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挑山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5《挑山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1 09:5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5《挑山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挑山工》是作家冯骥才写的登泰山见闻。作者登泰山时见到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从而悟出生活的道理:做事只要认定一个目标,并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能达到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泰、杖”等5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过程。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挑山工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知道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从而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挑山工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挑山工,看看在作者笔下,这位挑山工有着怎样的不平凡之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板书课题:挑山工)
2. 齐读课题,说说挑山工是做什么的。
(预设:挑山工是指靠肩膀挑运货物上山的人)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习文中的5个生字(泰、杖、敞、拘、蕴)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归纳主要内容:
<一>(1-2):“我”发现挑山工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我”心生疑惑。
<二>(3-6):“我”遇到一位挑山工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交谈中受到启发。
<三>(7):“我”画了一幅画激励自己
三、默读课文;解决疑问
1、默读课文,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找出相关语句用“ ”画出来。
(预设: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2、沉甸甸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这种沉重的感觉吗?(略)
3、什么是折尺行路线呢?你能不能画一画?(略)
4、这是对挑山工的什么描写呢?(动作描写)
5、从这些,你了解到他是一位怎样的挑山工?
6、(预设:吃苦耐劳、辛勤工作······)(相机板书)
7、游人走的是什么路线,挑山工与游人登山时谁走的路程更长呢?
(预设:游人走的是直线,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8、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预设:1.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到台阶 2.可以省些力气 3.保护膝盖)
四、以疑促读,读中感悟
1、挑山工走的路程长,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从课文中的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预设一: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悄悄的走到前头去了。)
(预设二:从游人与挑山工登山时的三次相遇可以看的出来)
2、引导学生填写“三次”相遇的表格(略)
3、通过文中对挑山工的外貌描写,并让学生说说,在这里,看到的又是一位怎样的挑山工?
(预设:不怕吃苦,纯朴实在······)(相机板书)
4、对于我的“不解之谜”挑山工是怎么说的?
(预设:“我们哪里有近道,······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5、理解挑山工与游人走法的不同,再说说挑山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预设:脚踏实地,勇往直前······)
五、思维拓展,感悟道理
1、从上面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哲理?
(预设:干什么事都应该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相机板书)
2、课文最后一句话“因为我需要它”里面的“它”指的是什么?
(预设:挑山工的精神)(相机板书)
六、回顾全文,升华主题
1、同学们,本文通过对挑山工的动作、外貌、语言的生动描写,刻画出了挑山工认真、勤恳的形象,并赞扬了挑山工吃苦耐劳、纯朴实在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品格。
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我结合学习提示中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自主阅读的方法去学习。
首先,导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挑山工是做什么的,了解作者冯骥才,并自由朗读课文,学习文中的5个生字词,帮助学生正音,接着引出课文的三部分——心生疑惑、与挑山工聊天解开疑惑、绘画自我激励,让学生由此理清文章的脉络。
其次,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挑山工是如何登山的。学生自主勾画相关信息,在此过程中,学生关注了第一部分挑山工的动作描写,梳理有关挑山工如何登山的重要信息:肩挑沉甸甸的货物、甩动胳膊保持身体平衡、走折尺形路线、为什么走折尺形路线,其中“走折尺路线”利用视频,结合课文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在了解挑山工怎样登山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在登山过程中游人与其中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的表格,结合第二部分的外面描写,组织学生说了对“挑山工”这一(纯朴)形象的印象,并用敬重的语气读了相关语句。
接着,我借助学习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第5自然段挑山工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从文段当中找出挑山工与游人登山有哪些不同。从对挑山工的语言描写去再次感受人物形象。从这段话中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这一哲理。
最后,让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内化为一种前行的力量。围绕课文结尾“因为我需要它”让学生稍做思考,明确作者需要的“它”,并非指的是自己画的画,而是挑山工的精神品格。
当然上完这节课自己也有许多的不足:
1、对朗读与积极发言的学生没有做出及时的评价。
2、略读课文应该设置预习单让学生提前学习课文生字与学习提示当中的问题。
3、板书还不够细致化。
4、在感受人物品质时,没有指导人物外貌描写的语句额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