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0 15:37: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学习目标
1.在理解重要词语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赏析人物的精彩对话。
2.欣赏庄子和惠子机智巧妙的论辩,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获得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重要词语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赏析人物的精彩对话。
2.欣赏庄子和惠子机智巧妙的论辩,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获得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教学思路
一、导入:庄子借“鱼”说理
二、对话过程之辩:理解古人论辩言辞的机智巧
1.分析人物对话
2.分析对话空白
三、对话结果之辩:理解庄子与惠子的思想争鸣
1.请你做裁判
2.请你谈主张
四、对话关系之辩:理解“庄惠之交”的深情厚谊
五、作业布置
一、导入:庄子借“鱼”说理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庄子》两则第二课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提起庄子,我们都知道他的名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喜欢鱼,喜欢钓鱼,也喜欢借鱼说理。有人说庄子用三条鱼讲述了三个做人的道理。《北冥有鱼》中的鲲,是一种可以化鹏,又扶摇直上的大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里的鲦,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小鱼,《涸辙之鲋》中的鲋,是一种处在困境中绝望的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密这个跟鲦鱼有关的“濠梁之辩”吧。
这堂课我们将围绕“濠梁之辩”,完成三个学习任务:一对话过程之辩,理解古人论辩言辞的机智巧妙;二对话结果之辩,理解庄子与惠子的思想争鸣;三对话关系之辩,理解“庄惠之交”的深情厚谊。
二、对话过程之辩:理解古人论辩言辞的机智巧妙
课前,大家已经充分地预习了这篇课文。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语句简单,但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第一句就起笔不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这个“游”字是这句话的眼睛。在古文字里“游”的字形,是一个人举着一面旗帜。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人的心情肯定是很高兴很自豪,后来“游”字在演化的过程中加上了三点,水就有了流动的意思。人在“游”就跟水在流动一样,有一种自由奔放的意味。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庄子和惠子当时应该是心情愉悦、精神爽朗的。历史上著名的“濠梁之辩”,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开始了。
言为心声,细读他们的每一句话,我们就会发现,简单中蕴含着丰富。
现在请根据语境,结合生活体验,任选一两句对话,细细揣摩庄子和惠子各自的心理活动,为他们补写内心独白。5分钟以后,我们请三位小组代表交流学习成果。
第一句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从容”和“乐”。庄子从鲦鱼的“从容”中看出了“乐”,那么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我们来看于同学写的庄子独白。
这小鱼在水中游动好不快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可以尽情享受这清澈的河水,看着就很快乐!
清澈的河水,是外在环境好;自由自在,是心情好,这种从里到外的快乐,承接了上一句中的“游”,是再自然不过的感受了。
第二句话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的关键词是非和安。“非”表示否定判断,“安”表示反问。这无疑是一盆冷水浇在了头上,庄子正快乐地享受着自由之乐,突然来了一个“杠精”,真是大煞风景。显然惠子不认同庄子的观点,就像于同学所猜测的。
这鱼,与他有什么关系呢?他怎么看出来的呀?怪哉,怪哉!
第3句话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大家注意,“非”和“安”竟然跟第2句话重复了。先来看看潘同学的猜测。
同一个道理,你说我“安知鱼之乐”,是因为我不是鱼,那你又不是我,你也体会不到我的心理啊。现在我用你自己的道理反过来对付你,你总该心服口服了吧!
这里为什么要重复一次呢?
原来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庄子以惠子的理由来反驳惠子,可谓睿智机敏。
第四句话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们看到了原句又在这里重复了。这一次多了“固”,多了“矣”,多了“也”。
“固”在这里表示让步,有固然之意,就是退一步讲。“矣”这个语气词意思是了。如果用现代汉语来表达,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呢,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自然的。
语气当中包含着一种调侃和揶揄的味道,语意不变,加了几个语气词,味道就全出来了。我们甚至可以想象,惠子得意洋洋的神态了。正如潘同学所猜测的。
你说得挺有理,但你也在无意中承认了我的观点。你说我不是你,因此无法得知你的感受,却也说明了你不是鱼,自然也无法得知鱼的感受。这回你大概词穷了吧!
第五句话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球又被踢回来了,庄子接住后说“循其本”,就是要回到最初的话题。蔡同学猜测庄子的心理是,没错,这是我话里的漏洞。那他的话里有什么漏洞呢?……对,他说:“安知鱼乐”,他的意思是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我却可以理解成“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有点词穷,但也说得通。 此路不通,另辟蹊径。庄子一句话又把球踢回来了。我们发现,惠子最后竟然没有继续“曰”下去,但没有接话,并不代表他没有想法,是不是?有时候空白比言语更有张力,因为它留下了巨大的文学想象空间。蔡同学的猜测就体现了这一点。
没想到你想出这一招,这个不是在学我吗?把“怎样”理解成“哪里”,在文字上花心机,这难道不是承认自己理亏吗?
因为惠子是个杠精,经常在文字解释上有别出心裁的理解。现在庄子也用这一招,在庄子看来,他是用惠子惯用的套路来反驳惠子,表现了自己的机智。在惠子看来,庄子曲解词义、转换话题,就等于间接认输。
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来看,都认为自己赢了对方。这场千古文明的濠梁之辩结束了,但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题:庄子和惠子仅仅是游玩的时候,玩了一把口舌之争吗?
当然不是。
三、对话结果之辩:理解庄子与惠子的思想争鸣
1.请你做裁判
这么简单对话的背后,其实是思想的交锋。现在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任务,理解辩论背后的思想争鸣,我们分两步进行,第一个环节是请你做裁判。如果你来做裁判,你认为谁获得辩论的胜利?
如果认为庄子胜,请说明理由;如果认为惠子胜,请补写结尾,使你的观点更鲜明。8分钟以后,我们请两位小组代表分享学习成果。
胡同学支持庄子。
你来我往的辩论中,庄子是最后的发言者,在结尾处,庄子避重就轻地解决了惠子的发难,占了上风。所以从辩论的角度来说,庄子胜利。
胡同学在这里用了后息为胜的规则。后息为胜的意思是两个人在争辩,最后停下来的那个人,也就是最后发言的那个人,就是隐含着的胜利者。
我们来看一个成语典故。两个人争论谁年长,一个说:“我和尧帝同年而生。”另一个说:“我和黄帝哥哥同年而生。”轮番升级,争论不休,只好以谁能说到最后就算谁胜。
胡同学判庄子胜,符合古人后息为胜的判定规则。杨同学认为惠子获胜。
他把濠梁之辩的结尾修改为,惠子曰:“此‘安’非彼‘安’,子之动摇犹如鱼之飘忽,此亦可谓之乐耶?呵呵。”
杨同学的意思是,庄子对“安”字意思的理解起初是“怎样”,后来发现自己顺着惠子的思路,最终会失败,就把“安”理解成“哪里”,并在此基础上自问自答。庄子理解“安”字的意思,就像鱼的游动姿态一样飘忽不定啊。
这里,杨同学运用了偷换概念的逻辑学知识判定结果。图片
偷换概念,指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引申推理,暗中将相似概念偷换。这是一种歪曲对手言论的逻辑错误,常常把对方言论,塑造成容易推翻的立场,然后攻击。偷换概念是诡辩中的最重要技巧,但事实上,对方的观点并没有被推翻。
所以从现代逻辑学角度看,庄子确实输了。濠梁之辩的经典,就在于给两种观点都留下了争论的空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惠子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场辩论本质上是思想之争。
2.请你谈主张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请你谈主张。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资料卡片,说说你更欣赏谁的思想主张?
8分钟以后,我们请两位小组代表交流学习成果,我们先请张同学发表看法。
庄子作为唯心主义者,对于自身感受的体会更为细腻生动,反映到外界,则表现为给客观事物涂抹上自己的情感色彩。如课文中“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作为庄子的观点,表现了他对于鱼快乐情感的一厢情愿,和天真的定义。而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表达了对天地万物自身规律运转的尊重与理解。在生活中,如庄子者一般,不拘小节,天性自由,善于发现生活之美之趣,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活得更为潇洒,更具浪漫情怀,更懂生活之真谛。
袁同学更欣赏惠子。
惠子主张名家思想,讲究唯物主义,所以在他的眼里,世界是客观的。他对于世间万物都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他善于分析事理意义的实在性,具有逻辑性,思维严谨中立。在“鲦鱼之乐”的争论中,惠子保持严谨客观的态度分析,并加以辩论,使得庄子不得不用偷换概念的方式,来化解惠子的发难与提问,这无疑证明了,惠子在辩论中获胜的事实。在当今理性科学的社会,我们更应当像惠子一样,讲究客观真理,理性面对一切才好。
两位同学的观点,在措辞上还有改进的空间,但他们能结合道家、名家思想,获得深刻认识,尤其值得肯定。像庄子和惠子那样让不同观点碰撞,是我们对濠梁之辩这一风气的继承,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四、对话关系之辩:理解“庄惠之交”的深情厚谊
接下来进入第三个学习活动,理解庄惠之交的深情厚谊。
有人认为,庄子拒绝楚王,不愿为官,惠子醉心功名,担任魏相,而且两人经常辩论,堪称“杠精”,想必关系不睦;也有人认为,庄子和惠子都是思想家,惠子去世后,庄子非常悲伤,若无真挚情感,何来伤感嗟叹。庄子和惠子之间有深厚情谊吗?
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材料中,已经读过了《惠子相梁》《运斤成风》等故事。
现在我们准备6分钟,然后请两位小组代表分享学习成果。
许同学认为,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看似不合,但从思想上来看,他们的观点相悖又互补,相互激发,彼此升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也体现了他们在对世界和人性的探索上,有着共同的兴趣,所谓“和而不同者”便是如此。再比如庄子送葬时,途经惠子墓地,所发出的感慨:“自从惠子离开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这更体现了他们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敬仰和相互成就的深厚情谊。
黄同学认为,志同道合才能友情永恒,持久的争论带来不断的裂痕,分道扬镳是迟早的结果。一个主张出世,一个主张入世,一个重视美感,一个重视实用,人不可能在矛盾中维持友情。但从庄子对惠子的怀念来看,也许他们超越了世俗的观念,对朋友的理解,达到了普通人难以理解的高度,这可能就是古人向往的知音吧。
我们可以看到,两位同学虽然观点不同,但都认可庄子和惠子既是针锋相对的辩手,也是惺惺相惜的知音。对庄子和惠子而言,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珍惜和对方辩论的机会。濠梁之辩,万古长青,也许是后人对知音的向往吧!
本堂课我们完成了三个任务。围绕对话过程之辩,我们学习古人言辞精练、意味无穷、哲理深刻、睿智幽默的辩论特点;围绕对话结果之辩,我们学习古人思想争鸣、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风度;围绕对话关系之辩,我们学习庄惠之交、互为知音、惺惺相惜、万古长青的情怀。
这堂课是一次辩论之旅、思想之旅、文化之旅。我们在传统洗礼中,成为拥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五、作业布置
课堂终会结束,学习不会止步。我们有三个课后学习任务,供同学们选择。
一基础性作业,请每个同学完成“基础知识梳理”部分。
二拓展性作业,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完成“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哲理”的整合阅读。
三实践性作业,我们将成立编排演艺组,师生编排课本剧“濠梁之辩”。
欢迎有兴趣的同学报名参加。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