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6岁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8岁去陕北延安插队。21岁因病致瘫,转回北京。23岁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厂做了7年的工人。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其散文《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瘫痪 侍弄 整宿 憔悴
仿膳 豌豆 诀别 烂漫
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o cuì
shàn wān jué màn
fù xù dāo
侍弄:
憔悴:
诀别:
絮絮叨叨:
喜出望外:
。
。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经营照管
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
听读课文,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你产生了共鸣。
我和妹妹去看了菊花
默读课文,划分段落,简单归纳每一段内容:
提示线索——看花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至第五节:
第六节:
母亲要带我去看花
我答应去看花
母亲再也不能同我去看花了
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1 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 。
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
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A、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品味“悄悄”,“偷偷”)
B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品味“扑”,“抓’’,“忍”)
C、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挡住的是儿子烦躁的情绪和对生活的绝望
D、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E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笑”,“敏感” 透过这几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母爱是周六的晚上妈妈在校门口寻找我的目光……
母爱是周日的凌晨四点半妈妈为我捧出的香喷喷的热汤面……
母爱是……
母爱是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身患绝症 病入膏肓
儿子瘫痪 暴怒无常
深受苦楚的母亲
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没有
——没有
——没有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淡雅
高洁
热烈而深沉
白色的花高洁
黄色的花淡雅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作者多次在文中也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文中何处可见?)
细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
悔恨
悲痛
怀念
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秋天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秋天里去看菊花,是母亲对“我”的希望,“我”用行动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好好活,还要带着妹妹好好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1、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母亲,儿子来看您了。自从您秋天走后,我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话,您放心吧,我俩在一块,一定会好好儿活。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
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你们俩在一块儿,一定要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啊……
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
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2、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受到了哪些启发?
1 学完本文之后,你是否被文中“母亲”的伟大母爱所感动呢?你会不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你的妈妈对你所做的一切,此时此刻你是否也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呢?请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封信。
2、课外阅读《我与地坛》。(共22张PPT)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主管京城地方事务,曾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
《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选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作家作品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子侄辈
内集:
家庭聚会
儿女:
俄而:
不久,一会儿。
欣然:
高兴的样子
未若:
比不上
讲论文义:
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可拟:
讲解诗文
理解字词句,翻译课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咏雪》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家庭氛围:
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
◎词语: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乐”等。
合作探究
2、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合作探究
3、“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合作探究
4、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平时写比喻句时最基本的要做到
“形似”,然后不断追求“神似”的境界!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拓展延伸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约定
过去的
离开
回头看
拉
放开
放弃
牺牲
诚实,守信
随意、随便
回头看
约定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
太丘舍去 去日苦多
入门不顾 瞻前顾后
下车引之 引吭高歌
太丘舍去 舍己为人
则是无信 信口开河
理解字词句,翻译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合作探究
1、 “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合作探究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通过查阅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合作探究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合作探究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1、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2、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
谦词有
拓展延伸
①②⑤⑧
③④⑥⑦⑨(共31张PPT)
羚羊木雕
友 谊
地 久 天 长
我 们 是 朋 友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
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羚羊木雕欣赏
张之路
授课人 余文理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课文的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和礼物的关系.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作者简介
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魔表》、《疯狂的兔子》,长篇小说《第三军团》。
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手册;1997年入选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抹( )眼泪 (2)犄( )角 (3)怦怦( )
(4)脸jiá( ) (5)手里zuàn( )着小刀
(6)逮( )着玩 逮 ( )捕 (7)树chà( )
(8)寒颤( ) 颤( )抖
(9)变得( )十分严厉 你还得( )站两个钟头
2、词语填空
影不离 自 主张 二而一 无可 回
m
jī
pēng
颊
攥
d i
dài
杈
zhàn
chàn
de
d i
形
作
合
挽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2.文学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包含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情节又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贯穿全文。
zhuó
zhāo
zhe
è
ě
wù
yān
yàn
yè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体裁是小说,小说一般有 、 、
三个要素;其中 又包含 、 、 、
文章的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我”赠送被迫要回羚羊木雕的叙述描写,赞美了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谊,告诫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的 友谊和人格。
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
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应选哪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①月亮出来了,________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我________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③妈妈的目光________地盯着我。
④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________地点燃一支烟。
A.冷冷 轻轻 紧紧 静静 B.凉凉 轻轻 紧紧 慢慢
C.白白 缓缓 冷冷 悄悄 D.白白 轻轻 紧紧 缓缓
( A )
分析人物的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 妈妈: 奶奶:
“我”: 万芳:
“我”向万芳要回木雕“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我对朋友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沉稳、威严。不好、重财轻义。
固执、严厉。 不好、重财轻义。
通情达理、慈爱。 好、 无可奈何、
珍视友情、软弱。好、重情谊、
仗义、明白事理。好、 重情谊、
解释下列生词:
自作主张:
形影不离:
合二为一:
满不在乎:
仗义:
攥(zuàn):
不跟别人商量,按自己的见解定。
形容相互关系非常密切。
文中形容两个同学关系好
得好像一个人。
讲义气。仗:凭借。
用手握住。
完全不放在心上。
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
妈妈
万芳
爸爸
奶奶
万芳妈
旁白
朗读要求:
1、把握好人物的身份
和性格特点。
2、处理好语速、语气、
语调的轻重、缓急。
妈妈:那只羚羊哪里去了?
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
妈妈: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我把它收起来了。
妈妈: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要说实话
……是不是拿出去卖了?
我:没有卖……我送人了。
妈妈:送给谁了?告诉我!
我: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妈妈: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
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不!
爸爸: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
贵重的东西不象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我:您已经给我了。
(突然)
(小声地)
(十分严厉)
(声音发抖)
(哭着喊)
(声音平静不可抗拒)
(坚定)
我叹气:唉….
万芳: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我:为什么你不说裤子是我的?
万芳笑着说: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我: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
我:万芳…..
万芳:你怎么了?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
我:没有….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
万芳: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妈妈:态度生硬、非常固执
爸爸:婉转、老成持重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视友谊,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个_________ 的故事”
“一个 _________ 的木雕”
“一个_________ 的爸爸”
“一个_________ 的妈妈”
“一个_________ 的奶奶”
“—个_________ 的万芳”
“一个_________ 的 ‘我’ ”
珍贵
婉转持重沉稳
明白事理
态度生硬固执
仗义明理
重情软弱
伤感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
我送木雕不想要回
木雕贵重
我们俩是好朋友
重
财
轻
义
重
情
重
义
主题
冲
突
共同探讨:
成人世界
少年世界
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下面的话分别是谁说的?
A. “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B. “是的,这是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 拿去送人啊!”
C.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D. “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通过学习,完成下面两题。 ①他静静地点燃了一支烟,慢慢对我 说:……( ) ②屋子里静极了。( ) ③妈妈坚定地说。( ) ④我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 A.写出了“我”与爸爸和妈妈僵持的家中 情景。 B. 表现妈妈的固执、生硬。 C.表现爸爸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处理事情。 D.写出了我极为难受的心情。
C
A
B
D
将下面的神情动作描写归位,体会“我”的心情。 ①“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 不能把羚羊还我……”( ) ②“不!”( ) ③“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 ) ④“没有卖……我送人了。”( )
A.我小声地说。 B.我觉得自己声音有些发抖。 C. 我哭着喊了起来。 D.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A
B
C
D
查问木雕
赠送木雕
取回木雕
今 天
今 天
昨 天
插叙
倒叙
顺叙
伤心难过
顺叙
1-- 16
17--23
24--35
36--38
羚羊木雕
读文章最后3段,回答问题。 ①写月亮冷冷的有什么作用 ②写万芳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③“我”为什么“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④文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哪些 ⑤“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含义是什么
①写月亮冷冷的有什么作用
此处的环境描写表现了因为“我”的反悔而失去友谊后的伤心、难过和孤单的感情。
②写万芳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万芳的明理和重友谊。
③“我”为什么“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
④文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哪些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⑤“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含义是什么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如果你想把一件贵重的东西送给朋友,你应该怎么办?
家庭作业
1、和爸爸妈妈一起欣赏这篇小说。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续写羚羊木雕回家后的内容。
和朋友快乐的聊着
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友谊是坚强,却又是脆弱的……
所以要好好珍惜、小心呵护……
一起读(共29张PPT)
作者介绍
泰戈尔:
印度文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在二十世纪20-40年代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诗集《新月集》 《园丁集》《飞鸟集》《吉檀伽利》。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 “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了解散文诗:
听读
练读
品读
妈妈:
“孩子,你在哪里呀?”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慈爱善良、疼爱孩子
活泼可爱、热爱母亲
品读《金色花》
感悟诗歌
1、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 ?
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成的花。
感悟诗歌
2、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写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情。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品读讨论
3、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
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感悟诗歌
4、为什么妈妈见了他说:“你这坏孩子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
因为妈妈找不到孩子,是多么着急。何况一整天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 孝顺机灵、天生善良。
母亲: 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
品读讨论
5、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
喜爱、赞美。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表达实在美妙!
品读讨论
6、你在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7、假如你是“金色花”,你愿意帮妈妈什么事呢?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着重从描绘孩子动作、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母子之情的散文诗。诗歌首先通过描绘孩子的快乐、天真、活泼、可爱,间接表现孩子所受的母爱的沐浴。接着通过抒写孩子回报母亲的几件事,进一步展示母亲对孩子深厚的爱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全诗想象丰富、新奇而美妙,把抽象的母子深情物化为美好可感的具体形象,给人留下鲜活、深刻的印象。
“妈妈,
你到底为什么爱我?”
“不为什么,
──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荷叶 母亲 冰心
冰心(1900-1999),
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
散文集《寄小读者》
诗集《繁星》、《春水》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
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作者简介
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她的诗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来的温婉的调子,是水一样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她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冰心。将近一个世纪,她用爱心之笔划出了一道最美的人生图线。
花瑞:
莲蓬:
烦闷:
菡萏:
亭亭:
适意:
徘徊:
欹斜:
遮拦:
荫蔽:
ruì
liánpéng
心情不畅快。
hàndàn 荷花,文中指含苞待放。
①形容高耸; 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
舒适。
páihuái 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②比喻犹豫不决。
qī 倾斜,歪斜。
zhē 遮挡,阻挡。
yīn bì ①(树叶)遮蔽;②隐蔽。
检查预习
花开的好预兆。
莲花开过后的花托。
细细品味
1、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2、文章四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呢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环境
红莲
心境
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开满 亭亭
(白莲已经凋谢)
烦闷
雷声作了
雨愈下愈大
左右攲斜
不适意
大荷叶慢慢地
倾侧了下来
不摇动
不宁的心绪散尽
深深地受了感动
在大荷叶的
覆盖下
雨势并不减退
勇敢慈怜的荷叶上
聚了些水珠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雨肆意地下着)
3、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① “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② 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③ 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细细品味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荫蔽?
象征着人生路上的
风雨、坎坷、磨难。
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时得到安慰,在孤独时得到快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
③ 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② 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提示:冰心的另一首诗中相同意旨的一句是: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好躲进你的怀里。” (《繁星》第159节)。
孩子们,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眼睛;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
歌颂母亲: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母亲啊!你是 ,我是 , 。
抒写心中的情与爱
母亲啊,你是雨露,我是禾苗,除了你,谁能滋润我干枯的心灵
母亲啊,你是大地,我是种子,除了你,谁能让我茁壮成长?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只因为它挺拔、深沉、雄浑。那么母爱就是一条长河,就是一片大海,它恬静、清澈、轻柔,源远而流长。人类之爱中,它最崇高、最神圣、最仁慈、最伟大!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呢?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无论如何,请用小草的芳馨,请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从现在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
阅读推荐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体会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共30张PPT)
导入: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家庭是港湾,为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
莫怀戚
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 》《 散 步 》《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作者简介:
要求:
采用圈点法标出生字词.
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几方面。
嫩芽 ( ) 熬 ( )
霎时( ) 分歧( )
拆散( ) 水波粼粼( )
各得其所:
分歧:
nèn
áo
shà
qí
chāi
lín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
安顿。
(思想、意见等)不一致;有差别。
A、散步的人有:
B、散步的地点是:
C、散步的季节是: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母亲、我、妻子、儿子
田野
初春
分歧
2、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感慨大意。
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散步。
这句话在课文哪一段出现过?
涵泳品味,反复揣摩,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1.设疑:“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若改成: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好吗?这样不是更简洁吗?说说原因。
从人物关系上看是两对母子, 课文后面用到这个开头的人物关系,子背母,母背子,为后文的“背”做铺垫。
那调换顺序好吗?换成:我,我的妻子和儿子,我的母亲。
明确: “我”是一家之排在前面理
所当然承担责任。)母亲被排在第
二位,看出儿子很敬重母亲,老母
亲在家里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
无的角色。她被家庭成员重视,这
是正“孝”的体现。
我们通过品读第一句,读出了“我”对母亲的孝心,那么文中还有许多地方让我们读出了浓浓孝心。
读一读第二段:母亲开始愿意散步吗?那个字表明不愿意散步。
“母亲本不愿出来散步”
“本”---开始有想法后来改变了。
哪个字最能表明了我迫切希望母亲到春天的田野走走的原因?
“熬”字体现了母亲生命的意志和坚强,体现了儿子的真情与孝心,有了生命自身的坚强与后辈的关爱,生命将能更地持续与延续。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
“整个世界”这里饱含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温和慈爱的)
(孝顺温和)
(温柔贤惠的)
(天真可爱的)
-----品评人物
那么,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请用“我最欣赏 ,因为,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回答。(投影出示)
你能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了吗?
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把握主旨
写法探妙,以资借鉴
一次平常的散步,一点小小的波折,要是你,会把这事写入文章吗?
这是一件小事,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以小见大”地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深意。这种以小事情表现大主题的写作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请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言并说明理由(提示:可以从修辞、环境描写、句式对称美和字词句的锤炼等方面)
说话的格式:我最喜欢第x自然段的......因为......
(1)写景的句子
A:第四自然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段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B:第七自然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描写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B:“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
(3)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1.多年之后,这美丽的一幕会发生在“我”的儿子的身上吗?
父母的身教胜于言传。责任和孝心会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中年人(我和妻子)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责任的承接,还是给下一代的示范。生命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
2.感恩的话语我们要说,感恩的行动我们更要做,请同学们欣赏一则公益广告片《给妈妈洗脚》,说说你的感受。
小结:
如果有一天
我们的父母也老成了我们的孩子
我请你,请你们,也记着做他们的父母
像他们曾经对待我们一样,藏起生活的艰辛与坎坷
微笑地为他们撑起一片温馨的天空
请记得摊开他们的手掌
数一数上面的千沟万壑…
这样
我们的生命原野就会永富春意
我们的生命就会永远朝着那无限的绵长的路走去
看完这则堪称经典的公益广告,再结合课文,想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写下你的感受。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