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火烧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火烧云》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0 21:2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下24《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火烧云》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改编后作为一篇经典的写景状物类文章编入教材。课文描写了火烧云的变化之美。纵向看,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先写“上来了”,再写“变化着”,最后写“下去了”;横向看,是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来描述的,先写“霞光”,再写“颜色”,最后写“形态”。一般人都看见过火烧云这种自然现象,但很少有人像作者那样去观察,更少有人像作者那样去想象。这种带着想象的观察,称之为“文学观察”;经过“文学观察”所写的火烧云,形象更加鲜明而生动,并且带着作者的情感色彩。这样的美文,适宜朗读与背诵,从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文学观察”的启迪;也适宜作为景物类文章的习作范文,从中学习将事物特点写清楚的多种方法。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聚焦在“一个事物可以从几个方面写”以及“怎么把事物某方面的特点写清楚”两个关键点上。
1.分清“事物的方面”。将一个事物分成几个方面来写,体现了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天上的“火烧云”,不同于假山、雕塑等事物,看得见摸不着,只能整体远望,难以拆解近观。从哪几个方面写?需要与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才能理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是与“云”比较,可以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来写;二是与“火”比较,可以从光亮与温度两个方面来写。“火烧云”是“云”,又是能反射阳光的“云”,因而可以分为“光、色、形”三个方面来写。类比推断,才能知其所以然。
2.写清“事物的特点”。
(1)“间接写”霞光之美。火烧云的“霞光”很美,但很难用语言直接描写。作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别人写不出来的美,写得如此具体与形象。借用“小孩子的脸、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以及老头儿的白胡子”这六个事物在霞光映照下发生的神奇变化,用的是“间接写”;运用“**变成**”的句式,写了一连串的神奇变化,而后又用老头儿和乘凉人的对话,写出了老头儿的变化,描述方式多样,不单一。
(2)“分类写”颜色之美。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很美,那么多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很难写。作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那么多的色彩,分成了三类来写。第一类“红彤彤、金灿灿”,是单色叠词;第二类“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是双色联合词组;第三类是“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是用一个事物来命名的比喻色。至于更多的颜色,无法写尽,就用“还有些说也说不上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笔带过。如果不分类,就会写得乱;如果没有丰富的词汇积累,就会写不全;如果没有依序写,就会缺少语句的节奏感。
(3)“分步写”形态之美。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很美,像马、像狗、像狮子,令人目不暇接。一般人都会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表现变化之多,或者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样的句式表达变化之多之快,而作家的特别之处在于将每一种形态的变化过程分步描写:先写出现了什么,再写是什么样的,接着写怎么变化的,最后写怎么不见的。这样写,就把“变”的过程写清楚了,而不仅仅是“变”的结果。分步写变化的过程,需要用心观察,更需要丰富想象;看得出神,又能回过神来,才能写得如此生动。
教学目标
1.识字,丰富积累词语;
2.朗读,体会火烧云的变化美;
3.仿写,写清事物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朗读,体会火烧云的变化美;仿写,写清事物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分辨“土名”
1.比较“火烧云”的两种说法。
出示1:《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日落或日出时出现在天边的红霞。
出示2:《火烧云》中的解释: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要点:第一句简洁、准确;第二句生动、形象。特别是这个“烧”字,既写出了云霞的颜色特点,又写出了云霞的变化特点,还点明了“火烧云”这个“土名”的由来。
2.确定“火烧云”的观赏时间。
课文写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的?找一找课文中的依据。
要点:课文中写的是夏天傍晚的“火烧云”;从“晚饭过后、乘凉的人、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等词句可以看出来。
板块二:分清“方面”
1.比一比:天上的云,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写?地上的火,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写?火烧云,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写?
要点:火烧云是云,又能反射太阳光,可以从“光、色、形”三个方面写。
2.读一读:哪一段写“光”?哪一段写“色”?哪一段写“形”?
提示:指名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词,结合语句初步理解意思。
3.理一理:为什么要先写“霞光”呢?
要点:从地面写到天空,从颜色写到形状;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叫“有序写”。
板块三:“霞光”之美
1.想一想:“霞光”看得见摸不着,怎么写出它的美?谁能发现这个秘密?
要点:不直接写霞光,而是借助地面上事物的变化,间接写出霞光的神奇之美。
2.读一读:怎么读出这种“神奇”的变化呢?
引读:霞光一照,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老头儿的胡子变成——
要点:把“了”拉长,读成“啦”。
3.议一议:你觉得哪个“变”写得最有趣?
要点:老头儿的“金胡子”写得最有趣。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让人很疑惑;再说“您老是金胡子了”,让人恍然大悟,可以想象两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用对话的方式写更生动,更有情趣。
4.试一试:萧红把摸不着的“霞光”写得如此神奇,你能试着用“间接写”的方法,写一写“春风”的神奇之美吗?
提示:哪些事物在春风里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如:树枝上的叶芽、草地上的花蕾、麦田里的麦苗、广场上的风筝……
板块四:“颜色”之美
1.比一比:和一般的云相比较,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数一数,写了哪几种颜色?
要点:五光十色、五颜六色;写了六种颜色: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2.改一改:出示“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葡萄灰,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梨黄。金灿灿、茄子紫、半灰半百合色,这些颜色天空都有。”如果这么写,行不行?写颜色有什么秘诀?
要点:这样写显得很乱;要分类写:先写单色的,再写双色的,后写比喻色;还有更多的颜色,写也写不完,就用了一个句子写:“还有些说也说不上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3.写一写:照着写几个表示颜色的词语,看谁写得又多又快?
例:(1)蓝盈盈、黄澄澄、绿油油、紫微微、红艳艳、绿茸茸;(2)半红半紫、半红半天青色;(3)玫瑰红、高粱红、桃红、石榴红、辣椒红、樱桃红、胭脂红、珊瑚红、宝石蓝、孔雀蓝……
4.改一改:如果改用4个“有的……”行不行?
要点:不行;4个“一会儿”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不但变得多,而且变得快。
板块五:“形态”之美
1.读一读:写了哪几种形状?
要点:一匹马、一条狗、一头大狮子。
2.想一想:还可能出现哪些形状?既然还有那么多的形状,为什么不写上去呢?
要点:归类,如动物、植物、建筑物等;太啰嗦、再写也写不尽,作者用了一句话写:“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3.比一比:火烧云的形状不但变得多,而且变得快。出示“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变成了一匹马,一会儿变成了一条大狗,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头大狮子。”如果这么写,行不行?
要点:没有把变化的过程写清楚;把“变化的过程”写清楚要分步写:出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怎么变化的?怎么不见的?
4.练一练:照样子写一个火烧云的形状,看谁能把变化的过程写清楚?
例句:忽然,天边出现了一个大池塘,四周是绿茸茸的芦苇,还有黄澄澄的油菜地,中间是白茫茫的湖面。不知从哪里飘过来一艘灰色的大帆船,后面还跟着几艘小船。船队飘啊飘啊,那艘大船的船帆不见了,船头也变模糊了。
板块六 拓展阅读
读一读:写形态变化多、变化快,还有其他的写法吗?出示《庐山的云雾》语段: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要点:分成“姿态”和“变化”两个方面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