”与后文中发现“大家都是这样撒的,而且撒得都很准”形成了反差,极具反讽意味。
C. 画线句子②画面感极强,“大地平坦开阔,蓝天倾斜”写出作者的视觉感受,运用拟人手法写的三棵树在辽阔背景烘托下震撼人心。
D. 文章语言朴实而又灵动,充满跳荡的生机和诗意,如“晒得跟上豆一样结实”,“他使出的劲比拖拉机使出的劲还要大”。
3. 文章结尾处“大地能生长出粮食,这是一件多么感人又忧伤的事情”,这句话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 文章多次描写了点豆子的劳动细节,这么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曛,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竞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
材料二: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青,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①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节选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注】①复:免除(赋税徭役)。
5.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唐尧A著德B巢父C洗耳D士E故有志F何至G相迫乎
6.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文中指安置,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舍”意思不同。
B. 差,在文中指略微,稍微,这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字意思相同。
C. 绝,文中指停止、止歇,与《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绝”意思相同。
D. 轩冕,卿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也比喻官位爵禄,文中意思为官位爵禄。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严光年轻时就有盛名,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他就隐姓埋名,虽多次被征召都果断回绝。
B. 司徒侯霸同严光有旧交情,派人传话希望严光天黑时来见他,严光口授回信拒绝并警告他不要趋炎附势。
C. 范仲淹很推崇严光,认为他淡泊名利,高风亮节,可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使懦夫变得勇敢,不愧是名教中人。
D. 光武帝将严光请进宫中,叙谈多日,晚上二人同床而眠,严光将脚放在光武的肚子上,光武也没有生气。
8.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
(2)仲淹来守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
9. 材料二范仲淹认为,“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请从材料一中,找出范仲淹这么说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①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乌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注】①柳市南头:汉代长安地名,著名的九市之一、②凡乌:典出《世说新语》,三国时吕安访好友嵇康未遇,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在门上题“凤”字离开,嘲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献之闻吴中一家有好竹园,不访主人而直入其园,赏竹吟诵。
10.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维在首联中写出了此行的目的,桃源与世隔绝难以追寻,繁华人世中也可以寻访隐逸高人。
B. 王维诗颔、颈两联借助典故和环境描写,突出表现了吕逸人的高雅脱俗,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C. 韦应物这首绝句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诗人正逢休闲无事,于是他就去拜访友人。
D. 这两首诗都写了寻人不遇,语言均简淡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而又不失含蓄,意味深长。
11. 这两首诗都写了访人不遇,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书中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语句,是用“行路”形象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就是“_______,________”。
(2)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反用鱼雁传书典故,表达相爱的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准备写一篇文学短评,主题为唐宋诗人用时空对举方式来营造阔大意境,让读者获得独特审美体验,你可以为他提供的例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地是地球上适应陆地环境最成功的一种生态系统,也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在地球上已存在6500万年。气候周期性干旱、草食动物众多和野火频繁,高海拔地区的低温和较大的昼夜温差, ① ,广泛适应这些环境的草地植物主要是广义的禾草,几乎所有早期文明都源于禾草种植。
草地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人类热量消耗的60%以草类植物为基础,这表明我们同草地早已成为( )的生命共同体。如果人类的祖先没有放弃森林走向草地,我们可能就无法实现直立行走。
世上最优良的农田大都曾是肥沃的草地,尽管人类进行种植和开发是必要的, ② 例如种植浅根系的一年生植物,每年翻耕和施用过量氮肥,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还大大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和固碳能力,破坏了草地最重要的禀赋。
人们过度利用草地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导致草地生态系统不断退化,而我们提高退化草地的覆盖度,为草地增加绿度, ③ ,却不能作为最终目标,只有通过生态系统的近自然恢复,把退化草地恢复到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接近地带性生态系统,才能保持草地功能和服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而与人类长久地和谐共生。
13. 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亚运会的举办,让中国再次汇聚世界目光。由于配合杭州亚运会,一批富有文化韵味、融入体育元素、融合科技感与艺术美的公共艺术作品和文化景观相继在浙江多个城市落地,扮靓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成为家门口的“文化风景线”,为盛会营造了热烈氛围。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追求文化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漫步杭州湖滨步行街,公共雕塑《湖之源》引人注目。该雕塑以珍珠为基础造型,艺术化表现关于杭州西湖源起的传说——“龙风夺珠”典故。作品中间,大大小小的珍珠镶嵌在波纹间,形成镂空效果,也串联起两侧的波纹和镜面,象征西湖的山与水,虚实相生,尽显东方审美意蕴,雕塑中还嵌入灯光,每当夜幕降临,光影在波纹间闪烁,成为夜间一道亮丽的景观。
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是当下公共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与空间融为一体成为景观构筑物,观众置身其中可获得沉浸式体验。
以杭州亚运会的举办为契机,一件件公共艺术作品通过多维表达,成为对城市文化的“阅读”和“再书写”。这种体育和美育、城市和艺术、自然和人文的多重互动,将成为人们对亚运会记忆的亮点,也将激发公共艺术赋彩城市空间的更多可能。
15. 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添粥的机会除了特殊的日子——譬如老板、老板娘的生日,或者发丁钱的日子之外,通常是很难有的。
B. 正当他从楼梯上滚下来的时候,瓦莲卡和两位太太刚好走进来;她们站在下面看着——对别里科夫来说这比什么都可怕。
C.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 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16. 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7. 最后一段中“阅读”“再书写”的含义是什么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1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启示我们: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视觉符号,凝结着先人非凡而卓越的智慧。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设计在与新兴科技的碰撞中突破了空间的束缚。未来,新技术与新观念的产生必将为汉字设计带来更加丰沛而鲜活的生命力,为汉字之美再添全新维度。
读了上面的材料,再结合高中三年的学习,你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一定有所感受吧。假设你有一位外国朋友,想来中国学习中文,可是又深感汉字难学,写信向你抱怨说,如果汉字也能使用拼音文字就好了,你会怎样回答他?请你给他写一封信,说出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统一以“振华”名义署名;不少于800字。秘密★启用前
2024届山西省省级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大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点豆子
李娟
五月初开始点花豆子了。
我们这里地多人少,赶上春秋农忙时节,经常有人上门请我们一家去帮几天忙。那个累啊!每次干不到一半,我妈就找借口开溜了,剩下我们几个勤勤恳恳干到最后,晒得跟土豆一样结实。中午在地头树荫下吃饭的时候,一个个吃得昏昏欲睡。吃过饭只休息了半个小时就继续干活,困意顿消,随之而来的是无边无尽的疲惫。五月风大,万里无云。
要干的活其实很简单,两个人一组,面对面站着,一个持锹倒退着铲土,另一人捧只装豆子的搪瓷碗,对方每铲起一锹土,就赶紧往铲出的小坑里扔两三粒种子,持锹的人随即用铲起的土顺势填回。就这样一个坑又一个坑、一行又一行地点下去。
我比较喜欢撒豆子,而且撒得特准,三两粒种子给捏在手指头上随手一抛,就乖乖滚落坑底,簇作一堆,①太佩服自己了。可后来才发现,大家都是这样撒的,而且撒得都很准。挖坑也简单,但终究得使几分力气。所以还没点完两亩地,我的手心就给打出了整整齐齐的两排泡,而且还是对称的。这种事怎么好意思让人知道,只好死撑看,寻找撒豆子的机会。
不过我有些怀疑呢:干燥的大地,坚硬的种子,简单的操作,食物就是这样产生的?劳动的力量真是巨大啊,还有大地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种子像是这个世上所能有的一切奇迹中最最不可思议的。想想看:它居然能在最最粗砾的大地上萌生出最娇嫩的芽,居然能由一粒变成很多很多。
由于去年压过膜,土壤里到处缠裹看千丝万缕的塑料薄膜碎片。这是多年来持续压膜累积下来的。地太大了,人工清理残片是不可能的。虽然明知对土地危害很大,但也只能随它。来年春天,还是得雪上加霜地继续压新膜。要不然作物长不起来,就是长起来产量也低。
也许这里的气候和土地并不适合农业,如此广袤的大地,所供给的却如此有限,碧绿茂密的农作物,源源不断地汲取大地的养分,向人们的物质受用传递。我们是在向这大地勒索。
旁边的一块地正在耙,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光着脊背坐在小四轮拖拉机上,浑身随着“突!突!突!”的机器声而大幅抖动。看上去他使出的劲比拖拉机使出的劲还要大。帽子也不戴,脸和脊背给太阳晒得油光发亮。
拖拉机后面挂着的铁耙子上面站着一个女人,用自己的体重压耙。那女人可能是他的母亲,包着花花绿绿的头巾,笔直地扶在拖拉机后面站着,来回好几趟都没见她换个姿势。
我妈说,她们年轻那会儿,耙地用的是铃铛刺,卷一大捆挂在拖拉机后面,上面压几块石头,但肯定耙不深。
以十字镐开垦坚硬的荒地,一点点耙平、耙细土块,滤去草根、石块,然后点播种子,引水灌溉——在妈妈的年代里,这些简直就是热情和浪漫的事情!劳动便是一切,能生存下去便是一切。所有的“最最开始”都是那么美好纯洁,令人心潮激荡……虽然在我们看来,祖先们所做的其实并不比我们现在所做的更聪明,更丰富,但是,我想,我们之所以还是要永远记住并感激他们,永远承认他们的“伟大”,大约是因为,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最最宝贵的遗产,不是现成的生存之道,而是生存的激情吧?
②大地平坦开阔,蓝天倾斜,遥远的地方有三棵树并排着站在一起。东面芦苇茂密的地方有沼泽,不时传来野鸭清脆的鸣叫。我顶风撒种子,腿都站黏糊了,肩膀和腰又酸又疼,右手机械地动弹着,种子也越发扔不准了。只好怪下午风大,怪我妈把坑儿挖歪了。
知道戈壁滩上太阳暴晒,我还特意穿了一件长袖衬衣,但袖子再长也不可能长过指尖,只能搭在手背那里。结果才一天工夫,手就成了阴阳手。
我往前走,我妈倒退着走,她铲开一个小坑,我连忙撂下种子;她随即把锨里铲起的土撂出去埋住种子,我便顺势踩上去一脚,令种子和土壤亲密接触。这样,每点完一行,回头一看,我的脚印呈“人”字形,紧密整齐地排列了整片土地,太有趣了。
其他人都陆续点到下一块地上了,只有我们俩还在这块地上的最后两三行埂子上努力,四周空空荡荡,风呼啦啦地吹,一片很大的白色薄膜被吹到了蓝天上,越飞越高,左右飘摇,天空那么蓝。
我们两人仍在那里寂静地干着,动作娴熟和谐,四下空旷。
如果只有两个人,站在荒野里点豆子,那幅情景远远望去,会不会使看的人落下泪来呢?
会不会使人流着泪反复猜测:他们俩到底种下了什么,使这片大地,长满了荒凉?
关于土地,我妈常说,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老师就告诉他们,土地使用化肥,是一种有罪的、危害极大的行为。虽然短时间内能提高产量,但对土壤破坏极强。如果持续依赖化肥,不到二十年,这片大地就会被毁去……
可是三十年过去了,这片大地仍然在化肥的刺激下,年复一年地透支看。似乎一切都还遥远着呢,似乎大地远比我们所得知的更加强大,再想想看:大地能生长出粮食,这是一件多么感人又忧伤的事情!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了点豆子的劳动过程,真实地再现了戈壁人家艰苦的劳作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努力生活的态度的赞美。
B. 文中对劳动的描写充满情趣,如“我妈”干活“找借口开溜”,“我”被晒成“阴阳手”,小男孩很努力地操纵拖拉机等。
C. 妈妈对过去劳动方式的回忆,引发了“我”对那时劳动的感叹,在“我”看来,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
D. 人们使用化肥和塑料薄膜让这片不适合农业的土地也长出了茂密的农作物,作者充分肯定了这种人定胜天的精神。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环境描写穿插在叙事中,使文章显得视野开阔,意境辽远,突出了广阔无边的地域风貌,也增添了文章的抒情意味。
B. 画线句子①“太佩服自己了”与后文中发现“大家都是这样撒的,而且撒得都很准”形成了反差,极具反讽意味。
C. 画线句子②画面感极强,“大地平坦开阔,蓝天倾斜”写出作者的视觉感受,运用拟人手法写的三棵树在辽阔背景烘托下震撼人心。
D. 文章语言朴实而又灵动,充满跳荡的生机和诗意,如“晒得跟上豆一样结实”,“他使出的劲比拖拉机使出的劲还要大”。
3. 文章结尾处“大地能生长出粮食,这是一件多么感人又忧伤的事情”,这句话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 文章多次描写了点豆子的劳动细节,这么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B
3. 令人感动的是:①坚硬的戈壁荒地长出庄稼哺育万物;②种子娇嫩的芽在最最粗砾的大地上萌发生长;③人类靠简单而又充满力量的劳作生存繁衍。令人感到忧伤的是:人类一些现代的农作方式,“年复一年地透支着”大地的生命力。
4. ①“点豆子”的劳动场景是全文线索,与标题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丰富人物形象,通过“点豆子”劳动的细节描写,使得人物鲜活灵动,充满活力。③强化了主题,赞美了劳动的伟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作者充分肯定了这种人定胜天的精神”错。由文中“来年春天,还是得雪上加霜地继续压新膜。要不然作物长不起来,就是长起来产量也低”“这片大地仍然在化肥的刺激下,年复一年地透支看”“大地能生长出粮食,这是一件多么感人又忧伤的事情”可知,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作者对人们使用化肥和塑料薄膜让这片不适合农业的土地也长出了茂密的农作物表达了感动、无奈和忧伤之情。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形成了反差,极具反讽意味”错,句①“太佩服自己了”与后文中发现“大家都是这样撒的,而且撒得都很准”并没有形成反差,也没有反讽的意味。这样说是表明干这活儿实在不需要什么技术,表明我先是略有自得后又有一点点失落的心情。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意蕴的能力。
(1)分析令人感动的原因
文中说“干燥的大地,坚硬的种子,简单的操作,食物就是这样产生的?……还有大地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种子像是这个世上所能有的一切奇迹中最最不可思议的”,坚硬的戈壁荒地,居然能够长出庄稼,哺育世间万物,的确令人感动的事情;
文中说“它居然能在最最粗砾的大地上萌生出最娇嫩的芽,居然能由一粒变成很多很多”,是啊,种子娇嫩的芽竟然能在最最粗砾的大地上萌发生长,这本是就令人动容;
文中说“要干的活其实很简单,两个人一组,面对面站着,一个持锹倒退着铲土,另一人捧只装豆子的搪瓷碗,对方每铲起一锹土,就赶紧往铲出的小坑里扔两三粒种子,持锹的人随即用铲起的土顺势填回。就这样一个坑又一个坑、一行又一行地点下去”“干燥的大地,坚硬的种子,简单的操作,食物就是这样产生的?劳动的力量真是巨大啊”,人类靠着这简单重复的劳动,靠着这充满力量的劳作,在荒凉而坚硬的戈壁生存繁衍,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事情。
(2)分析令人感到忧伤的原因
文中说“土壤里到处缠裹看千丝万缕的塑料薄膜碎片。这是多年来持续压膜累积下来的。地太大了,人工清理残片是不可能的。虽然明知对土地危害很大,但也只能随它。来年春天,还是得雪上加霜地继续压新膜。要不然作物长不起来,就是长起来产量也低”“土地使用化肥,是一种有罪的、危害极大的行为。虽然短时间内能提高产量,但对土壤破坏极强。如果持续依赖化肥,不到二十年,这片大地就会被毁去……”“三十年过去了,这片大地仍然在化肥的刺激下,年复一年地透支看”,为了长出茂密的农作物,人类使用化肥和塑料薄膜等一些现代的农作方式,让这片不适合农业的土地,“年复一年地透支着”大地的生命力。这是多么令人感到忧伤的事情啊。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和表现手法的作用的能力。
(1)从结构安排的角度分析
文中第三段“两个人一组,面对面站着,一个持锹倒退着铲土,另一人捧只装豆子的搪瓷碗,对方每铲起一锹土,就赶紧往铲出的小坑里扔两三粒种子,持锹的人随即用铲起的土顺势填回”,第四段“三两粒种子给捏在手指头上随手一抛,就乖乖滚落坑底,簇作一堆”,第十四段写“我妈倒退着走,她铲开一个小坑,我连忙撂下种子,她随即把锨里铲起的土撂出去埋住种子,我便顺势踩上去一脚,令种子和土壤亲密接触”,以及文中有关点豆子的感悟。所以,“点豆子”的劳动场景是全文线索,起到结构全篇的作用;另外,小说的标题是“点豆子”,文中多次描写点豆子的劳动细节,与标题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2)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
“对方每铲起一锹土,就赶紧往铲出的小坑里扔两三粒种子”“三两粒种子给捏在手指头上随手一抛,就乖乖滚落坑底,簇作一堆”“她铲开一个小坑,我连忙撂下种子,她随即把锨里铲起的土撂出去埋住种子,我便顺势踩上去一脚”,点豆子需要两个人配合默契,一个挖坑,一个点种;一个填土,一个踩实,一个坑又一个坑、一行又一行地点下去……这些关于点豆子的场景描写,使人物鲜活灵动,充满活力。所以,文中多次描写点豆子的劳动细节,起到了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
(3)结合文中“干燥的大地,坚硬的种子,简单的操作,食物就是这样产生的?劳动的力量真是巨大啊,还有大地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种子像是这个世上所能有的一切奇迹中最最不可思议的。想想看:它居然能在最最粗砾的大地上萌生出最娇嫩的芽,居然能由一粒变成很多很多”“以十字镐开垦坚硬的荒地,一点点耙平、耙细土块,滤去草根、石块,然后点播种子,引水灌溉……劳动便是一切,能生存下去便是一切”分析,点种子是简单而繁琐的劳动,荒野点上了种子,才能长出庄稼,种子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的劳动是伟大的,这篇散文通过多次描写点豆子的劳动细节,赞美了劳动的伟大,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曛,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竞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
材料二: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青,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①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节选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注】①复:免除(赋税徭役)。
5.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唐尧A著德B巢父C洗耳D士E故有志F何至G相迫乎
6.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文中指安置,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舍”意思不同。
B. 差,在文中指略微,稍微,这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字意思相同。
C. 绝,文中指停止、止歇,与《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绝”意思相同。
D. 轩冕,卿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也比喻官位爵禄,文中意思为官位爵禄。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严光年轻时就有盛名,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他就隐姓埋名,虽多次被征召都果断回绝。
B. 司徒侯霸同严光有旧交情,派人传话希望严光天黑时来见他,严光口授回信拒绝并警告他不要趋炎附势。
C. 范仲淹很推崇严光,认为他淡泊名利,高风亮节,可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使懦夫变得勇敢,不愧是名教中人。
D. 光武帝将严光请进宫中,叙谈多日,晚上二人同床而眠,严光将脚放在光武的肚子上,光武也没有生气。
8.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
(2)仲淹来守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
9. 材料二范仲淹认为,“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请从材料一中,找出范仲淹这么说的理由。
【答案】5. BDF 6. C
7. C 8. (1)侯公听说先生到来,真心想立刻就来拜访,但迫于掌管公事(的职责),因此没有如愿而来。
(2)我来管理这个地方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于是为先生的四家后裔免除了赋税徭役,让他们专门负责祠堂祭祀的事务。
9. ①严光的“不应”“不敬”衬托出光武帝的爱才、惜才和宽宏大量。②光武帝的折节下士,成就了严光鄙视富贵、坚守独立人格的朗朗风骨。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前唐尧道德高尚(要让君位给巢父,但巢父不接受,认为这句话弄脏了他耳朵),就到河边洗耳。士人本各有志,何必要逼我呢?
“唐尧著德”为完整的主谓结构,可独立成句,故应在B处断开;
“巢父洗耳”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可独立成句,故应在D处断开;
“何……乎”为固定句式,“何”的前面F处应断开。
故选BDF。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舍”,安置;/舍弃。句意:光武帝让严光住在北军。/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
B.正确。“差”,都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句意:陛下比过去稍微胖了一点。/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C.“意思相同”错。“绝”,断;/停止、消失。句意:一味地阿谀奉承,顺从旨意,就会身首异处。/空旷的山谷传来猿鸣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D.正确。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愧是名教中人”错,原文“是大有功于名教也”的意思是这对维护礼仪教化是很有功劳的。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区区”,诚挚;“诣造”,拜访;“典司”,掌管公事;“是以”,因此。
(2)“守”,管理;“构”,建造;“后者四家”,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四家后者”;“奉”,承担、负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曛,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竞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可知,严光的“不应”“不敬”衬托出光武帝的爱才、惜才和宽宏大量。
②由“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曛,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可知,光武帝的折节下士,成就了严光鄙视富贵、坚守独立人格的朗朗风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严光字子陵,是会稽余姚人。他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名气,与光武帝一同游学。到光武即位时,他就改换姓名,躲起来不见光武。皇帝想着他有才德,就派人按他的形体相貌访求他。后来齐国上书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服在沼泽中垂钓。”皇帝怀疑是严光,就备了可坐乘的小车以及布帛礼品,派使者礼聘严光。使者三次往返以后,严光才来。光武帝让严光住在北军,给他配置了床褥,由太官早晚安排膳食。
司徒侯霸同严光素来有交情,派人送去书信。派来的人就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来,真心想立刻就来拜访,但迫于掌管公事(的职责),因此没有如愿而来。希望(您能)趁天黑的时候,委屈自己过去和候公说说话。”严光没有回书答复,就丢过去一沓竹简给来人,口授回信说:“君房足下:职位做到三公,很好。心怀仁爱,辅佐正义,天下人都会喜悦;一味地阿谀奉承,顺从旨意,就会身首异处。”侯霸得到回信,封好呈给皇帝。皇帝笑着说:“狂奴还是从前的样子啊!”皇帝当天就到严光住的客馆。严光躺着不起来,皇帝到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子陵,不能帮助我治理国家吗?”严光又睡觉不理睬,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睁开眼睛端详着光武帝,说:“从前唐尧道德高尚(要让君位给巢父,但巢父不接受,认为这句话弄脏了他耳朵),就到河边洗耳。士人本各有志,何必要逼我呢?”皇帝说:“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顺从吗?”于是登车叹息而去。
光武后来又召见严光,谈论过去的事情,面谈了许多天。皇帝随意地问严光:“我比起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微胖了一点。”于是接着一同睡觉,严光将脚放在皇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奏说有客星冒犯帝座很紧急。皇帝笑着说:“(那只是)朕的故人严子陵跟朕一起睡觉罢了。”光武帝授予严光谏议大夫一职,严光不接受,就跑到富春山种田。后人将他钓鱼的地方取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皇帝又特别召他,(他还是)不来。八十多时,严光在家中去世。皇帝感伤惋惜,下诏书要郡县赐下一百万钱、一千斛粮食(给其家人)。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
材料二:
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后来光武帝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统治)千千万万的臣民,天下有谁还能增加他的威望呢?只有先生凭借高尚节操能够增加光武帝的威望。后来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后来又归隐江湖,保持圣人般的清高气节,视官爵富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能增加他的名气呢?只有光武帝能够礼贤下士,凭借礼义对待他,从而提升了他的名气,可以说先生的心性,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广阔。假如没有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气量的宏大;假如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能够变得勇敢,这对维护礼仪教化是很有功劳的。
我来管理这个地方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于是为先生的四家后裔免除了赋税徭役,让他们专门负责祠堂祭祀的事务。随后又作了一首歌:“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风范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节选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①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乌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注】①柳市南头:汉代长安地名,著名的九市之一、②凡乌:典出《世说新语》,三国时吕安访好友嵇康未遇,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在门上题“凤”字离开,嘲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献之闻吴中一家有好竹园,不访主人而直入其园,赏竹吟诵。
10.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维在首联中写出了此行的目的,桃源与世隔绝难以追寻,繁华人世中也可以寻访隐逸高人。
B. 王维诗颔、颈两联借助典故和环境描写,突出表现了吕逸人的高雅脱俗,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C. 韦应物的这首绝句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诗人正逢休闲无事,于是他就去拜访友人。
D. 这两首诗都写了寻人不遇,语言均简淡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而又不失含蓄,意味深长。
11. 这两首诗都写了访人不遇,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0. C 11. 相同点:都通过对主人居处环境的描写赞美了主人的不俗。
不同点:①王诗情感表现是递增的:先是怀着向往之情前去寻访,到了之后因所见而更添敬佩,“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著书多岁月”“老龙鳞”抒发了诗人对主人的敬仰之情。
② 韦诗短短四句,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开始是满怀希望“访友”,“不遇又空还”写出了感情的失落,看到友人居处环境的清冷绝俗,又有一种获得启示的收获和满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错,“九日驰驱一日闲”,是指九天忙碌之后,难得一日休闲,而不是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两首诗都写到了友人的居处环境,并借此赞美了主人的不俗。王维诗写自己虽然访友人不遇,却不敢嘲笑友人,而是直接进入友人幽雅的园林,“擅自”欣赏“青山”“流水”等自然美景。韦应物诗写自己访友人不遇,但是看到友人“门对寒流雪满山”,由此想到友人的诗歌清雅入骨,是有原因的,表达对友人诗歌造诣不俗的赞美。
不同点:
①王维诗情感表现是递增的:先是怀着向往之情前去寻访,在诗人看来,友人所居住的地方是隔绝于尘世的“桃源”;到了之后,虽没见到友人,但并不失落,而是巧妙用典,借“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羡慕,或直接感叹友人“著书多岁月”,抒发对友人的敬仰之情。
②韦应物诗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在忙忙碌碌的“九日驰驱”之后,难得的“一日闲”里,满怀希望地去“访友”;却“不遇又空还”,一个“又”字,可见这种不遇是常事,写出了内心的失落;但是看到友人居处环境的清冷绝俗,更是借此表达对友人诗歌造诣的赞美,又突然觉得虽访而不遇,亦有所值,获得了另外的启示和满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书中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语句,是用“行路”形象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就是“_______,________”。
(2)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反用鱼雁传书的典故,表达相爱的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准备写一篇文学短评,主题为唐宋诗人用时空对举方式来营造阔大意境,让读者获得独特审美体验,你可以为他提供的例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故不积跬步 ②. 无以至千里 ③.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④. 鱼龙潜跃水成文 ⑤.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⑥. 百年多病独登台(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跬、至、鸿雁、跃、文、常、作、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地是地球上适应陆地环境最成功的一种生态系统,也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在地球上已存在6500万年。气候周期性干旱、草食动物众多和野火频繁,高海拔地区的低温和较大的昼夜温差, ① ,广泛适应这些环境的草地植物主要是广义的禾草,几乎所有早期文明都源于禾草种植。
草地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人类热量消耗的60%以草类植物为基础,这表明我们同草地早已成为( )的生命共同体。如果人类的祖先没有放弃森林走向草地,我们可能就无法实现直立行走。
世上最优良的农田大都曾是肥沃的草地,尽管人类进行种植和开发是必要的, ② 例如种植浅根系的一年生植物,每年翻耕和施用过量氮肥,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还大大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和固碳能力,破坏了草地最重要的禀赋。
人们过度利用草地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导致草地生态系统不断退化,而我们提高退化草地的覆盖度,为草地增加绿度, ③ ,却不能作为最终目标,只有通过生态系统的近自然恢复,把退化草地恢复到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接近地带性生态系统,才能保持草地功能和服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而与人类长久地和谐共生。
13. 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3. 息息相关 休戚与共
14. ①都是草地要面临的生存挑战 ②但是一些耕作方式 ③只是恢复退化草地的基础目标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如果人类的祖先没有放弃森林走向草地,我们可能就无法实现直立行走”可知,语境强调草地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关系密切,故选用“息息相关”。
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第二处,根据“全球人类热量消耗的60%以草类植物为基础”“我们同草地早已成为……的生命共同体”可知,语境说的是我们同草地成为生命共同体,也就是说。我们和草地之间的福祸共同承担,故选用“休戚与共”。
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气候周期性干旱、草食动物众多和野火频繁,高海拔地区的低温和较大的昼夜温差”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草地的生存挑战,故补写内容为“都是草地要面临的生存挑战”。
第二空,根据前句中“尽管”,可知前后两句是让步关系;再根据后句的例子“种植浅根系的一年生植物,每年翻耕和施用过量氮肥”可知,此处是说有些耕作方式,故补写内容为“但是一些耕作方式”。
第三空,由后句中“却不能作为最终目标”可知,是说我们提高退化草地的覆盖度,为草地增加绿度只是退化草地恢复的基础目标,故补写内容为“只是恢复退化草地的基础目标”。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亚运会的举办,让中国再次汇聚世界目光。由于配合杭州亚运会,一批富有文化韵味、融入体育元素、融合科技感与艺术美的公共艺术作品和文化景观相继在浙江多个城市落地,扮靓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成为家门口的“文化风景线”,为盛会营造了热烈氛围。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追求文化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漫步杭州湖滨步行街,公共雕塑《湖之源》引人注目。该雕塑以珍珠为基础造型,艺术化表现关于杭州西湖源起的传说——“龙风夺珠”典故。作品中间,大大小小的珍珠镶嵌在波纹间,形成镂空效果,也串联起两侧的波纹和镜面,象征西湖的山与水,虚实相生,尽显东方审美意蕴,雕塑中还嵌入灯光,每当夜幕降临,光影在波纹间闪烁,成为夜间一道亮丽的景观。
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是当下公共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与空间融为一体成为景观构筑物,观众置身其中可获得沉浸式体验。
以杭州亚运会的举办为契机,一件件公共艺术作品通过多维表达,成为对城市文化的“阅读”和“再书写”。这种体育和美育、城市和艺术、自然和人文的多重互动,将成为人们对亚运会记忆的亮点,也将激发公共艺术赋彩城市空间的更多可能。
15. 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添粥的机会除了特殊的日子——譬如老板、老板娘的生日,或者发丁钱的日子之外,通常是很难有的。
B. 正当他从楼梯上滚下来的时候,瓦莲卡和两位太太刚好走进来;她们站在下面看着——对别里科夫来说这比什么都可怕。
C.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 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16. 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7. 最后一段中“阅读”“再书写”的含义是什么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5. A 16. 为了配合杭州亚运会, 一批富有文化韵味、融入体育元素、融合科技感与艺术美的公共艺术作品和文化景观在浙江多个城市相继落地。
17. 第一问:“阅读”在这里指对城市文化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再书写”在这里指的是对城市文化理解后,用公共艺术作品的方式再创造性地表达出来。
第二问:此处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城市比喻为一本书,可以阅读,也可以续写,增添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义转折或话题转换
C.表示语义转折或话题转换。
D.表示对前文内容总结。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不合逻辑。“由于配合杭州亚运会”与后文构不成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的错误,应改为“为了配合杭州亚运会”。
二是语序不当。“相继在浙江多个城市”状语语序不当,“在浙江多个城市”是表处所的介宾短语,“相继”是表频率的副词,所以应改为“在浙江多个城市相继”。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赏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根据原文“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与空间融为一体成为景观构筑物,观众置身其中可获得沉浸式体验”,可知阅读是指通过对景观构筑物的沉浸式体验,从而体验,感受和理解城市文化。
根据原文“扮靓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成为家门口的‘文化风景线’,为盛会营造了热烈氛围”,可知再书写是指在对城市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公共艺术作品和文化景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根据原句“对城市文化的‘阅读’和‘再书写’”,可知“阅读”“再书写”的对象是城市,所以此处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城市比喻为一本书使用,使用“阅读”“再书写”表现了人与城市的互动,提升了城市的品味,增添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四、写作(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启示我们: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视觉符号,凝结着先人非凡而卓越的智慧。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设计在与新兴科技的碰撞中突破了空间的束缚。未来,新技术与新观念的产生必将为汉字设计带来更加丰沛而鲜活的生命力,为汉字之美再添全新维度。
读了上面的材料,再结合高中三年的学习,你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一定有所感受吧。假设你有一位外国朋友,想来中国学习中文,可是又深感汉字难学,写信向你抱怨说,如果汉字也能使用拼音文字就好了,你会怎样回答他?请你给他写一封信,说出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统一以“振华”名义署名;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着“汉字”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阐述了汉字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其独特性以及中华文化之美,然后阐述了汉字的形式美,尤其是新技术与新观念助力汉字设计发展,为其增添活力,促进了汉字之美的发展。由此可见,祖国的汉语言文字具有形意结合的特点,既体现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又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具有独特的魅力。材料强调以高中生身份思考对祖国语言文字独特魅力的感受,表达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自信。汉字之美,包括音韵美、形式美、文化美、意境美、构图美等。面对外国朋友汉字难学、不如拼音文字好的疑问,我们要在与拼音文字的对比中让其感受到汉字的魅力,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写作过程中,重点通过阐述汉字之美,解决外国朋友的困惑。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字像汉字一样,横竖点画传承千年文明,一撇一捺写尽世事沧桑。可以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切入,选取与汉字有关的事例素材,如写猜字谜、打灯谜等与汉字有关的事例。也可以选取贴近日常生活的事例,如学书法、练字帖等,在一笔一划中感受到汉字中蕴含的哲理与魅力。题目要求以书信的形式来写,注意书信的格式,书信的表达与一般写作有所不同,注意措辞等要得体。
立意:
1.品汉字之美,识中华文明。
2.优美汉字,魅力中国。
3.在美丽汉字中认识中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