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蔺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汉代,“天下一家”作为统治者的政治追求,其内涵主要是由汉人来统一夷狄戎蛮。元朝臣僚在阐释民族、政治问题时常说,“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由淮而燕者,同一舟辙”。这反映出元朝( )
A. 疆域范围空前扩大 B. 边疆与内地完全一体化
C. 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D. 民族交融促进国家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代到元朝统治者的政治追求,从由汉人来统一边疆民族到各民族“天下一家”,这是民族交融促进国家认同的鲜明体现,D项正确;疆域范围空前扩大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边疆与内地完全一体化,“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国家认同观念增强,而非经济差距,排除C项。故选D项。
2. “愁眉”一词本指我国古代女子化妆的方法。东汉时期的孙寿喜欢化啼妆、愁眉,这样就显得惹人怜爱,娇媚。佛教传入中国后,“苦”的思想得到传播,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作“落花同泪脸,初月似愁眉”。后人用佛教的“苦脸”代替“泪眼”,再与我国古代的“愁眉”直接结合,创造了“愁眉苦脸”这一成语。这反映出( )
A.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颠覆 B. 前代语言文字不被社会重视
C.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未出现冲突 D. 佛教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可知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时空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愁眉’一词本指我国古代女子化妆的方法”“后人用佛教的‘苦脸’代替‘泪眼’,再与我国古代的‘愁眉’直接结合,创造了‘愁眉苦脸’这一成语”可知,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和中华文化的相融合,并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材料内容反映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颠覆说法错误,佛教文化对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不是颠覆,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前代语言文字不被社会重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前代语言文字的地位和发展情况,排除B项;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传统文化出现过冲突,排除C项。故选D项。
3. 罗马共和国文化象征的西塞罗,曾经去希腊斯多葛学派开创者芝诺的学校学习;斯多葛派哲学家赛涅卡,也曾做过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和高参;罗马著名的皇帝哈德良和马可·奥勒留,都一度在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创办的学校学习。这表明古罗马文化( )
A. 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B. 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C. 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 D. 影响了欧洲历史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多次到希腊学习,接受希腊先进文明的熏陶,因此希腊文明对罗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罗马积极主动向希腊学习,不能说明其具有功利色彩,A项说法欠妥,排除A项;题干表达的是罗马积极接受希腊先进的文化,并没有多元一体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罗马积极学习希腊文明,对罗马历史发展影响深远,没有体现对之后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4. 雅典城邦的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经常督查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 B. 议事会负责审理多数案件
C.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D.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雅典时期(世界)。据材料雅典城邦对任何公职人员有严格的要求,雅典推行的是民主制,这些规定可以防止专制的出现,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排除A项;在雅典是民众法庭负责审理多数案件,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的权利机关,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5. 神圣的王权诞生于王朝统治者和教会之间的契约。教会与统治者共享训练有素的人员,也共享他们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服务,并且在宗教问题和神圣权力仪式上,教会向统治者提供咨询意见。相应地,教会希望统治者维持基督教的认同,保护教会,促进正义与和平。这表明( )
A. 教会强化对人们的控制 B. 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
C. 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D. 王权进一步得到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教会与国王相互认同,相互作用,相互利用,实现各自的目的与利益,据此可判断,在中世纪的欧洲,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教会与国王的关系,没有体现教会的思想控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教权与王权,没有描述封君封臣制度,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王权与教权相互作用,没有体现王权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中世纪早期,日耳曼各王国对部落时代的习惯法进行编订形成了日耳曼法,与罗马法并行使用。日耳曼法保留了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规定的契约种类较少,债权与债务关系较为简陋。这说明日耳曼法( )
A. 是近代西方法制的渊源 B. 推动封建庄园经济发展
C. 折射出社会发展水平低 D. 比传统罗马法更为先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日耳曼法保留了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规定的契约种类较少,债权与债务关系较为简陋”和所学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小国。在入侵罗马之前,日耳曼人还停留在氏族社会时代,当他们进入罗马之后,落后的社会和先进的文明发生了巨大的碰撞。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其法律规定也具有保守性,与经济相配套的法律规定并不完善,因此材料所述规定折射了当时的经济水平,C项正确;近代西方法律的源头是罗马法,排除A项;庄园经济属于土地私有制,与材料“公社土地所有制”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日耳曼法落后一面,并未比传统罗马法更为先进,排除D项。故选C项。
7. 公元9世纪,柬埔寨建造了印度教形式的寺庙,而寺庙并未供奉印度的湿婆等神,国王祖先石像高踞于寺庙主殿正中。公元11世纪,缅甸蒲甘王朝将佛教定为国教,然而缅甸佛教却是以当地原始宗教为核心的。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两种文明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B. 东南亚文明具有印度化特点
C. 东南亚文明较印度文明更先进 D. 东南亚改造印度文明维护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9至11世纪的东南亚。材料“柬埔寨建造了印度教形式的寺庙,而寺庙并未供奉印度的湿婆等神”“然而缅甸佛教却是以当地原始宗教为核心的”体现的是印度佛教与东南亚国家本土文化的融合、碰撞,本质是两种文明互相补充共同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融合、碰撞,非印度化,排除B项;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排除C项;改造印度文明维护统治的说法与材料“缅甸佛教却是以当地原始宗教为核心的”的说法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 从迄今为止的发掘来看,阿兹特克雕刻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帝国用于祭祀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雕刻,它们借助巨大的规模、繁缛的象征图案、骚动的生命力和狂热的宗教感情产生一种深沉的、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缘于( )
A. 政教合一的体制环境 B.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C. 对外扩张的好战心理 D. 高超的艺术审美能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阿兹特克雕刻艺术与祭祀有关,渗透着狂热的宗教感情,这缘于阿兹特克政教合一的体制环境,A项正确;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影响雕刻技术而非艺术风格,排除B项;阿兹特克的雕刻与祭祀有关,看不出好战心理,排除C项;阿兹特克独特的雕刻艺术主要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非主要由创作者审美能力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9. 有学者指出,现代拉美文明是一种多元混合的文明,具有和谐性与不平等并存、开放性与依附性并存、多元文明与不平衡性并存的“悖论”。这主要是由于( )
A. 新的美洲文化趋于形成 B. 近代殖民侵略及人口跨地域转移
C. 美洲人口及族群的变动 D. 拉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拉美。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入侵及人口跨地域转移,印第安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它原有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经历了欧洲文明、非洲文明与印第安文明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之后,拉美形成了一种新的混合文明结构,B项正确;题意强调的是现代拉美文明的形成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美洲人口及族群的变动主要受近代殖民的影响,不属于导致材料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现代拉美文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近代殖民侵略及人口跨地域转移,与拉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 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现象表明( )
A. 外来物种改变了农业品种单一的状况 B. 物种交流推动清代经济贸易发展
C. 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 政府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依据材料“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等等,可以看出玉米的种植对当地的生态产生了严重的影响,C项正确;早在农业产生之时,古代先民就培育出多种农作物,“农业品种单一的状况”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高产作物的传播”遇到的阻碍,不利于清代经济贸易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禁止玉米种植的后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720年6月,为了抑制股市投机过热,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由此引发众多英国股份制公司的股价暴跌。许多投资客损失惨重。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于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也更为谨慎,炒股热潮随之减退。这说明当时英国( )
A. 专制政体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 B. 股份公司集资形式亟待变革
C. 强化金融监管以打击股份公司 D. 股市健康运行需要政府监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20年(英国)。根据材料中“为了抑制股市投机过热”、“对股票交易也更为谨慎”等信息判断,英国政府为了抑制股市投机过热,通过了《泡沫法案》,之后,民众对于炒股热情有所减退,反映出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离不开政府的监管,D项正确;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开始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制,A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A项;股份制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泡沫法案》的通过是为了稳定金融秩序,根本上有利于股份制公司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关于黑奴贸易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阶段 时间 历史现象
① 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 兴起并发展
②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 高潮
③ 1807—1808年 英美两国通过禁止奴隶贸易法案
④ 1890年 奴隶贸易正式终止
A.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主导第一阶段黑奴贸易
B. 黑奴贸易的高潮为欧洲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C.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通过了禁止奴隶贸易的宣言
D. 黑奴贸易的兴衰折射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史(世界)。据题干“黑奴贸易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奴贸易的兴衰折射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因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主导第一阶段黑奴贸易与本题表格内容体现不出来,A项错误;圈地运动为欧洲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B项错误;美国南北战争是1861-1865年,材料是1807—1808年,英美两国通过禁止奴隶贸易法案,C项错误。故选D项。
13. 如图是“14—17世纪欧洲大事时间轴”,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 近代科学兴起之前思想已初步解放
B. 文艺复兴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
C. 哥白尼的“日心说”讽刺教会的腐朽
D. 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初的意大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4—17世纪的欧洲。据材料“14—17世纪欧洲大事时间轴”并结合所学可知,伽利略创立自由落体定律,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而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在这之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已经出现,这说明近代科学兴起之前思想已经初步解放,A项正确;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文艺复兴,排除B项;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但并未讽刺教会的腐朽,排除C项;宗教改革发生在德意志,而不是在意大利,排除D项。故选A项。
14. 下图是16世纪初期德国版画家汉斯·塞巴德·贝哈姆创作的作品,画中右侧的路德正带领一群工匠和农民与左侧的神学家争辩。该作品( )
A. 还原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全貌 B. 表明了当时宗教信仰发生动摇
C. 展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D. 反映出宗教改革社会基础广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初期(欧洲)。据图和材料中的“路德正带领一群工匠和农民与左侧的神学家争辩”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支持,反映出宗教改革社会基础广泛,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宗教改革中的部分场景,无法体现宗教改革的历史全貌,排除A项;作品中工匠和农民与神学家争辩并不一定意味着宗教信仰动摇,可能只是对宗教教义和教会制度的讨论和争议,排除B项;材料中的绘画作品体现的是现实主义,而非浪漫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规定:在城市中凡拥有单独住宅户主(不论其价值多少)和每年缴纳房租10镑以上的房客,只要在选区内居住一年以上都有选举权;在各郡,每年缴纳地租12镑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该规定( )
A. 体现选举制度仍有局限性 B. 触发了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
C. 巩固了旧贵族的政治势力 D. 壮大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正反向推断目的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7年(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英国的选举权有财产限制,所以这样的选举制度仍有局限性,排除A项;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爆发于1842年,所以英国关于选举权的规定不会触发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排除B项;这标准相对比较低,和贵族关系不大,排除C项,这种财产限制的规定只能使得一些没有任何财产的人被排除在外,因而不会起到壮大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三个大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马帝国“从安东尼边墙和北部边界达西亚到阿特拉斯山和北回归线的宽度便超过2000英里,而从西海洋到幼发拉底河的长度则更超过3000英里”。罗马时代的旅行,“从陆路由意大利去西班牙可能要用一个月,去亚历山大里亚,很可能需要两个月”。中国到汉武帝时代,东西距离3800余千米,南北距离约5480千米。首都长安地处偏远,对辽东、越南北部等边疆地区而言,尤其如此。
古代罗马和秦汉帝国都面临着如何整合国内不同地区风俗与文化,以使之适应中央王朝统治需要的问题。不管是秦汉帝国还是罗马帝国,境内都存在众多不同文化的地区。甚至同一行省内部,也存在地位不同的共同体。
罗马帝国皇帝的集权很大程度上限于罗马。在地方上,罗马帝国统治的基本单位是行省和自治的城市。罗马总督可以独立发布相关命令,是行省最高的军事、行政和司法长官。自治市都有自己的官员、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决定有关城市的一般事务,只有在城市觉得自己无力解决时,才会求之于总督。通过把治理责任委托到地方,罗马人有效地削减了行政成本,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仅用数百名官员就维持了庞大帝国的运转。
——摘编自晏绍祥《与距离斗争:波斯、罗马与秦汉帝国的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与秦汉帝国在地方治理上存在的共同难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帝国为克服上述难题采取的举措。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帝国比,罗马帝国在地方治理上的不同之处,并简析罗马帝国“仅用数百名官员就维持庞大帝国运转”其他重要原因。
【答案】(1)难题:疆域辽阔,中央直接控制区域有限;自然经济分散性,难以形成统一市场;交通不便;地区间风俗与文化差异大。(任答3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2)举措:建立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修建驰道,完善交通,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实施乡里制度加强基层管理。(任答4点,其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3)不同之处:实行总督制;地方独立性更强;没有庞大的官僚集团。(言之有理即可)
原因:罗马法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罗马与秦汉帝国。根据材料“从安东尼边墙和北部边界达西亚到阿特拉斯山和北回归线的宽度便超过2000英里,而从西海洋到幼发拉底河的长度则更超过3000英里”“中国到汉武帝时代,东西距离3800余千米,南北距离约5480千米”可知,疆域辽阔,中央直接控制区域有限;根据材料“从陆路由意大利去西班牙可能要用一个月,去亚历山大里亚,很可能需要两个月”“首都长安地处偏远,对辽东、越南北部等边疆地区而言,尤其如此”可知,交通不便;根据材料“古代罗马和秦汉帝国都面临着如何整合国内不同地区风俗与文化,以使之适应中央王朝统治需要的问题。不管是秦汉帝国还是罗马帝国,境内都存在众多不同文化的地区。甚至同一行省内部,也存在地位不同的共同体”可知,地区间风俗与文化差异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分散性,难以形成统一市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帝国。根据所学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措施可知,秦汉帝国为克服上述难题采取的举措包括建立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修建驰道,完善交通,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实施乡里制度加强基层管理等等。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罗马帝国。根据材料“在地方上,罗马帝国统治的基本单位是行省和自治的城市。罗马总督可以独立发布相关命令,是行省最高的军事、行政和司法长官”可知,实行总督制;根据材料“自治市都有自己的官员、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决定有关城市的一般事务,只有在城市觉得自己无力解决时,才会求之于总督”可知,地方独立性更强;没有庞大的官僚集团。
原因:根据所学罗马帝国巩固统一的措施可知,罗马帝国“仅用数百名官员就维持庞大帝国运转”其他重要原因是罗马法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艺复兴之前,在伊斯兰医学里,砂糖经常被用作一味药。十七世纪中期以后,砂糖的价值和用途都发生了改变。砂糖以前只是极少数上层人士的调味料、药品或礼仪用品,后来,砂糖成了普通的食品,也有了更多的用途。英国人将加糖红茶和咖啡发展为社交媒介,后来砂糖又成了平民的早餐,并被称为热量之源。
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全世界的政治家和实业家都想方设法掌握砂糖的生产,并控制其流通渠道。加勒比海原本只是欧洲人探宝和开发矿藏的场所,到了十七世纪,甘蔗种植传播到加勒比海,遍布原始森林和岩石的岛上开辟了广阔的种植园,种上了甘蔗。在种植园模式下,大部分种植园只栽培一种作物,这种作物往往是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上用于买卖的商品。加勒比海地区在很长时期内只种植甘蔗,棉花种植量也很小,连粮食都要进口。
图1 图2
——据(日)川北稔著赵可译《一粒砂糖里的世界》等
(1)指出近代以来砂糖的功用发生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原因。
(2)以加勒比海的“砂糖革命”为例,评析加勒比海地区在当时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答案】(1)变化:从调味料、药品或礼仪用品变为普通食品;从普通商品成为可以获取暴利的世界商品。
原因:甘蔗种植大量增加;制糖工艺进步;砂糖产量迅速提高;科学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世界联系加强,商品流通加快等。
(2)评析: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加强,加勒比海地区作为甘蔗产地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一环;西方殖民者牢牢控制世界产业链的顶端,强迫加勒比海地区种植单一植物,向西方国家大量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使其处于西方经济产业体系和贸易链的最低端;欧洲强国以工业制成品交换、三角贸易等殖民扩张方式,牟取暴利,使加勒比海地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加勒比海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中,广大亚非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从属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使广大亚非拉国家经济畸形发展,造成了其长期落后和贫困。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以来(世界)。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砂糖以前只是极少数上层人士的调味料、药品或礼仪用品,后来,砂糖成了普通的食品,也有了更多的用途”可知从调味料、药品或礼仪用品变为普通食品;根据材料“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全世界的政治家和实业家都想方设法掌握砂糖的生产,并控制其流通渠道”可知从普通商品成为可以获取暴利的世界商品。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到了十七世纪,甘蔗种植传播到加勒比海,遍布原始森林和岩石的岛上开辟了广阔的种植园,种上了甘蔗”可知甘蔗种植大量增加;根据材料“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全世界的政治家和实业家都想方设法掌握砂糖的生产,并控制其流通渠道”可知制糖工艺的进步;砂糖产量迅速提高;结合所学近代科学发展和世界市场相关知识可知科学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世界联系加强,商品流通加快等。
【小问2详解】
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现象阐释题。时空为近代以来(世界)。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世界贸易的变化、殖民扩张的影响等知识,从原因、表现和影响分析,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加强,加勒比海地区作为甘蔗产地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一环;西方殖民者牢牢控制世界产业链的顶端,强迫加勒比海地区种植单一植物,向西方国家大量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使其处于西方经济产业体系和贸易链的最低端;欧洲强国以工业制成品交换、三角贸易等殖民扩张方式,牟取暴利,使加勒比海地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加勒比海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中,广大亚非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从属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使广大亚非拉国家经济畸形发展,造成了其长期落后和贫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
时间 历史事件
1473—1543年 哥白尼在世
1564—1642年 伽利略在世
1571年 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
1632—1704年 约翰·洛克在世
1642—1727年 牛顿在世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
1694—1778年 伏尔泰在世
1724—1804年 康德在世
1775—1783年 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 法国议会发表《人权宣言》
1864—1871年 德意志统一战争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上表是近代世界大事年表(部分),请从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且类型相同的欧洲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启蒙运动不断扩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进行,近代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启蒙运动应运而生。17世纪,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如约翰·洛克提出分权学说。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出现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希望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德国哲学家康德是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精神武器。
可见,启蒙运动从英国兴起,后来不断扩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本质上反映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其它:近代科学兴起;资产阶级革命形式多样/资产阶级革命历程(确立和扩张)等。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类,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分析表格内容,表格描述了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新航路开辟、英美法等国家的资产阶级制度的确立、启蒙运动等大事件,结合近代世界史,从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且类型相同的欧洲历史信息,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伏尔泰在世”、“约翰·洛克在世”、“康德在世”可得出启蒙运动不断扩展。其次,结合早期启蒙思想,伏尔泰、卢梭等思想观点,康德对启蒙运动的定义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蔺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汉代,“天下一家”作为统治者的政治追求,其内涵主要是由汉人来统一夷狄戎蛮。元朝臣僚在阐释民族、政治问题时常说,“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由淮而燕者,同一舟辙”。这反映出元朝( )
A. 疆域范围空前扩大 B. 边疆与内地完全一体化
C. 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D. 民族交融促进国家认同
2. “愁眉”一词本指我国古代女子化妆的方法。东汉时期的孙寿喜欢化啼妆、愁眉,这样就显得惹人怜爱,娇媚。佛教传入中国后,“苦”的思想得到传播,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作“落花同泪脸,初月似愁眉”。后人用佛教的“苦脸”代替“泪眼”,再与我国古代的“愁眉”直接结合,创造了“愁眉苦脸”这一成语。这反映出( )
A.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颠覆 B. 前代语言文字不被社会重视
C.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未出现冲突 D. 佛教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3. 罗马共和国文化象征的西塞罗,曾经去希腊斯多葛学派开创者芝诺的学校学习;斯多葛派哲学家赛涅卡,也曾做过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和高参;罗马著名的皇帝哈德良和马可·奥勒留,都一度在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创办的学校学习。这表明古罗马文化( )
A. 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B. 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C. 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 D. 影响了欧洲历史进程
4. 雅典城邦的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经常督查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 B. 议事会负责审理多数案件
C.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D.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的出现
5. 神圣的王权诞生于王朝统治者和教会之间的契约。教会与统治者共享训练有素的人员,也共享他们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服务,并且在宗教问题和神圣权力仪式上,教会向统治者提供咨询意见。相应地,教会希望统治者维持基督教的认同,保护教会,促进正义与和平。这表明( )
A. 教会强化对人们的控制 B. 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
C. 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D. 王权进一步得到强化
6. 中世纪早期,日耳曼各王国对部落时代的习惯法进行编订形成了日耳曼法,与罗马法并行使用。日耳曼法保留了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规定的契约种类较少,债权与债务关系较为简陋。这说明日耳曼法( )
A. 是近代西方法制的渊源 B. 推动封建庄园经济发展
C. 折射出社会发展水平低 D. 比传统罗马法更为先进
7. 公元9世纪,柬埔寨建造了印度教形式的寺庙,而寺庙并未供奉印度的湿婆等神,国王祖先石像高踞于寺庙主殿正中。公元11世纪,缅甸蒲甘王朝将佛教定为国教,然而缅甸佛教却是以当地原始宗教为核心的。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两种文明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B. 东南亚文明具有印度化特点
C. 东南亚文明较印度文明更先进 D. 东南亚改造印度文明维护统治
8. 从迄今为止的发掘来看,阿兹特克雕刻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帝国用于祭祀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雕刻,它们借助巨大的规模、繁缛的象征图案、骚动的生命力和狂热的宗教感情产生一种深沉的、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缘于( )
A. 政教合一的体制环境 B.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C. 对外扩张的好战心理 D. 高超的艺术审美能力
9. 有学者指出,现代拉美文明是一种多元混合的文明,具有和谐性与不平等并存、开放性与依附性并存、多元文明与不平衡性并存的“悖论”。这主要是由于( )
A. 新美洲文化趋于形成 B. 近代殖民侵略及人口跨地域转移
C. 美洲人口及族群的变动 D. 拉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10. 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现象表明( )
A. 外来物种改变了农业品种单一的状况 B. 物种交流推动清代经济贸易发展
C. 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 政府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11. 1720年6月,为了抑制股市投机过热,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由此引发众多英国股份制公司的股价暴跌。许多投资客损失惨重。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于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也更为谨慎,炒股热潮随之减退。这说明当时英国( )
A. 专制政体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 B. 股份公司集资形式亟待变革
C. 强化金融监管以打击股份公司 D. 股市健康运行需要政府监管
12. 关于黑奴贸易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阶段 时间 历史现象
① 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 兴起并发展
②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 高潮
③ 1807—1808年 英美两国通过禁止奴隶贸易法案
④ 1890年 奴隶贸易正式终止
A.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主导第一阶段黑奴贸易
B. 黑奴贸易的高潮为欧洲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C.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通过了禁止奴隶贸易的宣言
D. 黑奴贸易兴衰折射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3. 如图是“14—17世纪欧洲大事时间轴”,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 近代科学兴起之前思想已初步解放
B. 文艺复兴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
C. 哥白尼“日心说”讽刺教会的腐朽
D. 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初的意大利
14. 下图是16世纪初期德国版画家汉斯·塞巴德·贝哈姆创作的作品,画中右侧的路德正带领一群工匠和农民与左侧的神学家争辩。该作品( )
A. 还原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全貌 B. 表明了当时宗教信仰发生动摇
C. 展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D. 反映出宗教改革社会基础广泛
15. 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规定:在城市中凡拥有单独住宅的户主(不论其价值多少)和每年缴纳房租10镑以上的房客,只要在选区内居住一年以上都有选举权;在各郡,每年缴纳地租12镑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该规定( )
A. 体现选举制度仍有局限性 B. 触发了英国工人宪章运动
C. 巩固了旧贵族的政治势力 D. 壮大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二、非选择题(三个大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马帝国“从安东尼边墙和北部边界达西亚到阿特拉斯山和北回归线的宽度便超过2000英里,而从西海洋到幼发拉底河的长度则更超过3000英里”。罗马时代的旅行,“从陆路由意大利去西班牙可能要用一个月,去亚历山大里亚,很可能需要两个月”。中国到汉武帝时代,东西距离3800余千米,南北距离约5480千米。首都长安地处偏远,对辽东、越南北部等边疆地区而言,尤其如此。
古代罗马和秦汉帝国都面临着如何整合国内不同地区风俗与文化,以使之适应中央王朝统治需要的问题。不管是秦汉帝国还是罗马帝国,境内都存在众多不同文化的地区。甚至同一行省内部,也存在地位不同的共同体。
罗马帝国皇帝的集权很大程度上限于罗马。在地方上,罗马帝国统治的基本单位是行省和自治的城市。罗马总督可以独立发布相关命令,是行省最高的军事、行政和司法长官。自治市都有自己的官员、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决定有关城市的一般事务,只有在城市觉得自己无力解决时,才会求之于总督。通过把治理责任委托到地方,罗马人有效地削减了行政成本,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仅用数百名官员就维持了庞大帝国的运转。
——摘编自晏绍祥《与距离斗争:波斯、罗马与秦汉帝国的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与秦汉帝国在地方治理上存在的共同难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帝国为克服上述难题采取的举措。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帝国比,罗马帝国在地方治理上的不同之处,并简析罗马帝国“仅用数百名官员就维持庞大帝国运转”其他重要原因。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艺复兴之前,在伊斯兰医学里,砂糖经常被用作一味药。十七世纪中期以后,砂糖的价值和用途都发生了改变。砂糖以前只是极少数上层人士的调味料、药品或礼仪用品,后来,砂糖成了普通的食品,也有了更多的用途。英国人将加糖红茶和咖啡发展为社交媒介,后来砂糖又成了平民的早餐,并被称为热量之源。
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全世界的政治家和实业家都想方设法掌握砂糖的生产,并控制其流通渠道。加勒比海原本只是欧洲人探宝和开发矿藏的场所,到了十七世纪,甘蔗种植传播到加勒比海,遍布原始森林和岩石的岛上开辟了广阔的种植园,种上了甘蔗。在种植园模式下,大部分种植园只栽培一种作物,这种作物往往是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上用于买卖的商品。加勒比海地区在很长时期内只种植甘蔗,棉花种植量也很小,连粮食都要进口。
图1 图2
——据(日)川北稔著赵可译《一粒砂糖里的世界》等
(1)指出近代以来砂糖的功用发生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原因。
(2)以加勒比海的“砂糖革命”为例,评析加勒比海地区在当时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
时间 历史事件
1473—1543年 哥白尼在世
1564—1642年 伽利略在世
1571年 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
1632—1704年 约翰·洛克在世
1642—1727年 牛顿在世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
1694—1778年 伏尔泰在世
1724—1804年 康德在世
1775—1783年 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 法国议会发表《人权宣言》
1864—1871年 德意志统一战争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上表是近代世界大事年表(部分),请从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且类型相同的欧洲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