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结合语境等方法学习古文,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感悟“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3、理清课文脉络,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关注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感悟“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过程】
1、 温故知新导入: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王老师的语文课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15课:
自相矛盾。请同学们看着屏幕,我们一起回顾课文内容。(朗读课文)
【过渡】现在让我们跟随楚人的脚步,穿越到先秦时代,看一看,听一听这位楚人是如何卖他的矛和盾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 15课,从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
二、疏通文意
(一)借助注释、单音节对应双音节等方法理解“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与物无不陷也。”两句话中“陷”“坚”“利”等字的意思。
1、指生读楚人说的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与物无不陷也。”
2、两个句子中都有“陷”字,如何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借助注释,知道了“陷”的意思是“刺破”)
3、(“坚”和“利”分别是什么意思,指生回答
小结:古文中的单音节对应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板书:吾盾之坚物莫能陷吾矛之利物无不陷
(二)感受“双重否定”的表达效果。“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与物无不陷也。”“莫”和“无不”都是否定词,“莫”是“没有什么”;“无不”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都、皆。对比“于物无不陷”和“于物皆陷”,感受语气双重否定表达的效果。出示例句:“他画的画栩栩如生,人们无不交口称赞。”“他画的画栩栩如生,人们都交口称赞。”借助现代句子进一步感受双重否定“无不”表达的效果。
(三)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誉”的意思,想象楚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及表现。
1、楚人介绍自己的矛和盾时,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呢?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之曰:“吾矛之利与物无不陷也。”
2、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誉”的意思。结合语境:夸赞、炫耀借助工具书:称赞
3、此时此刻,楚人的表现会让你想到哪些词语呢?得意洋洋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心花怒放得意忘形兴致勃勃三、创设情境,感悟“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过渡】集市上人来人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一个小孩挤进来,问道:......
(四)创设情境,理解“其人弗能应也”。
1、集市上人来人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一个小孩挤进来,问道:......(小孩中年人老年人)(1)出示场景描述。(2)出示楚人说的话(分别问三次)。(3)解释“何如”,与现代汉语做对比,“如何”。(4)面对众人的询问,“其人弗能应也。”借助工具书了解“弗”的字义,结合上下文,解释为“不”。
2、此时此刻,楚人无言以对,他会怎样想?学生想象楚人的尴尬处境,结合当时的情境,发表自己的看法。
3、组合作表演四人一组:楚人小孩儿中年人老者表演时借助道具,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当小孩儿、中年汉子、老者问他的时候,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从文中找出答案。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夫”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读“fú”;“立”,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可以理解为“存在”。板书:自相矛盾
4、每一则寓言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过渡】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言简意赅。短短几十个字就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时文言文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接下来我们就借助连环画,把这则寓言故事用现代汉语讲述出来。
四、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关注细节描写。
(一)借助连环画梳理故事情节(小组合作)(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二)选取故事经过的四幅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学生小组写作,每人选一幅画面,进行细节描写。
【过渡】同学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把楚人卖矛和盾的经过写了出来,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听一听他是怎么讲述这个故事的?
(三)观看视频【过渡】课下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通过一节课的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这则寓言已经非常熟悉了,我们试试看,借助提示能不能背下来呢?给大家 2分钟的准备时间。
(四)背诵课文以填空的形式背诵课文,降低难度,增强信心。
【过渡】这则寓言故事的作者是韩非,现在我们走近韩非,了解他的伟大成就。
五、了解作者韩非(一)阅读资料了解韩非。(二)观看视频了解韩非。(三)推荐阅读书目。《韩非子》《世说新语》
六、布置作业(二选一)
(一)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自相矛盾的事,编一个故事,题为《新编自相矛盾》。
(二)运用课堂上学习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读一读《郑人买履》。
七、人生寄语博学之 广博的学习审问之 慎重的思考明辨之 明白地辨别笃行之 切实的力行(板书: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