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1 10:3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把理由写清楚。
教学重难点
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回顾内容
1.上节课我们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先来听听学习伙伴的印象。
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概括,也可以按照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概括主要内容。
2.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中华不振)
板块二:精读词句,深思“不振”
1.默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画出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并在旁边简要批注自己的想法。
(1)学生交流11-14自然段的阅读感受。
(2)你们还从哪儿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
2.学习课文第15~16自然段。
(1)读了这个部分,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2)这位同学找到了中国女人亲人惨死却无处鸣冤这一场景,同学们看原文中的这句话,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呢?
生自由发言。
(3)这句话我们也来对比着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4)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特点,那里中国人不仅不能随便去,而且受了欺负无处说理。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到吗?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我们的人民需要遭受这样的苦难与屈辱,由此可见,中华不振呐。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提出的这些看似不该发生的事情,在被外国人占据的中国领土上,却都发生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中华不振!
板块三:深化认识,感悟誓言
1.提炼资料,了解“不振”背景。
同学们,这些盘旋在脑海中的一个个为什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拿出课前查找的资料,我们一起交流。
补充资料: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例如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了解当时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国家内部的分崩离析,感受孙中山志向的远大。
师过渡:通过搜集资料,我相信大家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一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文,明白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那你知道此时少年周恩来生活的东北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回到那不堪回首的一百多年前。
播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视频
2.过渡:看着这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难以平静。
3.品读誓言,深化认识
(1)过渡:在东北的所见所闻,给少年周恩来带来了强烈的刺激,虽然他只有十二岁,但是他已经深刻的感受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国家和名族的危机,让他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于是就有了课文前面的那一幕“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你们可知他在思考着什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结合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十二岁时,周恩来立下远大的志向——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1917年,十九岁的周恩来要去日本留学,他在给同学的赠言中说到“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这表明,让中华崛起,中华腾飞是他一贯的志向。
东渡日本前,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①结合任务单中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吧。
②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后,你们知道周恩来去日本求学是为了什么吗?
③教师小结:周恩来中学毕业后,便毅然决定东渡日本,寻求革命真理,探寻救过救民的新道路,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充满壮志豪情的著名诗篇。
④伴着音乐,朗读这首诗。
⑤结合周恩来求学的资料,了解其坚定的信念。
板块四:拓展阅读,练笔运用
1.推荐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课后,老师推荐同学们去读《周恩来寄语》,了解伟人的事迹,积累名言警句,树立远大理想。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会有所帮助。
2.小练笔: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之时,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如今,我们的祖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中国了,如今的中国已经日益崛起。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可曾想过:今天的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3.把你的回答写下来,并想一想理由是什么,想清楚,写完整。
请同学们先想一想自己的读书目的,然后再动笔写下来,别忘了用清楚的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读书目的。表述的时候可以先写读书目的,再叙述理由。也可以先叙述理由,再写读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