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
2024.04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交回答题卡、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
A. 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 B. 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 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 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可以看出传统音乐更加注重人伦关系,B项正确;春秋战国是分裂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更加注重人伦,并未涉及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2. 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对外贸易高度发达 B. 华夷观念不断改变
C. 贸易体系逐步转换 D. 朝贡关系强弱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上由多用“胡”到多用“番”再到多用“洋”,反映了我国对其他民族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贸易体系的转变,即由朝贡贸易到近代化的商品贸易的变化,C项正确;“对外贸易高度发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华夷观念”的改变在近代,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贸易体系的变化”,而“朝贡关系强弱变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3. 现存的绝大多数祠堂类建筑都是明清两代建成的,其分布特征被人戏称为“南方祠堂遍地,北方所剩无几”。乾隆时,有大臣上奏称,造祠之风“闽中、江西、湖南”尤盛。明清时期的祠堂建设( )
A. 证明了宗法制度的存续 B. 可研究农村的经济形态
C. 深刻改变基层治理模式 D. 受到了建筑材料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祠堂类建筑的修建与维护,需要大量物质和金钱的持续投入。往往需要一个家族数代人保持繁盛,祠堂的宏观地域分布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南北土地流转频度的差别,南方丘陵地区的灌溉难以如同平原旱作农业那般可以靠单门独户解决,聚族而居是必然的,B项正确;祠堂建设能够体现一定的宗法观念,但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排除A项;祠堂作为农村宗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对基层治理有一定的影响,但建设祠堂的行为并不能深刻地改变基层治理模式,排除C项;虽然南北地区的主要建材有所不同,但北方亦有大量明清时期乃至更早以前的建筑得以保留,这说明建材并非影响祠堂分布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4. 1843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泰勒给清朝的道光皇帝写了一封信,落款是:“您的好朋友约翰·泰勒”。道光皇帝读到的是经过大臣翻译的文本,并没见着“您的好朋友”,而是一篇“伏愿太平永固,山河带砺”的国书。这说明当时( )
A. 清政府大臣的英文翻译水平非常落后 B. 美国积极谋求与中国的和平友好外交
C. 清王朝固守传统“天朝上国”理念 D. 清朝官员极力支持中美之间友好往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43年(中国)。美国总统以朋友口吻给道光皇帝的信经过大臣的翻译,成了一封“伏愿太平永固,山河带砺”的国书,而这封国书带有明显的藩属小邦仰视天朝上国的意味,这说明当时清王朝固守传统的“天朝上国”理念,C项正确;大臣翻译文本对原文的扭曲并不能说明清政府大臣的英文翻译水平非常落后,排除A项;当时的美国意图侵略中国,排除B项;清朝官员对来信的翻译说明其在观念上并不想持平等地位与美国来往,因此也无法看出其对中美来往的态度是否积极,排除D项。故选C项。
5. 张之洞在《劝学篇》自序中反复申明,该书外篇所列学习西方的诸项内容都与六经之旨、三代之义相合,中国“圣经之奥义”“可以通西法之要指”,中国虽未“习西人之技,具西人之器,同西人之法”,但“已发其理,创其制”。张之洞这些言论旨在( )
A. 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 B. 推进洋务运动的开展
C. 为戊戌变法提供指导 D. 维护传统意识形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该书外篇所列学习西方的诸项内容都与六经之旨、三代之义相合,中国‘圣经之奥义’‘可以通西法之要指’”等信息可知,张之洞强调《劝学篇》中所涉及的学习西方的内容与中国古代六经要旨和三代义理相通,这主要是为当时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减少阻力,让更多的人容易接受西方技术,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只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因此材料所述内容主要是让更多的人容易接受西方技术,以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而不是推进整个洋务运动的开展,排除B项;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而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材料所述内容主要强调的是西学与中学相通,主要为当时学习西学减少阻力,而不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排除D项。故选A项。
6. 阅读下表,据此可以推断出( )
期刊名称 创刊日期 创刊地点 备注
《新青年》 《每周评论》 《国民》 《新教育》 《建设》 《解放与改造》 《少年世界》 1915年 1918年 1919年 1919年 1919年 1919年 1920年 上海 北京 北京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陈独秀主办 李大钊等主办 北大学生主办 中华新教育社刊物 国民党机关刊物 进步党机关刊物 少年中国学会主办
A.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B. 政党政治深入发展
C. 报刊关注国民思想的改造 D. 国人办报遍及各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期刊名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报刊带有明显的思想解放性质,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因此期刊关注国民思想的改造,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无产阶级相关报刊,排除A项;创办报刊的群体有政党也有个人,因此不能推断出政党政治深入发展,排除B项;期刊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而非遍及全国,排除D项。故选C项。
7.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到:“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这体现了该时期党的教育方针( )
A. 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 B. 符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要求
C. 具有鲜明的新民主主义色彩 D. 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8年(中国)。材料中“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因此这一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D项正确;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过渡,排除A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共产主义,而且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因此并未体现出新民主主义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
8. 图1、图2分别为1949—1966年、1977—1991年两个历史时期,中国版本图书馆传记书目题材、人物类别数据占比统计图。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社会价值观念的统一 B. 文化娱乐市场的需求
C. 教育改革与科技发展 D. 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建设的领导者,通过政治军事斗争巩固了政权,马克思主义也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20世纪50年代,随着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逐步开展,各行各业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各类英雄模范人物成为这一时期传记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完善,重新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社会变动加快,日趋多元,各类群体展露风采,传记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上述变化反映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影响思想文化,D项正确;1977—1991年传记书目题材、人物类别的多样化反映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而非统一,排除A项;文化市场的需求只是直接原因,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影响思想文化,因而决定书籍创作和出版,这才是根本和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所述书籍不仅仅限于教育和科技领域,排除C项。故选D项。
9. 到1981年,全国共扫除文盲约 1.4亿人,农村青壮年文盲率减少到15%左右。在改革开放初期,学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0%,接近工业化国家水平,中学入学率远远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这些成果( )
A. 满足了现代化建设需要 B. 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实现
C. 反映出市场经济活力 D. 得益于教育体系的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1981年(中国)。文盲率的降低,学龄儿童入学率的提高反映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战略的实现,B项正确;“满足了”说法夸大,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 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排除C项;这一时期教育体系处于发展完善时期,尚未完全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图是三个地区的古文字图示。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 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特征 B. 三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 三地文字发展体现同宗同源的特点 D. 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古代中国的古文字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都是象形文字,这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三个地区存在交往,排除B项;三地文字虽然都是象形文字,但是材料所列的文字是静态的,并未体现出文字的发展,因此无法证明三地文字同宗同源,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亚非地区和其它地区进行对比,因此无法说明古代亚非文明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希罗多德等希腊史家的记述、托勒密王朝碑铭文字(今埃及境内)均表明,古代波斯帝国统治残暴,镇压行省保持稳固统治。而现代对波斯波利斯(位于今伊朗境内)等城市考古发现,当时帝国是以怀柔政策为主统治境内其他族群。由此说明( )
A. 文字史料比实物史料更为可信 B. 相互矛盾的历史史料不可采用
C. 考古是辨识古代文明最终依据 D. 立场态度影响历史记载真实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波斯帝国。根据材料可知,希罗多德等希腊史家认为古代波斯帝国统治残暴,而现代考古发现波斯帝国是以怀柔政策为主统治境内其他族群,两者差异是因为希腊和波斯属于敌对关系,希腊史家的记述带有主观色彩,考古发现带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材料表明立场态度影响历史记载真实性,D项正确;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都需要考证后才能使用,“文字史料比实物史料更为可信”说法偏颇,排除A项;相互矛盾的历史史料要仔细甄别和考证后使用,“不可采用”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最终依据”说法绝对,考古是辨识古代文明的依据之一,但不是“最终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12. 4世纪中期—10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的钱币一直保持着汇率稳定的良好状态,且通行于欧洲市场。然而至14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这两个意大利共和国的金币最终取代了拜占庭金币成为地中海贸易货币流通的新标准。这一变化( )
A. 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 B. 得益于文艺复兴的开展
C. 加速了拜占庭帝国衰落 D. 推动了东西方贸易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世纪中期至14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1世纪以来,拜占庭金币不断贬值,在商业流通领域中出现劣币与伪币,其含金量也逐渐下降,被后起的意大利商业城市金币所取代,这加速了拜占庭帝国商业衰落,C项正确;价格革命主要是由于贵重金属的大量流入而引发的物价上涨,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A项;意大利城市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文艺复兴,而非文艺复兴推动意大利城市商业发展,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和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兴盛,对东西方贸易发展影响并不明显,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图为19世纪初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法国的拿破仑和英国的代表人物约翰·布尔。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
A. 拿破仑帝国征服欧洲盛极一时 B. 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
C. 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对决 D. 英法两国联合用武力瓜分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初欧洲。漫画中拿破仑横跨世界,象征拿破仑帝国的扩张,而英国人手执刀剑,企图阻止他,体现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B项正确;漫画中除了描绘拿破仑横跨世界,还描绘了手舞刀剑反对他的英国人,“拿破仑帝国盛极一时”不能完整概括漫画信息,排除A项;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英国当时也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双方的斗争不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对决,排除C项;19世纪初,英国联合欧洲大量其他国家结成反法联盟,对抗拿破仑,“英法两国联合”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如图为“近200年美国移民数量与结构的变化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近200年间北欧和西欧移民始终是美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B. 世界大战和经济“滞胀”危机使美国移民数量跌至波谷
C. 二战后美国移民结构伴随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而改变
D. 世界各地移民的到来使美国形成了趋于一体的移民文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830-1990年美国。二战后美国移民主要以拉丁美洲和亚洲移民为主,与美国存在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和拉丁美洲、亚洲地区劳动力存量多有关,反映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影响美国移民结构,C项正确;1900年以前北欧和西欧移民是美国移民的主要来源,其后东欧、拉丁美洲、亚洲移民占比增加,排除A项;美国移民数量跌至波谷是在20世纪30-40年代,主要受到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排除B项;世界各地移民的到来使美国形成了多元的移民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如表为不同历史时期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分布情况。它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时间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人)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非洲 亚洲 澳洲
1901—1920年 19
1
1921—1940年 15 3
1941—1960年 14 2 1
1961—1980年 14 4 1
2 1
1981—2000年 11 4 1 3 1
2001—2015年 10 1 1 1 2
A. 欧洲文学水平领先世界 B. 世界文化多样性得到了更多认可
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了其文学水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根据材料数据变化可知,一战之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主要在欧洲,亚洲有零星分布。一战后,虽然欧洲国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占据大部分,但是美洲、非洲、澳洲等地区也相继出现,说明的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得到了更多认可,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多样性的认可,非欧洲文学水平领先世界,且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与政治格局变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经济实力对文学水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16题14分,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4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8日,终刊于1898年8月,自称“天下容有不能读日报之人,天下无有不喜阅画报之人”。画报存在的十五年间,正是晚清中华帝国的多事之秋,大到中日甲午海战的悲壮场面以及前因后果,小到租借里某次西兵会操都在画家笔下得到呈现。百年后的今日,《点石斋画报》成为我们了解晚清社会生活乃至“时事”与“新知”的重要史料。
材料二 下表节选自《点石斋画报》目录
中外纪闻 力攻北宁、吴淞形势、基隆再捷、甬江战事、中法换约、顽固党放火戕官、牙山大胜、赞成和局、万寿盛典、西使觐光、轮船又火、大闹教堂
官场现形 恭应考差、糊涂知县、疯官可笑、假官作贼、道士捐官、购枪舞弊、德政何在、厘卡积弊、催科滋扰
格致汇编 新样气球、妙制飞车、兴办铁路、水底行船、铁甲巨工、边防巨炮、演放水雷、西医治病、以表验人
海上繁华 游园肇祸、法国节期、英皇子观灯记、西童赛马、赛脚踏车、奇园读画、女塾宏开、大闹洋场
(1)“画报存在的十五年间”的中国是怎样的中国?
(2)谈谈《点石斋画报》对研究晚清社会的史料价值。
【答案】(1)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阶层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改革或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及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增强;社会生活习俗观念的近代化;近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2)该画报对当时重大历史事件和晚清官场的记载,有利于研究晚清时期的政治状况;该画报对西方科学技术、新式发明的记载,有利于研究晚清社会的近代化历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884-1898年(中国)。据材料一“画报存在的十五年间,正是晚清中华帝国的多事之秋,大到中日甲午海战的悲壮场面以及前因后果,小到租借里某次西兵会操都在画家笔下得到呈现”、材料二“中外纪闻”可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据材料二“格致汇编”“海上繁华”得出:社会生活习俗观念的近代化。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可归纳为:各阶层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改革或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及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增强;近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史料研究题。时空:1884-1898年(中国)。据材料二“中外纪闻”“官场现形”可知,该画报对当时重大历史事件和晚清官场的记载,有利于研究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晚清政府的腐败;据材料二“格致汇编”“海上繁华”可知,该画报对西方科学技术、新式发明的记载,有利于研究晚清社会的近代化历程。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 明清山东书院六府分布统计表
府名 明代 清代 明清合计
书院数量 所占比例 书院数量 所占比例 书院数量 所占比例
济南府 23 25% 74 34.26% 97 31.5%
兖州府 21 22.83% 59 27.31% 80 26.2%
东昌府 15 16.30% 26 12.04% 41 13.3%
青州府 18 19.57% 27 12.50% 45 14.6%
莱州府 10 10.87% 13 6.02% 23 7.5%
登州府 5 5.43% 17 7.87% 22 7.1%
总计 92 100% 216 100% 308 100%
——《明清山东书院的时空分布及其近代演变》
材料二 济宁(兖州府)“当河槽要害之冲,江淮百货走集,多贾贩……当南北咽喉……我国家四百万石滑艘皆经其地,士绅之舆舟如织,闵广吴越之商持贸易鳞萃而蝟集。
——康熙《济宁州志》卷二风俗/卷八艺文
泺源书院(济南府),雍正十一年下省会之地仍各建书院以作育人才,岁发帮金膏火。巡抚乃倡捐修葺……
——乾隆《历城县志》卷十二《建制建置考·学校》
材料三 泺源书院规定:书院学生“一、为学莫先于立志;一、为学莫要于寡欲;一、为学当敦实行;一、为学当秉虚衷;一、为学当勤讲读;一、为学当慎交”
——道光《济南府志》卷十七《学校》
指出明清山东书院教育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阐释。
【答案】特点:书院分布不平衡;清代书院数量增加,占比较高;书院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政府大力支持书院建设;书院带有教化功能。
阐述:古代书院是官方教育的重要补充,承担着培养人才和社会教化的功能。明代社会经济发展,在山东地区,尤其是京杭大运河一带,商品经济繁荣,新建了大量书院,而作为山东省政府中心的济南府,同样有大量书院存在。相比与明代,清朝对文化的控制力加强,政府大力扶持书院发展,专门发帮金膏火,地方官员也大力倡导书院建设。书院在教授内容方面侧重儒家经典,宣传官方思想,带有社会教化职能。总而言之,明清书院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而书院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明清时期(中国)。特点:从书院的地域分布看,集中在济南和兖州,书院分布不平衡;从数量上看,清代书院数量增加,占比较高;根据材料“当河槽要害之冲,江淮百货走集,多贾贩……当南北咽喉”可知,书院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根据材料“雍正十一年下省会之地仍各建书院以作育人才,岁发帮金膏火。巡抚乃倡捐修葺”可知,政府大力支持书院建设;根据材料“ 一、为学莫先于立志;一、为学莫要于寡欲;一、为学当敦实行;一、为学当秉虚衷;一、为学当勤讲读;一、为学当慎交”可知,书院带有教化功能。
阐述:首先从原因角度分析明清书院大量出现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书院是官方教育的重要补充,承担着培养人才和社会教化的功能。明代社会经济发展,在山东地区,尤其是京杭大运河一带,商品经济繁荣,新建了大量书院,而作为山东省政府中心的济南府,同样有大量书院存在。将明清时期的书院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相比与明代,清朝对文化的控制力加强,政府大力扶持书院发展,专门发帮金膏火,地方官员也大力倡导书院建设。概括书院的职能:书院在教授内容方面侧重儒家经典,宣传官方思想,带有社会教化职能。进行总结,得出:总而言之,明清书院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而书院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18. 语言既是交际工具、信息工具和认知工具,也是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政治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建省大田县有闽南话、大田话、龙溪话等十余种方言、土语,出门三、五十里方言就互相听不懂。当时来大田县农村工作的南下干部用普通话作报告,群众都听不懂……所以,在当时的群众中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不懂听普通话,好像鸭子听雷轰”,“社会主义无限好,张耳聋子听不了”。
我们国家正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全国人民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进入了日益广泛的集体生活和共同劳动,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一个规范明确的统一的民族共同语。
——摘编自崔明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历史动因及其政治意蕴》
材料二
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7年,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突破1亿人大关。
2000年,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
21世纪初,语音技术在手机社交和生活服务平台普及。
2001年1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同时也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2014年,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
——摘编自李忠杰《共和国之路》等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的认识。(13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方言不利于人们的沟通和文字改革的开展,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普通话来加强沟通与交流。以政府为主导,法律为保障,在全国推行普通话。经过几十年对普通话的推广,取得了很大成效。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总之,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新中国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认识类材料题。时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背景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方言不利于人们的沟通和文字改革的开展,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普通话来加强沟通与交流。从推广的主导力量和成效看,以政府为主导,法律为保障,在全国推行普通话。经过几十年对普通话的推广,取得了很大成效。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总之,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新中国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9.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地也都会举办一系列临时展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博物馆的雏形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这就是珍奇屋(珍奇柜)。瑞普斯的珍奇柜里摆放着大量玻璃材料的科学仪器、罗马女神的瓶画和肖像画,鹿角、蜘蛛标本杂乱地堆着,最上方还有一个美洲人的头盖骨。
珍奇屋反映了当时西方贵族的隐秘心态。一个橱柜里往往摆放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东西:非洲原住民的木雕、中国的青花瓷、太平洋深处的鱼、美洲山谷中的矿石。拥有了它们,仿佛就囊括了整个世界。对这些带有异国情调物品的喜好刺激了西方人去征服其他国家,满足自己的欲望。珍奇屋还是推广自然知识的场所。各种简单的实验设备仪器被置于展览的中心,有力地推动了科学观念的普及,甚至推动了原始实验室的成立。
——(法)克里斯蒂娜·达韦纳:《珍奇屋》
材料二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建于1753年,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藏品主要是英国于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对外扩张中得来。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动力机械厅陈列有古老的风车、水轮机及蒸汽机等。钢铁厅陈列有用模型展现的14~19世纪英国冶炼工业的发展过程和1865年英国巴罗公司第一台贝氏炉模型。纺织厅陈列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最早的纺织机。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珍奇屋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博物馆在欧洲历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出现;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2)作用: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成果。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的历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欧洲)。背景:根据材料“最上方还有一个美洲人头盖骨”可知,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根据材料“博物馆的雏形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可知,文艺复兴的出现;根据材料“瑞普斯的珍奇柜里摆放着大量玻璃材料的科学仪器、罗马女神的瓶画和肖像画,鹿角、蜘蛛标本杂乱地堆着”“各种简单的实验设备仪器被置于展览的中心,有力地推动了科学观念的普及,甚至推动了原始实验室的成立。”可知,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根据材料“非洲原住民的木雕、中国的青花瓷、太平洋深处的鱼、美洲山谷中的矿石。拥有了它们,仿佛就囊括了整个世界。对这些带有异国情调物品的喜好刺激了西方人去征服其他国家,满足自己的欲望”可知,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欧洲)。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博物馆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根据“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可得出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根据“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动力机械厅陈列有古老的风车、水轮机及蒸汽机等。钢铁厅陈列有用模型展现的14~19世纪英国冶炼工业的发展过程和1865年英国巴罗公司第一台贝氏炉模型。纺织厅陈列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最早的纺织机”可得出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根据材料“各种简单的实验设备仪器被置于展览的中心,有力地推动了科学观念的普及,甚至推动了原始实验室的成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根据材料“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动力机械厅陈列有古老的风车、水轮机及蒸汽机等。钢铁厅陈列有用模型展现的14~19世纪英国冶炼工业的发展过程和1865年英国巴罗公司第一台贝氏炉模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根据材料“各种简单的实验设备仪器被置于展览的中心,有力地推动了科学观念的普及,甚至推动了原始实验室的成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成果;根据材料“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可知,博物馆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的历程。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
2024.04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交回答题卡、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
A. 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 B. 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 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 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2. 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对外贸易高度发达 B. 华夷观念不断改变
C. 贸易体系逐步转换 D. 朝贡关系强弱变化
3. 现存的绝大多数祠堂类建筑都是明清两代建成的,其分布特征被人戏称为“南方祠堂遍地,北方所剩无几”。乾隆时,有大臣上奏称,造祠之风“闽中、江西、湖南”尤盛。明清时期的祠堂建设( )
A. 证明了宗法制度的存续 B. 可研究农村的经济形态
C. 深刻改变基层治理模式 D. 受到了建筑材料的束缚
4. 1843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泰勒给清朝的道光皇帝写了一封信,落款是:“您的好朋友约翰·泰勒”。道光皇帝读到的是经过大臣翻译的文本,并没见着“您的好朋友”,而是一篇“伏愿太平永固,山河带砺”的国书。这说明当时( )
A. 清政府大臣的英文翻译水平非常落后 B. 美国积极谋求与中国的和平友好外交
C. 清王朝固守传统的“天朝上国”理念 D. 清朝官员极力支持中美之间友好往来
5. 张之洞在《劝学篇》自序中反复申明,该书外篇所列学习西方的诸项内容都与六经之旨、三代之义相合,中国“圣经之奥义”“可以通西法之要指”,中国虽未“习西人之技,具西人之器,同西人之法”,但“已发其理,创其制”。张之洞这些言论旨在( )
A. 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 B. 推进洋务运动的开展
C. 为戊戌变法提供指导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6. 阅读下表,据此可以推断出( )
期刊名称 创刊日期 创刊地点 备注
《新青年》 《每周评论》 《国民》 《新教育》 《建设》 《解放与改造》 《少年世界》 1915年 1918年 1919年 1919年 1919年 1919年 1920年 上海 北京 北京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陈独秀主办 李大钊等主办 北大学生主办 中华新教育社刊物 国民党机关刊物 进步党机关刊物 少年中国学会主办
A.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B. 政党政治深入发展
C. 报刊关注国民思想的改造 D. 国人办报遍及各地
7.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到:“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这体现了该时期党的教育方针( )
A. 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 B. 符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要求
C. 具有鲜明新民主主义色彩 D. 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8. 图1、图2分别为1949—1966年、1977—1991年两个历史时期,中国版本图书馆传记书目题材、人物类别数据占比统计图。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社会价值观念的统一 B. 文化娱乐市场的需求
C. 教育改革与科技发展 D. 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9. 到1981年,全国共扫除文盲约 1.4亿人,农村青壮年文盲率减少到15%左右。在改革开放初期,学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0%,接近工业化国家水平,中学入学率远远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这些成果( )
A. 满足了现代化建设需要 B. 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实现
C. 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活力 D. 得益于教育体系的成熟
10. 下图是三个地区古文字图示。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 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特征 B. 三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 三地文字发展体现同宗同源特点 D. 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11. 希罗多德等希腊史家记述、托勒密王朝碑铭文字(今埃及境内)均表明,古代波斯帝国统治残暴,镇压行省保持稳固统治。而现代对波斯波利斯(位于今伊朗境内)等城市考古发现,当时帝国是以怀柔政策为主统治境内其他族群。由此说明( )
A. 文字史料比实物史料更为可信 B. 相互矛盾的历史史料不可采用
C. 考古是辨识古代文明最终依据 D. 立场态度影响历史记载真实性
12. 4世纪中期—10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的钱币一直保持着汇率稳定的良好状态,且通行于欧洲市场。然而至14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这两个意大利共和国的金币最终取代了拜占庭金币成为地中海贸易货币流通的新标准。这一变化( )
A. 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B. 得益于文艺复兴的开展
C 加速了拜占庭帝国衰落 D. 推动了东西方贸易发展
13. 下图为19世纪初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法国的拿破仑和英国的代表人物约翰·布尔。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
A. 拿破仑帝国征服欧洲盛极一时 B. 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
C. 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对决 D. 英法两国联合用武力瓜分世界
14. 如图为“近200年美国移民数量与结构的变化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近200年间北欧和西欧移民始终是美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B. 世界大战和经济“滞胀”危机使美国移民数量跌至波谷
C. 二战后美国移民结构伴随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而改变
D. 世界各地移民的到来使美国形成了趋于一体的移民文化
15. 如表为不同历史时期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分布情况。它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时间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人)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非洲 亚洲 澳洲
1901—1920年 19
1
1921—1940年 15 3
1941—1960年 14 2 1
1961—1980年 14 4 1
2 1
1981—2000年 11 4 1 3 1
2001—2015年 10 1 1 1 2
A. 欧洲文学水平领先世界 B. 世界文化多样性得到了更多认可
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了其文学水平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16题14分,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4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8日,终刊于1898年8月,自称“天下容有不能读日报之人,天下无有不喜阅画报之人”。画报存在的十五年间,正是晚清中华帝国的多事之秋,大到中日甲午海战的悲壮场面以及前因后果,小到租借里某次西兵会操都在画家笔下得到呈现。百年后的今日,《点石斋画报》成为我们了解晚清社会生活乃至“时事”与“新知”的重要史料。
材料二 下表节选自《点石斋画报》目录
中外纪闻 力攻北宁、吴淞形势、基隆再捷、甬江战事、中法换约、顽固党放火戕官、牙山大胜、赞成和局、万寿盛典、西使觐光、轮船又火、大闹教堂
官场现形 恭应考差、糊涂知县、疯官可笑、假官作贼、道士捐官、购枪舞弊、德政何在、厘卡积弊、催科滋扰
格致汇编 新样气球、妙制飞车、兴办铁路、水底行船、铁甲巨工、边防巨炮、演放水雷、西医治病、以表验人
海上繁华 游园肇祸、法国节期、英皇子观灯记、西童赛马、赛脚踏车、奇园读画、女塾宏开、大闹洋场
(1)“画报存在的十五年间”的中国是怎样的中国?
(2)谈谈《点石斋画报》对研究晚清社会的史料价值。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 明清山东书院六府分布统计表
府名 明代 清代 明清合计
书院数量 所占比例 书院数量 所占比例 书院数量 所占比例
济南府 23 25% 74 34.26% 97 31.5%
兖州府 21 22.83% 59 27.31% 80 26.2%
东昌府 15 16.30% 26 12.04% 41 13.3%
青州府 18 19.57% 27 12.50% 45 14.6%
莱州府 10 10.87% 13 6.02% 23 7.5%
登州府 5 5.43% 17 7.87% 22 7.1%
总计 92 100% 216 100% 308 100%
——《明清山东书院的时空分布及其近代演变》
材料二 济宁(兖州府)“当河槽要害之冲,江淮百货走集,多贾贩……当南北咽喉……我国家四百万石滑艘皆经其地,士绅之舆舟如织,闵广吴越之商持贸易鳞萃而蝟集。
——康熙《济宁州志》卷二风俗/卷八艺文
泺源书院(济南府),雍正十一年下省会之地仍各建书院以作育人才,岁发帮金膏火。巡抚乃倡捐修葺……
——乾隆《历城县志》卷十二《建制建置考·学校》
材料三 泺源书院规定:书院学生“一、为学莫先于立志;一、为学莫要于寡欲;一、为学当敦实行;一、为学当秉虚衷;一、为学当勤讲读;一、为学当慎交”
——道光《济南府志》卷十七《学校》
指出明清山东书院教育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阐释。
18. 语言既是交际工具、信息工具和认知工具,也是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政治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建省大田县有闽南话、大田话、龙溪话等十余种方言、土语,出门三、五十里方言就互相听不懂。当时来大田县农村工作的南下干部用普通话作报告,群众都听不懂……所以,在当时的群众中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不懂听普通话,好像鸭子听雷轰”,“社会主义无限好,张耳聋子听不了”。
我们国家正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全国人民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进入了日益广泛的集体生活和共同劳动,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一个规范明确的统一的民族共同语。
——摘编自崔明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历史动因及其政治意蕴》
材料二
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7年,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突破1亿人大关。
2000年,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
21世纪初,语音技术在手机社交和生活服务平台普及。
2001年1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同时也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2014年,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
——摘编自李忠杰《共和国之路》等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的认识。(13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地也都会举办一系列临时展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博物馆的雏形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这就是珍奇屋(珍奇柜)。瑞普斯的珍奇柜里摆放着大量玻璃材料的科学仪器、罗马女神的瓶画和肖像画,鹿角、蜘蛛标本杂乱地堆着,最上方还有一个美洲人的头盖骨。
珍奇屋反映了当时西方贵族的隐秘心态。一个橱柜里往往摆放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东西:非洲原住民的木雕、中国的青花瓷、太平洋深处的鱼、美洲山谷中的矿石。拥有了它们,仿佛就囊括了整个世界。对这些带有异国情调物品的喜好刺激了西方人去征服其他国家,满足自己的欲望。珍奇屋还是推广自然知识的场所。各种简单的实验设备仪器被置于展览的中心,有力地推动了科学观念的普及,甚至推动了原始实验室的成立。
——(法)克里斯蒂娜·达韦纳:《珍奇屋》
材料二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建于1753年,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藏品主要是英国于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对外扩张中得来。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动力机械厅陈列有古老的风车、水轮机及蒸汽机等。钢铁厅陈列有用模型展现的14~19世纪英国冶炼工业的发展过程和1865年英国巴罗公司第一台贝氏炉模型。纺织厅陈列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最早的纺织机。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珍奇屋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博物馆在欧洲历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