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19《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象的耳朵》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共四篇文章,都指向一个主题——改变。
本文讲的是大象有一对像扇子似的耷拉着的大耳朵,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都说大象的耳朵出毛病了,大象也不安起来。于是他想办法让自己的耳朵竖起来,可是这样一来,小虫子经常飞进他的耳朵,最后大象还是把他的耳朵放了下来,小虫子便飞不进去了,如果有虫子来,大象只要把他的耳朵一扇,就把虫子赶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做事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要有自己的主见。
教学目标
1.认识“耷、咦”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扇”,会写“扇、遇”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问句。
3. 初步理解小动物们对大象耳朵的议论及大象改变想法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不同语境读好问句。
2.初步理解小动物们对大象耳朵的议论及大象改变想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大象的耳朵有什么样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九课《大象的耳朵》。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做到以学定教。】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
①字字入眼,句句入心。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注意把生字读准。
②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 检查自学效果。
①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②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的正确、流利。
(正音,读准“扇”和“似的”翘舌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其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再读课文 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
1.短短的一句话,你都知道了什么?
(大象的耳朵特别大,像扇子一样。)
2. “耷拉”是什么意思?指导书写“耷”字。
(《玉篇》:“耷,大耳也。”顾名思义就是大耳朵向下垂,因而“耷拉”就是耳朵松弛地下垂的样子。)
3.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象的耳朵比作扇子。)
4.照样子,说一说。
谁能像这样用“像”来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
--兔子的眼睛像红宝石。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夏天的太阳像火球。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自然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5. 自由读2-7自然段,圈出这一段中出现的小动物,用波浪线画出动物说的话,谈谈它们对大象耳朵有什么看法。
(①出现的小动物:大象、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小动物们都说大象的耳朵有毛病。)
(②小动物们说的话略。)
6.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做到有目的的圈画,提升学生准确捕捉信息的能力。】
7. 大象的耳朵这样大、这样有特点,为什么小动物们却说它的耳朵有毛病呢?
(因为小动物们的耳朵竖着,大象的耳朵耷拉着。)
当小兔子说大象的耳朵有毛病时,大象是怎么回答的?
(“我生来就是这样啊。”)
“生来”是什么意思?(天生、与生俱来)
引导学生读出不以为然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8.可是不止小兔子说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的,还有谁也来说大象的耳朵了?
(小羊)
9.这段对话真有趣,大家分角色来读一读?教师及时点拨评价。
大象在外边慢慢散着步,遇到了很多小动物,大家都说他的耳朵有毛病。
(蹦蹦跳跳)小兔子:“咦......”
(咩咩叫)小羊:“大象啊......"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大象的心理变化。】
10.还有谁也说大象的耳朵了?
(小鹿、小马、小老鼠)
他们说了什么文中没有交代,展开想象并结合书中87页的图片,想象还有谁议论大象的耳朵?
(它们也会说大象的耳朵有毛病。)
【设计意图:通过看插图和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做事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要有自己的主见。)
2.布置作业
①将本课学习的生字词抄写三遍。
②自学课文,想想大象接受小动物们的意见了吗?它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19 大象的耳朵
↓↓
耷拉着→竖起来→放下来
教学反思
优点
1.在指导朗读的时候,紧扣疑问句进行突破,通过两个问句的对比梳理出句式特点,让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2.课堂有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在学生拓展说话训练时,帮助学生展开说话练习,以及互相评价。
不足和改进措施
指导读好问句时,除了强调方法,还要以更直接的方法,比如抽读、范读等,真正教会学生如何读好疑问词、语气词,读出问的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