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综合检测卷(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综合检测卷(一)(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1 13:46:27

文档简介

全书综合模块检测卷(一)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构想都具存创新的性质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解析】“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思想上已经更加注意人事,故D项正确。
【答案】D
2.源自西亚的外族服饰圆领袍,东晋时由中国西北地区迅速传入北方,并在隋唐时期由朝廷直接纳为礼服。这反映出(  )
A.当时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B.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C.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 D.政府意在推动民族间的融合
【解析】根据材料“源自西亚的外族服饰圆领袍……在隋唐时期由朝廷直接纳为礼服”可知,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国文化对西亚文化的接纳,与“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不符,故排除A项;“十分频繁”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是否为“政府”推动,故排除D项。
【答案】B
3.在地中海世界漫长的中世纪期间,拜占庭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对古典希腊、罗马文明进行保护,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披上了基督教的外衣,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生活方式中。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A.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 B.源于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C.为地中海区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D.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解析】从题干表述来看,拜占庭文化继承了故希腊罗马文化,由吸纳了基督教文化,还融入到生活方式中,这表明拜占庭文化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故A项说法正确。
【答案】A
4.随着庄园的普遍建立,庄园主为了扩大领地,经常要去强占别人的土地;被别人强占土地的领主要保护自己的利益,都要诉诸武力,武士应时而生。由此可见,武士的性质是
A.私人武装 B.政府武装 C.治安力量 D.散兵游勇
【解析】从题干信息来看,武士是随着私人庄园的出现庄园主为保护私人利益二建立的武装力量,这属于私人武装力量,故A项说法正确。
【答案】A
5.“澳大利亚黑人,他们是既无力抵抗白人的侵扰,又不能整合进白人社会的野蛮人。在他们尚未反抗之前就已经开始消亡,或者逃亡荒漠之中,在沙漠之中他们的数量逐渐萎缩。”据此判断
A.土著黑人对历史进程影响很大 B.殖民侵略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C.澳大利亚土著人口会大量锐减 D.掠夺资源是殖民者的主要目的
【解析】从题干表述来看,在外来殖民侵略和屠杀面前,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只有一个去向,那就是死亡。这种情况下一定会使土著居民的数量锐减,故C项判断是正确的。
【答案】C
6.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解析】“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项不够全面,选择C项正确;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C
7.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材料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 B.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C.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 D.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解析】“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范围从地中海沿岸到亚洲,由2100到7000吨,可见范围和规模都有扩大,故选C项。
【答案】C
8.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  )
A.加强了文化交流 B.推动了民族迁徙
C.促进了思想解放 D.引发了宗教改革
【解析】据材料“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可知蒙古西征客观上打击了教会势力的经济基础,削弱了教会的思想控制,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对教皇思想统治的影响,而不是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对欧洲思想变革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排除B项;蒙古西征发生于13、14世纪,而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主要是由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所导致的,排除D项。
【答案】C
9.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朝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下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它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
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
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
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
【解析】双峰驼并非产自中原地区,主要产于中亚地区,说明在秦朝时期中原和中亚地区有文化交流,这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B正确;“最重要”夸大了这一文物的研究价值,排除A;金骆驼不能证明这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最早交往”,排除C;金骆驼的出土不能证明“多条中西交通道路”存在,排除D。
【答案】B
10.宋代每一类瓷器有多种样式,单就梅瓶,不同瓷窑利用粗细、横直、长短不同的外部轮廓线,于细微处反复磋磨,以探寻梅瓶一器的最典范之造型。正是依托这种正心诚意的大胆创新与孜孜不倦的实验,宋代瓷器具备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典范美。由此可见,宋代瓷器的制作(  )
A.深受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
B.颠覆了传统制瓷技术
C.体现了技术传承的封闭性
D.源于“瓷路”的兴盛
【解析】由题干中的“正心诚意的大胆创新与孜孜不倦的实验”“典范美”可知,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体现了理学崇尚义理的特点,故选A。题干体现的依然是传统制瓷技术,并不是颠覆,排除B;题干体现的是制瓷技术的精雕细琢和大胆创新,不是体现其传承是否具有封闭性,排除C;瓷器的制作受理学义理观念影响与“瓷路”的兴盛无关,排除D。
【答案】A
11.据记载,在18世纪英国的米德尔塞克斯和萨里郡,如果在用餐时间一脚踏进穷人家的村屋,就会发现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饮料,而且总是在晚餐时大量饮用。这表明茶叶的传播(  )
A.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
B.淡化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别
C.存在着地域间分布的不平衡
D.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
【解析】据材料“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饮料,而且总是在晚餐时大量饮用”,可知茶叶的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故选A。茶叶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的面貌,排除B;仅依据米德尔塞克斯和萨里郡,无法得知茶叶分布地域不平衡,排除C;茶叶只是中国茶文化的载体,英国饮用茶叶不代表英国接受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排除D。
【答案】A
12.希腊在希波战争中的胜利,使希腊文明得以留存;亚历山大的扩张,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与融合;拿破仑以战争手段涤荡了德意志诸邦和意大利诸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的认识是(  )
A.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也承担了创造的角色
B.个人军事才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因素
C.和平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
D.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就是毁灭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战争除了造成巨大的破坏之外,对于文明的留存、东西方交流与融合以及推进新的社会制度也能起到较大的作用来看,说明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创造的角色,故选A。材料强调战争带来破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积极影响,并非只有毁灭,排除D;材料只指出战争在不同文明融合中的作用,并未举例说明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交流,排除C;材料只指出战争对于文明高度融合的作用,并未涉及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排除B。
【答案】A
13.有学者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歪曲,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在作祟,资产阶级国家自然成为统治阶级调整社会秩序的工具,他们组成“富人俱乐部”,对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本能的厌恶,以白人“尊贵”的血缘纽带维系着“贵族”们的传统。该学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  )
A.具有鲜明的局限性
B.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承认了黑人奴隶制
D.忽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解析】据材料“对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本能的厌恶”“白人‘尊贵’的血缘纽带”可知,美国宪法存在种族不平等的规定,具有鲜明的局限性,故选A。三权分立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而材料强调的是“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歪曲”,B不符合题意,排除;C只是对材料信息的部分体现,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据材料“白人‘尊贵’的血缘纽带维系着‘贵族’们的传统”可知,美国宪法维护了白人的利益,因此D表述错误,排除。
【答案】A
14.下表是某时期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和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的情况。这种情况(  )
购书类型 数量 占比
购买的 西方教科书 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 153部 27%
社会科学和人文类 421部 73%
译学馆所藏 教学用书 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 253部 45%
社会科学和人文类 300部 55%
A.有利于中体西用思想进一步发展
B.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的深入
C.延续以往重视传统文化的做法
D.反映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
【解析】据表格可知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中人文社科类明显多于自然科学类,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原来的器物层面逐渐转变为制度层面,故选B。人文社科类的教科书多不利于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排除A;材料说的是西方的教科书,并不是传统文化,排除C;材料只是京师大学堂的用书情况,并不能代表广大民众,排除D。
【答案】B
15.埃及金字塔是集宗教与世俗权力于一身的埃及法老的巨型陵墓,1979年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众多卓越的艺术家在此留下了大量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两项文化遗产共同的历史价值在于(  )
A.代表了非洲欧洲文明的最高成就 B.形成了包罗万象的近代艺术之城
C.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D.彰显出不同地区建筑艺术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埃及的金字塔和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分别展示了古埃及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建筑艺术成就,因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两项文化遗产共同的历史价值在于彰显出不同地区建筑艺术的发展,故选D项;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建筑艺术成就而非非洲文明成就,且材料也没有比较埃及与非洲其他地区的成就,故“代表了非洲欧洲文明的最高成就”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两个不同地区建筑艺术的发展,没有明确这些建筑艺术的融合且金字塔不是近代艺术,故“形成了包罗万象的近代艺术之城”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埃及金字塔和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属于物质文化遗产,而非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二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裁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8分)
【答案】(1)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
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公元前3 000年左右 在古代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在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在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公元前5世纪以后 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腊文化;此后,古罗马在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5世纪以后 在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16世纪之前 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16世纪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7世纪以后 英国开始侵略印度,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兴办学校,强行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19世纪上半期 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 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首先需要根据材料进行明确划分,做出解释的过程需要依据划分进行相应的阐述。如从全球化视角可以将世界文化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6世纪以前的多元化发展阶段;16—19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化扩张阶段;20世纪50-8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创新阶段,然后进行分别解释即可。
答案:阶段一:16世纪之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
解释: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交通工具相对落后。
阶段二:16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化的扩张。
解释:新航路的开辟之后,西方开始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形成。
阶段三: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创新。
解释:二战后,欧洲殖民国家遭受重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二战进一步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弊端;大量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推进。(1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910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双翼飞机并试飞成功。1918年2月,北洋政府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正规飞机制造厂——海军飞机工程处,并任命巴玉藻(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曾在美国通用公司担任总工程师)为主任,任命王助(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曾在美国太平洋飞机公司担任总工程师)等人为副主任。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就此肇始。尽管发动机均从国外进口,但其整体性能并不低于欧美。1935年,国民政府与意大利合办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计划制造S81B式双发重型轰炸机,这是中国首次制造大型轰炸机。抗战全面爆发后,南昌飞机制造厂迁往重庆并改名为第二飞机制造厂,开始利用苏联援助的材料自行设计研制下单翼战斗机33架;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迁往云南,前后总共制造、修理和装配飞机450余架,其工厂设备之新、人数之多,飞机产量之大,均居战时中国航空工厂之最,是当时中国战略后方最大的飞机制造厂。
——摘编自王建明《留学生在近代中国军事
航空建设上的地位与作用》等
材料二 1909年日本设立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研究会制定了从航空学术、技术入手逐步过渡到航空机制造、操作领域的研究方针。1910年,研究会派遣两名学员赴欧洲学习航空技术并采购飞机。1913年两名学员学成归国后即刻对采购飞机进行了改造。1914年9月,陆军在东京炮兵工厂成功自主模仿制造了70马力的飞机专用发动机。同年12月,搭载国产发动机的机体正式登场。另外日本也开始系统化培养飞机操作员和侦查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日军进攻驻守青岛德军的作战中,新组建的临时航空队对德军实施了以空中侦查为主、兼顾空中战斗以及轰炸的作战任务,使日军获取了初步的航空作战经验。1915年10月,日军正式组建航空大队,标志着日本航空军事力量正式诞生。
——摘编自姚春海《从气球到飞机的蜕变:
近代日本军事航空力量诞生的历史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航空业发展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7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日两国航空业发展的异同。(8分)
【解析】第(1)题中国近代航空业起步受到留学生的影响,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航空业的发展处处受到外国的限制,中国留学生不断的攻坚克难,在航空技术的研发中投入自己的全部心血,使得中国的航空技术不断提升,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体现出留学生们精益求精的精神;根据材料“抗战全面爆发后……是当时中国战略后方最大的飞机制造厂”可知,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的航空人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将航空事业转移到大后方并进行重建,在非常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制造出大量的飞机,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这一过程中也体现出中国航空人艰苦奋斗的精神。第(2)题不同点,根据材料可知日本于1909年开始涉足航空事业的发展,但是中国在1918年才正式开办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因此中国的航空业起步较日本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举步维艰,但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发展,工业发展迅速,由此可知中国的航空业发展速度较日本更慢;结合材料可知中国近代航空业发展主要依靠留学生,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确实没有系统发展航空业的条件和能力,但是日本在20世纪初期就建立了完备的航空业发展系统,具有极强的组织性;从发展航空业的目的来看,中国是在被侵略的背景下催生的航空事业,而日本则刚好相反,航空业发展的动力是对外侵略的武力需要。相同点,航空业属于工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中国和日本早期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因此中日航空业发展都是从向西方学习再到自主研发;航空业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之一在发展过程中都始终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且最后都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
【答案】(1)精神品质:清末民初,留学生归国投身中国的航空事业,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展现了留学生们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航空技术研发中不断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航空人员转移到后方,重建航空工业,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制造了大批量各类飞机,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抗争精神。
(2)异:中国发展缓慢,日本发展迅速;中国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日本的研究系统全面、组织性强;中国以抵御侵略为目的,日本以侵略扩张为目的。
同:都经历了从学习欧美到自主研发的过程;都得到本国政府的支持;都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梵蒂冈面积为0.44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界以梵蒂冈古城墙为标志。人口0.1万,其中常驻人口仅540人。
材料二 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过程中,新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同天主教会的反动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人文主义者和教会都要求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塑造这座大教堂,这场争夺的过程生动地反映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曲折,反映了全欧洲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许多特点。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材料三 圣彼得大教堂是其他教堂之母,所以它必须有柱廊,表示它像母亲一样伸出双臂,接受天主教徒,坚定他们的信仰;把异教徒重新聚集到教堂中来,并用真正的信仰去启迪无信仰的人。
——贝尔尼尼
(1)你能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简要介绍其中两处景点吗?(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圣彼得大教堂有何建筑风格,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柱廊的宗教寓意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答案】(1)西斯廷小教堂。文艺复兴盛期绘画艺术的宝库,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很多作品陈列在这里。圣彼得大教堂。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大圆顶建筑多方面成就超过了罗马万神殿。
(2)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古典主义形式,主要特征是罗马式的圆顶和希腊式的柱式相结合,但又有所创新,如穹顶的发挥。
设计意图:说明圣彼得大教堂对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继承与创新关系;通过建筑风格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同时感受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对建筑艺术的深刻影响。
(3)17世纪以来意大利文艺复兴逐渐衰落。全书综合模块检测卷(一)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构想都具存创新的性质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2.源自西亚的外族服饰圆领袍,东晋时由中国西北地区迅速传入北方,并在隋唐时期由朝廷直接纳为礼服。这反映出(  )
A.当时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B.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C.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 D.政府意在推动民族间的融合
3.在地中海世界漫长的中世纪期间,拜占庭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对古典希腊、罗马文明进行保护,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披上了基督教的外衣,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生活方式中。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A.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 B.源于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C.为地中海区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D.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4.随着庄园的普遍建立,庄园主为了扩大领地,经常要去强占别人的土地;被别人强占土地的领主要保护自己的利益,都要诉诸武力,武士应时而生。由此可见,武士的性质是
A.私人武装 B.政府武装 C.治安力量 D.散兵游勇
5.“澳大利亚黑人,他们是既无力抵抗白人的侵扰,又不能整合进白人社会的野蛮人。在他们尚未反抗之前就已经开始消亡,或者逃亡荒漠之中,在沙漠之中他们的数量逐渐萎缩。”据此判断
A.土著黑人对历史进程影响很大 B.殖民侵略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C.澳大利亚土著人口会大量锐减 D.掠夺资源是殖民者的主要目的
6.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7.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材料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 B.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C.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 D.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8.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  )
A.加强了文化交流 B.推动了民族迁徙
C.促进了思想解放 D.引发了宗教改革
9.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朝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下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它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
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
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
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
10.宋代每一类瓷器有多种样式,单就梅瓶,不同瓷窑利用粗细、横直、长短不同的外部轮廓线,于细微处反复磋磨,以探寻梅瓶一器的最典范之造型。正是依托这种正心诚意的大胆创新与孜孜不倦的实验,宋代瓷器具备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典范美。由此可见,宋代瓷器的制作(  )
A.深受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
B.颠覆了传统制瓷技术
C.体现了技术传承的封闭性
D.源于“瓷路”的兴盛
11.据记载,在18世纪英国的米德尔塞克斯和萨里郡,如果在用餐时间一脚踏进穷人家的村屋,就会发现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饮料,而且总是在晚餐时大量饮用。这表明茶叶的传播(  )
A.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
B.淡化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别
C.存在着地域间分布的不平衡
D.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
12.希腊在希波战争中的胜利,使希腊文明得以留存;亚历山大的扩张,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与融合;拿破仑以战争手段涤荡了德意志诸邦和意大利诸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的认识是(  )
A.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也承担了创造的角色
B.个人军事才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因素
C.和平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
D.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就是毁灭
13.有学者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歪曲,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在作祟,资产阶级国家自然成为统治阶级调整社会秩序的工具,他们组成“富人俱乐部”,对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本能的厌恶,以白人“尊贵”的血缘纽带维系着“贵族”们的传统。该学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  )
A.具有鲜明的局限性
B.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承认了黑人奴隶制
D.忽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14.下表是某时期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和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的情况。这种情况(  )
购书类型 数量 占比
购买的 西方教科书 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 153部 27%
社会科学和人文类 421部 73%
译学馆所藏 教学用书 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 253部 45%
社会科学和人文类 300部 55%
A.有利于中体西用思想进一步发展
B.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的深入
C.延续以往重视传统文化的做法
D.反映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
15.埃及金字塔是集宗教与世俗权力于一身的埃及法老的巨型陵墓,1979年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众多卓越的艺术家在此留下了大量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两项文化遗产共同的历史价值在于(  )
A.代表了非洲欧洲文明的最高成就 B.形成了包罗万象的近代艺术之城
C.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D.彰显出不同地区建筑艺术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二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裁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8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公元前3 000年左右 在古代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在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在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公元前5世纪以后 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腊文化;此后,古罗马在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5世纪以后 在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16世纪之前 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16世纪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7世纪以后 英国开始侵略印度,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兴办学校,强行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19世纪上半期 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 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910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双翼飞机并试飞成功。1918年2月,北洋政府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正规飞机制造厂——海军飞机工程处,并任命巴玉藻(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曾在美国通用公司担任总工程师)为主任,任命王助(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曾在美国太平洋飞机公司担任总工程师)等人为副主任。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就此肇始。尽管发动机均从国外进口,但其整体性能并不低于欧美。1935年,国民政府与意大利合办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计划制造S81B式双发重型轰炸机,这是中国首次制造大型轰炸机。抗战全面爆发后,南昌飞机制造厂迁往重庆并改名为第二飞机制造厂,开始利用苏联援助的材料自行设计研制下单翼战斗机33架;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迁往云南,前后总共制造、修理和装配飞机450余架,其工厂设备之新、人数之多,飞机产量之大,均居战时中国航空工厂之最,是当时中国战略后方最大的飞机制造厂。
——摘编自王建明《留学生在近代中国军事
航空建设上的地位与作用》等
材料二 1909年日本设立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研究会制定了从航空学术、技术入手逐步过渡到航空机制造、操作领域的研究方针。1910年,研究会派遣两名学员赴欧洲学习航空技术并采购飞机。1913年两名学员学成归国后即刻对采购飞机进行了改造。1914年9月,陆军在东京炮兵工厂成功自主模仿制造了70马力的飞机专用发动机。同年12月,搭载国产发动机的机体正式登场。另外日本也开始系统化培养飞机操作员和侦查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日军进攻驻守青岛德军的作战中,新组建的临时航空队对德军实施了以空中侦查为主、兼顾空中战斗以及轰炸的作战任务,使日军获取了初步的航空作战经验。1915年10月,日军正式组建航空大队,标志着日本航空军事力量正式诞生。
——摘编自姚春海《从气球到飞机的蜕变:
近代日本军事航空力量诞生的历史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航空业发展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7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日两国航空业发展的异同。(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梵蒂冈面积为0.44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界以梵蒂冈古城墙为标志。人口0.1万,其中常驻人口仅540人。
材料二 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过程中,新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同天主教会的反动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人文主义者和教会都要求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塑造这座大教堂,这场争夺的过程生动地反映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曲折,反映了全欧洲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许多特点。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材料三 圣彼得大教堂是其他教堂之母,所以它必须有柱廊,表示它像母亲一样伸出双臂,接受天主教徒,坚定他们的信仰;把异教徒重新聚集到教堂中来,并用真正的信仰去启迪无信仰的人。
——贝尔尼尼
(1)你能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简要介绍其中两处景点吗?(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圣彼得大教堂有何建筑风格,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柱廊的宗教寓意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