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押题-押广东卷第3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交融(广东专用)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制度演进 2022·广东卷3 2023·广东卷3 预测2024年高考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 1、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大交融”的阶段特征。重点关注孝文帝改革。 2、关注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知识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中孕育统一,为隋唐大一统奠基的影响。 3、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区域开发的背景、史实与影响。 4、掌握豪强地主、世家大族、门阀士族的概念与联系。
民族交融 暂无
区域开发 暂无
思想文化发展 暂无
1.(2023·广东·高考真题)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据表格数据可知,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与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反映出士族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专制皇权的相对弱化(本质),D项正确;据材料“高门士族占比”,无法体现特指江南士族,且结合时代背景,两晋时期一直是北方士族掌权,如西晋时期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甚至东晋晋室南迁后,相继掌权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也是南渡的北方士族,因此排除 A项;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高门士族与豪强并不完全等同,通过土地兼并等其他手段获得大量土地、拥有私人武装、控制人口的群体为豪强,门阀士族则是通过掌握文化而世代居官的名门望族,排除B项;C项说法相反,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六部为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尚书省拥有行政权,而决策权归中书门下二省所有,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图示只有尚书六部机构,无法呈现降低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C项。故选D项。
1.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局动荡,大多时期都处于分裂状态,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整体上来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仍处于发展期。
政治:
①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民族政权并立纷争,国家处于分裂的状态。
②北方黄河流域人口大举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③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封建化改革。
④门阀政治成为两晋政治上的典型特征。
⑤律令儒家化:尊卑亲属成为量刑原则,维护纲常。
经济:
①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②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思想文化:
①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对儒学造成冲击,但儒学依旧处于正统地位,且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盛行也引发了反佛思想的出现。
②书法艺术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
③科技在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民族关系: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地主豪强、世家大族、门阀士族
①地主豪强:形成于西汉,鼎盛与东汉,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的极少数富豪地主阶层,在政治、经济上拥有特权,是门阀制度的萌芽。
②世家大族:世代为官的官僚士大夫家族。他们是东汉豪族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在乡间有武装力量,在朝中也有政治力量。和普通豪强比,他们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家族化、知识化和高官化,世代通经,世居高官。是东汉后期豪强的上层群体,魏晋南北朝盛行。
③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是世家大族的发展,被国家通过法律方式在制度上明
确规定,合法世袭。东晋鼎盛,南朝衰落,政治上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经济上是占田荫客制的规定。
1.(2024·湖南娄底·三模)如图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情况柱状图。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的变化推动了( )
A.政权政治中心的转移 B.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C.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D.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材料“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情况柱状图”反映北魏前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多为漠南燕代地区,后期多为河南河东地区,这受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其中迁都洛阳、河南河东籍贯中枢机构长官的数量增加,有利于北魏进一步汉化,B项正确;政治中心的转移是原因不是影响,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排除C项;此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4·吉林·一模)1972年,考古学家在甘肃嘉峪关市东北戈壁滩境内的古墓中相继发现了600多幅精美的魏晋壁画。下图《耙地图》位于古墓前室西壁。画面中一男子披发,蹲于耙上,双手牵着缰绳,驾一牛在耙地,周围绘有三棵粗壮的树。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中外交融不断加强 B.河西地区农耕化的发展
C.少数民族全面汉化 D.牛耕技术在各地的普及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图示中耙地人物披发,与汉族发式不同,是居于河匹地区的羌人形象,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农耕化的发展情况,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农耕化的发展,属于民族关系,无法体现中外交融不断加强的情况,排除A项;全面汉化和牛耕技术的普及说法过于绝对,与当时国情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3.(2024·江西抚州·二模)小麦本是北方的旱地作物。东晋南朝,小麦在南方的种植有所增多,但是分布非常有限。两宋之际,一方面,由于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迁,人们对于麦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麦价飞涨;另一方面,南宋政府大力推广小麦种植,并且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因此,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据此可知,影响南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政府政策的推动
C.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D.政治局势的变动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和两宋之际(中国)。根据材料“两宋之际,一方面,由于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迁,人们对于麦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麦价飞涨;另一方面,南宋政府大力推广小麦种植,并且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因此,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可知,小麦种植由北扩展到南,并且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与东晋南朝和南宋时期的北民南迁有关。据此可知,影响南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局势的变动,D项正确;影响南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局势的变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A项;政府政策的推动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但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B项;影响南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局势的变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4·湖南·二模)西晋初年,晋武帝惩曹魏孤立之弊,大封同姓王,多达27人。这些王多担任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掌握军政大权。这一做法( )
A.壮大了门阀士族的力量 B.实现了巩固统一的目的
C.改变了刺史的原有职能 D.埋下了宗室动乱的隐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西晋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大封同姓王,多达27人。这些王多担任一方面的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掌握军政大权”可知,西晋初期,同姓王权力较大,这为“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D项正确;大封同姓王与门阀势力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并未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并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酿成“八王之乱”,排除B项;刺史职能在东汉就已经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4·云南·二模)《宋书·州郡志》所载刘宋大明八年(464年)临海郡已分为临海、永嘉二郡,又增置了二县,可是当时登记在册的户口数却只有西晋时的570。对于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B.长期战乱导致人口锐减
C.人地矛盾推动人口迁移 D.沉重赋役促使人民流亡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是南北朝时期,登记的户口数比西晋时期要少,是因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大地主隐匿户口,A项正确;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比较稳定,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南方在开发中,人地矛盾不突出,排除C项;南朝宋赋役并不沉重,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宋书》载:“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与此同时,南方同姓之间甚至出现了“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的现象。《日知录》也提到,东晋以后“北人重同姓,多通谱系,南人则有比邻而各自为族者”。南北方这一差异主要是基于( )
A.门阀制度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
C.主流思想的异变 D.民族关系的复杂程度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可知,北方重同姓,同姓之间相互帮助;根据材料“南方同姓之间甚至出现了‘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的现象”可知,南方同姓之间甚至出现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的现象;根据材料“东晋以后‘北人重同姓,多通谱系,南人则有比邻而各自为族者’”可知,东晋以后,北方重同姓,多通谱系,南方则有比邻而各自为族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民族融合加强,民族关系的复杂程度,D项正确;材料与门阀制度无关,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史实,魏晋南北朝时期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学,只不过儒学受到佛道冲击而已,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4·浙江嘉兴·二模)下表为某一时期几位历史人物的部分信息表。该表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 )
姓名 曾任官职(部分) 史书相关记载
庾亮 征西将军、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荆江豫三州刺史,镇武昌。 “庾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成帝少为舅氏(庾亮、庾冰)所制,不亲庶政。”
庾冰 中书监、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兖三州诸军事。又迁车骑将军、都督江荆宁益梁交广七州诸军事,镇武昌。
桓温 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又领扬州牧,镇姑孰。 “政自桓氏,祭则寡人。”
桓玄 都督荆江司雍秦梁宁益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徐州刺史,镇姑孰。 “知势运所归,屡上祯祥,以为己瑞。”
A.“政出多门,权去公家” B.“天下藩镇,东南最宁”
C.“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D.“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表中人物介绍来看,这些人基本都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实力强大,从而成为中央的实际掌权者,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由此可以看出折射的时代特征是“政出多门,权去公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形成了藩镇,且东南地区实力最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关系的内容,不能得出“强干弱枝,内外相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统一是发展趋势,以及分裂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4·河南·一模)汉朝官员俸禄是钱币(东汉是半钱半谷),而东晋南朝,禄田和力役(国家将其控制的劳动力分配给官员个人役使)变成官员俸禄的大宗。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门阀政治衰落 B.官僚政治发展 C.国家机器萎靡 D.商品经济萎缩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到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魏晋时期,国家长期分裂,政治上,统治者长期和门阀士族合作,经济上,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大量自耕农破产转为佃农(宾客、部曲)依附于庄园,政府收入有限,贵族、豪强和大地主利益基本不受触动,政府无力通过税收来保证俸禄的发放,国家机器萎靡,C项正确;结合前述,此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官僚政治衰落,排除A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东晋南朝时期,通过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商品经济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4·浙江杭州·二模)史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据此( )
A.北魏拓跋氏出于黄帝有了确凿的证据 B.改鲜卑姓为汉姓消除了北方民族矛盾
C.拓跋改为元姓体现中华传统哲学思想 D.改革提升北魏国力推动北方重新统一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中“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措施体现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五行学说和元气论,认为土是万物之元,改为元姓,体现了对土的崇拜,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北魏拓跋氏出于黄帝的确凿证据,材料中只提到孝文帝的推测,排除A项;改鲜卑姓为汉姓无法消除北方民族矛盾,只能缓和矛盾,排除B项;北方统一在孝文帝改革之前的439年就已经实现了,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4·江苏南通·一模)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支援陈军。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南方(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稻麦轮作制度相当普及
C.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 D.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南朝时期,南方百姓吃“麦粥”、汤饼(即面条)等以麦子为原料制作的食品,政府的赋税征收麦子。结合所学,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南朝时则有稻、麦、粟(谷子)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在播植时间上和耕地的利用上,可以与水稻交错进行。这样,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的产量在总体上就会大大提高一步,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宋朝时期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 方已经相当普及,排除B项;材料反映南方农业发展,而非多种经营,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不同区域种植不同作物,不能得出区域化分工,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4·江西九江·二模)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把鲜卑穆、楼、于等八姓与汉族崔、李、王等著姓划为同等,并将士族划定为膏粱、华腴、甲姓、乙姓、丙姓、丁姓诸等级,规定士族不得担任低级官职。这些举措意在( )
A.缓和士族与庶族之间矛盾 B.推动各民族的交融
C.促进鲜卑贵族内部的团结 D.巩固王朝政治统治
【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北魏(中国)。根据材料“把鲜卑穆、楼、于等八姓与汉族崔、李、王等著姓划为同等,并将士族划定为膏粱、华腴、甲姓、乙姓、丙姓、丁姓诸等级,规定士族不得担任低级官职”和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汉姓,学习、建立门阀制度以便加快汉化,巩固封建统治,D项正确;材料提到建立门阀制度,这显然不利于缓和士族与庶族之间矛盾,排除A项;促进民族交融是客观影响,而非主观动机,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建立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不促进鲜卑贵族内部的团结,C项。故选D项。
12.(2024·江西赣州·一模)北魏皇帝“赐名”,是利用拓跋鲜卑传统进行统治的一种做法。孝文帝统治时期,扩大了赐名的范围,增加了赐名的人数,尤其是将境内汉族大族作为主要赐名对象,并使这些大族获得赐名的人数远远超过拓跋鲜卑贵族。孝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 )
A.强化祖源认同 B.推动民族交融 C.社会阶层流动 D.抑制鲜卑贵族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尤其是将境内汉族大族作为主要赐名对象,并使这些大族获得赐名的人数远远超过拓跋鲜卑贵族”及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将鲜卑族的传统应用于汉族,将境内汉族大族作为主要赐名对象,有利于改善汉族与鲜卑族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生将鲜卑族的做法应用到汉人,没有体现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排除A项;扩大的赐名范围,增加的赐名人数是在地主阶级内部进行,不能体现阶层流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被赐姓的人有什么样的权力,汉族大族赐名的人数增加并不意味牵制鲜卑贵族,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开“子贵母死”与“立子杀弟”之先河,明元帝时使二者固化为政治惯例。北魏献文帝时不再发生大规模的、程序化的杀戮,“立子杀弟”现象就此终结。据此可知,北魏时期( )
A.外戚干政现象已消失 B.国家治理日益完善
C.政治制度趋于封建化 D.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魏时期出现了“子贵母死”与“立子杀弟”的政治惯例,但到了献文帝时期,这种现象得到了终结,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程序化的杀戮,这说明前期的做法使得皇权稳定,君主专制加强,到献文帝时期已经无须大规模杀戮,D项正确;虽然“子贵母死”和“立子杀弟”的制度可能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但是并不能说明外戚干政现象已经完全消失,排除A项;国家治理旨在实现对国家事务的有效管理和协调,而材料中涉及到主要是皇家事务,排除B项;政治制度趋于封建化主要是通过孝文帝改革实现的,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4·云南昆明·二模)南北朝时所撰《宋书》《南齐书》涉及北朝史事称“魏虏”,《魏书》涉及南朝史事则称“岛夷”。唐初,朝廷修撰的“五代史”中,不论是北朝史事,还是南朝史事,多写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据此可知( )
A.政治局势影响修史格局 B.“五代史”存在不实记录
C.历史解释难以形成共识 D.史书修撰促进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至唐(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南齐书》涉及北朝史事称“魏虏”,《魏书》涉及南朝史事则称“岛夷”,是因为二者是对峙政权,这种史书上蔑称是受政治局势所影响的,到唐朝时期因不涉及政治分立,则采用比较客观的称呼,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五代史”是否真实的考据,排除B项;历史解释难以形成共识,观点错误,也不是材料所涉及称呼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民族交融促进史书修撰,因果倒置,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4·广西柳州·三模)魏文帝时,设置“散骑常侍”一职,以备皇帝顾问。并下诏“今便以参散骑之选,方使少在吾门下知指归,便大用之矣。天下之士,欲使皆先历散骑,然后出据州郡,是吾本意也。”又据史籍记载,“是时,散骑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选”。这些措施旨在( )
A.完善选官制度 B.强化君主权威
C.加强地方控制 D.提升军队实力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曹魏(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文帝设置“散骑常侍”以备皇帝顾问,并选拔高才英儒充其选,服务于皇帝,这有利于强化君主权威,B项正确;设置“散骑常侍”以备皇帝顾问,目的是强化君主权威,不是完善选官制度,排除A项;据材料“设置‘散骑常侍’一职,以备皇帝顾问”可知,加强的是君权,不是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C项;散骑常侍是文官,与军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4·安徽池州·二模)据《魏书》记载,398年北魏立国时,太祖拓跋珪令:“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此后对黄帝的祭祀行为越来越常见。最终在496年春,北魏朝廷以诏令的形式,法定黄帝为内迁北族的祖源。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B.为北魏迁都长安奠定基础
C.反映内迁造成民族隔阂消解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原因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北魏朝廷以诏令的形式,法定黄帝为内迁北族的祖源”可知,北魏采用中原汉族的礼仪制度并认定自己为黄帝之后,这有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较强,A项正确;北魏初期的都城在平城(大同),北魏孝文帝时期迁都洛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北魏采用中原汉族的礼仪制度并认定自己为黄帝之后,无法得出民族隔阂消解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北魏的统治区域并未扩大到江南地区,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4·湖南长沙·一模)东汉末年曹操开始以户为单位征收实物税,名为户调。西晋时期颁布法律规定,以官品之高低荫庇亲属和佃客,一、二品的官可以荫庇佃客五十户,受荫庇的佃户可以免役调。这一现象
A.体现了仁政民本的思想 B.反映了宗法血缘的关系
C.增强了世家大族的实力 D.削弱了人身关系的依附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官员荫庇的佃客不用向国家缴纳赋税,但需要向所荫庇的官员提供更多的田租,西晋的这一规定显然增强了世家大族的经济实力,C项正确;免役调的只是官员大户的荫庇客,并不是针对所有百姓,因此体现不出仁政民本,排除A项;受荫庇的也未必是亲属关系,排除B项;受荫庇的佃客,实际上就是官员大户们的依附民,所以依附关系不是削弱而是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18.(2024·山东淄博·一模)北魏皇帝赐名是鲜卑族的重要习俗。孝文帝时期开始向北方汉族大族赐名,所赐之名都取自汉族的重要经书和史书。这一做法旨在( )
A.实行因俗而治 B.延揽汉族文士 C.承续华夏传统 D.促进政权认同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通过对汉族大族赐名的做法主要目的为了加强汉族大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D项正确;赐名是鲜卑族的习俗,对汉族大族的赐名不属于因俗而治的特点,排除A项;孝文帝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北方汉族大族对鲜卑政权的认同,而BC项是次要目的,排除BC项。故选D项。
19.(2024·福建漳州·一模)北魏孝文帝极力提倡汉化,认为可以“增长见识”;金世宗却坚决反对汉化“若依国家旧风,四境可以无虞,此长久之计也”。两者在汉化问题上态度迥异,但这两朝都较快退出了中原统治。材料旨在说明少数民族政权( )
A.实施汉化意义不大 B.在汉化问题上态度迥异
C.辩证施行汉化的重要性 D.需要全面汉化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魏、金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作为一名非常开明的统治者,看到了汉文化的价值,并试图将其引入到北魏王朝的治理中,因此他被称为“汉化派”。然而,金世宗并不认同这一点,他坚持原有的风俗和习惯,反对“汉化”。尽管两者在这个问题上持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但他们的王朝都很快从中原统治中退出了。由此可见,汉化并非一味地推广或反对,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定,这就是辩证施行汉化的重要性,C项正确;少数民族政权采取的汉化措施有助于民族交融,“意义不大”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汉化问题上态度迥异”属于题干反映的表象,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需要全面汉化”的表述与史实及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0.(2024·广西南宁·一模)东晋有侨州郡县制度,如在京口境内设南徐州和南兖州、广陵界内设南青州和南豫州、襄阳境内设秦州和雍州。侨人不列入当地户籍册,以别土著。此举旨在( )
A.开发江南经济 B.安置北方流民
C.打击南方门阀 D.加速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据材料“侨人不列入当地户籍册,以别土著”及所学可知,东晋初期政府实行“黄籍”和“白籍”制度,“白籍”是给以南渡士民的优待特权,不受当地政府管辖,有助于吸引中原人口南迁,推动了南方土地被开垦,A项正确;是为拉拢南渡士民,而非流民,排除B项;东晋统治者也利用和重视南方门阀,排除C项;侨州郡县制度实行人口分治,不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押题-押广东卷第3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交融(广东专用)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制度演进 2022·广东卷3 2023·广东卷3 预测2024年高考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 1、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大交融”的阶段特征。重点关注孝文帝改革。 2、关注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知识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中孕育统一,为隋唐大一统奠基的影响。 3、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区域开发的背景、史实与影响。 4、掌握豪强地主、世家大族、门阀士族的概念与联系。
民族交融 暂无
区域开发 暂无
思想文化发展 暂无
1.(2023·广东·高考真题)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1.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局动荡,大多时期都处于分裂状态,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整体上来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仍处于发展期。
政治:
①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民族政权并立纷争,国家处于分裂的状态。
②北方黄河流域人口大举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③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封建化改革。
④门阀政治成为两晋政治上的典型特征。
⑤律令儒家化:尊卑亲属成为量刑原则,维护纲常。
经济:
①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②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思想文化:
①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对儒学造成冲击,但儒学依旧处于正统地位,且吸收佛教和道教
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盛行也引发了反佛思想的出现。
②书法艺术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
③科技在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民族关系: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地主豪强、世家大族、门阀士族
①地主豪强:形成于西汉,鼎盛与东汉,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的极少数富豪地主阶层,在政治、经济上拥有特权,是门阀制度的萌芽。
②世家大族:世代为官的官僚士大夫家族。他们是东汉豪族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在乡间有武装力量,在朝中也有政治力量。和普通豪强比,他们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家族化、知识化和高官化,世代通经,世居高官。是东汉后期豪强的上层群体,魏晋南北朝盛行。
③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是世家大族的发展,被国家通过法律方式在制度上明确规定,合法世袭。东晋鼎盛,南朝衰落,政治上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经济上是占田荫客制的规定。
1.(2024·湖南娄底·三模)如图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情况柱状图。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的变化推动了( )
A.政权政治中心的转移 B.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C.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D.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
2.(2024·吉林·一模)1972年,考古学家在甘肃嘉峪关市东北戈壁滩境内的古墓中相继发现了600多幅精美
的魏晋壁画。下图《耙地图》位于古墓前室西壁。画面中一男子披发,蹲于耙上,双手牵着缰绳,驾一牛在耙地,周围绘有三棵粗壮的树。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中外交融不断加强 B.河西地区农耕化的发展
C.少数民族全面汉化 D.牛耕技术在各地的普及
3.(2024·江西抚州·二模)小麦本是北方的旱地作物。东晋南朝,小麦在南方的种植有所增多,但是分布非常有限。两宋之际,一方面,由于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迁,人们对于麦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麦价飞涨;另一方面,南宋政府大力推广小麦种植,并且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因此,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据此可知,影响南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政府政策的推动
C.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D.政治局势的变动
4.(2024·湖南·二模)西晋初年,晋武帝惩曹魏孤立之弊,大封同姓王,多达27人。这些王多担任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掌握军政大权。这一做法( )
A.壮大了门阀士族的力量 B.实现了巩固统一的目的
C.改变了刺史的原有职能 D.埋下了宗室动乱的隐患
5.(2024·云南·二模)《宋书·州郡志》所载刘宋大明八年(464年)临海郡已分为临海、永嘉二郡,又增置了二县,可是当时登记在册的户口数却只有西晋时的570。对于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B.长期战乱导致人口锐减
C.人地矛盾推动人口迁移 D.沉重赋役促使人民流亡
6.(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宋书》载:“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与此同时,南方同姓之间甚至出现了“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的现象。《日知录》也提到,东晋以后“北人重同姓,多通谱系,南人则有比邻而各自为族者”。南北方这一差异主要是基于( )
A.门阀制度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
C.主流思想的异变 D.民族关系的复杂程度
7.(2024·浙江嘉兴·二模)下表为某一时期几位历史人物的部分信息表。该表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 )
姓名 曾任官职(部分) 史书相关记载
庾亮 征西将军、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荆江豫三州刺史,镇武昌。 “庾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成帝少为舅氏(庾亮、庾冰)所制,不亲庶政。”
庾冰 中书监、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兖三州诸军事。又迁车骑将军、都督江荆宁益梁交广七州诸军事,镇武昌。
桓温 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又领扬州牧,镇姑孰。 “政自桓氏,祭则寡人。”
桓玄 都督荆江司雍秦梁宁益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徐州刺史,镇姑孰。 “知势运所归,屡上祯祥,以为己瑞。”
A.“政出多门,权去公家” B.“天下藩镇,东南最宁”
C.“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D.“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8.(2024·河南·一模)汉朝官员俸禄是钱币(东汉是半钱半谷),而东晋南朝,禄田和力役(国家将其控制的劳动力分配给官员个人役使)变成官员俸禄的大宗。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门阀政治衰落 B.官僚政治发展 C.国家机器萎靡 D.商品经济萎缩
9.(2024·浙江杭州·二模)史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据此( )
A.北魏拓跋氏出于黄帝有了确凿的证据 B.改鲜卑姓为汉姓消除了北方民族矛盾
C.拓跋改为元姓体现中华传统哲学思想 D.改革提升北魏国力推动北方重新统一
10.(2024·江苏南通·一模)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支援陈军。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南方(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稻麦轮作制度相当普及
C.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 D.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
11.(2024·江西九江·二模)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把鲜卑穆、楼、于等八姓与汉族崔、李、王等著姓划为同等,并将士族划定为膏粱、华腴、甲姓、乙姓、丙姓、丁姓诸等级,规定士族不得担任低级官职。这些举
措意在( )
A.缓和士族与庶族之间矛盾 B.推动各民族的交融
C.促进鲜卑贵族内部的团结 D.巩固王朝政治统治
12.(2024·江西赣州·一模)北魏皇帝“赐名”,是利用拓跋鲜卑传统进行统治的一种做法。孝文帝统治时期,扩大了赐名的范围,增加了赐名的人数,尤其是将境内汉族大族作为主要赐名对象,并使这些大族获得赐名的人数远远超过拓跋鲜卑贵族。孝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 )
A.强化祖源认同 B.推动民族交融 C.社会阶层流动 D.抑制鲜卑贵族
13.(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开“子贵母死”与“立子杀弟”之先河,明元帝时使二者固化为政治惯例。北魏献文帝时不再发生大规模的、程序化的杀戮,“立子杀弟”现象就此终结。据此可知,北魏时期( )
A.外戚干政现象已消失 B.国家治理日益完善
C.政治制度趋于封建化 D.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14.(2024·云南昆明·二模)南北朝时所撰《宋书》《南齐书》涉及北朝史事称“魏虏”,《魏书》涉及南朝史事则称“岛夷”。唐初,朝廷修撰的“五代史”中,不论是北朝史事,还是南朝史事,多写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据此可知( )
A.政治局势影响修史格局 B.“五代史”存在不实记录
C.历史解释难以形成共识 D.史书修撰促进民族交融
15.(2024·广西柳州·三模)魏文帝时,设置“散骑常侍”一职,以备皇帝顾问。并下诏“今便以参散骑之选,方使少在吾门下知指归,便大用之矣。天下之士,欲使皆先历散骑,然后出据州郡,是吾本意也。”又据史籍记载,“是时,散骑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选”。这些措施旨在( )
A.完善选官制度 B.强化君主权威
C.加强地方控制 D.提升军队实力
16.(2024·安徽池州·二模)据《魏书》记载,398年北魏立国时,太祖拓跋珪令:“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此后对黄帝的祭祀行为越来越常见。最终在496年春,北魏朝廷以诏令的形式,法定黄帝为内迁北族的祖源。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B.为北魏迁都长安奠定基础
C.反映内迁造成民族隔阂消解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17.(2024·湖南长沙·一模)东汉末年曹操开始以户为单位征收实物税,名为户调。西晋时期颁布法律规定,以官品之高低荫庇亲属和佃客,一、二品的官可以荫庇佃客五十户,受荫庇的佃户可以免役调。这一现象
A.体现了仁政民本的思想 B.反映了宗法血缘的关系
C.增强了世家大族的实力 D.削弱了人身关系的依附
18.(2024·山东淄博·一模)北魏皇帝赐名是鲜卑族的重要习俗。孝文帝时期开始向北方汉族大族赐名,所赐之名都取自汉族的重要经书和史书。这一做法旨在( )
A.实行因俗而治 B.延揽汉族文士 C.承续华夏传统 D.促进政权认同
19.(2024·福建漳州·一模)北魏孝文帝极力提倡汉化,认为可以“增长见识”;金世宗却坚决反对汉化“若依国家旧风,四境可以无虞,此长久之计也”。两者在汉化问题上态度迥异,但这两朝都较快退出了中原统治。材料旨在说明少数民族政权( )
A.实施汉化意义不大 B.在汉化问题上态度迥异
C.辩证施行汉化的重要性 D.需要全面汉化
20.(2024·广西南宁·一模)东晋有侨州郡县制度,如在京口境内设南徐州和南兖州、广陵界内设南青州和南豫州、襄阳境内设秦州和雍州。侨人不列入当地户籍册,以别土著。此举旨在( )
A.开发江南经济 B.安置北方流民
C.打击南方门阀 D.加速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