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学习内容】
教材:《马说》
丛书:《论马》《千金买首》《工之侨献琴》《伯乐就是你自己》
【学习目标】
1.诵读文章,体会虚词在表达语气方面的作用。
2.理解托物寓意手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情感。
3.提炼作者的观点、思想,形成自己的人才观。
【建议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向来为人们所称颂,韩愈的《马说》更是以其激切、慷慨的呐喊成为千百年来写千里马的名篇,今天我们学习《马说》。
二、预习检查,读懂文意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检查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梳理文言现象。
3.翻译重点语句,读懂文章大意。
三、品读“遭遇”,探究主旨
1.本文题为《马说》,作者说的究竟是怎样的马呢?它在文中又有着怎样的遭遇呢?请大家再读课文,圈画关键词,然后交流分享。
作者说的是千里马。千里马在文中的遭遇:一是被虐待折磨而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二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以致其忍饥挨饿,“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三是被无视,蒙受冤屈,“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作者仅仅是在说“马”吗?请再读课文,并结合预习任务单上的相关内容,思考、批注自己的理解。
不是。在文中,千里马象征人才,食马者象征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是能够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贤者。作者是借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达对伯乐的渴求与期待,抒发自己的愤懑不平——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屡次上书却不被赏识重用,甚至被拒之门外。
3.小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是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的名言,也是他贯彻终身的文学主张。他虽以“退之”为字,却始终积极进取;他“不平则鸣”,敢怒敢言;他不计得失,坚决抗争。他的担当和赤诚未曾在崎岖的命途上消磨殆尽,反而成为他对抗时运多舛的内心火种,在人生的至暗时刻爆发出耀世之光。
4.接下来,让我们朗读体会韩文“如潮”的特点。注意:读好5个“也”、11个“不”、2个“无”,体会“虚字传神”的效果,读出感叹句、否定句、反问句背后作者的情感。
PPT显示: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宋·李涂《文章精义》
注:韩愈风格像江上之潮,浪推千里;柳宗元风格像清泉之水,清澈精致;欧阳修风格像海上波涛,雄浑有力;苏轼风格像大海,波澜壮阔。
读出惋惜之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读出讽刺之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读出质疑反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读出无尽的痛惜、讽刺与愤懑:“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拓展阅读,读出自我
不只是《马说》,丛书选文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阐述了不同的人才观。请速读《论马》《千金买首》《工之侨献琴》《伯乐就是你自己》(注:根据学情调整阅读篇目数量),圈画或提炼文章蕴含的观点、思想,然后说说你最赞成哪一种观点,阐述自己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论马》:要成为负重致远之才,一定要不断积累沉淀,汲取知识,磨炼才能;善于选择取舍,不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不苟取,不逞能。
《千金买首》:要选拔、招聘人才,不仅要放下架子,更要有诚心,要拿出实际行动。
《工之侨献琴》:当政者如果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就只能埋没人才。识别人才不要注重外表,要看本质——真才实学。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学会变通,适应环境。
《伯乐就是你自己》:我们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要做自己的伯乐,自己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学会“毛遂自荐”。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必设统一答案束缚学生,基于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即可。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唐诗三首》。
【板书设计】
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托物寓意
千里马——人才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伯乐——善识人才的人
寄寓作者的愤懑不平(共18张PPT)
马 说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组文阅读课
【学习内容】
教材:《马说》
丛书:《论马》《千金买首》《工之侨献琴》《伯乐就是你自己》
1. 诵读文章,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 理解托物寓意手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提炼作者的观点、思想,形成自己的人才观。
学习目标
一、预习检查,读懂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1)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 (2)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3)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4)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世有伯乐, 然 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 伯乐不常有。 故 虽 有名马, 祗 辱 于 奴隶人 之 手, 骈死 于 槽枥 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只、仅
受屈辱
奴仆
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马槽
这样
连词,表转折,然而
所以
即使
在
的
在
因为
著称
2.解释重点词语,读懂文章大意。
马 之 千里者, 一食 或 尽 粟 一 石,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 马也, 虽 有千里之 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且 欲与常马 等 不可 得 , 安求 其 能千里 也?
怎能 要求
想要
能力,本领
虽然
等同,一样
同“现”
犹,尚且
日行千里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吃一次
定语后置的标志
有时
同“饲”,喂
本指小米,泛指粮食
这样
能够
吃
策之 不以 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 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拿
面对
其,表示加强
诘问语气,难道
通晓
其,表示肯定语气
(推测语气),其实
马鞭
听它鸣叫
动词,用马鞭驱赶
按照
正确方法
才能、
才干
竭尽
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只”,仅
3.梳理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1)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2)策之不以其道 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 马鞭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
1.本文题为《马说》,作者说的究竟是怎样的马呢?它在文中又有着怎样的遭遇呢?
请大家再读课文,圈画关键词,然后交流分享。
二、品读“遭遇”,探究主旨
作者说的是千里马。千里马在文中的遭遇:
一是被虐待折磨而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以致忍饥挨饿,“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三是被无视,蒙受冤屈,“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参考示例
2.作者仅仅是在说“马”吗?请再读课文,结合助读资料,思考、批注自己的理解。
品读“遭遇”,探究主旨
792年,24岁的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进士及第,仅具备了任职资格,按规定须经过吏部审查,方可取得职务。
793年,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同年,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
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795年,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失败。
期间,曾三次上书宰相,均未得到回复。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中说:“待命,四十余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不是。在文中,千里马象征人才,食马者象征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是能够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贤者。作者是借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达对伯乐的渴求与期待,抒发自己的愤懑不平——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屡次上书却不被赏识重用,甚至被拒之门外。
参考示例
3.朗读体会韩文“如潮”的特点。注意:读好 5 个“也”、11 个“不”、2 个“无”,体会“虚字传神”的效果,读出感叹句、否定句、反问句背后作者的情感。
品读“遭遇”,探究主旨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宋·李涂《文章精义》
注:韩愈风格像江上之潮,浪推千里;柳宗元风格像清泉之水,清澈精致;欧阳修风格像海上波涛,雄浑有力;苏轼风格像大海,波澜壮阔。
读出惋惜之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读出讽刺之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读出质疑反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读出无尽的痛惜、讽刺与愤懑:“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参考示例
速读《论马》《骥遇伯乐》《千金买首》《工之侨献琴》《伯乐就是你自己》,圈画或提炼文章蕴含的观点、思想,然后说说你最赞成哪一种观点,阐述自己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三、拓展阅读,读出自我
《论马》:要成为负重致远之才,一定要不断积累沉淀,汲取知识,磨炼才能;善于选择取舍,不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不苟取,不逞能。
《骥遇伯乐》:当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要善于发现人才、恰当地使用人才,还要用伯乐爱护千里马的感情去理解和珍惜人才。
《工之侨献琴》:当政者如果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就只能埋没人才。识别人才不要注重外表,要看本质——真才实学。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学会变通,适应环境。
《千金买首》:要选拔、招聘人才 , 不仅要放下架子 , 更要有诚心 , 要拿出实际行动。
《伯乐就是你自己》:我们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要做自己的伯乐,自己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学会“毛遂自荐”。
参考示例
熟读并背诵《唐诗三首》。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