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
学习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知识。
2.了解起义发展过程,理解人物形象特点,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司马迁对陈涉的态度,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知识。
2.了解起义发展过程,理解人物形象特点,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思路
情境导入
一、明晰剧本,感知内容
二、概括事件,聚焦镜头
三、品析台词,读出特点
四、评议英雄,畅谈感悟
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英雄情怀,学校准备开展主题为“农民英雄的赞歌”课本剧导演征集活动。小文同学打算以《陈涉世家》为剧本,应选小导演,请同学们帮助他一起来解读文本,整理导演手记。
小文同学的导演手记,主要包括:
明晰剧本,感知内容;概括事件,聚焦镜头;品析台词,读出特点和评议英雄,畅谈感悟四个部分。
一、明晰剧本,感知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
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明晰剧本,感知内容。
1.了解剧本出处
要了解《陈涉世家》这篇文章呢,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出处。课前我们查阅一些资料,能发现
《陈涉世家》出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句话呢,是一个总体性的评价。
第二句话说,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其实是对第一句话中的“通史”做了解释,也就是从上古的传说,一直写到作者所在的年代。
那么,什么叫纪传体呢?
纪传体就是这部书的体例,因为《史记》全书共有130篇,包含了五个部分:十二本记、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在这里用了本纪的纪和列传的传,作为《史记》的体例,将它叫作纪传体。
当然,纪传体也是相对于其他史书而言的,比如按历史年代编写史事的编年体,以国家为单位记述历史事件的国别体。纪传体呢?是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事的。
《史记》就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鲁迅评价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为绝唱,比肩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屈原的《离骚》,可见其文学、史学价值之高。
2.感知剧本内容
了解完剧本出处,我们一起来感知剧本内容。小文同学在读到剧本时,遇到了以下几个标红的字。
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请你来帮帮他。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同“谪”,处罚、流放的意思,是通假字。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在这里名词作状语,用朱砂。王,名词作动词,称王;这两个都是词类活用。而第三个“次”,在“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中作动词,编次的意思。而在“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是军队驻扎的意思,这是一词多义。
我们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意思。同学们要注意提醒小文同学,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下注释这个小帮手,对这些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用等文言语法现象分类积累,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剧本。
好学又乐于助人的你,在读剧本时,还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小技巧,能够帮助小文同学来理解剧本内容呢?我们来听同学的发现。
生:我在读到“乃入据陈”时,发现省略了主语。根据老师提供的文言文翻译小技巧,于是我通过联系上下文,将主语“起义军”补上。
意为:起义军才进入占据陈县。
师: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省略句。疏通文意时,我们可以采用增补的技巧。
生:我在读到“祭以尉首”时,发现这个句子,跟我们现在说话的语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采取了文言文翻译小技巧里面的“调”,将文言句式进行调整就变成了
“以尉首祭”,翻译为“用两尉的头做祭品”。
师:这是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疏通文意时,我们可以采用调序的技巧。
生:在读原文时,对某些字词的解释有些拿不准,不知道该替换成什么。比如
“数有功,爱士卒”的数,但我联想到了成语“数见不鲜”的数,是副词屡次、多次的意思,于是代入,发现在课文这句中“数”也是这个意思。另外,读到“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联想以前学过的知识,《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绮绣”,可知这也是一个通假字,同“披”,穿着的意思。
师:大家的发现非常有价值。通过我们课前提供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或者联系旧知识来进行释意,这都是帮助理解文言文的好办法,为你们的勤于思考点赞。
接下来,请同学们和小文同学一起做好批注,互相交流,期待大家举一反三,有更多的发现。
三、概括事件,聚焦镜头
1.概括事件过程
在对剧本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我们一起来帮小文梳理起义事件,聚焦精彩镜头。接下来请同学们跳读文章,进行圈点勾画。
仿照小文同学的示例,帮他用四字短语概括课文中的事件。然后将自己的成果与小组成员分享,从事件概括的完整度,和概括用词的准确度两个方面,进行自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快来完成这个任务吧。我们来看同学的概括。
(小结)这三段,略写陈胜年少时期,而详述起义的发动过程和发展情况,围绕着大泽乡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来塑造人物,可谓详略得当,这也是《史记》突出的叙事特点。
2.聚焦生死关头
①破死局
课本剧表演一定要有吸引人的情节,我们一起来聚焦起义的精彩镜头:陈胜的生死关头。我们来看文本,
起义发生的时间——二世元年七月;背景: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地点——大泽乡;突发事件:恰巧遇到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后果:按秦王朝的军法,都要杀头。
这一突发事件,使得陈胜等人陷入了死局。
与其说是面临生死抉择,不如说怎样都是一死。我们来看都有哪些死法?
第一种因失期斩首而死;
第二种,因逃跑而死;第三种因起义而死。那么,陈胜选了哪一种呢?
对,他选了“死国可乎?”选择了起义。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陈胜
勇于反抗的性格。
同学们再想一下,这是陈胜一时冲动所做出的决定吗?
不,文中有一句话
“天下苦秦久矣”一个苦,一个久,便将秦朝不施仁义,专行苛政,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状态,描绘出来了,这也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也证明了
他是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看到了各地蕴蓄着的反抗的力量。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既敢于反抗,又有智慧,懂得冷静分析形势。
②谋变局
好,现在死局已破,要开始谋变局。陈胜和吴广筹谋了哪些高明的计谋呢?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利用人心所向,提出了正确的谋略。
“鱼腹藏书、狐鸣而呼”
利用鬼神之说,进行舆论造势,有才智,有谋略。
③开新局
好,现在做足起义的准备了,下面要主动出击了。
我们来看第三段“并杀两尉”的描写。小文认为,在这里,能否将标红的字体换成括号里的字呢?大家来看哪种更好呢?
嗯,同学们认为司马迁写得更好。
趁将尉“醉”时行动,更有获胜的把握,“数言”说明多次激怒军官将尉,而“辱”和“笞”比“责”与“骂”的程度要更深,更容易激起众怒。“尉剑挺”为夺刀杀人创造机会, 而“夺”比“抢”更凸显吴广此时的当机立断、勇猛无敌,读起来短促有力,酣畅淋漓。陈胜吴广这里一个激将法,一个苦肉计,用得绝妙,果然有胆识,令人称叹!
之后“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带领大军一路高歌,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最终实现了从农民到陈王的蜕变。这是一位勇有谋的农民英雄!
三、品析台词,读出特点
精彩的镜头过后,我们再来关注剧本呈现的另一重点:人物台词。
注意通过语气语调等,关注人物特点。首先来看第一段对话部分。
陈涉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这一句语调应该是
上扬的,充满希望的。我们要读出陈胜的不甘贫贱。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我们要读出嘲笑、不屑的语气,读出庸者的安于现状,读出他的目光短浅。
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在这里语调要加重感叹语气,要读出陈胜的远大抱负、宏伟志向。我们来看第三段。“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这里我们应该语调上扬,读出反问和感叹的语气,读出陈胜敢于反抗压迫的气势。
文中还有多处语言描写,期待大家把它们找出来,进行品读与揣摩。
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典籍里的中国》片段,感受人物台词的魅力,再次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视频我们能发现,在进行台词表演时,也可辅助以神态、动作等,更能凸显人物心理。
我们现在来对人物进行小结
陈胜的形象:不甘贫贱,少有大志;目光长远,洞察时局;顺应民心,机智果敢;具有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
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如何塑造人物呢?
可以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也可以通过对话或其他描写方法,当然也可以通过他人的烘托等等。希望小文同学将这些技巧,合理运用在自己的剧本编排中,指导好演员的表演。
四、评议英雄,畅谈感悟
最后我们来评议英雄,畅谈感悟。
我们来看《陈涉世家》原文的后续,英雄落幕。
请大家暂停朗读,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仅历时6个月,陈胜最终被自己的车夫所杀。
小文对于要不要把陈胜的结局拍出来,而犹豫不决,担心会影响他的英雄形象。对此,你怎么看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关注司马迁的看法。
《史记》中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
陈胜虽然已经死了,他所封立派遣的侯王将相,终于灭掉了秦王朝。“首事”这是由于陈涉首先起义反秦的结果。汉高祖时在砀县安置了30户人家,专门为陈涉看守坟墓。到汉武帝时,仍按时杀牲口来祭祀他。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高度肯定陈胜起义,对亡秦的“首事”之功。
陈胜作为中国农民起义第一人,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成为了反秦义军的先驱。这份功绩本身就值得称颂。
哪怕他从起义称王到兵败身亡,仅历时六个月,但起义沉重打击秦朝的统治,起义的精神,也鼓舞了后世劳动人民,反抗残暴的统治。这份功绩更值得称颂。因而司马迁修史书时,将他放在记录王侯事迹的“世家”中。
司马迁这种尊重事实,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是难能可贵的,也体现了他修《史书》的公正性。类似的例子还有项羽,我们知道项羽并未统一称帝,但作者高度评价了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因而,把他列入了本该记录帝王的本纪之中。所以,陈胜兵败身死的结局,拍与不拍,都不会影响他作为农民英雄,在历史中的功绩。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早年无忧无虑,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但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宫刑。忍辱负重,他坚守心中的理想,发愤著书,最终完成了《史记》,这一开纪传体先河的巨著。
除却农民英雄,他又是否称得上是英雄呢?
我们说,何为英雄?
敢于揭竿而起,迈出第一步的是英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出身卑微却,有壮志凌云的远大理想的,是英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信命数,誓要掌控命运的,是英雄。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迎难而上,也是英雄。
忍辱负重,只为坚守心中理想,也是英雄。
司马迁,他当然是自己的英雄。
我们崇敬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更多的是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英雄不只可以出现在战火硝烟的时代,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亦随处可见英雄的身影。初中的最后阶段,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的英雄。
作业布置:
导演手记的最后,小文同学想设置两个开放性的话题,留给大家去思考。
感谢乐于助人的同学们,相信通过大家对文本的解读,小文同学对《陈涉世家》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入和透彻,也定能当选上小导演。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