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19 《剃头大师》教案
教材分析
(一)贴着教材走
本单元围绕“ 多彩童年 ”这一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 《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 四篇课文。 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剃头大师》折射出童年生活的纯真与有趣。
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剃头大师》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要落实本单元的阅读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其着力点在“运用多种方法 ”,学生能实现迁移运用;另一方面,要结合三年级语文学习的要点、 中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前后瞻顾思考学习的生长点和突破点。本课难懂的句子有的是句子本身的意思难以理解,有的是句子字面意思不难,但只有理解了它内在的含义,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个句子。
通过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的分析,发现本课重点在于运用“结 合生活经验”的方法去读难懂的句子,其原因在于学生能够通过 已学到的方法有所体会,但若想透过文本走进人物则需要从自己 的经历等角度出发,才能感受故事中的童真和童趣。因此,本课不仅要运用已经学习过的“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等方法来理解句子,还要重点运用“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人物的形象,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结合生活经验”这种大概念并不儿童化, 因此提出下位支架“我经历的”“他想说的”,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二)顺着学生来
通过对学情的摸底,大部分学生勾画的难懂的句子都指向了课后习题的例句“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像受刑了一样。”学生能够运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初步感受到小沙的痛苦, 但是也仅限于痛苦,这是学生已有的起点。造成此情况的原因 在于学生不会主动运用“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去感受人物的 心情,因此在本课时中选择以关键词“ 受刑”入手,从词到句、 再到段落,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重点从“ 我经历的”“他想说的”两个角度去感受“受刑”背后的内在含义,才能从人物细节处感受故事角色的丰满,发现人物身上的童真和童趣。同时,监测学生的阅读过程,发现学生认为课文读起来简 单直接、十分有趣,但很难能深刻体会到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如小沙管剃头师傅为“害人精”、老师傅是小沙的“冤家 ”, 而“ 我”却自诩为“剃头大师”。这些富有特点的称号包含了小沙及“我”的主观情感,而这简单直接的“外号 ”背后是儿童对身边人、事、物与自我的理解。因此本课重点从“害人精” 这个称呼上让学生产生思辨,发现其实这是厌恶“理发”的真实情感,也就是童真。
(三)朝着育人去
在童年岁月里,“害人精 ”“冤家 ”“剃头大师”的称号成了小沙和“我”的独家记忆,无论记忆是痛苦的,或是有趣的, 因为有了真情,这些回忆便是成为了童年生活的调味剂。因此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从故事语言里看到自己的童年,知道童年并不是完美的,成长过程中也总会有遇到“冤家”的时候,小时候认为的“头等大事”也会成为弥足珍贵的回忆。那些有趣的往事、那些有特色的人,是童年里美好的、不可或缺的印记。无惧长大,也无畏成长的波折,因为美好的童年会带来前行的动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剃、执”等 10 个生字,重点写好“鬼”字。
2.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句子,通过回顾“我经历的”,想象“他想说的”隐藏在小沙“受刑”背后的含义,感悟字里行间的童趣。
3.根据“害人精 ”称号的由来,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老剃头师傅到底是不是“害人精 ”,发现儿童本真天性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句子,通过回顾“我经历的”,想象“他想说的”隐藏在小沙“受刑”背后的含义,感悟字里行间的童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完成预习单
2.教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单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自我介绍, 围绕“ 童年趣事 ”进行交流,唤醒已有经验。
任务一:明单元要义 激学习兴趣——激趣
1. 回顾单元要素,引出单元主题。
2. 揭示课题,发现反差,激发兴趣。
任务二:扫字词障碍 理故事情节——理趣
1. 读准重点字词, 回顾理解词语的方法。
2. 根据词语串联故事的主要内容。
3. 从关键词“ 受刑 ”入手,学习本课第一件事。
任务三:顺词句段篇 联实际掘义——掘趣
1. 由词到句,初步体会“ 受刑 ”。
2. 发现“ 受刑 ”的具体原因, 自由朗读第 5 自然段。
3.在读句子中, 回想自己的类似经历和想象人物的语言,更
加深入地感受小沙的痛苦,相机朗读。
任务四:顺词句段篇 联实际掘义——掘趣
1.运用方法,完成学习活动一。
2.交流感受,发现“ 受刑 ”内在的多种含义,在体会中感受
文字的趣味。
任务五:辨人物形象 悟童真童趣——悟趣
1.找到小沙称老剃头师傅为“害人精 ”原因,完成“理由圈 ”。
2.结合生活经验思考:老剃头师傅到底是不是“害人精 ”。
3.发现小沙的胆小,给小沙取个称呼,相机书写“鬼 ”字。
课堂总结:
正是因为小沙对剃头的害怕,让他觉得没有比更真切 的受刑了,这也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天真本性。作者正是通过把小沙剃头这件小事写大为受刑,轻事写重,读起来便有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