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押题-押上海卷第3-7题(社科文阅读)(上海专用)(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押题-押上海卷第3-7题(社科文阅读)(上海专用)(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0 16:38:31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押上海卷第3-7题(社科文阅读)(上海专用)
2022—2023年上海社科类文本阅读题分析
年份 选文标题 体裁 考点 题型 题干表述 分值
2023秋 进化论 学术著作 信息筛选和推断 填空题 3.根据图书目录,试读内容所在的小节标题是____,若想进一步了解试读内容提及的前文内容,应该阅读该书的第____章。 2
逻辑的推断 选择题 4.第③段辨析“自私”的含义,指出“损人利己合理”的论证存在逻辑谬误。以下选项中有相同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3
概念理解 、信息分析 选择题 5.以下不符合试读内容文意的一项是 3
信息推断 简答题 6.根据文意,作者不可能认同的一项是 3
综合分析 简答题 7.请你结合图书目录和试读内容,写一条读者评论,反驳读者小明的观点。 5
2023春 《爱犯错的智能体》序 信息筛选 填空题 3.根据文意,在第②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 2
信息推断 选择题 4.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逻辑推断 选择题 5.以下程序体犯的错误中,最有可能归因于“模型都是针对有限前提”的一项是 3
分析、运用 材料 选择题 6.根据这篇序言对《爱犯错的智能体》一书的介绍,下列事例中不会作为“人智能体犯的错”收入该书的一项是 3
探究文本,分析行文思路 简答题 7.本篇序言既与该书内容展开对话,也给该书读者以指引。请结合本文的行文思路加以分析。 5
2022秋 经济学 学术 论文 信息整合与推断 填空题 3.根据材料二,以下研究课题最适合运用“田野调查”方法的一项是 2
信息推断 选择题 4.材料二的作者想找著名经济学家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下最有可能引用的一项是( ) 3
文意的推断 选择题 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
逻辑推断 填空题 6.材料一第④段运用气象学的事例进行反驳,试图通过推翻他人质疑的隐含前提 来反驳“经济学不是科学”。 2
论证更充分 简答题 7.针对“经济学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个论证更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6
2022春 相似性与网络社区融入 学术论文 信息筛选 填空题 “人人皆有麦克风”在文中的含义是 。 2
信息推断 选择题 4. 为印证本文观点要设计调查问卷,哪个问题最不可能在问卷中出现? 2
信息推断 选择题 5. 根据文意可以推断的一项( )。 2
推断及分析 选择题 6. 第⑧段划线句的推断是如何成立的?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5
文章思路 简答题 7.概括文章论证思路。 5
【2022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材料一:
①对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学界争论颇多。达尔文曾这样解释科学:“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科学的本质取决于研究方法。判断经济学是科学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在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②首先,经济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采用实证方法,超脱了价值判断,以客观态度研究经济现象。在十九世纪之前,经济学是以道德学说的面目出现的。十九世纪中期之后,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等努力使经济学摆脱价值判断,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走上了科学化之路。现在,实证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其次,经济学成功的运用了教学工具以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经济学家把经济现象作为若干经济变量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运行规律。最后,经济学在某种假设之下分析社会现象并得出结论,再用事实来检验结论,上述方法与自然科学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③现代经济学的历史仅二百余年,与典型的自然科学相比,它还是年轻而不成熟的,但他发现的许多规律已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对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尽管那些落后的社会科学还需要找到自己的伽利略,而经济学却已经却已经历过自己的牛顿革命。”
④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
材料二:
①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是一致的,因此经济学是科学的。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同心理学、历史学一样,经济学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其实,判断经济学是否属于科学,先要弄清科学的特征。一般而言,科学至少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二是研究态度力求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摆脱价值判断的干扰,三是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和逻辑推理。
②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和典型的科学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虽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实证、逻辑推理等方法,有着向典型的科学靠拢的倾向,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无感情、无意志的物质世界,而经济学研究的是有感情、有意志的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前者的研究对象具有机械性,只要某一条件发生变化,就会相应出现可预见的结果。但人的活动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和物质世界的因果律相比,人类社会的因果关系要复杂得多。因此,相较于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要更为多元。在研究态度上,经济学家的研究不可能不指向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能不存在着相当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找到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法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学永远无法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③那么,抛弃了科学主义以后,经济学还剩下些什么呢?我认为经济学家们要努力调整心态,要意识到经济学适合历史学相似的学问是。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对人类活动的研究,研究者都会并持一定的价值观,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而这正是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
3.根据材料二,以下研究课题最适合运用“田野调查”方法的一项是( )(2分)
A.土壤酸碱环境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B.全球主要构造带地震活动的状态
C.多巴胺分泌对人情绪波动的影响 D.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情况
4.材料二的作者想找著名经济学家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下最有可能引用的一项是( )(3分)
A.经济学是价值的侍从和实践的仆人
B.经济学以求得人类快乐为最终目的
C.经济学现象的研究只需要保持立场中立,而不必宣称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D.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做出假设,从而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解释起来更容易
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依据材料一,经济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对经济现象做变量分析
B.依据材料一,在波普尔看来部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尚未完成
C.依据材料二,数学研究比经济学研究更复杂更机械化
D.依据材料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结论都不具有客观性
6.材料一第④段运用气象学的事例进行反驳,试图通过推翻他人质疑的隐含前提______________来反驳“经济学不是科学”。(2分)
7.针对“经济学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个论证更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6分)
【答案】
3. (2分)D
4. (3分)A
5. (3分)B
6.(2分)科学是不允许经常做出错误预测的
7. (6分)(1)相对材料一,材料二更全面,从研究对象、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三方面明确科学的特征,并以此作为判定标准,全方位考察经济学的科学性。
(2)论证过程更注重分析说理,抓住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一关键,辨析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
(3)论证更完善,在否定经济学是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学的社会科学属性,指出其独特价值。
(4)并且语言表达更为严谨,因此材料二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田野调查方法,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只有D才符合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观点的能力。
结合第二段“在研究态度上,经济学家的研究不可能不指向自己的价值判断”“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找到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法等。”据此可知A正确。
B.经济学以求得人类快乐为最终目的(原文无此观点,无中生有)
C.经济学现象的研究只需要保持立场中立,而不必宣称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与第三段“究者都会并持一定的价值观,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而这正是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相矛盾)
D.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做出假设,从而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解释起来更容易(原文无此观点,无中生有,这属于材料一达尔文的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A.依据材料一,经济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对经济现象做变量分析
与原文“判断经济学是科学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在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不符
B.依据材料一,在波普尔看来部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尚未完成(根据第三段内容判断正确)
C.依据材料二,数学研究比经济学研究更复杂更机械化
(前者的研究对象具有机械性……人类社会的因果关系要复杂得多,数学研究比经济学研究更机械化对,更复杂错。)
D.依据材料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结论都不具有客观性
(第三段“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很难具有客观性并非绝对不具有客观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
这个逻辑是这样的:科学是不允许经常做出错误预测的——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经济学不是科学。 作者举了气象学的例子:气象学作出经常做出错误预测——气象学是科学——科学允许经常做出错误预测,所以科学是不允许经常做出错误预测的这个前提就是错误的。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结合以下内容去判断是否有说服力:1.逻辑标准。内容是否符合逻辑,内容与观点保持逻辑一致;2.论证是否完善 3.论据是否典型 4. 语言表达是否严谨等。
(1)关注时代和现实生活,加强学术性文本阅读,注重平时积累和相关背景知识储备。
阅读时侧重文艺论著、社科类、科技类论文的泛阅读,做到大体了解相关知识和学术概念,以此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初步判断。
(2)注重归纳文本段落大意,熟练提取文本中心观点、论点,分析层次,理解作者在不同段落的主要思想层次和脉络。
概括论证思路,主要是概括社科类文本的论证过程、思路和方法。要求熟悉论证过程的基本环节(引论、本论、结论)和常规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等)。同时,学会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走向,把握论证过程,分析论据与观点之间的契合程度,探究文章结构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
(3)重视整体阅读和多文本阅读,强化主题深度探究学习,增强对多文本的信息提取与概括整合、对比、梳理、探究能力。辨析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或不同侧重点,注重概念的不同表述方式,注重迁移思考。熟练概括不同文本段落主要观点、分论点。学会紧扣不同文本的核心概念或理论方法,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应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文段一】
①数字世界不应该是一个技术主导的世界,对数字时代的思考不能被技术专家独占。技术专家总说:依靠某种技术,我们会有哪些以前没有的智力和体力,以及这些能力可能带来的物质和经济利益,但他们却没有告诉我们应用这些能力所可能带来的人文、道德、伦理的后果,为什么这些能力从人文价值角度看是好的。
②离开了人文价值的制约,数字技术很可能走火入魔。今天的数字技术已经使得一种新的、增强版的对人的控制成为可能,这种控制的严密、彻底、全面均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今天这个数字媒体时代,我们更应该记住:对于数字技术、对互联网未来的研究、探索、展望或预言,不应该是单纯技术性的,而是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包含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的理念。
③任何技术危机本质上都是人文危机,道德危机。我们害怕的不是人工智能本身,而是它可能带来的人道灾难,我们担心的也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数字技术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的可能性,我们特别要警惕数字技术在没有完成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导致的种种可能性。
【文段二】
①人工智能并不是为网络文学而生,但它的功能触角却给网络文学创作带来不菲的“文学附加值”。人机互动可以辅助创作。作为工具的智能程序为我所用,实现辅助文学创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常见做法。如让ChatGPT协助创作小说,只需要把题目、类型、主题创意、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细节、节奏、风格、章节、字数等相关要素提供给AI程序,即刻便能得到一个小说文本。网络文学作品往往篇幅较长,动辄百万字,作者可以自己构建大框架和世界观,让AI辅助描绘细写,这样写起来会十分省心,作者可以从纯粹的创作者变成半创作、半编辑的身份,提高文本质量需要人——机互动的高水平提问。提问水平的高低决定文本质量的优劣,“问”与“答”之间存在品质的正相关。
②多媒体叙事创生新的网络文学形态。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改变文学媒介的结构形态,改用图文并茂、音影文合一的多媒体叙事,而把单纯的文字叙事留给历史。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及其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深度介入,特别是ChatGPT—4强大的绘画、制图、影音生成技术,让多媒叙事、文—图表意变得轻松便捷,并且占据消费优势。
③尽管人工智能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AI毕竟不同于人,其创作存在边界。第一,生命体验边界。当下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其显著标志是没有自我意识,没有生命体验,而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则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生命体验。第二,情感共鸣边界。文学,包括网络文学,是人类创造力和情感投入的艺术形式。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文学的不同风格,创作不同题材,却只能按照规则和模式组织语言输出,因缺乏自我认知和主观感受,无法表达出真实情感,对所写之物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第三,价值认知边界。由于没有肉身生命和自主意识,AI的认知智能可能是强大的、卓异的,却又是单一的、褊狭的和高度专业的。文学生产的价值塑造不是靠计算智能的语言训练模型所获得的有限感知和认知就可以实现的,它还离不开基于生活实践的价值观、善恶判断、理想、情怀、境界等意义层面的智能,尤其是事关文学创新力的直觉、灵感等敏悟能力。
【文段三】
①据说科幻文学即将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潮,但我总觉得,这种正在纯文学界泛滥开来的科幻热情并非基于对最前沿科学的透彻理解和思考能力,而只是因为厌倦(或没有能力)用显微镜观察熟悉的人世和过往的文明,于是企图用望远镜去瞭望遥远和陌生的场域。
②我喜欢的那些科幻文学作者,阿西莫夫、莱姆或特德姜,与其说他们强调想象力,不如说强调思维的精密,如同数理学家或符号学家一般,同时,他们也熟稔于人类文明的真实细节,如博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再者,他们即便不写科幻,随便写点什么都会是很好的作家。与之相比,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基本还只是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
③在文学领域,客观时间维度上的“新”是没有意义的,它转瞬就会成为旧,有意义的是恒久的“新鲜”,而这种新鲜始终在源头处,在过去世界的不断重现中,在那些战胜死亡的复活里,如我们的记忆和每一个春天所唤回的。
3. 不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的一项是( )
A. 数字时代的人文知识与公共生活 B. 数字技术发展需要人文价值制约
C. 小心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人道灾难 D. 数字技术会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4. 文段二的主要内容是 。(限20字内)
5. 对文段三“显微镜”“望远镜”功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显微镜”能观察已发生的故事,揭示现实生活的丰富复杂。
B. “望远镜”能见当下所不能见,为旧题材找到新的书写方式。
C. “显微镜”具有放大功能,能以小见大发掘熟悉生活的新意。
D. “望远镜”能观察遥远和陌生场域,试图表现未来的文明。
6. 文段三显示了作者对目前科幻文学热潮的态度,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评析。
7. 静静同学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报告会上发言,上面三个文段中哪些内容可供其选择?为丰富话题,还需要进一步搜集补充哪些内容?
【答案】3. D 4. 人工智能会为文学赋能/辅助创作/协助创作,但其创作存在边界。 5. B
6. 本文语言准确,比如篇首用了 “据说”,针对当前的文学主潮和科幻热情表达了内心的不赞同和轻微的讽刺,指出作家们的热情并非基于对前沿科学的透彻理解。语言还生动形象,比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运用了比喻,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繁华的假象,辨析了文学的新与追慕时尚的 “新”的差异。本文语言既准确又犀利(尖锐、讽刺)。
7. (1)警惕技术进步带来的人文危机,道德危机。辅助文学创作,但缺乏生命体验、情感共鸣和直觉灵感。作家需要透彻理解前沿科学的是科学素养。
(2)人工智能的认识作用,利用技术,帮助作者分析芜杂的现实生活;人工智能尽可能剔除人的偏见,提供更为客观的审美标准,促进文学创作;人工智能参与科幻创作,激发人的想象,补足人的短板。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适合。根据“对数字时代的思考不能被技术专家独占”“应用这些能力所可能带来的人文、道德、伦理的后果,为什么这些能力从人文价值角度看是好的”,和“对于数字技术、对互联网未来的研究、探索、展望或预言,……必须包含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的理念”可知,该段讲的是数字时代的人文知识与公共生活,故A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
B.适合。根据“离开了人文价值的制约,数字技术很可能走火入魔”可知,该段指出数字技术发展需要人文价值制约,故B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
C.适合。根据“它可能带来的人道灾难”可知,该段指出小心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人道灾难,故C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
D.不适合。根据“数字技术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的可能性,我们特别要警惕数字技术在没有完成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导致的种种可能性”可知,原文是说数字技术可能会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而不是“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数字技术会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不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人机互动可以辅助创作。作为工具的智能程序为我所用,实现辅助文学创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常见做法。如让ChatGPT协助创作小说”“作者可以自己构建大框架和世界观,让AI辅助描绘细写”“但AI毕竟不同于人,其创作存在边界”可知,文段二的主要内容是人工智能会为文学赋能(辅助创作/协助创作),但其创作存在边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能见当下所不能见,为旧题材找到新的书写方式”错,原文是说“望远镜去瞭望遥远和陌生的场域”,可见,借助“望远镜”看到未来而陌生的故事,为文学找一种新的书写方式。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
本文语言既准确又犀利(尖锐、讽刺)。
(1)根据“据说科幻文学即将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潮,但我总觉得……”分析,篇首用了“据说”,表明了这只是一种说法,并不是肯定,体现出了作者针对当前的文学主潮和科幻热情的不赞同和轻微的讽刺,指出作家们的热情并非基于对前沿科学的透彻理解。“据说”一词,表明了本文语言准确。
(2)“他们即便不写科幻,随便写点什么都会是很好的作家。与之相比,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运用了比喻,“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是本体,“安乐园”是喻体,把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比喻成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戳穿了繁华的假象,辨析了文学的新与追慕时尚的“新”的差异。比喻修辞手法运用,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
作者透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直指当前文学界存在的问题,寓庄于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犀利。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分析第一问
根据文段一中“任何技术危机本质上都是人文危机,道德危机。我们害怕的不是人工智能本身,而是它可能带来的人道灾难,我们担心的也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数字技术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的可能性,我们特别要警惕数字技术在没有完成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导致的种种可能性”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要警惕技术进步带来的人文危机,道德危机。
根据文段二中“尽管人工智能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AI毕竟不同于人,其创作存在边界。第一,生命体验边界”“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文学的不同风格,创作不同题材,却只能按照规则和模式组织语言输出,因缺乏自我认知和主观感受,无法表达出真实情感,对所写之物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辅助文学创作,但缺乏生命体验、情感共鸣和直觉灵感,作家需要透彻理解前沿科学的是科学素养。
(2)分析第二问
由文段一“应用这些能力所可能带来的人文、道德、伦理的后果,为什么这些能力从人文价值角度看是好的”“对于数字技术、对互联网未来的研究、探索、展望或预言,不应该是单纯技术性的,而是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包含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的理念”分析,人工智能的认识作用,利用技术,帮助作者分析芜杂的现实生活;
由“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文学的不同风格,创作不同题材,却只能按照规则和模式组织语言输出,因缺乏自我认知和主观感受,无法表达出真实情感,对所写之物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分析,人工智能尽可能剔除人的偏见,提供更为客观的审美标准,促进文学创作;
由“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基本还只是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改变文学媒介的结构形态,改用图文并茂、音影文合一的多媒体叙事,而把单纯的文字叙事留给历史。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及其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深度介入,特别是ChatGPT—4强大的绘画、制图、影音生成技术,让多媒叙事、文——图表意变得轻松便捷”分析,人工智能参与科幻创作,激发人的想象,补足人的短板。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
①汉代曾通过“举谣言”的方式来考核官员。民间歌谣说:“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朝廷由此推断时任太守张堪得民心,就派人去调查证实,后将其评定为好官,可见“谣言”本为中性词。似乎是到了近现代,人们才谈谣色变,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更让人们为谣言的泛滥而忧心忡忡。那么,谣言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互联网等新媒体到底会不会成为谣言的温床呢?
②这首先需要弄清何为谣言。就语境而言,谣言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未经证实却广为流传;就内容而言,谣言折射出来的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假想;而就功能而言,谣言可以让个体消除疑虑、让集体解决问题。所以,有学者提出:谣言是在模糊或危险语境下产生的未经证实却正在流传的说法,它能够帮助人们弄清事实并控制风险。
③如“可乐瓶中喝到异物”的谣言折射的是人们对工业化的恐惧,各类艾滋(艾滋西瓜、艾滋牙签、艾滋烧烤等等)谣言折射的是民众对卫生、治安、食安问题的担忧。在正确信息非常匮乏时,民众通过造谣传谣来释放焦虑,并进行自我教育。比如,艾滋谣言总是和血有关,民众从中获悉血液是艾滋病毒传播的一个渠道(也是普通人最有可能接触的渠道),因此会更加重视输血安全。
④谣言从传播到再传播之间有“评价”和“变异”阶段。“评价”是指我们的大脑会依据已有的线索对信息的真实性做评判,然后传播那些我们认为可信(来自可靠的消息源、看上去像是真的、满足了我们对现实的假想、反复听到且少有批驳)的谣言。“变异”则是为了让谣言更符合我们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态度,而对谣言进行改造以便于再次传播。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三种变异:
(1)削平,指省略大量细节,使谣言变得更简洁、更容易被理解和叙述;
(2)添加,指增加新的细节,使谣言变得更加丰满;
(3)磨尖,指突出、夸大部分细节,使之更符合人们的需要和想象。
⑤在这些变异中,削平和添加的发生情境是不同的。如果是通过“人传人”的方式来传播一则不那么模棱两可的谣言,那么谣言会逐渐被削平;如果是以一种群体参与讨论的方式来传播一则很重要且很模糊的谣言,那么谣言会被添枝加叶。传统的谣言研究认为,无论发生哪些变异,最终结果都是让谣言变得更加可信。
⑥可谣言传播的过程仅止于此吗?谣言在网络上传播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吗?互联网确实便于造谣传谣,但也便于网民验证和批驳谣言。由于我们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在口耳相传的时候不得不对谣言进行简化歪曲。但是,[甲]如果使用互联网来传递谣言,我们不需要依靠记忆,只要拷贝粘贴就可以原汁原味地复述谣言了,因此在网络传播时,谣言中的细节不会在一次次传递中流失或夸大。此外,[乙]网民还可以利用强大的搜索引擎,以集体合作的方式来确认、验证、批驳谣言,最终厘清真相。由此可见,传统的传播环境下,群体讨论的结果是丰富(添加)谣言;而网络环境下,群体讨论的过程是在对谣言进行检验。
⑦有研究者曾采用控制实验法向八位参与者散播了四则精心设计的谣言,并要求他们在群里展开讨论,然后各自撰写一篇博客文章。[丙]通过对本次实验数据及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网络群聊最终没有让网络谣言变得更可信,反而是批驳了网络谣言,使之变得更不可信。
⑧[丁]可见,在互联网时代,谣言未必是“洪水猛兽”,我们要警惕谣言,也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谣言。
3. 以下判定是否为谣言的方法中,最为可靠的一项是( )
A. 甲:“荆轲曾经去秦国刺杀秦王。”乙:“这在多本书籍中都有转载,因此不是谣言。”
B. 甲:“我市明年将新增2条地铁。”乙:“这个增长速度符合预期,因此这不是谣言。”
C. 甲:“我们的香肠未添加骨泥。”乙:“贵公司官网上已反复声明,因此这不是谣言。”
D. 甲:“二模结束后放假10天。”乙:“班主任已发学校盖章的通知,因此这不是谣言。”
4.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真话在传播中不会被削平或者添加。
B. 谣言在有的场合可以反映大众舆情。
C. 未流传开来的说法不能被称作谣言。
D. 社会没必要把精力放在消灭谣言上。
5. 文中甲、乙、丙、丁四处,表述最严谨的一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请分析第①段“汉代‘举谣言’考核官员”这一事例在文中的作用。
7. 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3. D 4. A
5. D 6. 该事例引出了话题,以有趣的/出人意料/鲜见的事例,增强阅读兴趣。解释了谣言的本来含义是中性的,有利于达成作者辩证地看待谣言的写作目的。
7. 首先由人们对谣言的态度转变引出“谣言是不是洪水猛兽”的话题,然后从谣言的定义出发、结合事例指出谣言在产生时有情有可原的因素(模糊与危险语境)和释放焦虑、解决问题、控制风险等正面价值。最后结合谣言传播的过程特征,指出互联网环境不利于谣言传播,再次印证谣言不是洪水猛兽。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文中有“谣言是在模糊或危险语境下产生的未经证实却正在流传的说法,它能够帮助人们弄清事实并控制风险”。据此分析:
A. 多本书籍转载只能说明信息的传播途径,不能证明消息源可靠与否,内容也没有证实,不能证明不是谣言。
B.“增长速度符合预期”只是就信息具体内容的分析,不能证明不是谣言。
C. 官网上的声明是涉事公司自己发的,不具有权威性,不能证明不是谣言。
D. 班主任发的“学校盖章的通知”表明是实事,不是谣言。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不会被削平或者添加”错误,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被削平或者添加,不能推出真话在传播中不会被削平或者添加。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因此在网络传播时,谣言中的细节不会在一次次传递中流失或夸大”不够严谨,在网络传播时,谣言中的细节有可能会在一次次传递中流失或夸大;
B.“最终厘清真相”不够严谨,表述绝对,不一定能厘清真相。
C.“网络群聊最终没有让网络谣言变得更可信,反而是批驳了网络谣言,使之变得更不可信”表述不够严谨,这只是本次研究的结果,不能代表所用网络群聊,选项以偏概全;
D.“未必”“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等词语表述严谨。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举例的作用可从事例本身和前后文内容的关联及作者的观点等角度分析。
民间歌谣说文中具体事例是,朝廷听到关于时任太守张堪的民谣:“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由此推断时任太守张堪得民心并派人核实,结果确实如此,后将其评定为好官。这一事例有趣的,结果出人意料,能增强阅读兴趣,并引出了话题“谣言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
文段中由该事例得出“可见‘谣言’本为中性词”的观点,解释了谣言的本来含义是中性的,呼应结尾“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谣言”,有利于达成作者辩证地看待谣言的写作目的。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分析文章思路需要逐段根据关键句把握段意,再归纳总结,理清思路。
第一段,“似乎是到了近现代,人们才谈谣色变,必欲除之而后快”“那么,谣言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首先由人们对谣言的态度转变引出“谣言是不是洪水猛兽”的话题,
第二、三段,“首先需要弄清何为谣言……谣言是在模糊或危险语境下产生的未经证实却正在流传的说法,它能够帮助人们弄清事实并控制风险”“如‘可乐瓶中喝到异物’的谣言折射的是人们对工业化的恐惧……民众通过造谣传谣来释放焦虑,并进行自我教育”,从谣言的定义出发、结合事例指出谣言在产生时有情有可原的因素(模糊与危险语境)和释放焦虑、解决问题、控制风险等正面价值。
第四到八段,“谣言从传播到再传播之间有‘评价’和‘变异’阶段”“传统的谣言研究认为,无论发生哪些变异,最终结果都是让谣言变得更加可信”“网络环境下,群体讨论的过程是在对谣言进行检验”“可见,在互联网时代,谣言未必是“洪水猛兽”,我们要警惕谣言,也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谣”,结合谣言传播的过程特征,指出互联网环境不利于谣言传播,再次印证谣言不是洪水猛兽。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日,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引发了全球热议。这款以聊天机器人形式推出的产品,不仅具有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还能根据聊天内容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像“人”一样与使用者进行对话,并能在对话过程中完成撰写邮件、创作文案、翻译甚至编程等多项任务。出人意料的“聪明”让它受到了众多企业青睐,将其作为日常工作中的效率工具。
②人工智能模型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对大量语言数据和人类积累的图书、论文等知识库的学习,具备了掌握人类海量知识以及理解和表达人类语言的能力。同时,人工智能模型还能持续学习、不断进化。据悉,OpenAI今年将发布经过进一步训练学习后的GPT-4,产品使用效果还会有飞跃式提升。
③这次ChatGPT引发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议和关注,关键原因是ChatGPT通过至少五个维度的能力提升,实现初步的“智慧涌现”:1.海量高价值信息的全量在线记忆能力;2.自然语言输入的任意任务和多轮对话理解能力;3.复杂逻辑的思维链推理能力;4.多角色多风格的长文本生成表达能力;5.即时新知识学习应用与进化能力。此外,因为引入了代码作为训练语料,ChatGPT还额外产生了自动写代码和理解代码的能力。
④业内公认,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内容创新,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交流。
材料二
①相对于国内媒体和互联网从业者们对ChatGPT的热衷和追捧,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对ChatGPT的理解要清醒很多。他认为“ChatGPT是一个糟糕的产品,人们真的只是去访问一个有时能正常工作有时会宕机的网站”,因为ChatGPT频繁出现错误,设计简单,还会因访问量过多出现崩溃现象。
②ChatGPT越是火爆,越是会暴露其缺点。它不善于追逐最新信息,谷歌和微软都强调,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每次更新信息内容时,都需要重新读取数量庞大的文献数据。因为很难频繁更新,所以模型内保存的信息大多比较陈旧。
③ChatGPT给人创造出“机器可以复制人类的行为”的幻觉,但其输出结果并不稳定,这是它遭到诟病的最大原因之一。
④它既有趣也弱智,尤其是在一些细分领域,看似全知全能的ChatGPT展现出了“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一面,它很乐意编造事实或发明参考资料来支持其论点。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知名的科学家吴恩达曾在ChatGPT上提问:为什么算盘比计算机要快?ChatGPT给出的回答是:算盘运算的优势有三点,一是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二是使用机械计算的原理,三是使用了一个简单而直观的界面。
材料三
①最近,美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在《纽约客》发布的一篇文章引发关注,他将ChatGPT比喻为“互联网文本的有损压缩图”,也就是互联网所有文本的模糊JPEG。特德·姜认为,“如果一种压缩算法被设计成在99%的原始文本被丢弃后重建文本,我们应该预料到它生成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将完全是捏造的。”ChatGPT保留了互联网上的大部分信息,就像JPEG保留了高分辨率图像的大部分信息一样。但是,如果你要寻找精确的比特序列,你无法找到它,你得到的只是一个近似值。
②特德·姜和美国认知科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等人还把ChatGPT描绘成“高科技剽窃”,它给教育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教授们无法检测学生们的成绩是否是抄袭得来的,所以纽约市等教育机构已经在2023年1月正式宣布了对ChatGPT的禁令。
③如果说人文学者们的批评还是温和的反思,那么现实上演的剧情已经开始为防范ChatGPT们失控敲响了警钟,网络黑客已经开始利用ChatGPT批量生成勒索软件与恶意代码,并进行信息窃取等活动。还有研究者认为,开发者们的偏见导致算法延续种族、性别和文化上的偏见已经显现,比如让ChatGPT创作歌词,其回答中会包含“有色人种的女性和科学家不值得你花时间关注”,而人工智能面临的版权、隐私和诽谤等问题也将在未来显现。
④英国卫报在评价ChatGPT中时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危险不是机器被当作人对待,而是人被当作机器对待。
3. 根据上下文,理解材料二第④段中“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含义。
4. 阅读材料三第④段画线句,下列对这句话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表明了支持ChatGPT未来发展的态度。
B. 这句话表明了反对ChatGPT未来发展的态度。
C. 这句话体现了技术时代清醒的人文主义危机意识。
D. 这句话表达了对人被当作机器对待的现象的忧虑。
5. 不能依据上述三则材料作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人们欣喜于ChatGPT可以完成“类人”的行为,对它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B. 目前,ChatGPT对于技术使用者提出较高的人文和社科学方面的素养要求。
C. ChatGPT以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持续进化,未来可能给人类带来很多挑战。
D. ChatGPT对提问给出的回答表明它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独立的价值判断。
6. 学校辩论社以“ChatGPT横空出世,是机会还是灾难”为主题开展辩论,甲方持肯定态度,乙方唱衰ChatGPT。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选择一方立场,拟写辩论稿要点,至少给出三条理由。
7. ChatGPT表现出了“多角色多风格的长文本生成表达能力”,如果让ChatGPT合成类似《红楼梦》这样的大型叙事类文学作品,你认为ChatGPT需要“学习”哪些内容?举一例作具体阐述。
【答案】3. ChatGPT拥有大量语言数据和知识库,在提供答案时显示出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但是答案是错误的,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ChatGPT在细分领域为了支持论点,倾向编造事实或发明参考资料。
4. C 5. D
6. 支持方:1.它可以和使用者进行对话;2.它可以帮助人类检索信息;3.它可以完成撰写邮件、创作文案、翻译甚至编程等多项任务;4.它正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内容创新,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交流。反对方:1.它频繁出现错误,设计简单,还会因访问量过多出现崩溃现象;2.它信息更新不及时;3. 它输出结果并不稳定;4.它会编造事实或参考资料来支持其论点。
7. 示例1:《红楼梦》是一本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巧妙地融入了节庆文化、饮食礼仪、园林建筑、音乐戏曲、诗词曲赋、中医养生、服饰文化、丧葬制度等各方面的知识,如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写贵妃元春在元宵夜回家省亲,五十三回写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些章节不仅描绘了元宵节的花灯之美,还写出了元宵节人们赏花灯、猜灯谜等各种民俗,它们不仅仅是背景装饰,更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和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因此,ChatGPT要生成类似《红楼梦》这样的大型叙事类文学作品,这些知识或运用技巧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示例2:《红楼梦》是一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人物史,它巧妙地将小说人物塑造技巧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展现了众多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形象。如塑造王熙凤,作者在第十三回王熙凤写理宁国府,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这两个章节不仅写出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处事井井有条的治家之才的精明能干,还写了她无端送了几人性命的心狠手辣。因此,ChatGPT要生成类似《红楼梦》这样的大型叙事类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知识或运用技巧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一本正经”指的是“尤其是在一些细分领域,看似全知全能”“来支持其论点”;“胡说八道”指的是“它很乐意编造事实或发明参考资料”。所以“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就是指ChatGPT在细分领域为了支持论点,倾向编造事实或发明参考资料。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依据“危险不是……而是……”,体现了技术时代清醒的人文主义危机意识。只有C项理解最恰当。
划线句子没有表明对ChatGPT未来发展支持或反对,排除AB。
划线句子是一种提醒,“危险是人被当作机器对待”,不是“人被当作机器对待的现象”,排除D。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表明它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独立的价值判断”错,依据材料二ChatGPT对“为什么算盘比计算机要快”这一提问的回答,“算盘运算的优势有三点,一是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二是使用机械计算的原理,三是使用了一个简单而直观的界面”,可知ChatGPT“既有趣也弱智”“在一些细分领域,很乐意编造事实或发明参考资料来支持其论点”,不能表明“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独立的价值判断”。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如果选择支持方,则需要概括、列举ChatGPT的优势特点。
依据“具有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还能根据聊天内容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像‘人’一样与使用者进行对话”,可知ChatGPT可以和使用者进行对话。
依据“通过对大量语言数据和人类积累的图书、论文等知识库的学习,具备了掌握人类海量知识以及理解和表达人类语言的能力”,可知ChatGPT可以帮助人类检索信息。
依据“并能在对话过程中完成撰写邮件、创作文案、翻译甚至编程等多项任务。出人意料的“聪明”让它受到了众多企业青睐,将其作为日常工作中的效率工具”,可知ChatGPT可以完成撰写邮件、创作文案、翻译甚至编程等多项任务。
依据“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内容创新,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交流”,可知ChatGPT正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内容创新,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交流。
如果选择反对方,则需要概括、列举ChatGPT的不足之处。
依据“ChatGPT频繁出现错误,设计简单,还会因访问量过多出现崩溃现象”,可知ChatGPT频繁出现错误,设计简单,还会因访问量过多出现崩溃现象。
依据“每次更新信息内容时,都需要重新读取数量庞大的文献数据。因为很难频繁更新,所以模型内保存的信息大多比较陈旧”,可知ChatGPT信息更新不及时,内存的信息大多比较陈旧。
依据“其输出结果并不稳定,这是它遭到诟病的最大原因之一”,ChatGPT输出结果并不稳定。
依据“看似全知全能的ChatGPT展现出了“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一面,它很乐意编造事实或发明参考资料来支持其论点”,可知ChatGPT会编造事实或参考资料来支持其论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1)概述《红楼梦》某一特点,其在叙事艺术、人物塑造艺术、章回体小说以及展现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特点。如可以说《红楼梦》是一本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一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人物史等。
(2)对概括的这一特点进行阐释。
如果前一环节指出《红楼梦》是一本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则需要指出《红楼梦》包罗的各种文化知识,有节庆文化、饮食礼仪、园林建筑、音乐戏曲、诗词曲赋、中医养生、服饰文化、丧葬制度等。
(3)结合《红楼梦》文本内容,进行举例分析映证。
该步骤需要进一步细化,列举《红楼梦》文本的具体情节内容,如关于元宵节,有贵妃元春在元宵夜回家省亲,有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些章节不仅描绘了元宵节的花灯之美,还写出了元宵节人们赏花灯、猜灯谜等各种民俗。这些习俗,文化传统,不仅仅起到背景装饰的作用,更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和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4)小结,紧扣特点,说明ChatGPT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
ChatGPT要生成类似《红楼梦》这样的大型叙事类文学作品,这些包罗万象的传统的、社会的等知识,和技巧的运用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光启中学文学社组织社员观看了电影《阿Q正传》后召开了电影改编得失研讨会。请阅读会议资料“书信”“影评”和发言摘录,完成小题。
(书信)
1930年10月13日,鲁迅致信给将《阿Q正传》改编为电影剧本的王乔南:“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
(影评)
《阿Q正传》改编: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
①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学语言指遵循语言修辞规约且具有审美性和意向性。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特点,因擅将夸张与含蓄结合,喜用文白交杂,阐释其作品意向就有了难度。
②以《阿Q正传》而言,鲁迅选用戏谑的语调、口语化的对白、视听觉描写,编排了阿Q被打、打架、求婚、革命、杀头等一系列情节,推动整个故事的运行和阿Q命运的悲剧进程,展现出喜剧效果却不失其真,有讽刺意味又不浅露。仅举小说第一章“序”中阿Q被赵太爷掌嘴的情节为例: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③这段场景描写,小说采用了未庄人的日常口语,还选用了“招”“优胜”“蒙”等有败讽意味的古雅之词,让读者听见了赵太爷掌嘴阿Q时的响亮耳光声、大声训斥声。对于阿Q的“不开口”,有人说阿Q被喝斥害怕了,而有人说阿Q其实是不屑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④在中国电影史上,多的是正剧,缺的是悲剧和喜剧,而最稀缺的是《阿Q正传》式的悲喜剧。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编导面临的挑战是准确把握鲁迅原著旨意,将文学语言转化为电影语言。电影语言包含机位、场景、造型及光影运用等电影符号系统,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构成要素及接受方式上与文学语言存在差异。
⑤文学经典的跨媒介改编最为核心的原则是“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为此编导试图尽量保留《阿Q正传》原著风格,遵循小说九章框架(序、优胜计略、续优胜计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将电影分为九个片段,同时将部分文学语言直接搬上银幕,选用鲁迅视角旁白,画外音贯穿整个电影。
⑥小说按照阿Q的活动轨迹来叙事,编导将阿Q生活的“未庄”设计为电影中心场景,由土谷祠、赵家、街市等场所延展至县城的举人老爷家和砍头的法场,镜头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场景转换中呈现人物各异的造型:阿Q与小D打架时,围观的人兴奋地看着热闹,发出一阵阵欢呼;阿Q被杀头游街时,围观的人有同情的,有好奇的,有眉头紧皱的,有一脸呆滞的……阿Q高唱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博得众人喝彩,这些场景以电影构图的方式鲜活地演绎了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经典模式。
⑦但既然是“改”与“编”,就意味着不能完全照搬原著,况且鲁迅文学语言独有的风格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创作空间。电影中增添了吴妈给阿Q点油灯、与阿Q说心里话的温情场景,阿Q偷静修庵里的萝卜时被大黄狗追着跑的喜剧情节……这些改编提高了电影的观赏性,但观影时的笑场折损了原著具有的严肃性。恰如鲁迅预言:《阿Q正传》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
(发言摘录)
主持人: ,请大家就电影《阿Q正传》中这一设计发表看法,各抒已见。
社员甲:这个设计最大化地保留了原著精髓,对观众理解原著比较友好,是对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最好的致敬。
社员乙:这样确实是尊重了原著,减少了将文学语言转化为人物表演带来的“误读”,但我认为这样处理多少带有说教的意味。
社员丙:读小说阿Q被打却“常优胜”的文字时,让人想笑却笑不出;电影中鲁迅讲述这段故事的音调过于严肃,观众对阿Q只剩下可怜。
社员丁:改编瑕疵难免,但亮点更多。我要特别点赞电影结尾的解说:“阿Q并不像小尼姑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考察家们考证,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3. 下列对影评摘引小说《阿Q正传》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象演绎阿Q故事悲喜剧的艺术效果。 B. 阿Q挨打暗示了乡土社会的剧情背景。
C. 印证了阐释鲁迅小说的旨意存在难度。 D. 为评议电影改编有创意提供充分依据。
4. 依据发言摘录,对画线处主持人提出的研讨话题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实现改编“忠于原著”的原则分为九个片断
B. 为避免鲁迅所预言的“隔膜”而选用了话外音
C. 将原著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相结合的改编创意
D. 将小说文白相间的文学语言直接搬上电影屏幕
5. 《阿Q正传》电影语言中,最能演绎鲁迅“作此篇”目的的一项是( )
A. 以阿Q的活动轨迹来进行电影叙事。 B. 镜头中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
C. 阿Q游街时观众的喝彩与不同造型。 D. 对悲喜剧进行有悲有喜的情节改编。
6. 结合影评和发言摘要,分析文学社提供鲁迅书信对展开研讨的作用。
7. 结合你对小说《阿Q正传》的理解,对发言摘录中社员丁的看法写一则评点。
【答案】3. D 4. B
5. C 6. 示例:①鲁迅信中表达了编导及演员表演难以准确把握原著旨意的担忧;②提供书信促使与会者进一步研读原著,聚焦鲁迅的担忧研讨改编得失,结合观影体验有理有据地发表看法,使研讨更深入。
7. 示例:①我赞同社员丁的看法,编导巧用解说词诠释了原著国民性批判这一命题;②阿Q其实代表了一个群体形象,他的精神胜利法贯穿了民族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③这段解说词帮助观众理解原著创作旨意,引发观众的深思和回味。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为评议电影改编有创意提供充分依据”错,依据“况且鲁迅文学语言独有的风格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创作空间”,以及电影中增添的“吴妈给阿Q点油灯、与阿Q说心里话”等情节,可知摘引部分的“阿Q被赵太爷打耳光”这一情节,没有体现“为评议电影改编有创意提供充分依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依据后文几个社员发表看法所提到的“保留了原著精髓”“尊重了原著,减少了‘误读’”“讲述这段故事的音调”“结尾的解说”等内容,可知主持人的话,涉及到电影《阿Q正传》的某种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正是前文影评中提到的“选用鲁迅视角旁白,画外音贯穿整个电影”,所以B应该是主持人提出的研讨话题。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阿Q游街时观众的喝彩与不同造型”最能演绎鲁迅“作此篇”的目的,依据鲁迅的原话“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可知,“滑稽或哀怜”是作者采取的艺术手段,以达到对国民性的批判的目的,而“阿Q游街时观众的喝彩与不同造型”,正好符合“滑稽或哀怜”的特点,同时也揭示出深刻的批判性主题。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书信内容:鲁迅书信是对编剧(或编导)表明担忧,担心编导及演员表演难以准确把握原著旨意,不能真正展示创作的意图和主旨。
对影评的作用:有了鲁迅本人书信原文,以及鲁迅本人的顾虑,能够促使与会者(或电影创作者、参与者)进一步研读原著,聚焦于鲁迅的担忧,着力寻求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平衡。
对发言摘要的作用:文学社社员观看电影《阿Q正传》后交流研讨,要根据真实的观影体验,也要结合鲁迅本人的意见和看法,这样就使得交流有理有据,也能使研讨更加深入。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主要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要对社员丁的看法出明确的表态,赞同或不赞同。
如果认同,就进一步分析社员丁提到的解说词的内容:阿Q没有“断子绝孙”,其实就是阿Q代表了一个群体形象,他不属于一时一地,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贯穿了民族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
最后,指出解说词起到的效果,这段解说词是编导的巧妙之处,借解说词诠释了原著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帮助观众理解原著创作旨意,引发观众的深思和回味。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②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③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④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结构安排等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
⑤“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材料二:
①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史传之叙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小说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系统。文言小说直接由史传衍生出来,其叙事传统继承史传自不待言;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
②白话叙述脱胎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而口头文学叙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主观叙述。所谓主观叙述,就是叙事者随时都伴随在读者左右,或者诠释情节中疑惑难解的问题;或者提醒要注意某个关键处,或者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说出来。
③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从历史纵向看,长篇章回小说对于客观叙述的把握又有一个从不甚纯熟发展到比较纯熟的过程,到《红楼梦》则达到古典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戚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④《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
⑤《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
⑥《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作者到底褒谁贬谁,如果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来考量,得出作者之偏爱林黛玉的结论,谅必并不困难。曹雪芹是怎样表达他的倾向的呢?除了别的手段之外,他用了笔削的手法,他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笔墨,却基本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客观叙述中笔与削大有深意,就“笔”而言,又有一个如何写,也就是载笔之体的问题。用晦之道,就是载笔的最重要的原则,其要义是直书其事却并不用直笔。
(摘编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
材料三:
①“春秋笔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②“春秋”即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春秋》整理而成,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笔法”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暗寓褒贬,其中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故称之为“春秋笔法”。后指文字简短精练、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
3. 根据材料一,“春秋笔法”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
4. 根据三则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助于摆脱当下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叙事学著作写作模式。
B. 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对“春秋笔法”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修辞方面。
C. 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它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渐进完成的。
D. 经学观念对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他们所叙述的作品“春秋笔法”特征尤为突出。
5. 材料二的作者想选用论据阐释佐证自己的观点,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范进中举》描绘范进因科考录取而激动得无法控制、喜极而疯的形象,以大胆的夸张、辛辣的讽刺体现“春秋笔法”。
B.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表明了叙事者伴随在读者身边,提醒读者注意作品的主要内容。
C. 《促织》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自由进入成名、成名妻子、儿子等角色的内心世界,文末“异史氏曰”有“春秋笔法”的特征。
D. 《屈原列传》对史实粗笔勾勒,同时融入大量人物细节描绘和大段议论,从笔与削角度考量,暗含了作者的情感与立场。
6. 依据材料二,以《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塑造为例,简要分析其“叙述者戏剧化”的特点。
7. 阅读三则材料,梳理主要内容,以“春秋笔法”为关键词,撰写一则200字以内的阅读笔记。
【答案】3. 连接多学科(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体现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的叙事方法、叙事学理论。 4. D 5. B
6. 《红楼梦》对贾宝玉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单独来完成的,而是由冷子兴、王夫人、林黛玉等作品中的多个人物充任叙述者来共同完成的;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综合多次的叙述,完成贾宝玉立体形象的塑造。
7. 示例:
①“春秋笔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原意指孔子修订《春秋》时行文暗寓褒贬,微言大义。后指文字简短精练、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②“春秋笔法” 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述方式,影响中国文言和白话小说,到《红楼梦》达到古典小说客观叙事的最高境界。
③“春秋笔法”叙事模式的系统研究与阐释,可以弥补中国叙事研究领域的不足,将有利于建立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独有的叙事学理论和话语模式。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由“‘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得出,“春秋笔法”在文中具体指“连接多学科(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体现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的叙事方法、叙事学理论”。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经学观念对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他们所叙述的作品“春秋笔法”特征尤为突出”强加因果,由“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可知,二者并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范进中举》描绘范进因科考录取而激动得无法控制、喜极而疯的形象,以大胆的夸张、辛辣的讽刺体现‘春秋笔’”错。由“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可知,《范进中举》中范进因科考录取而激动得无法控制、喜极而疯的形象,以大胆的夸张、辛辣的讽刺并非“春秋笔法”。
B.由“所谓主观叙述,就是叙事者随时都伴随在读者左右,或者诠释情节中疑惑难解的问题;或者提醒要注意某个关键处,或者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说出来”可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正是“春秋笔法”的体现。
C.“《促织》作者采用全知叙述……文末‘异史氏曰’有‘春秋笔法’的特征”错误。由“白话叙述脱胎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而口头文学叙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主观叙述。所谓主观叙述,就是叙事者随时都伴随在读者左右,或者诠释情节中疑惑难解的问题;或者提醒要注意某个关键处,或者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说出来”可知,白话小说的主要特征是主观叙述,而《促织》文末“异史氏曰”是旁人评议,不属于“春秋笔法”。
D.由“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可知,“春秋笔法”强调客观叙述,而《屈原列传》对史实粗笔勾勒,同时融入大量人物细节描绘和大段议论,只是“笔”的体现,并没有“削”,因此,并没有体现出“春秋笔法”。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二第四段写道“《红楼梦》客观叙述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
由此看贾宝玉,作为初次登场的人物之一,在被叙述时有一段细腻精彩的肖像描写和别对他的评价,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此肖像描写通过林黛玉的视角来完成,同时外界对贾宝玉的认识评价通过冷子兴、王夫人的介绍和林黛玉听说的内容来完成,冷子兴说宝玉满一周岁的时候,贾政想试一下宝玉的志向,就拿来很多好东西放在宝玉跟前,有纸、笔、墨、刀剑以及官帽等,想看宝玉抓的是啥;结果,宝玉一把抓住了女人用的胭指和钗环等东西,气得贾政顿足捶胸,一个劲地摇头说道:完了完了,这样的子弟要是长大,非是个酒色之徒不可!说宝玉尤其喜欢跟女孩混在一块,还对此发表过极为古怪的论调,说什么女人是水做的肉,男人是泥做的肉,所以女人很是可爱清爽,男人则庸俗恶臭;其他如王夫人向黛玉的介绍的宝玉情况,告诉黛玉说要小心有一个表哥,大家叫他混世魔王,以母亲的口吻介绍其顽劣的个性;以及黛玉听别人所说的宝玉的情况等。这些都不是在一个场景,一个情节完成,而是而是综合多次的叙述,才完成贾宝玉的形象逐步地丰满立体起来的。
据此可分析出,《红楼梦》对贾宝玉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单独来完成的,而是由冷子兴、王夫人、林黛玉等作品中的人物充任叙述者来完成的;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综合多次的叙述,才完成贾宝玉立体形象的塑造。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春秋笔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春秋》整理而成,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笔法’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暗寓褒贬,其中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可知:“春秋笔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原意指孔子修订《春秋》时行文暗寓褒贬,微言大义。后指文字简短精练、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由“《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可知:“春秋笔法” 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述方式,影响中国文言和白话小说,到《红楼梦》达到古典小说客观叙事的最高境界。
由“‘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可知,“春秋笔法”叙事模式的系统研究与阐释,可以弥补中国叙事研究领域的不足,将有利于建立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独有的叙事学理论和话语模式。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押上海卷第3-7题(社科文阅读)(上海专用)
2022—2023年上海社科类文本阅读题分析
年份 选文标题 体裁 考点 题型 题干表述 分值
2023秋 进化论 学术著作 信息筛选和推断 填空题 3.根据图书目录,试读内容所在的小节标题是____,若想进一步了解试读内容提及的前文内容,应该阅读该书的第____章。 2
逻辑的推断 选择题 4.第③段辨析“自私”的含义,指出“损人利己合理”的论证存在逻辑谬误。以下选项中有相同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3
概念理解 、信息分析 选择题 5.以下不符合试读内容文意的一项是 3
信息推断 简答题 6.根据文意,作者不可能认同的一项是 3
综合分析 简答题 7.请你结合图书目录和试读内容,写一条读者评论,反驳读者小明的观点。 5
2023春 《爱犯错的智能体》序 信息筛选 填空题 3.根据文意,在第②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 2
信息推断 选择题 4.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逻辑推断 选择题 5.以下程序体犯的错误中,最有可能归因于“模型都是针对有限前提”的一项是 3
分析、运用 材料 选择题 6.根据这篇序言对《爱犯错的智能体》一书的介绍,下列事例中不会作为“人智能体犯的错”收入该书的一项是 3
探究文本,分析行文思路 简答题 7.本篇序言既与该书内容展开对话,也给该书读者以指引。请结合本文的行文思路加以分析。 5
2022秋 经济学 学术 论文 信息整合与推断 填空题 3.根据材料二,以下研究课题最适合运用“田野调查”方法的一项是 2
信息推断 选择题 4.材料二的作者想找著名经济学家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下最有可能引用的一项是( ) 3
文意的推断 选择题 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
逻辑推断 填空题 6.材料一第④段运用气象学的事例进行反驳,试图通过推翻他人质疑的隐含前提 来反驳“经济学不是科学”。 2
论证更充分 简答题 7.针对“经济学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个论证更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6
2022春 相似性与网络社区融入 学术论文 信息筛选 填空题 “人人皆有麦克风”在文中的含义是 。 2
信息推断 选择题 4. 为印证本文观点要设计调查问卷,哪个问题最不可能在问卷中出现? 2
信息推断 选择题 5. 根据文意可以推断的一项( )。 2
推断及分析 选择题 6. 第⑧段划线句的推断是如何成立的?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5
文章思路 简答题 7.概括文章论证思路。 5
【2022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材料一:
①对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学界争论颇多。达尔文曾这样解释科学:“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科学的本质取决于研究方法。判断经济学是科学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在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②首先,经济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采用实证方法,超脱了价值判断,以客观态度研究经济现象。在十九世纪之前,经济学是以道德学说的面目出现的。十九世纪中期之后,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等努力使经济学摆脱价值判断,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走上了科学化之路。现在,实证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其次,经济学成功的运用了教学工具以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经济学家把经济现象作为若干经济变量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运行规律。最后,经济学在某种假设之下分析社会现象并得出结论,再用事实来检验结论,上述方法与自然科学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③现代经济学的历史仅二百余年,与典型的自然科学相比,它还是年轻而不成熟的,但他发现的许多规律已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对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尽管那些落后的社会科学还需要找到自己的伽利略,而经济学却已经却已经历过自己的牛顿革命。”
④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
材料二:
①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是一致的,因此经济学是科学的。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同心理学、历史学一样,经济学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其实,判断经济学是否属于科学,先要弄清科学的特征。一般而言,科学至少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二是研究态度力求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摆脱价值判断的干扰,三是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和逻辑推理。
②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和典型的科学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虽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实证、逻辑推理等方法,有着向典型的科学靠拢的倾向,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无感情、无意志的物质世界,而经济学研究的是有感情、有意志的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前者的研究对象具有机械性,只要某一条件发生变化,就会相应出现可预见的结果。但人的活动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和物质世界的因果律相比,人类社会的因果关系要复杂得多。因此,相较于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要更为多元。在研究态度上,经济学家的研究不可能不指向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能不存在着相当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找到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法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学永远无法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③那么,抛弃了科学主义以后,经济学还剩下些什么呢?我认为经济学家们要努力调整心态,要意识到经济学适合历史学相似的学问是。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对人类活动的研究,研究者都会并持一定的价值观,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而这正是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
3.根据材料二,以下研究课题最适合运用“田野调查”方法的一项是( )(2分)
A.土壤酸碱环境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B.全球主要构造带地震活动的状态
C.多巴胺分泌对人情绪波动的影响 D.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情况
4.材料二的作者想找著名经济学家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下最有可能引用的一项是( )(3分)
A.经济学是价值的侍从和实践的仆人
B.经济学以求得人类快乐为最终目的
C.经济学现象的研究只需要保持立场中立,而不必宣称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D.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做出假设,从而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解释起来更容易
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依据材料一,经济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对经济现象做变量分析
B.依据材料一,在波普尔看来部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尚未完成
C.依据材料二,数学研究比经济学研究更复杂更机械化
D.依据材料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结论都不具有客观性
6.材料一第④段运用气象学的事例进行反驳,试图通过推翻他人质疑的隐含前提______________来反驳“经济学不是科学”。(2分)
7.针对“经济学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个论证更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6分)
(1)关注时代和现实生活,加强学术性文本阅读,注重平时积累和相关背景知识储备。
阅读时侧重文艺论著、社科类、科技类论文的泛阅读,做到大体了解相关知识和学术概念,以此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初步判断。
(2)注重归纳文本段落大意,熟练提取文本中心观点、论点,分析层次,理解作者在不同段落的主要思想层次和脉络。
概括论证思路,主要是概括社科类文本的论证过程、思路和方法。要求熟悉论证过程的基本环节(引论、本论、结论)和常规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等)。同时,学会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走向,把握论证过程,分析论据与观点之间的契合程度,探究文章结构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
(3)重视整体阅读和多文本阅读,强化主题深度探究学习,增强对多文本的信息提取与概括整合、对比、梳理、探究能力。辨析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或不同侧重点,注重概念的不同表述方式,注重迁移思考。熟练概括不同文本段落主要观点、分论点。学会紧扣不同文本的核心概念或理论方法,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应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文段一】
①数字世界不应该是一个技术主导的世界,对数字时代的思考不能被技术专家独占。技术专家总说:依靠某种技术,我们会有哪些以前没有的智力和体力,以及这些能力可能带来的物质和经济利益,但他们却没有告诉我们应用这些能力所可能带来的人文、道德、伦理的后果,为什么这些能力从人文价值角度看是好的。
②离开了人文价值的制约,数字技术很可能走火入魔。今天的数字技术已经使得一种新的、增强版的对人的控制成为可能,这种控制的严密、彻底、全面均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今天这个数字媒体时代,我们更应该记住:对于数字技术、对互联网未来的研究、探索、展望或预言,不应该是单纯技术性的,而是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包含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的理念。
③任何技术危机本质上都是人文危机,道德危机。我们害怕的不是人工智能本身,而是它可能带来的人道灾难,我们担心的也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数字技术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的可能性,我们特别要警惕数字技术在没有完成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导致的种种可能性。
【文段二】
①人工智能并不是为网络文学而生,但它的功能触角却给网络文学创作带来不菲的“文学附加值”。人机互动可以辅助创作。作为工具的智能程序为我所用,实现辅助文学创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常见做法。如让ChatGPT协助创作小说,只需要把题目、类型、主题创意、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细节、节奏、风格、章节、字数等相关要素提供给AI程序,即刻便能得到一个小说文本。网络文学作品往往篇幅较长,动辄百万字,作者可以自己构建大框架和世界观,让AI辅助描绘细写,这样写起来会十分省心,作者可以从纯粹的创作者变成半创作、半编辑的身份,提高文本质量需要人——机互动的高水平提问。提问水平的高低决定文本质量的优劣,“问”与“答”之间存在品质的正相关。
②多媒体叙事创生新的网络文学形态。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改变文学媒介的结构形态,改用图文并茂、音影文合一的多媒体叙事,而把单纯的文字叙事留给历史。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及其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深度介入,特别是ChatGPT—4强大的绘画、制图、影音生成技术,让多媒叙事、文—图表意变得轻松便捷,并且占据消费优势。
③尽管人工智能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AI毕竟不同于人,其创作存在边界。第一,生命体验边界。当下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其显著标志是没有自我意识,没有生命体验,而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则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生命体验。第二,情感共鸣边界。文学,包括网络文学,是人类创造力和情感投入的艺术形式。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文学的不同风格,创作不同题材,却只能按照规则和模式组织语言输出,因缺乏自我认知和主观感受,无法表达出真实情感,对所写之物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第三,价值认知边界。由于没有肉身生命和自主意识,AI的认知智能可能是强大的、卓异的,却又是单一的、褊狭的和高度专业的。文学生产的价值塑造不是靠计算智能的语言训练模型所获得的有限感知和认知就可以实现的,它还离不开基于生活实践的价值观、善恶判断、理想、情怀、境界等意义层面的智能,尤其是事关文学创新力的直觉、灵感等敏悟能力。
【文段三】
①据说科幻文学即将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潮,但我总觉得,这种正在纯文学界泛滥开来的科幻热情并非基于对最前沿科学的透彻理解和思考能力,而只是因为厌倦(或没有能力)用显微镜观察熟悉的人世和过往的文明,于是企图用望远镜去瞭望遥远和陌生的场域。
②我喜欢的那些科幻文学作者,阿西莫夫、莱姆或特德姜,与其说他们强调想象力,不如说强调思维的精密,如同数理学家或符号学家一般,同时,他们也熟稔于人类文明的真实细节,如博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再者,他们即便不写科幻,随便写点什么都会是很好的作家。与之相比,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基本还只是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
③在文学领域,客观时间维度上的“新”是没有意义的,它转瞬就会成为旧,有意义的是恒久的“新鲜”,而这种新鲜始终在源头处,在过去世界的不断重现中,在那些战胜死亡的复活里,如我们的记忆和每一个春天所唤回的。
3. 不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的一项是( )
A. 数字时代的人文知识与公共生活 B. 数字技术发展需要人文价值制约
C. 小心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人道灾难 D. 数字技术会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4. 文段二的主要内容是 。(限20字内)
5. 对文段三“显微镜”“望远镜”功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显微镜”能观察已发生的故事,揭示现实生活的丰富复杂。
B. “望远镜”能见当下所不能见,为旧题材找到新的书写方式。
C. “显微镜”具有放大功能,能以小见大发掘熟悉生活的新意。
D. “望远镜”能观察遥远和陌生场域,试图表现未来的文明。
6. 文段三显示了作者对目前科幻文学热潮的态度,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评析。
7. 静静同学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报告会上发言,上面三个文段中哪些内容可供其选择?为丰富话题,还需要进一步搜集补充哪些内容?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
①汉代曾通过“举谣言”的方式来考核官员。民间歌谣说:“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朝廷由此推断时任太守张堪得民心,就派人去调查证实,后将其评定为好官,可见“谣言”本为中性词。似乎是到了近现代,人们才谈谣色变,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更让人们为谣言的泛滥而忧心忡忡。那么,谣言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互联网等新媒体到底会不会成为谣言的温床呢?
②这首先需要弄清何为谣言。就语境而言,谣言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未经证实却广为流传;就内容而言,谣言折射出来的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假想;而就功能而言,谣言可以让个体消除疑虑、让集体解决问题。所以,有学者提出:谣言是在模糊或危险语境下产生的未经证实却正在流传的说法,它能够帮助人们弄清事实并控制风险。
③如“可乐瓶中喝到异物”的谣言折射的是人们对工业化的恐惧,各类艾滋(艾滋西瓜、艾滋牙签、艾滋烧烤等等)谣言折射的是民众对卫生、治安、食安问题的担忧。在正确信息非常匮乏时,民众通过造谣传谣来释放焦虑,并进行自我教育。比如,艾滋谣言总是和血有关,民众从中获悉血液是艾滋病毒传播的一个渠道(也是普通人最有可能接触的渠道),因此会更加重视输血安全。
④谣言从传播到再传播之间有“评价”和“变异”阶段。“评价”是指我们的大脑会依据已有的线索对信息的真实性做评判,然后传播那些我们认为可信(来自可靠的消息源、看上去像是真的、满足了我们对现实的假想、反复听到且少有批驳)的谣言。“变异”则是为了让谣言更符合我们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态度,而对谣言进行改造以便于再次传播。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三种变异:
(1)削平,指省略大量细节,使谣言变得更简洁、更容易被理解和叙述;
(2)添加,指增加新的细节,使谣言变得更加丰满;
(3)磨尖,指突出、夸大部分细节,使之更符合人们的需要和想象。
⑤在这些变异中,削平和添加的发生情境是不同的。如果是通过“人传人”的方式来传播一则不那么模棱两可的谣言,那么谣言会逐渐被削平;如果是以一种群体参与讨论的方式来传播一则很重要且很模糊的谣言,那么谣言会被添枝加叶。传统的谣言研究认为,无论发生哪些变异,最终结果都是让谣言变得更加可信。
⑥可谣言传播的过程仅止于此吗?谣言在网络上传播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吗?互联网确实便于造谣传谣,但也便于网民验证和批驳谣言。由于我们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在口耳相传的时候不得不对谣言进行简化歪曲。但是,[甲]如果使用互联网来传递谣言,我们不需要依靠记忆,只要拷贝粘贴就可以原汁原味地复述谣言了,因此在网络传播时,谣言中的细节不会在一次次传递中流失或夸大。此外,[乙]网民还可以利用强大的搜索引擎,以集体合作的方式来确认、验证、批驳谣言,最终厘清真相。由此可见,传统的传播环境下,群体讨论的结果是丰富(添加)谣言;而网络环境下,群体讨论的过程是在对谣言进行检验。
⑦有研究者曾采用控制实验法向八位参与者散播了四则精心设计的谣言,并要求他们在群里展开讨论,然后各自撰写一篇博客文章。[丙]通过对本次实验数据及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网络群聊最终没有让网络谣言变得更可信,反而是批驳了网络谣言,使之变得更不可信。
⑧[丁]可见,在互联网时代,谣言未必是“洪水猛兽”,我们要警惕谣言,也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谣言。
3. 以下判定是否为谣言的方法中,最为可靠的一项是( )
A. 甲:“荆轲曾经去秦国刺杀秦王。”乙:“这在多本书籍中都有转载,因此不是谣言。”
B. 甲:“我市明年将新增2条地铁。”乙:“这个增长速度符合预期,因此这不是谣言。”
C. 甲:“我们的香肠未添加骨泥。”乙:“贵公司官网上已反复声明,因此这不是谣言。”
D. 甲:“二模结束后放假10天。”乙:“班主任已发学校盖章的通知,因此这不是谣言。”
4.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真话在传播中不会被削平或者添加。
B. 谣言在有的场合可以反映大众舆情。
C. 未流传开来的说法不能被称作谣言。
D. 社会没必要把精力放在消灭谣言上。
5. 文中甲、乙、丙、丁四处,表述最严谨的一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请分析第①段“汉代‘举谣言’考核官员”这一事例在文中的作用。
7. 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日,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引发了全球热议。这款以聊天机器人形式推出的产品,不仅具有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还能根据聊天内容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像“人”一样与使用者进行对话,并能在对话过程中完成撰写邮件、创作文案、翻译甚至编程等多项任务。出人意料的“聪明”让它受到了众多企业青睐,将其作为日常工作中的效率工具。
②人工智能模型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对大量语言数据和人类积累的图书、论文等知识库的学习,具备了掌握人类海量知识以及理解和表达人类语言的能力。同时,人工智能模型还能持续学习、不断进化。据悉,OpenAI今年将发布经过进一步训练学习后的GPT-4,产品使用效果还会有飞跃式提升。
③这次ChatGPT引发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议和关注,关键原因是ChatGPT通过至少五个维度的能力提升,实现初步的“智慧涌现”:1.海量高价值信息的全量在线记忆能力;2.自然语言输入的任意任务和多轮对话理解能力;3.复杂逻辑的思维链推理能力;4.多角色多风格的长文本生成表达能力;5.即时新知识学习应用与进化能力。此外,因为引入了代码作为训练语料,ChatGPT还额外产生了自动写代码和理解代码的能力。
④业内公认,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内容创新,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交流。
材料二
①相对于国内媒体和互联网从业者们对ChatGPT的热衷和追捧,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对ChatGPT的理解要清醒很多。他认为“ChatGPT是一个糟糕的产品,人们真的只是去访问一个有时能正常工作有时会宕机的网站”,因为ChatGPT频繁出现错误,设计简单,还会因访问量过多出现崩溃现象。
②ChatGPT越是火爆,越是会暴露其缺点。它不善于追逐最新信息,谷歌和微软都强调,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每次更新信息内容时,都需要重新读取数量庞大的文献数据。因为很难频繁更新,所以模型内保存的信息大多比较陈旧。
③ChatGPT给人创造出“机器可以复制人类的行为”的幻觉,但其输出结果并不稳定,这是它遭到诟病的最大原因之一。
④它既有趣也弱智,尤其是在一些细分领域,看似全知全能的ChatGPT展现出了“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一面,它很乐意编造事实或发明参考资料来支持其论点。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知名的科学家吴恩达曾在ChatGPT上提问:为什么算盘比计算机要快?ChatGPT给出的回答是:算盘运算的优势有三点,一是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二是使用机械计算的原理,三是使用了一个简单而直观的界面。
材料三
①最近,美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在《纽约客》发布的一篇文章引发关注,他将ChatGPT比喻为“互联网文本的有损压缩图”,也就是互联网所有文本的模糊JPEG。特德·姜认为,“如果一种压缩算法被设计成在99%的原始文本被丢弃后重建文本,我们应该预料到它生成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将完全是捏造的。”ChatGPT保留了互联网上的大部分信息,就像JPEG保留了高分辨率图像的大部分信息一样。但是,如果你要寻找精确的比特序列,你无法找到它,你得到的只是一个近似值。
②特德·姜和美国认知科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等人还把ChatGPT描绘成“高科技剽窃”,它给教育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教授们无法检测学生们的成绩是否是抄袭得来的,所以纽约市等教育机构已经在2023年1月正式宣布了对ChatGPT的禁令。
③如果说人文学者们的批评还是温和的反思,那么现实上演的剧情已经开始为防范ChatGPT们失控敲响了警钟,网络黑客已经开始利用ChatGPT批量生成勒索软件与恶意代码,并进行信息窃取等活动。还有研究者认为,开发者们的偏见导致算法延续种族、性别和文化上的偏见已经显现,比如让ChatGPT创作歌词,其回答中会包含“有色人种的女性和科学家不值得你花时间关注”,而人工智能面临的版权、隐私和诽谤等问题也将在未来显现。
④英国卫报在评价ChatGPT中时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危险不是机器被当作人对待,而是人被当作机器对待。
3. 根据上下文,理解材料二第④段中“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含义。
4. 阅读材料三第④段画线句,下列对这句话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表明了支持ChatGPT未来发展的态度。
B. 这句话表明了反对ChatGPT未来发展的态度。
C. 这句话体现了技术时代清醒的人文主义危机意识。
D. 这句话表达了对人被当作机器对待的现象的忧虑。
5. 不能依据上述三则材料作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人们欣喜于ChatGPT可以完成“类人”的行为,对它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B. 目前,ChatGPT对于技术使用者提出较高的人文和社科学方面的素养要求。
C. ChatGPT以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持续进化,未来可能给人类带来很多挑战。
D. ChatGPT对提问给出的回答表明它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独立的价值判断。
6. 学校辩论社以“ChatGPT横空出世,是机会还是灾难”为主题开展辩论,甲方持肯定态度,乙方唱衰ChatGPT。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选择一方立场,拟写辩论稿要点,至少给出三条理由。
7. ChatGPT表现出了“多角色多风格的长文本生成表达能力”,如果让ChatGPT合成类似《红楼梦》这样的大型叙事类文学作品,你认为ChatGPT需要“学习”哪些内容?举一例作具体阐述。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光启中学文学社组织社员观看了电影《阿Q正传》后召开了电影改编得失研讨会。请阅读会议资料“书信”“影评”和发言摘录,完成小题。
(书信)
1930年10月13日,鲁迅致信给将《阿Q正传》改编为电影剧本的王乔南:“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
(影评)
《阿Q正传》改编: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
①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学语言指遵循语言修辞规约且具有审美性和意向性。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特点,因擅将夸张与含蓄结合,喜用文白交杂,阐释其作品意向就有了难度。
②以《阿Q正传》而言,鲁迅选用戏谑的语调、口语化的对白、视听觉描写,编排了阿Q被打、打架、求婚、革命、杀头等一系列情节,推动整个故事的运行和阿Q命运的悲剧进程,展现出喜剧效果却不失其真,有讽刺意味又不浅露。仅举小说第一章“序”中阿Q被赵太爷掌嘴的情节为例: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③这段场景描写,小说采用了未庄人的日常口语,还选用了“招”“优胜”“蒙”等有败讽意味的古雅之词,让读者听见了赵太爷掌嘴阿Q时的响亮耳光声、大声训斥声。对于阿Q的“不开口”,有人说阿Q被喝斥害怕了,而有人说阿Q其实是不屑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④在中国电影史上,多的是正剧,缺的是悲剧和喜剧,而最稀缺的是《阿Q正传》式的悲喜剧。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编导面临的挑战是准确把握鲁迅原著旨意,将文学语言转化为电影语言。电影语言包含机位、场景、造型及光影运用等电影符号系统,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构成要素及接受方式上与文学语言存在差异。
⑤文学经典的跨媒介改编最为核心的原则是“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为此编导试图尽量保留《阿Q正传》原著风格,遵循小说九章框架(序、优胜计略、续优胜计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将电影分为九个片段,同时将部分文学语言直接搬上银幕,选用鲁迅视角旁白,画外音贯穿整个电影。
⑥小说按照阿Q的活动轨迹来叙事,编导将阿Q生活的“未庄”设计为电影中心场景,由土谷祠、赵家、街市等场所延展至县城的举人老爷家和砍头的法场,镜头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场景转换中呈现人物各异的造型:阿Q与小D打架时,围观的人兴奋地看着热闹,发出一阵阵欢呼;阿Q被杀头游街时,围观的人有同情的,有好奇的,有眉头紧皱的,有一脸呆滞的……阿Q高唱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博得众人喝彩,这些场景以电影构图的方式鲜活地演绎了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经典模式。
⑦但既然是“改”与“编”,就意味着不能完全照搬原著,况且鲁迅文学语言独有的风格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创作空间。电影中增添了吴妈给阿Q点油灯、与阿Q说心里话的温情场景,阿Q偷静修庵里的萝卜时被大黄狗追着跑的喜剧情节……这些改编提高了电影的观赏性,但观影时的笑场折损了原著具有的严肃性。恰如鲁迅预言:《阿Q正传》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
(发言摘录)
主持人: ,请大家就电影《阿Q正传》中这一设计发表看法,各抒已见。
社员甲:这个设计最大化地保留了原著精髓,对观众理解原著比较友好,是对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最好的致敬。
社员乙:这样确实是尊重了原著,减少了将文学语言转化为人物表演带来的“误读”,但我认为这样处理多少带有说教的意味。
社员丙:读小说阿Q被打却“常优胜”的文字时,让人想笑却笑不出;电影中鲁迅讲述这段故事的音调过于严肃,观众对阿Q只剩下可怜。
社员丁:改编瑕疵难免,但亮点更多。我要特别点赞电影结尾的解说:“阿Q并不像小尼姑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考察家们考证,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3. 下列对影评摘引小说《阿Q正传》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象演绎阿Q故事悲喜剧的艺术效果。 B. 阿Q挨打暗示了乡土社会的剧情背景。
C. 印证了阐释鲁迅小说的旨意存在难度。 D. 为评议电影改编有创意提供充分依据。
4. 依据发言摘录,对画线处主持人提出的研讨话题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实现改编“忠于原著”的原则分为九个片断
B. 为避免鲁迅所预言的“隔膜”而选用了话外音
C. 将原著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相结合的改编创意
D. 将小说文白相间的文学语言直接搬上电影屏幕
5. 《阿Q正传》电影语言中,最能演绎鲁迅“作此篇”目的的一项是( )
A. 以阿Q的活动轨迹来进行电影叙事。 B. 镜头中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
C. 阿Q游街时观众的喝彩与不同造型。 D. 对悲喜剧进行有悲有喜的情节改编。
6. 结合影评和发言摘要,分析文学社提供鲁迅书信对展开研讨的作用。
7. 结合你对小说《阿Q正传》的理解,对发言摘录中社员丁的看法写一则评点。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②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③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④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结构安排等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
⑤“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材料二:
①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史传之叙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小说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系统。文言小说直接由史传衍生出来,其叙事传统继承史传自不待言;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
②白话叙述脱胎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而口头文学叙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主观叙述。所谓主观叙述,就是叙事者随时都伴随在读者左右,或者诠释情节中疑惑难解的问题;或者提醒要注意某个关键处,或者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说出来。
③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从历史纵向看,长篇章回小说对于客观叙述的把握又有一个从不甚纯熟发展到比较纯熟的过程,到《红楼梦》则达到古典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戚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④《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
⑤《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
⑥《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作者到底褒谁贬谁,如果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来考量,得出作者之偏爱林黛玉的结论,谅必并不困难。曹雪芹是怎样表达他的倾向的呢?除了别的手段之外,他用了笔削的手法,他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笔墨,却基本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客观叙述中笔与削大有深意,就“笔”而言,又有一个如何写,也就是载笔之体的问题。用晦之道,就是载笔的最重要的原则,其要义是直书其事却并不用直笔。
(摘编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
材料三:
①“春秋笔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②“春秋”即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春秋》整理而成,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笔法”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暗寓褒贬,其中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故称之为“春秋笔法”。后指文字简短精练、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
3. 根据材料一,“春秋笔法”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
4. 根据三则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助于摆脱当下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叙事学著作写作模式。
B. 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对“春秋笔法”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修辞方面。
C. 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它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渐进完成的。
D. 经学观念对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他们所叙述的作品“春秋笔法”特征尤为突出。
5. 材料二的作者想选用论据阐释佐证自己的观点,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范进中举》描绘范进因科考录取而激动得无法控制、喜极而疯的形象,以大胆的夸张、辛辣的讽刺体现“春秋笔法”。
B.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表明了叙事者伴随在读者身边,提醒读者注意作品的主要内容。
C. 《促织》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自由进入成名、成名妻子、儿子等角色的内心世界,文末“异史氏曰”有“春秋笔法”的特征。
D. 《屈原列传》对史实粗笔勾勒,同时融入大量人物细节描绘和大段议论,从笔与削角度考量,暗含了作者的情感与立场。
6. 依据材料二,以《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塑造为例,简要分析其“叙述者戏剧化”的特点。
7. 阅读三则材料,梳理主要内容,以“春秋笔法”为关键词,撰写一则200字以内的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