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河东人,世称“ 柳河东 ”。卒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诗文风格清峭,与韦应物并称“韦柳”。
因 “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现孤寂、悲凉、愤懑的心情。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
《小石潭记》是其中第四篇。
原文学习 翻译注释
从①小丘②西③行④百二十步,隔篁⑤竹,闻水声,如鸣佩环⑥,心乐⑦之。伐⑧竹取⑨道,下见小潭⑩,水尤清冽 。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一条)道路,顺势往下走可以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
1、从:自,由 。
2、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7、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伐:砍伐。
9、取:这里指开辟。
10、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
见,看见。下,向下。
11、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
尤,格外,特别。。清冽,清凉;冽 凉。
原文学习 翻译注释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
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用
用、把、作为
靠近
卷,翻卷。
以,相当于“而”,
表修饰,不译。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成为
译:(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大约。
表示约数。
名词作状语,
向下。
分布,这里指映照。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译:潭里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者一同欢乐。
在空中(名词作状语)
穿透
原文学习 翻译注释
形容词作动词,嬉戏逗乐
影布石上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看。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蛇:名词作状语)
时隐时现。
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犬:名词作状语)
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原文学习 翻译注释
差互,互相交错。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凉
太
停留
于是,就
离开
译:(我)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了,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开了。
深。
凄清
因为
原文学习 翻译注释
寂:寂静;
廖:寥落
环合:环绕包围
原文学习 翻译注释
同游者:吴武陵①,龚古②,余弟宗玄③。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④:曰恕己,曰奉壹。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1、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龚古:作者的朋友。
3、宗玄:作者的堂弟。
4、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小生,年轻人,对读书人的称呼。
补叙交代同游者,这是古代游记的特定内容,表达对朋友的尊重。(固定格式)
古代第一人称词:余、予、吾、我
倒装句:
如鸣佩环(谓语前置,应为“如珮环鸣”)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卷石底以出(主语后置,应为“石底卷以出”)
省略句:
心乐之、坐潭上、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句首省略“我”)
影布石上(“布”后面省略介词“于”)
斗折蛇行(句首省略主语“溪流”)
文言句式
认真读课文,理清游记线索。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观赏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远望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感受潭边气氛(幽深冷寂)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
在文中圈画出记录游览过程的关键词,再结合课文,按要求填写表格。
段落 关键词 所见景物 感受
1 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2 鱼可百许头
3
4 坐潭上
美丽、自然
近岸
卷石底以出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环境优美
潭中
自由活泼 生机盎然
潭西南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茫远无知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清寂寞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移步换景
小丘
篁竹
水声
小潭
闻
伐
取
见
课文精讲
比喻,水声悦耳动听,具有音乐美,与山林的幽僻静谧相互映衬
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小石潭发现经过,表现作者寻幽探胜的兴趣浓厚,也点明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之处。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小石潭周围的景物的?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近景
远景
石头各具形态,清晰可见,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
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抱、藤蔓错落缠绕的清幽美景。
由近及远
课文精讲
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
写游鱼的这节,极为细腻传神,采用了什么手法?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总写
鱼的数目一目了然,表明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特写
体现了游鱼的灵动及作者浓厚的赏景情趣。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静态
动态
水中游鱼静态与动态的迅速更替,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
总写
“似与游者相乐”这个句子有什么妙处?
由景及情,写这群憨态可掬又活泼伶俐的小鱼好像故意挑逗游人,与游人共享山水之乐似的,这句以小鱼的自由自在来比衬游人的心情,比一般的直截了当说出自己心情的欢快更有意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潭水有什么特点?用的是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澈澄净。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衬托潭水的清澈。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站立远视的角度
溪身:蜿蜒曲折。
岸势:参差不齐。
第3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小石潭的?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
比喻
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
第4自然段是怎样描写小潭周围景色的,突出了小潭的什么特点?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开头的“隔篁竹”,又进一步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情景交融,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表现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情感,反映出他当时压抑的心境。
游记特点
柳宗元在本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呢?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游记——寓情于景
乐
凄
第3段写小石潭的水源。那条溪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岸“犬牙差互”,处处显示并强调着溪流“曲折”的特点,这使作者不由得联想到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与这条溪流何其相似!
第4段中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出了环境的空旷、凄清,触发了作者的“迁谪意”;“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情,进而凸显出作者寄寓其中的悲凉心情,所以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作者的心境什么时候发生了改变?
注意体会“望”字。作者望到的是什么?
作者望到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而这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
写作背景:永州的柳宗元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唐王朝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希望推行一些措施来改变“安史之乱”造成的衰落时局。
然而几次重大失误后,短短百余天政治格局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人被贬谪。永州距离长安城2000多里,甚为荒僻,自古就是被贬官员流放的地方。时年33岁正值事业巅峰的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司马是个闲官,没有官邸,住在龙兴寺。他觉得自己很快会回到长安,结果却一待就是10年。在此期间,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
你理解柳宗元由乐转悲的情感变化的原因了吗?
柳宗元在小石潭游玩由乐转悲,是因为冷寂的环境引发了他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伤感的情绪弥漫开来,所见之景不再是活泼有趣的,而是冷寂的。
现在说说到底是“凄”还是“乐”
文章前面写“乐”,后面叙“忧”。其实是以乐景衬哀情,“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寓情于景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
吴武陵也是被贬到永州的,和柳宗元“同是天涯沦落人”;龚古是永州的隐士,是柳宗元在文学上的知音;宗玄是他的堂弟,柳宗元被贬后,他放弃家业,一路陪伴他来到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姐家的两个孩子,是他的亲外甥。
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
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
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
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余秋雨《文化苦旅》
名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