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综合模块检测卷(二)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上新”,再次惊艳世人。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河南殷墟遗址和湖南炭河里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结合下列出土在同一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 )
A.中原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
B.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性特征
C.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
D.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
【解析】河南属于黄河流域,而四川和湖南属于长江流域,这些遗址出土的文物有相似之处,说明当时南北方之间存在一些文化方面的交流,故选D。丝绸之路出现于西汉,而上述遗址是在先秦时期,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出土文物具有相似之处,而不是强调多元性,排除B;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各地交流并不频繁,排除C。
【答案】D
2.洋务运动之后到十月革命之前,不少人在中国译介马列著作、观点。以维新派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和1905年前后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都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辛亥革命后,无政府主义者也译介了不少马恩文本。但是,有学者认为它们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这一认识的原因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并未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有限
C.涉及阶层过于庞杂不具有主导性
D.译著方式不利于马恩思想传播
【解析】据材料“洋务运动之后到十月革命之前,不少人在中国译介马列著作、观点……有学者认为它们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介绍只是介绍著作本身,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中国革命结合起来,故选A。据所学1917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涉及阶层的问题,排除C;据所学十月革命后马恩思想的传播也主要通过译著的方式,排除D。
【答案】A
3.吴于廑、齐世荣在《世界史》里说:“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不分宗教领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 )
A.融合与吸收 B.交流与改造 C.模仿与超越 D.传承与复兴
【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并使得这些文化熠熠生辉,将其发扬光大,说明阿拉伯文化融合与吸收了其他文明,故选A项;材料强调阿拉伯统治者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并不能说明对外来文化的改造,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进行对比,无法说明超越,排除C项;阿拉伯文化与其他文化并不存在传承与复兴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A
4.公元前8世纪,《荷马史诗》的神话体系中,绝对服从与接受“命运”是人唯一的选择。而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古希腊悲剧,大都以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和命运之间的激烈冲突为主线,从神到英雄再到凡人都不再一味地服从,而开始寻求反抗。这一变化反映出古代希腊(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C.公民忽视道德建设 D.人文精神得到发展
【解析】据材料可知,古代希腊人从对“命运”的绝对服从与接受转变为反抗,表明古代希腊个人自主意识提升,反映出人文精神得到发展,故答案为D;古代希腊人宗教信仰意识仍然强烈,排除A;公元前6世纪前后是雅典民主政治奠基与确立时期,排除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D
5.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24条规定:“杀人者处死刑;过失致人于死的,应以公羊一只祭神,以代本人。”这表明罗马法处理案件时( )
A.照搬氏族社会的习惯法
B.重视调整公民关系
C.注重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提倡强化神权政治
【解析】据材料“杀人者处死刑;过失致人于死的,应以公羊一只祭神,以代本人”可知,罗马法注意甄别案件的性质,对主观动机和过失错误分别对待,即重视调整公民关系,故选B。氏族社会的习惯法对案件性质不会区分,“照搬”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出对奴隶主利益的维护,排除C;神权政治指剥削阶级借助宗教信仰来巩固其专制制度,神化国王,用王权神授的思想和各种崇拜仪典来麻痹人民,实行神权的君主专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
【答案】B
6.英国殖民者于1803年开始向澳大利亚附近的塔斯马尼亚岛移民,当时岛上有4 000-5 000名原住民。1830年岛上的原住民只剩下不到300人。1867年最后一名原住民去世。这一现象在美洲和澳洲等殖民地普遍存在。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原住民医疗水平落后
B.源于欧洲人的野蛮殖民扩张
C.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
D.严重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解析】殖民地普遍存在当地原住民数量在殖民者到来之后大量减少的现象,这是殖民者对当地原住民进行疯狂屠杀的结果,故选B。原住民人数在殖民者到来之前是很多的,殖民者到来前后原住民的医疗水平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但是殖民者到来之后原住民人数却大量减少,所以不是原住民医疗水平低的问题,排除A;原住民都几乎要没有了,就谈不上殖民者带来的文明和当地文明的交流融合了,排除C;英国殖民者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在早期殖民扩张的时候,而不是在19世纪初,排除D。
【答案】B
7.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 )
A.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B.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C.历史事实无法恢复
D.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解析】一战华工参战,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说明协约国和北洋政府由于立场不同,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的解释也不同,故A正确;文字记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排除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历史记忆的修复问题,强调的是立场不同历史解释也不同,排除D。
【答案】A
8.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跨国公司把一种全新产品打入一个国家时,它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这个国家中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这需要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使他们接受这种产品,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这表明( )
A.跨国公司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B.经济全球化促进文化交流
C.国际贸易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D.经济全球化要求文化创新
【解析】据材料“当跨国公司把一种全新产品打入一个国家时……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可知,跨国公司为推动产品在各地打开市场,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得到认可或交融的过程,即说明了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交流,故选B。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强调跨国公司促进文化交流,没有体现国际贸易经营规模的情况,排除C;“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属于文化交流,而不是创新,排除D。
【答案】B
9.日耳曼民族的生活方式以游牧、耕田、畜牧为主,还不能适应罗马帝国的城市文明和工商业的生产方式,因此导致了西方文明再度农村化。这说明
A.日耳曼民族迁徙会造成罗马地区的倒退
B.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还处于奴隶制时期
C.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文明达到一定高度
D.罗马帝国的城市文明抵挡不住游牧民族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主要是说日耳曼民族迁徙到罗马帝国时还是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而当时的罗马帝国已经处于城市文明阶段,经济上属于工商业经济。这说明日耳曼民族迁徙到罗马会造成罗马地区的倒退。
【答案】A
10.针对印第安人利用土地的不同方式,詹姆斯·门罗总统曾断言:“狩猎或野蛮状态要求以很大的地域来加以维持,超出了文明生活的进步和正当要求所能允许的限度,故必须服从于文明生活”。门罗总统的意图是
A.将印第安人赶尽杀绝 B.将印第安人赶出美国
C.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 D.为印第安人建立保留地
【解析】印第安人利用土地的方式与白人社会有着明显不同,他们或从事粗放农业,或狩猎采集。这种 生存方式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十分广裹的地域。针对这个情况,门罗总统的意图在于控制印第安人的活动范围,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故选C项。
【答案】C
10.拿破仑本人对法律输出作出过如下表态:“《拿破仑法典》的种种利益,公开审判,采用陪审团制,要成为你政府的主要特色。……对于一个像在你的职位上的人来说,宪治将是好政策;你会发现公众舆论的支持会给你以优于四邻专制国王的天然的优势地位。”这说明( )
A.拿破仑借助法典宣传扩张 B.《拿破仑法典》巩固了封建帝国
C.法国战胜了欧洲封建势力 D.《拿破仑法典》对世界影响深远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拿破仑想借助法典宣传对外扩张,打击封建势力,所以A项正确;法国当时不是封建帝国,B项排除;当时法国并没有完全战胜欧洲的封建势力,C项排除;D项不是材料的主要信息,可排除。
【答案】A
12.美国《独立宣言》序言中指出:“美洲十三合众州全体一致宣告……解消一群人民与他群间之政治捆缚,并视其地位——基于自然法与造物主之赐——于尘世诸政权间为互不隶属且相互平等, 适切尊重人类宣告独立的目标理想之需求。”该序言强调宣布独立的主要理由是 ( )
A.自然法律和政治理想 B.政治平等和自然权利
C.不平等的政治隶属关系 D.自然法和造物主的恩赐
【解析】 “解除一群人民与他群间之政治捆缚”即要求政治平等; “基于自然法与造物主之赐” 即自然权利,因此选 B 项。 A、C、D 三项的表述不全面。
【答案】B
13.两汉王朝除国办太学之外,还有“地方官学”,即“郡国学”和“县学”两级,有专门的太学导师“五经博士”,有国家规定的儒学课本。这表明汉代 ( )
A.儒学独尊的确立 B.教育规模的发展
C.教育体制较完备 D.儒学教育较盛行
【解析】 材料“除国办太学之外……‘郡国学’和‘县学’两级”“有专门的太学导师‘五经博士’,有国家规定的儒学课本”反映了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制较完备, 故 C 项正确。
【答案】C
14.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解析】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问题,故A项错误;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发展,说明了印刷技术的进步,材料中“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说技术进步会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也会促进新的技术产生和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手工业的分工,故D项错误。
【答案】B
15.杭州重要的文化遗产雷峰塔在八十多年前倒塌, 如今以“保镖” “电梯” “风衣”为特色的雷峰塔在巨大的钢架上重建,但是已经无法恢复雷峰塔的 ( )
A.美观性 B.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C.历史性 D.真实性和完整性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相关史实可知, 文化遗产被破坏后, 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修复工作, 很难恢复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题共5小题,共55分)
16.(12分)17—18世纪,欧洲耶稣会士到中国的传教活动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赫德将在华传教士整理的关于中国典籍的部分章节、部分片段翻译成法文放入《中华帝国全志》。这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籍西译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18世纪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代表性著作。
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中的儒家经典和中国典籍翻译目录(部分)
序号 卷数 内容
1 第 二 卷 朱熹论著选译
2 蒙学故事选译
3 《易经》选译和介绍
4 《书经》选译和介绍
5 《诗经》选译和介绍
6 《春秋》选译和介绍
7 《礼记》选译和介绍
8 《孔子传》选译(附孔子像)
9 《大学》选译和介绍
10 《中庸》选译和介绍
11 《论语》选译和介绍
12 《孟子》选译和介绍
13 《孝经》选译和介绍
14 《小学》选译和介绍
15 《康熙帝御选朱批历代敕、诏、法、令、谏、言集》选译和介绍
16 《明代著名文人唐荆川所编文集选》
17 《王阳明所作关于安静的短言》
18 《列女传》
19 第 三 卷 二程哲学选译(程氏:一位现代哲学家关于世界起源与现状的答问)
20 理学著作选译(一位现代中国哲学家对中国人的性格与风俗的看法)
21 《赵氏孤儿》翻译
22 《本草纲目》选译
23 《中国植物志》
24 《中国医学自然历史》
25 《今古奇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26 《今古奇观: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27 《今古奇观:六月雪》
——摘编自《跨文化对话》
从目录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调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有论有据)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以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主要以儒家经典和中国典籍翻译为主要内容,所以可围绕“中国古代典籍西译的概况和特点”或者“中国儒学的系统化介绍”等主题进行论述,如果确定第1个主题,可以将表格信息归纳为儒家经典、科技著作、文学作品等几类分别从概况和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如果确定第2个主题,可以从孔子、朱熹等历史人物和儒家四书五经等经典入手进行论述。
【答案】示例一 题目:中国古代典籍西译的概况和特点。
论述: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在17—18世纪,中国典籍成为西方传教士着力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些古代经典中,儒学经典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等人的著述在此过程中得到系统化的介绍。此外科技类经典和文学名著也成为传教士极力推崇的典籍内容,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以及科技领先,文学蕴含人文主义思想光芒的特点。因此这一时期中华文化继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材料中的中学西传体现了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不同地区的思想文化成果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不是单方面的影响。
示例二 题目:中国儒学的系统化介绍。
论述: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在17—18世纪,中国儒学典籍在传教士着力对西方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系统化的特征。结合表格信息可知以早期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起点,西方传教士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孝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儒家思想的主要成果。这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儒学著作,将我国古代不同时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及时代特色都展现出来了,这有利于西方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文化,也有利于儒学在西方的系统化传播。(1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报刊的一些文章看,认为包括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总之,关于中国古人早就到达美洲的说法,差不多已持续200多年了。
一一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材料二 人烟罕至的墨西哥丛林里,隐匿着庞大的马雅文明遗迹。金字塔的石造建筑雕刻着神秘的人像与精巧的文字,验证马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代。两位伟大的考古学家在相隔一世纪之久的时间,先后深入探索这座失落的城市。
——《探宝者》
材料三 我们和印第安人交手时,和我们同去的冈萨雷斯教士把那几口木箱、偶像和金器。统统搬上船去了。……在那场厮杀中,我们抓获两个印第安人,两人受洗礼后,一个取名胡利安,另一个取名梅尔乔;两人都是斜眼,打过那次恶仗后,我们重新上船,继续朝日落的方向沿海岸往前探察,我们给伤号治伤后便扬帆起航。
一一(西)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征服新西班牙信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及其依据。(4分)
(2)材料二中玛雅人创造的“金字塔的石造建筑”验证了玛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6分)
(3)据材料三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4分)
【答案】(1)观点:认为美洲文明与中国有关联(或中国人曾到过美洲)。依据:玛雅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相似;考古学家的发现。
(2)成就:玛雅文明中的历法成就超过了当时希腊罗马通行的历法;“0”的使用是玛雅数学体系中最为先进的做法,比欧洲早了8个世纪;玛雅人培植了诸如玉米、西红柿、南瓜等许多农作物。
(3)消失原因:欧洲侵略者武力征服和掠夺财富;欧洲殖民者宗教控制。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成吉思汗正是充分发挥了游牧民族的特点,将蒙古人擅长骑射与蒙古马非同寻常的忍耐力及步伐平稳的特点相结合,组建了能征惯战的蒙古铁骑。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其职责便在于对内能保证部民的安全,对外则能掠夺更多的财物。成吉思汗是当时最能胜任这两种职责的第一人选,他的理想就是对外征服和掠夺。
——纪宗安;李强《略论蒙古西征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欧亚大陆各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这对于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发展而言,都是极为不利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一种极为强悍的武力来打破这种局面,重新打通亚欧之间的通道,恢复东西方文化交流。蒙古西征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也就决定了蒙古铁骑能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亚欧大陆。
——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古族的突出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其历史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一、二以及所学知识,回答蒙古西征的主要条件和意义。(8分)
【答案】(1)特点:蒙古人擅长骑射;蒙古马忍耐力强、补发平稳,适于长途征伐;部落首领追求对内保证安全、对外征服掠夺。
意义:有利于组织强大的武力并进行长途征伐,有利于扩展自身的生存范围。
条件:成吉思汗成为蒙古西征的最佳人选;蒙古族建有一支极为强悍的武力。
意义:结束欧亚大陆各国分裂割据的局面,打通了亚欧之间的通道;恢复了亚欧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19.(14分)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物从历史、艺术、建筑、科学或人类学角度承载了“突出的普遍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议重点保护。下表是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时期 国家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
古代 文明 中国 (第一批列入)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
希腊 雅典卫城
意大利 古罗马城
埃及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近代 文明 意大利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德国 德国路德纪念馆及建筑群
英国 德文特河谷工厂群
美国 独立国家历史公园
现代 日本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原爆遗址
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简表中任选两项遗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它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要求:明确列出两项遗产,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首先理解题目,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任选两项遗产;其次可以从历史的或现实的角度分析这项遗产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最后总结成文,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长城。长城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起,伴随中国长达两千多年;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堪称世界建筑奇迹;长城又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古往今来,围绕长城留下的诗词歌赋、民间文学等,体现了丰富内涵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并且也是长城内外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见证,有其较高的历史和战略价值。
雅典卫城。它是古希腊文明的标志,是欧洲文明诞生地之一;是希腊最杰出的古代城市建筑群;是古希腊城邦社会繁荣昌盛,强大富足的体现,阐释了古希腊繁荣兴盛的城邦文明;其神话和宗教为代表的古希腊艺术文化特色,闪耀着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光芒。(14分)
示例二 佛罗伦萨城市中心。它是近代西方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繁荣的商业重镇的历史见证;是近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教堂雕塑和绘画作品闪耀着人文主义,文化艺术的光芒。
德文特河谷工厂群。是18-19世纪早期工业文明发展的发祥地之一的历史见证;见证了人类工厂系统的诞生;体现了英国工业革命依靠水利发展的水利棉纺织业新技术;是具有历史和科技影响力的工业景区;其工业建筑群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见证了该地区工厂生产形式下的工业文明经济的发展。(14分)(任选两例即可,其他符合题意也可)全书综合模块检测卷(二)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上新”,再次惊艳世人。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河南殷墟遗址和湖南炭河里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结合下列出土在同一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 )
A.中原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
B.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性特征
C.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
D.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
2.洋务运动之后到十月革命之前,不少人在中国译介马列著作、观点。以维新派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和1905年前后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都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辛亥革命后,无政府主义者也译介了不少马恩文本。但是,有学者认为它们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这一认识的原因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并未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有限
C.涉及阶层过于庞杂不具有主导性
D.译著方式不利于马恩思想传播
3.吴于廑、齐世荣在《世界史》里说:“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不分宗教领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 )
A.融合与吸收 B.交流与改造 C.模仿与超越 D.传承与复兴
4.公元前8世纪,《荷马史诗》的神话体系中,绝对服从与接受“命运”是人唯一的选择。而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古希腊悲剧,大都以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和命运之间的激烈冲突为主线,从神到英雄再到凡人都不再一味地服从,而开始寻求反抗。这一变化反映出古代希腊(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C.公民忽视道德建设 D.人文精神得到发展
5.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24条规定:“杀人者处死刑;过失致人于死的,应以公羊一只祭神,以代本人。”这表明罗马法处理案件时( )
A.照搬氏族社会的习惯法
B.重视调整公民关系
C.注重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提倡强化神权政治
6.英国殖民者于1803年开始向澳大利亚附近的塔斯马尼亚岛移民,当时岛上有4 000-5 000名原住民。1830年岛上的原住民只剩下不到300人。1867年最后一名原住民去世。这一现象在美洲和澳洲等殖民地普遍存在。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原住民医疗水平落后
B.源于欧洲人的野蛮殖民扩张
C.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
D.严重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7.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 )
A.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B.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C.历史事实无法恢复
D.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8.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跨国公司把一种全新产品打入一个国家时,它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这个国家中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这需要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使他们接受这种产品,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这表明( )
A.跨国公司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B.经济全球化促进文化交流
C.国际贸易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D.经济全球化要求文化创新
9.日耳曼民族的生活方式以游牧、耕田、畜牧为主,还不能适应罗马帝国的城市文明和工商业的生产方式,因此导致了西方文明再度农村化。这说明
A.日耳曼民族迁徙会造成罗马地区的倒退
B.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还处于奴隶制时期
C.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文明达到一定高度
D.罗马帝国的城市文明抵挡不住游牧民族
10.针对印第安人利用土地的不同方式,詹姆斯·门罗总统曾断言:“狩猎或野蛮状态要求以很大的地域来加以维持,超出了文明生活的进步和正当要求所能允许的限度,故必须服从于文明生活”。门罗总统的意图是
A.将印第安人赶尽杀绝 B.将印第安人赶出美国
C.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 D.为印第安人建立保留地
10.拿破仑本人对法律输出作出过如下表态:“《拿破仑法典》的种种利益,公开审判,采用陪审团制,要成为你政府的主要特色。……对于一个像在你的职位上的人来说,宪治将是好政策;你会发现公众舆论的支持会给你以优于四邻专制国王的天然的优势地位。”这说明( )
A.拿破仑借助法典宣传扩张 B.《拿破仑法典》巩固了封建帝国
C.法国战胜了欧洲封建势力 D.《拿破仑法典》对世界影响深远
12.美国《独立宣言》序言中指出:“美洲十三合众州全体一致宣告……解消一群人民与他群间之政治捆缚,并视其地位——基于自然法与造物主之赐——于尘世诸政权间为互不隶属且相互平等, 适切尊重人类宣告独立的目标理想之需求。”该序言强调宣布独立的主要理由是 ( )
A.自然法律和政治理想 B.政治平等和自然权利
C.不平等的政治隶属关系 D.自然法和造物主的恩赐
13.两汉王朝除国办太学之外,还有“地方官学”,即“郡国学”和“县学”两级,有专门的太学导师“五经博士”,有国家规定的儒学课本。这表明汉代 ( )
A.儒学独尊的确立 B.教育规模的发展
C.教育体制较完备 D.儒学教育较盛行
14.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15.杭州重要的文化遗产雷峰塔在八十多年前倒塌, 如今以“保镖” “电梯” “风衣”为特色的雷峰塔在巨大的钢架上重建,但是已经无法恢复雷峰塔的 ( )
A.美观性 B.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C.历史性 D.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题共5小题,共55分)
16.(12分)17—18世纪,欧洲耶稣会士到中国的传教活动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赫德将在华传教士整理的关于中国典籍的部分章节、部分片段翻译成法文放入《中华帝国全志》。这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籍西译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18世纪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代表性著作。
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中的儒家经典和中国典籍翻译目录(部分)
序号 卷数 内容
1 第 二 卷 朱熹论著选译
2 蒙学故事选译
3 《易经》选译和介绍
4 《书经》选译和介绍
5 《诗经》选译和介绍
6 《春秋》选译和介绍
7 《礼记》选译和介绍
8 《孔子传》选译(附孔子像)
9 《大学》选译和介绍
10 《中庸》选译和介绍
11 《论语》选译和介绍
12 《孟子》选译和介绍
13 《孝经》选译和介绍
14 《小学》选译和介绍
15 《康熙帝御选朱批历代敕、诏、法、令、谏、言集》选译和介绍
16 《明代著名文人唐荆川所编文集选》
17 《王阳明所作关于安静的短言》
18 《列女传》
19 第 三 卷 二程哲学选译(程氏:一位现代哲学家关于世界起源与现状的答问)
20 理学著作选译(一位现代中国哲学家对中国人的性格与风俗的看法)
21 《赵氏孤儿》翻译
22 《本草纲目》选译
23 《中国植物志》
24 《中国医学自然历史》
25 《今古奇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26 《今古奇观: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27 《今古奇观:六月雪》
——摘编自《跨文化对话》
从目录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调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有论有据)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报刊的一些文章看,认为包括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总之,关于中国古人早就到达美洲的说法,差不多已持续200多年了。
一一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材料二 人烟罕至的墨西哥丛林里,隐匿着庞大的马雅文明遗迹。金字塔的石造建筑雕刻着神秘的人像与精巧的文字,验证马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代。两位伟大的考古学家在相隔一世纪之久的时间,先后深入探索这座失落的城市。
——《探宝者》
材料三 我们和印第安人交手时,和我们同去的冈萨雷斯教士把那几口木箱、偶像和金器。统统搬上船去了。……在那场厮杀中,我们抓获两个印第安人,两人受洗礼后,一个取名胡利安,另一个取名梅尔乔;两人都是斜眼,打过那次恶仗后,我们重新上船,继续朝日落的方向沿海岸往前探察,我们给伤号治伤后便扬帆起航。
一一(西)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征服新西班牙信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及其依据。(4分)
(2)材料二中玛雅人创造的“金字塔的石造建筑”验证了玛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6分)
(3)据材料三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成吉思汗正是充分发挥了游牧民族的特点,将蒙古人擅长骑射与蒙古马非同寻常的忍耐力及步伐平稳的特点相结合,组建了能征惯战的蒙古铁骑。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其职责便在于对内能保证部民的安全,对外则能掠夺更多的财物。成吉思汗是当时最能胜任这两种职责的第一人选,他的理想就是对外征服和掠夺。
——纪宗安;李强《略论蒙古西征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欧亚大陆各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这对于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发展而言,都是极为不利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一种极为强悍的武力来打破这种局面,重新打通亚欧之间的通道,恢复东西方文化交流。蒙古西征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也就决定了蒙古铁骑能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亚欧大陆。
——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古族的突出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其历史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一、二以及所学知识,回答蒙古西征的主要条件和意义。(8分)
19.(14分)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物从历史、艺术、建筑、科学或人类学角度承载了“突出的普遍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议重点保护。下表是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时期 国家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
古代 文明 中国 (第一批列入)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
希腊 雅典卫城
意大利 古罗马城
埃及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近代 文明 意大利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德国 德国路德纪念馆及建筑群
英国 德文特河谷工厂群
美国 独立国家历史公园
现代 日本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原爆遗址
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简表中任选两项遗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它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要求:明确列出两项遗产,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