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父兮生我,母兮鞠jū我。
拊fǔ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小雅》
3000年前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2000年前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陈情表》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1000年前
情
表
陈
李
密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和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2.学习文章言辞恳切委婉、陈情于事以及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细节来书写感情的写法,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语言表达技巧。
3.品味文章蕴含的真切情感,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孝长思亲的传统美德。
情境任务
“作者身份法(指想象作者的创作过程)”视角下的《陈情表》
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
假如你们是李密、晋武帝,你们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又会有怎样的做法?
情境任务一
如果你是李密,在写作《陈情表》前,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根据文本内容反推李密的心理活动。
小组合作,根据文本内容和拓展材料还原李密心理活动,注意要找到文本依据进行推测分析。
提示:1.角色意识:我是谁(李密的身份、处境);
2.读者意识:写给谁。
(晋武帝处境和可能存在的想法设想)
3.我的写作目的
4.我要采用的文体及语言等。
读准字音,读顺句段
读懂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熟读课文
险衅(xìn) 行(xíng)年四岁 祚(zuò)薄
应(yìng)门之僮 逮奉圣朝(dài) 供养无主(gōng)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日笃(dǔ)
拔擢(zhuó) 宠命优渥(wò ) 盘桓(huán)
更相为命(gēng) 四十有四(yòu) 夙(sù)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期(jī)功强(qiǎng)近 茕(qióng)茕孑(jié)立 床蓐(rù)
读准字音
理解文本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思考:文章第一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分别讲了什么?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天子死曰崩。
(山陵崩、千秋、晏驾)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士死曰不禄。
庶人死曰死。
父母死:
★怙恃:
①依仗,依靠。
②代指父母。(《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长辈:见背
古人讳言“死”
丁忧、丁艰(内母外父)、孤露(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弃养、
“失怙”指无父
“失恃”指无母
1.第1段哪句话是作者关于身世的总述(原句)?其具体表现有哪些?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
多病零丁
门衰祚薄
祖母卧病
【探究思考】
故不能“废远”
(为下文伏笔)
2.本段围绕“闵凶”从哪两个层次叙述的?有何作用?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品析:
①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
②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b.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品析:
①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
②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铺垫;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a.纵的方面:
(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第一段总结
陈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
故不能“废远”
(为下文伏笔)
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理解文本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思考:文章第二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分别讲了什么?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贤良方正、明经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察举】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词
一、任职授官
任(担当,担任)、授(授官,任命)、除(任命)、拜(授予...官)
征(征召,特指君臣,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职)
举(推荐)、起(起用)、提(提拔)、拔(擢)(提升无官职的人)封(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赠(追封已故者以爵位)、赐、赏、点(用于布衣任官)
二、退休辞官
告老、请老、乞骸骨、致仕、解官、乞身、移病、谢病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词
三、调动职务
四、越职升迁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迁(调动官职,升官)、出(出京受任)、陟zhì(升迁)、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
【兼职】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权(临时代职)、假(暂时代理)、行(代理官职)署(代理,暂任)、护(统辖,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
进(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
超迁、擢、升、拔擢(由低到高的升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词
五、降级免职
罢、免、解、黜贬、夺(因过失而解职)、放(委任委派)、贬、谪(因过失而降级)、左迁(降级使用,贬官)、革、褫(皆为“革除” ,撤职查办。褫,chǐ )、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致仕(带职退休)等。
1.第2段写屡次征召有什么特点?
征召的级别越来越高(按时间顺序),表明了朝廷征召之殷切。
表征召的词:察、举、拜、除、当
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
孝廉、秀才、郎中、洗马:先郡,次州,后朝廷,先是荐举后是授予官职——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显出朝廷征召之殷切。
1.第2段写屡次征召有什么特点?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情辞悲切,感人肺腑。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
(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第二段总结
进退两难
诉矛盾之心,表感激之情,再博同情
朝廷征召之频繁,退很难
养祖母无主,进更难
理解文本
思考:文章第三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分别讲了什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说文·矛部》:“矛柄也。从矛,今声。”
①“矜”的本义为矛柄,读作qín。
eg:贾谊《过秦论》:“锄櫌棘矜,非锸于钩戟长铩也”
②读作jīn,是指自夸、自恃。如“自矜”“矜功”。
③自恃之人往往喜欢指挥别人,故而引申为挥动、奋起。
④又指苦、穷困。eg:人之所以穷困,是因为身处困境,所以引申出凶危、危险义。《诗经·小雅·菀柳》:“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⑤怜惜
②自夸,配合语境翻译为看重,推崇
思考: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几个角度来展开的?请具体分析。
标志词: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三个角度——朝廷、个人、祖母
① 找依据: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朝廷——合法)
② 释误会: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个人——合情)
③ 述苦衷: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唯一原因。
(祖母——合理)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第三段总结
释辞官孝养之疑
治国之本
(朝廷):
从政追求
(个人):
明述苦衷
(祖母):
祖母病笃不能远离
图宦达,不矜名节
孝治天下
解释误会,
打消武帝疑虑,求得体恤
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理解文本
思考:文章第四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分别讲了什么?
思考:
本段哪句话是陈述的总提?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愿乞终养
尽节日长,报养日短
天地所鉴,听臣微志
生陨死结,拜表以闻
事之实
心之诚
言之恭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第四段总结
明先孝后忠之心
(报养日短)
先尽孝:愿乞终养
后尽忠: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尽节日长)
明确态度,示之以忠,打动武帝
情境任务一
如果你是李密,在写作《陈情表》前,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根据文本内容反推李密的心理活动。
小组合作,根据文本内容和拓展材料还原李密心理活动,注意要找到文本依据进行推测分析。
提示:1.角色意识:我是谁(李密的身份、处境);
2.读者意识:写给谁。
(晋武帝处境和可能存在的想法设想)
3.我的写作目的
4.我要采用的文体及语言等。
《晋书·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qián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jiào。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一、角色意识
泛指人的阴谋显露无遗,人尽皆知。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权倾朝野,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máo],其子司马炎后来篡位自立,称晋武帝,建立了西晋王朝。
处境: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较诈、生性多疑,又野蛮残暴。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孝闻名于世,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被晋武帝列为笼络的对象。
二、读者意识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
背景介绍
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而李密是个有一定影响的政治人物。他曾在蜀汉担任过尚书郎的官职,并且多次出使东吴,能言善辩,受到孙权的赏识。征召李密出仕,既可笼络、安抚蜀汉旧臣,又可吸引东吴官员归心于晋,减少以后政吴的阻力。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第三,李密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少时曾拜当时的名儒谁周为师博览五经,在儒林中有一定的影响。
晋武帝重用李密的想法或设想
①有留恋蜀汉的因素。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
②看重名节。自己的蜀国新亡,怎么能马上到晋国去当官?在道理上说不过去,在情感上转不过弯。何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氏篡权,名声很坏;爱惜名节的李密,岂肯应召出仕?
③奉养祖母。从李密行止看,他对祖母确实孝顺,以孝辞命并不止在晋朝。他在蜀汉时就“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在获免出仕后,他在家一直侍奉祖母以终其天年,直到祖母去世,“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事亲理由,确实不虚。
④现实顾虑。局势未稳。西晋初年,政局暗流涌动,以缺乏根基的亡国旧臣身份贸然投身其间,包含很大奉献。从后来李密在西晋出仕的经历看,虽名誉甚高,“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却也在仕途上受到不少打压,很不得志,这也说明他的现实顾虑是有现实依据。
根据材料可知:
李密要答应皇帝去做官吗?
一个得位不正且面对内忧外患的皇帝
面对李密不来做官会有何想法?
感想一:李密为何执意不应召
李密不应召,是因为眷恋蜀国?
李密不应召,是因为在乎名节?
李密不应召,是因为蔑视新朝?
李密不应召,是因为和祖母的感情很深?
感想二:一定要李密亲自照顾祖母吗?
有其他的替代方案吗?比如:让亲人照顾祖母;一边做官一边照顾祖母。
感想一:李密为何执意不来
①李密不应召,是因为眷恋蜀国?
②李密不应召,是因为在乎名节?
③李密不应召,是因为蔑视新朝?
④李密不应召,是因为和祖母的感情很深?
蜀为“伪朝”,晋为“圣朝”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连续26次自称为“臣”,委婉地表示自己对新朝的臣服,同时连用一系列的敬辞、谦辞以及贱称,在陈情的时候极尽谦卑。
第一段详细叙述了自己的四大不幸,渲染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
李密又应该如何消除晋武帝的猜疑?(请用原文回答)
感想二:一定要李密亲自照顾祖母吗?
有其他的替代方案吗?
比如:让亲人照顾祖母;一边做官一边照顾祖母。
李密的“预设的回答”:
李密强调自己没有了父母,也没有亲人,自然也就不能让亲人照顾祖母。至于一边做官一边照顾祖母也不可行。因为祖母年老多病且气息奄奄,如果一边做官一边照顾祖母,很可能导致祖母“无以终余年”。如果“我”导致祖母“无以终余年”,那么“我”就是不孝顺的人。如果“我”不孝顺,就违背“你”“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
李密又应该如何消除晋武帝的猜疑?(请用原文回答)
三、写作目的
原文: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先尽孝】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后尽忠】
打消武帝疑虑
满足尽忠尽孝
李密要选择的文体:
要说服君王,需诱之以利、说之以理、动之以情。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称“书”, 到了汉代, 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四、选择文体及语言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此外,“疏”是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
√
语言特色:
(1)语言恭谦,以示忠敬;言辞恳切,凄悱动人(满满“求生欲”):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称颂朝廷:圣朝净化我的灵魂
你的属下很能干
我的口供从未变过,是真的
您的恩情我无以为报,卑微如我,天天感恩,一定忠诚。
下面官员的执行态度是怎样的,报告给皇帝。圣朝的官员都在好好干活。
我更着急,愿飞奔向您。
但,终究是“孝”绊住了我,我窘迫非常。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四字骈句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对偶句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前后对举,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3)比喻句
①“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②“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③“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
①李密如此感人的陈情,应该可以打动他;(情真)
②多次征召表现出自己求贤若渴,笼络人心的目的已达到;(意达)
③“以孝治天下”,树立李密这个典范,更好地在全国推行“孝道”;(世治)
④准许李密的请求,显示出作为皇上的宽容大度。更何况李密已经做出承诺。(恩宏)
武帝阅其表后,赞曰:“士之有名,不虚然也。”停诏,允其侍祖母,后出仕。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晋书 李密传》
五、预测结果
后 话
祖母魂归道山之后,李密已经没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的承诺。先后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某天他酒后赋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激怒晋武帝,免官回乡。其实在此之前在温县时,他曾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差一点被人举报。
公元287年李密卒于保胜龙安,好友安东将军胡熊与皇甫士安主持葬仪。
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 。
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
形容非常孤单, 没有伴侣。
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 比喻人已经衰老或
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5.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 死亡的样子。
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 即将灭亡。
成语积累
6.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
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
7.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8.结草街环: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报恩的故事。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9.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
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
成语积累
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参读下面的资料,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①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经·三才章第七》
(孔子说:“对父母的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一样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②“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易经·蛊卦》
(“纠正父辈的过失,有这样的好儿子,父辈可免去灾难,虽有危难但最终会吉祥。”)
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理解: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④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理解: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⑤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理解: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
⑥2022年4月9日,医护人员李晓突然接到家里电话,“父亲去世了”。为了抗击疫情,李晓同志选择坚守一线,没有在父母跟前尽孝,没有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没有送父亲最后一程。
⑦记者问“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样理解的?”黄旭华回答:“对国家尽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古有老莱子戏彩娱亲、汉文帝亲尝汤药、黄香扇枕温衾、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 、董永卖身葬父;今有连续五年用一根布带背着母亲上课的陈斌强老师,带着瘫痪养母上大学知孝感恩的平凡女孩孟佩杰。
热播电视剧《人世间》谈及孝道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伺候父母,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