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0 14:0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 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意  外
铁 凝
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镇上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
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信中特别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他在南方一个小岛上当兵已经两年,走的时候山杏才八岁。
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
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 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
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又叫妈妈给她拿出哥哥寄来的新鞋。妈说:“咱不,照相不如穿我做的扎花鞋。”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
他们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山杏一心想着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
进了照相馆,一个烫着卷发的姑娘把他们领进一间黑屋。哗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有高楼,有大厦,有鲜花,有木马……山杏的眼都不够用了。忽然间她被人拉住胳膊塞在了爹妈中间,原来照相就要开始了。烫发姑娘躲在一只木匣子后面顶起块黑布,左比画,右比画,这使山杏又想起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她扭头看看妈,妈已瞪起了眼睛顾不得看她;她又扭头看看爹,爹也正大睁着眼睛向前看。山杏转回头,也赶紧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木匣子里咔嚓了一声,一屋子的灯也跟着灭了。他们又摸黑走出屋子。
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照片上就一个人,一个正冲他们全家微笑的姑娘:额前的卷发像云彩,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比照相馆那个烫发姑娘还好看。山杏和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
山杏知道撒谎不好,但又觉着,不管怎么说,从此,她家也可以和那些有照片的人家媲美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记述了山杏一家照相的故事,故事多处采用铺垫叙述,这样就更好地凸显出山杏纯真可爱的山村少女形象,真实可信。
B.尽管本文作者没有用多少笔墨正面介绍台儿沟的具体情况,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充分感觉到台儿沟的落后和人们思想的守旧。
C.山杏在照相前打整着自己,对于穿新鞋一事,母女俩有过不同的见解,尽管作者没说出结果,但根据作者的叙述,读者也可以猜到结果。
D.题目《意外》的含义,一是山杏全家人跋山涉水五百里照了相,寄回的照片却不是自己家的;二是山杏依然把那照片挂在屋子里,让全村人欣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山杏为主要描写对象,巧妙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和叙事角度,即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使叙述语调显得既平和又客观。
B.照相是本文的线索,可用催照相—去照相—照相时—挂相片来概括情节,这样写既层次清晰,过程又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文章写山杏一家费尽心思拍摄照片,最终等来的不是“全家福”而是“嫂子照”,结局尽管意外,却效果奇妙,既照应开头,也揭示了题旨。
D.本文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期待与失落,语言朴实而不失柔婉清新。
3.(对点题)本文写因“照相”产生的意外,却在“烙饼”上花费了一些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对点题)山杏明知撒谎不好,为什么还说照片上的人是她未来的新嫂子 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掌 勺 人
周福泉
夕阳染红了羊望镇,大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这个时辰,店铺生意最红火的,还数朱怀武的“朱记羊肉铺”。那块门板大的金字招牌,是松木仿古雕刻匾额,古朴大气。据传,那五个字是省城一位大人物的墨宝。
这家饭铺传承祖传秘方,在古镇有了年头。朱怀武既是厨师又是老板,人称朱掌柜。他的拿手菜是爆炒肚片、红烧禽口、凉拌羊杂。羊肉汤更是一绝!“朱记羊肉铺”的名号叫响运河两岸,声誉扩散鲁南十里八乡。
这年秋天,饭铺里来了一位身穿细布长衫的中年男人。只见他落座许久,不点菜,不叫酒,只是品着绿茶,静观满堂的食客。
朱掌柜看此人不俗,过来打招呼:“敢问先生贵姓,可有赐教 ”中年男人说:“李,赐教不敢当。我瞧您这羊肉七成出锅,回锅至九成才是绝佳呀。”朱掌柜一听是行家,便附和道:“您说得有道理,火候就在那一成上。”中年男人笑了,“朱老板这手艺堪称一绝响!”朱掌柜刚要接话,中年男人却又道:“您膝下有一独子,本应子承父业,可惜啊,贵公子学贯中西,在省城学界那是大名鼎鼎,但听闻对您这店铺不感兴趣,您苦劝多次都无果。”
朱掌柜愕然,这位先生对自家状况竟是了如指掌。中年男人呵呵一笑,又说:“您这百年老店,恐怕要后继无人呀!”朱掌柜听到这,像鱼刺卡在了喉咙,这确实是他的心病。
中年男人说:“老哥,我想盘下这款老匾,如何 ”朱掌柜没有搭话。中年男人抿口茶说:“您可以出个高价。”朱掌柜摇摇头说:“这不是钱的事。”中年男人说:“您的意思 ”朱掌柜抬头看着那块门板大的匾额说:“这饭铺之所以生意兴隆,靠的不是钱,靠的是饭铺里有一位掌得稳炒勺的人,儿子不行,我还有徒弟呢。”中年男人见他心意坚决,只好摇摇头,若有所思又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羊肉铺。
朱掌柜年事渐高,这些年,他先后招了五六个伙计,只有两个伙计入了他的眼,他有意收他俩为徒。李大顺机灵,眼勤、嘴勤,脑瓜子好使,遇事一看就透,负责面上的应酬。郭二平敦厚,手勤、脚勤,学东西扎实,但嘴讷,多呆在后厨。两个徒弟学得都很认真,在朱掌柜的调教下,炖肉、热汤都不会出半点差错。掌勺的关键时刻,朱掌柜会靠过来,拿起长勺,啪啪啪敲打三下铁锅沿,舀起六个作料盆里热好的汤汁,洒进锅里,“刺啦”一声后,一阵白雾腾起,肉香立刻飘散出去。
朱掌柜拿大顺、二平当亲儿子对待,兄弟俩学艺三年,不相伯仲。大顺学得快,二平学得稳,他们明里用眼观察、暗里用脑琢磨,学了师父不少真传。左邻右舍称,有这两徒弟,朱掌柜的手艺后继有人了。
朱掌柜古稀之年,众亲择日给他祝寿,省城的儿子也赶了回来。朱掌柜又邀来镇上业内三五好友,说有要事商议。亲朋好友聚齐,他亲自下厨掌勺,虽说掌勺力度略减当年,仍是颠出了天女散花般的洒脱。
众人在桌前坐齐,对朱掌柜的手艺赞不绝口。佳肴上齐,酒过三巡。朱掌柜说:“岁月不饶人,这炒勺,我是掌不动了。”说完,他看了儿子一眼。两人对视的瞬间,儿子收回歉疚的目光。朱掌柜叹了口气,他知道今天必须要做一个决断了,否则,这门绝活真就毁在他朱怀武的手里了。
随即,叫来大顺、二平两个徒弟立在桌旁。朱掌柜看着供奉在案上的长勺,对亲友说:“不瞒各位,我这儿子是指望不上了,今天,我要把这勺子传授给俩徒弟中的一个。谁是将来的掌勺人,还需各位见证。”
儿子脸色微红,垂头不语,众人见此光景都面露惋惜。大顺、二平站在师父面前,大顺面露微笑,神情激动,二平则有些紧张,手脚拘谨。
朱掌柜对俩徒弟说:“香菜是汤锅必不可少的作料,都是咱后院种植的。种菜和掌勺一样,你们跟了我三年,这其中道理应该明白。”俩徒弟看着朱掌柜,一脸的虔诚,频频点头。朱掌柜指着长勺说:“我给你们每人十粒香菜种子,一个月之后,谁的苗多、苗壮,今后就由谁来掌勺,这块金字招牌就传给谁。”
种菜如种庄稼,两个徒弟都不是外行。大顺心细,种子用水浸泡,加少许养料,种在了盆中。二平勤快,把盆土松得如案板上的白面,定时浇水施肥。
一个月过去,约定的时间一到,朱掌柜和众位长辈都到齐了。大顺献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出陶盆,只见十棵香菜苗茁壮成长,大顺的脸上写着自信,面带微笑看着师父。二平则忐忑不安地抱出一个泥盆,里面连棵苗芽也不见,他沮丧地低着头。
这时,朱掌柜却哈哈大笑起来,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他走到面红耳赤的郭二平面前,把长勺郑重地交到他手里。在场的人无不愕然。
朱掌柜并未言语,只是笑着掏出一把种子,右手捏出几粒,轻轻捻压,碎成油末,原来这种子都是熟的啊。众人看得真切,恍然大悟。
郭二平怔住了,随即泪流满面,双膝跪地,给朱掌柜连磕了三个响头。李大顺的脸却一下子红了,他深深低下头,不敢再看师父一眼……
李大顺回到家,气急败坏地对一个身穿细布长衫的中年男人说:“爹,我就不该听您的主意,您给的这种子可太‘争气’了,这是聪明啊还是糊涂啊。”中年男人仰天长叹,天意呀。
夕阳染红了羊望镇。多年过去了,朱记羊肉铺的生意还是红红火火,那块古朴大气的匾额一直稳稳地挂在店门上方。
羊望镇的人说,那块金字招牌给店铺带来了福气;也有人说,那位白发苍苍的朱老板让人放心;还有人抬杠说,他不姓朱,他姓郭。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2年第12期,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阳染红了羊望镇”在小说中出现两次,开头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结尾处营造氛围,并与开头相照应。
B.小说开头部分对中年男人盘匾情节的叙述,既写出了朱掌柜久存的心病,也为下文朱掌柜挑选饭铺掌勺人作铺垫。
C.“不点菜,不叫酒”“抿口茶”“一步三回头”等细节,刻画出中年男人对“朱记羊肉铺”的觊觎之心由来已久。
D.小说对朱掌柜“掌勺”的描写着墨不多,第一处是示范教授徒弟,第二处是寿宴时宴请好友,但均能表现其手艺精湛。
6.下列对小说“比赛种香菜确定继承人”这一情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掌柜考试的题目是种香菜,除了就近取材外,也可以理解为他是在暗示徒弟,香菜是汤锅必不可少的作料,而诚实更是经营必不可少的品质。
B.朱掌柜说:“种菜和掌勺一样,你们跟了我三年,这其中道理应该明白。”两个徒弟虽然频频点头,一脸虔诚,但其实并不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
C.朱掌柜哈哈大笑,一方面是笑自己终于找到了满意的继承人,感到欣慰;一方面是笑李大顺弄巧成拙,自取其辱,表现出对虚伪品行的讽刺厌恶。
D.朱掌柜揭晓考试结果时,大顺与二平的神态形成横向对比,与上文各自的表情又构成纵向对比,在对比中体现人物个性,丰富人物形象。
7.(对点题)小说在情节的设置和安排上有哪些巧妙之处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有人说:“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不急于给读者一个结论,而是试图给读者一些启示。”本文只是淡淡地讲述故事,没有鲜明的褒贬议论,但读后却能给读者以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隐匿的光芒
胡 玲
多年前,村里突然来了一位神秘的老头。
老头头发花白,腰杆笔直,脸上细密蜿蜒的皱纹里,仿佛写满了沧桑的故事。最显眼的是他的右手臂,光秃秃的,只剩一只空袖管在冷风中轻轻晃荡。人们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来到这里,更不知道他曾经历过什么。有人好奇,问起他,他淡然一笑,什么也不说。时间久了,大家也懒得再问了。
老头把村头一间废弃的破房子简单修整一番后,住了进去。他虽然没有右臂,但左手干起活来灵活自如。他在这里开荒种地、养鸡养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换来了鸡鸭成群,庄稼茂盛。
我和小伙伴喜欢去老头家玩,因为无论我们在他家里怎么疯闹,他都不会责骂我们。有时候,他还会塞给我们一些零食,时而是一把香脆的炒瓜子,时而是几块甘甜的红薯干。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些零食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
老头喜欢给我们讲故事。他讲的是清一色的打仗的故事,如八路军打日本鬼子,解放军打国民党反动派,等等。
夜色如水,我们坐在柚子树下,听他绘声绘色地讲着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的语调时而欢快时而悲伤。他的故事讲得生动精彩,仿佛亲身经历一样;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仿佛目睹一般。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故事 我们问。从书上看到的。孩子们,你们要好好念书,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啊。他说。
有一次,老头熬夜给我和小伙伴每人做了一把木头小手枪,那小手枪做得生动逼真,让我们爱不释手。我们握着小手枪,奔跑在绿油油的田埂上,饶有兴致地玩起打仗的游戏。他静静地坐在田埂上,出神地看着我们,若有所思,沧桑的眼里闪烁着亮晶晶的柔光。
日子久了,我们都成了老头的小尾巴,他去哪儿,我们都紧跟着,他干活的时候,我们就在一旁玩。
那时,村里办了个酒厂,村民们家里有多余的玉米,会卖给酒厂换些零钱。老头家的玉米吃不完,也会卖一些给酒厂。村里人一般都是把玉米晒干后,直接装进袋子送进酒厂。老头和大家不一样,他每次晒玉米前,会把晒玉米的空地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玉米晒干后,他还用筛子仔细筛去灰尘、杂物和小粒的劣质玉米,再装进袋子送去酒厂,这样,玉米称重自然会少很多。村民笑话他多此一举,他不恼,憨厚一笑说,这样出来的玉米干净,酿出的酒也干净。
20世纪90年代,村里集资修路建桥,发动村民捐款,老头毫不犹豫地捐出五百块钱。在那个年代,五百块钱是个大数目。村干部说,你捐这么多,日子不过了 老头露出质朴的笑容,我就一个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用不了几个钱!
老头在村里生活了四十多年。一个寒冬,老头几天没出现。大家推开他的房门时,发现他躺在床上,神色安然,脸上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已经离世。
村民们把老头葬在了后山,时间久了,大家都快将他遗忘了。
去年,在某电视台的一档寻人节目里,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八路向节目组寻求帮助,想要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老战友小春子。老八路在节目中讲述了小春子的故事。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小春子的家乡沦陷。14岁那年,小春子的父母和许多乡亲被日本鬼子杀害,他因为在山上砍柴,才幸免于难。为了生活,他四处流浪。流浪到省城时,他听说附近有一个专门打日本鬼子和反动派的八路军队伍,就到处打听。找了半个多月,他终于找到了八路军部队。部队的首长见他可怜,把他留在了部队。于是,他成了部队里最小的“小鬼兵”。他从小就喜欢玩弹弓,到了部队,他没事便缠着老战士学习射击。每次部队和敌军交战,他都不怕危险,总爱往前沿阵地钻,看战友们如何开枪打敌人,时间长了,他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后来,小春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战争年代,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屡建战功,被战友们称为“神枪手”。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撤离,他右臂被敌人的子弹打中,截了肢。
战争结束后,失去右臂的小春子知道自己不能再握枪打敌人了,就主动离开了部队。之后的岁月里,战友们到处打听小春子的消息,可他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杳无音信。
看着电视屏幕上那张被放大了的小春子的照片,大家突然想起尘封在记忆里的那位独臂老头,实在太像了。
村干部和节目组取得了联系。几天后,老八路来到了我们村。村干部领着老八路来到独臂老头生前住的房子前。老头去世后不久,这间房子就锁上了,再没人进去过。
打开尘封已久的屋子,裂了缝的泥土墙壁上,独臂老头在遗像里朝大家微笑。老八路颤巍巍地站在那张遗像前,老泪纵横。他轻轻拭去照片上的灰尘,抚摩着照片里那张笑脸,喃喃地说,小春子,好不……
村干部从床底下取出一个上了锁的大木箱,对老八路说,这是老人唯一的遗物,我们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现在交给您保管吧。
老八路撬开箱子,箱子里放着一套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叠得整整齐齐。军装胸前位置,别着几枚经过岁月洗礼的旧勋章,阳光照在上面,闪烁着耀眼的金光……
(选自2021年8月27日《羊城晚报》,有改动)
9.(对点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给“我”和小伙伴零食、做木手枪,看孩子们做游戏等情节,侧面表现了他孤独的生活境况。
B.老人卖玉米给酒厂时的“较真”,捐钱修路建桥时的毫不犹豫,体现了老人的善良无私与不凡。
C.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同时教育孩子们要好好读书,说明老人很重视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
D.老人住在一间废弃的破房子里,唯一的遗物是一个上了锁的大木箱,暗示了英雄晚年的凄凉。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儿童视角和补叙手法叙述老人的故事,结构严谨,避免了平铺直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小说在刻画老人时,多次写到他的笑,如“淡然一笑”“淡淡的微笑”等,展现了老人平和的内心世界。
C.小说除了老人外,其他人物都没有名字,这种次要人物模糊化处理的方式,使主次人物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突出老人的形象。
D.小说中老人讲的故事都是打仗的故事这一细节,暗示了老人的身份,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了主题。
11.文章标题《隐匿的光芒》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2.(对点题)文章富有传奇色彩,请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文本一
蓬筚居印人
聂鑫森
章达君突然要搬家的消息,飞快地传进了“蓬筚居”这个小院子,把金锲之惊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为什么搬家 金锲之想啊,想啊,猛地心一颤。
在梧桐街,他们的交情持续了几十年,和和睦睦,而且充满另外一种深长的韵味,这韵味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想不到,如今却要分离了。
达君为什么突然要搬家呢 只有他知道……
是什么时候他们的感情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呢 仔细想来,似乎是年初一个春月淡淡的夜晚,在章达君家。
达君家陈设极为简单,除卧室外还有一间兼作客厅的书房,门檐上挂着块横匾,上有“不厌居”三字,是由达君书写、锲之镌刻的。达君退休前是语文老师,除嗜书外,还喜欢养兰草,置之案头,雅趣盎然。
那晚,两人喝着酒,忽然谈起金石治印来。金锲之手舞足蹈,口若悬河。从秦玺汉印,论到皖、浙两派的风格,又扯到金石的质地,兴致特别地高。“离福州九十华里,有座寿山,出产的田黄石,为众石之冠,寸石寸金。最为珍贵者为田黄冻,通灵澄澈,价格昂贵!我这一辈子,我还没刻过这号石头,啧啧。”
达君满面通红,边听边点头,忽然,他站起来:“老兄,我让你看一件传家之宝,以助酒兴。”说完,用钥匙打开大柜,在里面窸窸窣窣掏了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绸布包,一层又一层地解开,金锲之眼直了,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胸脯急剧地起伏着。想不到达君家竟有这样一块稀世之宝:田黄冻。“好石!”金锲之惊呼了一声。田黄冻从他的右手转到左手,又从左手转到右手。他眉毛扑闪着,嘴唇抖动着。“可惜上面少几个字,要不,该可两得其美了。”
达君听了这句话,猛地接了过来,迅速用绸布一层一层裹好,说:“锲之兄,此是家宝,从不外示于人,请不要声张。”说完,达君将绸布包锁入大柜。
锲之怅然站起,几句淡语告了别,顿觉多了桩心事,多了一点追恋的东西,死命地折磨着他。
锲之自小苦练书法,楷、行、隶、草、篆,都有相当的工夫。他的篆刻,既有秦汉玺印的遗风,也有近代篆刻家吴昌硕、齐白石的痕迹,方寸之内,气象万千。从此,锲之除了有事没事往达君家走走,几乎闭门不出。那几把刻刀却响得分外勤,石头磨了又刻,刻了又磨。收藏的各种印谱,翻来翻去,一会儿唉声叹气,一会儿展眉溢笑;一会儿走出屋子,仰望天上的浮云。他简直魂不守舍了。
一天傍晚,他提着瓶酒,兴冲冲来到达君家。寒暄了几句,金锲之终于开口了:“达君,你这个名字,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布局,你看行不行 ”说完,他用指头往酒盅里点了点,然后在桌子上画起来,“你看如何 ”
达君没有作声,久久地盯着桌面上这个“印章”,头上冒出一层细细的汗珠子。
“好。好。锲之兄于治印上,又有所进取,佩服佩服。今天的酒,味道醇正啊!”达君边说边端起酒盅喝酒,再也不说话了。
金锲之眼里溢出一层淡淡的忧郁,坐了一会儿,起身告辞。
回到家里,金锲之悄悄立在小院中。月亮被一块云遮住了,院子里一片漆黑。风中,竹叶沙沙,单调而凄清。他解开衣扣,一股清爽的风灌入怀抱,烦恼顿消。他奔入那间刻印的屋子,扯亮灯,壁上自己手书的“金石之乐,乐在其中”的狂草赫然在目。他寻出块鸡血石,取出刻刀,运腕下刀。咔嚓,咔嚓,每一刀走得那么顺畅,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远处传来鸡叫的时候,印章已刻出。
他捧着印章,叩开了达君的门。
“达君,兄为你治印一方,请收下。”达君接过印章,细细观看,心中赞叹不止。正要致谢,抬头一看,金锲之已走远。目送着那微弯的苍老身影,达君眼眶有些润湿。
自此,金锲之三天一方,五天一方,刻好就往达君家送,也不多讲话,送了就走。
过了不久,达君便决定搬家了……
金锲之少了知音,整天愁眉不展,长吁短叹,常常彻夜不眠,寄情于金石之上。一次喝了过量的酒后,在院子里不慎跌倒,经医治保全了性命,但右边手脚瘫痪了。
他几乎没有再出门,也很少有人来看他。
忽一日,达君的儿子来访。
“你父亲近来可好 我想他想得好苦。”
中年人垂下了头,说:“他……患心脏病亡故了。临终前,嘱咐我将这方石头交给金伯伯。”中年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绸布包递给金锲之。
金锲之捧着绸布包,老泪纵横,放声恸哭。院子里飘起了雨丝,带着初春的寒意,而且渐渐地密起来、大起来,天地间迷蒙一片,让人透不过气来。故人亡,而田黄冻在;田黄冻在,自己却不能亲手去镂刻它了!
他让老伴把它安顿在平素治印的屋子里,整天地捧着田黄冻,翻来覆去地观赏。田黄冻天天在他的手里翻动,变得更加光亮了。他凝神地看着,随着全身一种莫名其妙的筋肉运动,上面竟渐渐地显现出红色的字体来。那是在一刀刀刻过之后,显现出来的“达君”的朱文,刀刃触石的声音,久久回旋,不绝于耳。这几刀走得多妙,曲则委转而有筋络,直则刚劲而有精神。平生再没有走刀走得这样好的了,平生再没有比这更快意的事了!他呵呵地笑了,笑得流出了眼泪。待他揩去泪水,定睛一看,石头上居然没有一个字。
梧桐街还是那么忙碌。不远处豆腐作坊石磨子的呼隆声,胶轮板车碾过路面的嘶嘶声,铁匠铺大锤的当当声……不时地会传到院子里来,他听见了,又似乎没有听见。
(有删改)
文本二
短篇小说是应该有一个好故事的,当然也要塑造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但我关注的是这一故事中的人物,如何加强和丰富他(她)的文化品格。我在描写被传统文化深深浸染的人物时,琴、棋、诗、画、茶、酒、民俗、风情……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种生活的形式,或曰就是他们的生存状态,我着力从中去开掘他们身上的文化特质,多侧面地展示他们的逼人才气、磊落胸怀、高贵操守和审美趋向。
同时,短篇小说还可以写一种情境,一种充满着强烈情绪色彩的境界,这种情绪是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显现,形成了一个与人物息息相关的氛围,两者融乎一体,难分难解,正如老作家汪曾祺所说的:“气氛即人物。”
我喜欢在有限的文字中,腾挪出一定的空间,来安排与情节、人物有着观照作用的“闲笔”,以显示密集的文化信息。“闲笔”并非赘言,运用得当,既可增添情节的韵律感,又可揭示人物的多重性,使整个小说笼罩在赏心悦目的文化氛围之中。
(摘自聂鑫森《我喜欢的短篇小说》)
13.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毫无预示的前提下,以章达君突然决定搬家开篇,接着写金锲之连续三次自问自省,既设置悬念,又顺势展开情节。
B.小说围绕田黄冻,讲述了金锲之、章达君由知己变为陌路的故事,起笔于友情,落笔在人性,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C.小说叙事有详有略。章达君亡故、金锲之生病,仅几笔带过;金锲之独自把玩田黄冻的复杂心境却细细写来,情真意切。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如写金锲之在章达君家看到田黄冻之后的表现,突出了人物内心的激动。
14.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描写达君家的陈设时,重点突出了门檐上挂着的横匾和案头的兰草,表现出主人附庸风雅的特点,并暗示达君和锲之关系密切。
B.锲之细数金石质地的情景,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闲笔”,既表现出人物对金石治印的挚爱,又让我们感受到石刻文化的博大精深。
C.小说结尾段,作者创设了忙碌喧闹的俗世境界,以此反衬经历了自身重病和老友去世的金锲之内心超越凡俗、超越自我的平静。
D.小说展示出作者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语言文白相间,含蓄蕴藉,句式长短结合,舒展自如,创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韵律之美。
15.作家汪曾祺曾说:“气氛即人物。”请以文本中两处画线句为例,进行分析。






16.(对点题)请结合两个文本,分析小说人物身上具有的文化特质。






1.B 解析 B项,“充分感觉到……人们思想的守旧”理解不当,去县城要“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显示的是台儿沟偏僻,发展落后,与“镇上没有照相馆”相照应,无论是山杏的父母还是其他村民,都不反对“照相”,而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2.B 解析 B项,“过程又一波三折”错误。文章主要篇幅都是写照相的相关准备,并没有意外和波折,只是结尾部分情节突转,颇有意外奇效。
3.写“烙饼”,一写时间长,二写数量多,都是写“照相”前的准备工作的周密繁复,显示出山杏家里穷困的程度,表明“照相”的不容易;也表现出山杏一家人对“照相”的期待。有了这些充分的铺垫,后面的“意外”就更具戏剧效果。
4.首先,山杏把照相看作过年一样,不想让这份美好立刻消失;其次,虽然收到的照片不是“全家福”,全家也很无奈,但山杏还是很高兴;再次,有了照片,山杏他们家可以和其他有照片的人家媲美了。总之,在那个闭塞的山村里,山杏内心追逐着美,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她要把美留在身边,留在山村里。
5.C 解析 “觊觎之心由来已久”错误,这些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中年男人对“朱记羊肉铺”的觊觎之心,“由来已久”于文无据。
6.C 解析 “一方面是笑李大顺弄巧成拙,自取其辱,表现出对虚伪品行的讽刺厌恶”错误,结合“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可知,朱掌柜哈哈大笑,主要是对郭二平感到欣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讽刺厌恶”之说过重,不合文意。
7.①巧设线索。小说以朱掌柜挑选饭铺掌勺人为线索展开情节,结构清晰、紧凑。②巧设伏笔。小说开头写中年男人“若有所思又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为下文设计助其儿子大顺当选掌勺人埋下伏笔,曲折有致。③欧·亨利式结尾。香菜籽是熟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与前面情节形成突转,引人入胜。④首尾呼应。开头写羊肉铺红火,结尾交代羊肉铺多年以后还是红火,使小说情节完整,结构圆合。
8.①做人做事:巧智不如拙诚。李大顺头脑灵活,机关算尽,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郭二平憨厚朴实,考试不弄虚作假,最终取胜。可见做人做事之本都是善良真诚、诚实诚信。②经营之道:在技艺上精益求精固然重要,但是童叟不欺、诚实诚信的经营理念更为重要。③教育后辈:培养后辈,既要教手艺,更要教做人,朱掌柜对两个徒弟的特别考试,给他们上了一节终生难忘的诚实做人的教育课。
9.B 解析 A项,“表现了他孤独的生活境况”错误,应是表现他爱孩子的特点。C项,“说明老人很重视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错误,主要是告诉孩子要珍惜好生活。D项,“暗示了英雄晚年的凄凉”错误,老人唯一的遗物是一个上了锁的大木箱,表现了老人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品质。
10.D 解析 “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了主题”错误,这一分析过于拔高,这一细节只能说明他有可能参加过战斗,而文章主题是歌颂老人不居功自傲、甘于清贫、低调无私的优秀品质,因此这一细节并没有深化主题。
11.①“隐匿的”指老人不能再握枪打仗,主动离开了部队,隐姓埋名,老人的传奇经历不为外人所知。②“光芒”指老人当初英勇善战,舍己为人,立下的赫赫战功;也指深藏功名、低调无私的高尚品质。
12.人物形象:神秘老人在村里突然出现,辛勤劳作,卖粮的“固执”、捐款的慷慨等细节体现了人物的传奇色彩;从一个娃娃兵到战斗英雄,到受伤后急流勇退,甘于平凡,人物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故事情节:通过老八路寻人这一情节,巧妙揭开了人物真实而伟大的身份,情节安排上具有传奇色彩。
13.B 解析 “由知己变为陌路”错误,文末达君之子送来田黄冻,金锲之虽重病缠身仍心心念念为达君刻印,这些情节证明两人友情一直未断,虽无来往却相互挂念。
14.A 解析 “附庸风雅”错误,应体现主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品格。
15.两处画线句作者都创设出一种凄清又压抑的环境氛围,第一处以此来表现锲之遭到达君拒绝后内心的失望和烦闷;第二处表现了锲之听闻老友亡故时的痛彻心扉(巨大悲痛)。作者善于营造充满强烈情绪色彩的氛围,与人物情感、人性之美融为一体,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
16.(1)浸润在生活与生命中的高雅的审美情趣。两个主人公深受传统文化濡染,分别为自己的居舍命名“蓬荜居”“不厌居”,陈设有竹有兰有字画,充满文化韵味。(2)金锲之对金石刻印有着执着的艺术追求和高超的艺术造诣。爱印成痴,功夫深厚。刻印之时,超然世外,刻印成为他的生活方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3)章达君割舍挚爱,具有成人之美的君子之风。临终前,嘱咐儿子将传家宝田黄冻交给金锲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