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0 17:1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汉初面临困境:
(1)短期统一难以消除的严重的区域间文化差异
(2)长期战乱后遭到破坏的残破不堪的社会经济
(3)高度集权与严刑峻法下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
秦的统治
以法为教
征发繁重
郡县制
北击匈奴
南征百越
汉初
黄老无为
轻徭薄赋
郡国并行
和亲匈奴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2.“文景之治”
(1)原因:汉初,社会经济极为残破,统治集团吸取秦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表现: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拓展】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解读】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与老子学派的合称,它以道家思想为主,并且采纳了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2.“文景之治”
(1)原因:汉初,社会经济极为残破,统治集团吸取秦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表现: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3.汉初制度
(1)概况: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2)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封国并行制
(3)存在问题: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解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具体表现:
(1)汉承秦制: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如御史大夫;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度,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④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有所损益:①秦朝的赋税、兵役、徭役沉重,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②秦朝法律严酷,汉文帝减轻刑法,约法省禁;③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④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⑤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握军政大权。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2.“文景之治”
(1)原因:汉初,社会经济极为残破,统治集团吸取秦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表现: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3.汉初制度
(1)概况: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2)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封国并行制
(3)存在问题: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解读】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解读】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影响力,东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一定程度有利于维护汉初社会的稳定,
王国:
42郡
中央:
15郡
二.西汉的强盛
1.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拓展】附益之法:严格限制诸侯王结交宾客。
酎金夺爵: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藩国的威胁自此消除。
【拓展】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势大、匈奴犯边、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宰相擅权、豪强横行、思想混乱,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这一切说明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为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汉武帝改弦更张,采取一些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
1.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3)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链接选必一】察举制---先考察而后推举
①形成:汉武帝时期;
②选拔方式:重点考察被举荐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发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然后推荐为官或选拔任用(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③分类:a.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
b.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 ④影响: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⑤重要补充:积功劳为官和征辟[bì]: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
【拓展】影响:积极:①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②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③选官权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局限: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
②举荐者和被举荐者容易形成小集团产生派系行为;
③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桓灵时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行,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2.经济上
(1)改革币制(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二.西汉的强盛
1.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3)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拓展】均输:即调剂运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使国家财政也能增加收入。
平准:即平抑物价,是国家运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活动。(打击投机倒把)
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市场物价得以稳定。
【拓展】“算缗”: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征收的的财产税。
“告缗”:凡有人告发商人隐匿资产不报或报告不实者,即给与所没收资产的一半,作为奖赏。各地争相告缗,许多大商人都因而破产;未破产的人也不敢再经营商业,而汉朝政府却增加了大量的收入。
【拓展】西汉时刺史位卑权重(秩六百石),可以监察地方高官(2000石)。东汉中后期,刺史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3.思想文化上
(1)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积极开拓边疆(民族关系)
(1)任用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汉宣帝)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解读】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这就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乌垒城在今新疆巴州轮台县
【拓展】南征百越关键词:50万大军,屠睢,任嚣、赵佗(前240--前137年)南越武王,统治南越81年,死后延续了4代,至前111年被汉朝所灭、吕嘉、闻喜县、获嘉县。
【拓展】阅读教材探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①特点:
②内容:
③影响: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1)积极:①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②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独尊地位;使儒学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消极:①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②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史纲上】
主要内容 目的和作用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拓展】《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天地永恒的原则,古今共通的道理)。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拓展】“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至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春秋繁露》
三.东汉的兴衰
1.短暂的“新”朝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局势: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
(4)结果: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攻入长安,推翻王莽统治。
2.东汉的兴衰
(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李秀即汉光武帝。
(2)“光武中兴”
①措施:a.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b.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c.思想上:重视儒学
②表现: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南怀瑾
3.东汉的衰亡
(1)背景: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逐渐长大,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执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互相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②党锢之祸:东汉后期政治腐败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宦官的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③阶级矛盾尖锐: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农民起义: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军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3)结果: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豪强并起的时代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加剧,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
刘秀依靠地方豪强势力建立东汉政权,豪强势力疯长。
豪强势力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有什么特点?
经营庄园经济,土地规模大,多种经营方式。
庄园自给自足,甚至可以自备武装,称为“部曲”或“家兵”。
豪族累世经学,累世做官,逐渐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宗族宗法色彩浓厚,凝聚力强。
【拓展】东汉衰亡
东汉庄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规模很大,内有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不用缴纳租赋,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四、两汉的文化
史学成就 司马迁 《史记》 ①形式: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②内容:叙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
③地位: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名著
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成就 汉赋 ①含义: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②特点: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是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科技成就 医学 ①成书于战国和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数学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造纸术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拓展】形式:12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10表(帝王将相年表)、8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30世家(诸侯王的事迹)、70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
【拓展】汉赋是汉代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其繁荣既与两汉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有关,又与统治者的推崇有关。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拓展】《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其具有经验性和实用性,但缺乏系统理论研究。
P25【历史纵横】
两汉其他重要科技成就
(1)西汉初期成书的《周髀算经》,记载了用杆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
(2)东汉张衡发明候风(观测风向)地动仪,测验地震方位,还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
(3)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被后世誉为“医圣”;
(4)东汉华佗发明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适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即麻沸散;
(5)农学方面出现了《氾胜之书》,其后出现的《四民月令》中也有较多的农学内容。
西汉初期
汉武强盛
第4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西汉初年——黄老之学
经济恢复
巩固新生政权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政治强化
汉朝经济恢复
——与民休息与文景之治
重视儒学
外戚干政、宦官专权
西汉衰落
政治大一统
经济大一统
思想大一统
疆域大一统
民族大一统
西汉
土地兼并
外戚干政
社会动荡
东汉
光武中兴
中期动荡
群雄割据
党锢之祸
豪强地主发展
土地兼并
黄巾起义
群雄并起、割据局面
特色1:布衣将相
特色2:外戚宦官干政
特色3:独尊儒术
特色4:地方强大
两汉政治的四大特色:
1.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均输》篇,记载着当时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并且严格规定运输行程的情形。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B.经济计划的制订
C.传统科技的实用性 D.交通运输的发展
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九章算术》中《均输》篇中的算题反映了“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并且严格规定运输行程的情形”,这是实际生活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材料体现出数学成就的发展得益于生活实际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涉及《九章算术》的内容中涉及解决官营运输业实际需要的内容,但没有涉及政府对数学的态度,与中央集权制度完善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九章算术》中官营手工业管理中应用了数学知识,但这属于手工业管理,不属于经济计划,排除B项;材料知只涉及生活需要对数学发展的影响,没有涉及交通发展对数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下图关于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中原与西域的物种交流情况,它反映了( )
A.西域已经纳入中国疆域 B.中原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C.当时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D.丝绸成为市场主要媒介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原”可知,中国输出品以手工业品和技术为主,西域输入品以奢侈品、动植物品种和宗教文化为主,中原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B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与西域地区的物产交流,未涉及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未涉及西域的行政设置和归属,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与西域地区的物产交流,未涉及民族政策问题,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物产交流品种多样化,未突出丝绸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3.下图是江苏省铜山县洪楼汉墓出土的画像石(部分)。画像石的上层为迎宾人物图,下层右侧刻墓主人及其家人坐在殿堂上观赏杂耍,左侧屋内有几个妇女正在编织劳作。画像石上不仅人物众多,形象准确,而且表情动态、身体姿势也各有特点。据此判断,以上史料能够用于佐证( )
A.庄园生活的丰富 B.社会矛盾的激化
C.科技成就的突出 D.政治危机的到来
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画像石的上层为迎宾人物图,下层右侧刻墓主人及其家人坐在殿堂上观赏杂耍,左侧屋内有几个妇女正在编织劳作”可知,该画像石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奢侈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破产的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这与画像石中所体现的奢侈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西汉晚期的政治危机,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宴饮和杂耍,不能说明生活丰富,排除A项;封建社会社会矛盾激化主要体现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反映在农民起义上,仅据材料不能得知社会矛盾激化,排除B项;材料中的“编制劳作”“杂耍”都不属于科技成就,画像石本身也不属于科技成就,排除C项。故选D项。

4.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下诏,“夏旱,禁酤(买卖)酒”。汉和帝永元十六年(92年),“诏兖、豫、徐、冀四州比年雨多伤稼,禁酤酒”。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下诏,“以旱蝗饥馑,禁郡国不得卖酒,祠祀裁足”。据此可知,三则诏令的意图是( )
A.节约粮食,应对灾害 B.赈济灾民,规范商业
C.改良风尚,稳定秩序 D.减轻赋税,收拢民心
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由材料“旱”“雨多伤稼”“旱蝗饥馑”可知,禁止买卖酒的诏令是在灾年下发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灾年粮食产量严重下降,而酿酒会浪费大量粮食,因此通过禁止买卖酒来限制酿酒,从而达到节约粮食、增加粮食储备以应对灾情的目的,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诏书的内容主要是防止灾害,没有涉及对灾民的赈济与商业的规范,排除B项;“改良风尚,稳定秩序”夸大了这些诏书的作用,并且也不是其直接目的,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灾荒,但是材料没有体现赋税的信息,无法得出“减轻赋税,收拢民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5.《汉书》记载:“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据此可知汉代刺史( )
A.有举荐人才的权力 B.立军功者才可出任
C.监督维持地方治安 D.负责运输军需物资
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可知,刺史可以命令州郡长官考察并向上推荐当地官民中具有超等杰出的才能、可以作为将相以及能出使极远国家的人,反映了刺史有推荐人才的权力,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刺史的职权和作用,没有涉及刺史的来源,排除B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举荐人才,没有涉及维持地方治安和运输军需物资的职能,排除CD项。故选A项。

6.汉武帝晚年,通常每隔六或四年即有一个新年号,象征新的开始。王莽代汉,制造大量祥瑞,以证明自己是受命新君,国号也改为“新”。起兵反对王莽的刘玄,年号“更始”,也是“从新开头”的含意。这些现象( )
A.反映统治者思想迷信 B.巩固了汉朝封建统治
C.符合董仲舒的宇宙观 D.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
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晚年至新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通常每隔六或四年即有一个新年号,象征新的开始”“制造大量祥瑞,以证明自己是受命新君”“从新开头”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即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体现了董仲舒的宇宙观,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董仲舒的宇宙观,没有体现统治者的迷信,排除A项;根据材料“王莽代汉”“起兵反对王莽的刘玄”等信息可知,王莽代汉和刘玄起兵反对王莽都体现了汉朝的衰落,而不是巩固了汉朝封建统治,排除B项;“君权神授”思想只是皇帝更改年号或国号一方面原因,不能充分体现材料中的所有现象和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