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二(课件+练习):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7份)(共9张PPT)(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二(课件+练习):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7份)(共9张PPT)(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30 07:49:32

文档简介

一 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
107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坚持自己拥有本国境内的“神职授任权”,与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生争执,结果,格列高利七世开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亨利四世只得登上阿尔卑斯山,在坚固的古堡卡诺莎城门前,冒着严寒站了三天,求得饶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莎事件”。

一、万王之王
1.背景:教皇鼓吹教权至上论。
(1)教皇鼓吹教权至上。
①教皇尼古拉一世最早提出反对世俗权力干预教会事务。
②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认为其权力直接来自上帝,教皇不仅是教会最高首领,其地位也应超过世俗国王或皇帝。
③教皇英诺森三世自称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将教皇权力推崇到极点。
④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302年发布“一圣通谕”,正式规定教会权力高于一切世俗权力。
2.目的: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
3.神学家诠释“教权至上”。
(1)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被称为“神学界之王”。
(2)理论学说。
①国家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但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理性。
②从根本上说,国家、君权都是上帝的创造物,是神授予的。
③代表上帝意志的教会高于国家,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的统治者。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1.君权与教权的斗争。
(1)历史背景:教会权力对世俗君主的权力构成强大威胁。
(2)典型事件:英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①1531年始,对教士课以重罚,令其将各种收入上缴国王,并宣布英王有权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须请示教皇。
②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教”的最高首领是英国国王。
③宣布与教皇断绝一切往来。
④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地产。
2.认识。
(1)君主专制的强化是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王权强化的产物,国王在事实和法律上握有最高的权力。
(2)君主专制的形成,又需要借助神权来维护其统治。
三、“基督教世界中最聪明的大傻瓜”
1.历史背景。
(1)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继承英国王位,称詹姆士一世,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对英国的统治。
(2)詹姆士一世企图用增加税收的办法解决财政危机,遭到议会的坚决反对。
(3)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成为新兴力量,其经济上的优势引发对政治权力的相应要求。
2.思想——“王权至上”和“君权神授”。
(1)重申王权的至高无上,认为议会无权干涉国王的决策。
(2)强调君权来自上帝,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
(3)系统地阐述君主制的性质。
1.被称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教皇是(C)
A.尼古拉一世 B.格里高利七世
C.英诺森三世 D.卜尼法斯八世
解析:本题考查教权至上思想的演化。A项中的人物最早提出维护教会的独立;B项中的人物进一步鼓吹教权至上的思想;C项中的人物把教皇权力推崇到极点,并自称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D项中的人物发布“一圣通谕”,正式规定教会权力高于一切世俗权力。
2.“世俗权力之服从宗教权力,犹肉体之服从灵魂。”阿奎那这句话体现了他主张(C)
A.王权至上 B.法律至上
C.教权至上 D.政教合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阿奎那对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关系的比喻,说明了教权高于王权。
3.西欧近代早期君主专制统治形成的背景是(B)
①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②王权力量的逐渐强大 
③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④教权至上的理论盛行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的西欧早期君主专制统治形成的背景。③④不符合历史。
4.阿奎那曾把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引入基督教教义中,他认为,既然自然界最终只有一个权力(大前提)。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是世俗统治者(小前提)。那么,君主是神圣的(结论)。这一论断(C)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小前提以及结论都是错误的
D.大前提、小前提以及结论都是正确的
解析:“自然界最终只有一个权力”是阿奎那的主观臆想,并没有经过科学验证。上帝是宇宙的主宰,本身就是错误的;君权是神圣的,是建立在其大前提和小前提成立的条件下的,由此可知,阿奎那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都是错误的。
5.下列关于詹姆士一世与议会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议会实际上仍有力地制约着国王
B.议会与詹姆士一世势力旗鼓相当、斗争激烈
C.议会在当时受到国王的大力压制,反国王情绪与日俱增
D.詹姆士一世废除了议会制度
解析:詹姆士一世主张君权神授,根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但他并没有废除议会制度。
6.“神学界之王”阿奎那的主要思想主张有(D)
①国家是上帝的理性的直接产物 ②教会高于国家 ③君主的权力来源于上帝 ④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阿奎那认为国家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但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理性,故①错误;②④是阿奎那“教权至上论”的表现;③是阿奎那对君权与教权关系的认识。故D项符合题意。
7.詹姆士一世在议会中声称“国王完全有理由被尊称为神,因为他在人间行使类似神权那样的权力”。这充分说明詹姆士一世(D)
A.是教会组织的统治者
B.主张国王权力必须在神权之上
C.极力贬低神的地位
D.借助神权强化王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思想主张王权来自上帝。这段话强调要借助神权来强化王权。
8.托马斯·阿奎那和詹姆士一世都认为最好的政体是(B)
A.共和制 B.君主制
C.议会制 D.贵族制
解析:两人都主张神化王权,实行君主专制。
9.西方专制主义理论带有明显的神学色彩,这说明(B)
A.神权与王权是合二为一的
B.基督教成为当时人们的普遍信仰,专制理论神化后更便于人们接受
C.教会借助王权巩固其统治地位
D.人们普遍接受了君主专制理论,如同接受宗教信仰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的神学色彩是由当时基督教盛行于欧洲所致。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王只有在行仁政的时候才是国王,如果施行暴政蹂躏子民,就成了暴君。……在执行法律时,任何人的权力都不能大于国王;但国王如果犯法,就应当像平民一样受到法律的制裁。
——13世纪英国法学家亨利·布莱克顿《英国的法律与惯例》
材料二 1604年,针对詹姆士一世授权大法官对某些议员的资格进行审查,英国议会的《大抗辩书》称:“无论就尊严或威权而论,国内并没有最高的常设法院足以和本国会的法院分庭抗礼。本国会的法院得到陛下的圣裁,给其他法院颁布法律,但不接受来自其他法院的法律或命令。”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国王在世上可以行使一种神圣的权力……可以任意处置他的臣民:或加以提升,或加以贬斥;或生,或杀;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对他们进行审判。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人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王的命令。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
——1604年詹姆士一世对议会下院议员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说明了英国的什么传统?
(2)材料二说明英国议会怎样对待国王侵犯议会特权的行为?这一态度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詹姆士一世怎样的思想观点?这一思想观点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英国国内政局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它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解析:第(1)问中的“核心观点”可依据材料一中“行仁政的时候才是国王”等信息进行归纳,“说明的问题”应注意“13世纪”的时间限制;第(2)问中的“方式”可依据材料二中“本国会的法院得到陛下的圣裁”等信息进行说明,“实质”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说明;第(3)问中的“思想观点”可依据材料三中“可以任意处置他的臣民”等信息进行概括,“根本目的”可联系詹姆士一世的统治进行思考;第(4)问中的“主要矛盾”可从议会与王权的关系方面分析,“后果”可联系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进行理解。
答案:(1)核心观点:国王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事。说明:英国长期存在限制王权的传统。
(2)方式:以议会的法院得到国王的圣裁为由,同国王抗辩。实质:反对詹姆士一世的专制统治,维护议会的权威。
(3)思想:强调“君权神授”和“王权至上”,认为君权来自上帝,不受世间任何力量的限制。
根本目的:宣扬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为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
(4)主要矛盾:议会与国王围绕是否实行专制统治的矛盾。后果:导致了议会与国王之间长期的激烈斗争,最终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天”不仅制造人类,而且安排了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等级官制,特别是设立“天子”以行天意。“天子”受命于天,必须按天的意志行事,那样就会受到天的奖赏……
——大象版《历史·必修Ⅲ》
材料二 上帝通过他的先知答应他的人民:作为一个巨大的恩惠,他要把他们放在一人之下,只有一个君主来统治他们大众。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材料三 詹姆士一世宣称:“既然对上帝能做什么事提出质疑是无神论的亵渎的行为,那么臣民对国王所做的事提出质疑也是胆大妄为和对上帝的大不敬。”“国王是神在人世间带着呼吸的翻版。”
请回答:
(1)以上三段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思想?
(2)这三种思想提出的主要目的各是什么?
(3)这三种思想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便可回答;第(2)问应从三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来概括其目的;第(3)问要注意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回答其影响。
答案:(1)材料一:“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材料二:“君权神圣”学说。材料三:“君权神授”思想。
(2)“天人感应”说是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服务的;“君权神圣”说是为了论证教权至上;“君权神授”思想是为了提升王权。
(3)①“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②“君权神圣”学说:维护了教会的神权统治,巩固了封建统治。
③“君权神授”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课件10张PPT。 一 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
栏目链接导学一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君权与神权的关系课 堂导 学(1)统一:两种权力相辅相成,共同维系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罗马天主教会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中心和精神支柱。
(2)对立:由于罗马天主教会鼓吹神权高于君权,君主出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二者之间又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栏目链接导学二 “君权神授”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异同点有哪些?(1)相同点。
①从目的来看,两种思想都主张实行君主制,都为君主制辩护。
②从内容来看,都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
③从历史趋势来看,都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潮流,也符合民族国家形成的潮流。
④从局限性来看,都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 栏目链接(2)不同点。
①历史背景:前者是神权仍居统治地位的反映,后者则表明神权已受到严重冲击,在社会上的威信降低。
②论证角度:“君权神授”思想是从神学的角度为君权辩护,“君权至上”思想是从世俗权力来论证君主统治的合理性。
③对君权大小的认识:“君权神授”强调君主专制;“君权至上”思想虽论证了君主统治的合理性,但只是强调君权作为国家统一、集权的保证,并不主张极端的君主专制,反对世袭君主。导学三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1)背景。
①罗马教廷控制英国教会,不断从英国攫取大量钱财和干预英国的世俗事务。
②国王的权力不断加强,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神权的桎梏,建立为自己服务的本国教会。
③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反教会的情绪不断高涨。
(2)特点。
①由国王发起的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②没有发生激烈的群众运动,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3)影响。
①剥夺了罗马教廷在英国的政治权益和经济利益,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进一步加强了王权。
②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建立了必须服从王权的英国国教,使其成为英国国王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
例1 阿奎那创立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目的是(  )
A.论证神学的合理性
B.宣扬王权高于教权
C.论证教权高于王权
D.确立王权的神圣地位
解析:依据此理论创立的背景可知,13世纪的意大利,在市民、农民和国王的共同反对下,在先进思想的冲击下,基督教的神学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而阿奎那创立“宇宙秩序论”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教会神权的统治,论证其“君权神圣”的合理性。
答案:C例2 英王詹姆士一世与托马斯·阿奎那思想的共同点是(  )
A.用“自然法则”论证君权至上
B.宣扬君权无限
C.利用神权巩固王权
D.利用王权巩固神权
解析: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神化封建王权,从神学角度为王权辩护。
答案:C
三 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
我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曾经在《新民说》中,系统阐述了他对国家、权利、自由、进步等问题的看法,说:“欲维新吾国”,首先要“维新吾民……今日策中国兴者,必曰兴民权”。同时,他在《自励》一诗中写道:“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一、对君主专制的反思
1.背景。
(1)政治:专制统治的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
(3)思想:“西学东渐”;程朱理学、八股取士,限制了思想的自由。
2.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
(1)黄宗羲。
①思想主张。
A.尖锐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B.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主张,国家首先应该重“法治”。
②意义:在当时的中国,黄宗羲难能可贵地表达了一种民主与法治思想。
(2)顾炎武。
①思想主张。
A.大力抨击君主专制,批判“家天下”的天下观。
B.用“国”和“天下”两个概念,来区别属于一家一姓的王朝和属于“匹夫”的天下。
②意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3.影响:对君主专制的反思促进了传统政治思想向近代政治思想的转型。
二、民权思想的启蒙
1.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2)经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背景:资产阶级学说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2.代表人物及其民权思想。
(1)康有为:认为人人有“自主之权”、“自立之权”,主张“人人平等”,才符合天赋人权的“公理”。
(2)梁启超。
①设想民权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人人有自主之权,各尽其力,各得其利;尽应尽的义务,享能享的权利。
②人人有自主之权的原则同专制君主集中权力于一人,是完全对立的。
③中国“历古无民主”,使中国长期积弱不振,而西方赖有民权政治,使国家兴旺发达。
(3)谭嗣同。
①君主专制制度是万恶之源,严厉抨击了为君主专制辩护的传统观念。
②提出了“废君权,倡民权,变不平等为平等”的纲领性主张。
(4)严复。
①吸收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的思想,传播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
②君民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契约关系。
3.历史评价。
(1)积极影响:掀起了思想启蒙的浪潮,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发育成长,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
(2)局限性:仅仅表达了资产阶级对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并没有多少可行性,社会影响较为有限。
三、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1.历史背景。
(1)戊戌变法的失败,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2)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
2.形成标志。
1905年,提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首次把革命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3.主要内容。
(1)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①封建专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不可调和的敌人,推翻帝制是国民革命的首要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基本前提。
②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的清王朝,主张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
③实行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即可打碎中国的封建专制政体,又可革除欧美选官制度所导致的弊端。
(2)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特点。
①思想更民主,主权更明确。
②结合中国国情,参照西方政治不足,思想有创新。
4.主要影响。
(1)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是维新派所倡导的民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孙中山建立理想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重要原则。
(2)包含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和丰富翔实的内容,反专制、重民权、五权分立及相互监督的一系列设想,凝聚着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精华。
1.黄宗羲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主张的直接目的是(B)
A.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限制专制君主滥用权力
C.消弭国内各种社会矛盾
D.反对统治者的文化专制
解析:A项与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截然相反。C、D两项与黄宗羲提出重“法治”的主张没有直接关系。
                      
2.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思想,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C)
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议会至上 ③工商皆本 ④实行众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封建的进步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是对封建理学压抑人性、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批判,他们主张工商皆本,反对君主专制,故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建立议会制度的要求,故排除②。
3.19世纪末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C)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维新变法,实现君主立宪
D.暴力革命,实现民主共和
解析:审题要注意时间“19世纪末”,当时面临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维新的主张,顺应了当时时代潮流。D项是在维新变法失败后的20世纪初成为时代潮流。
4.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D)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解析:由材料可知,梁启超反对君主专制,“民贼政体”即封建专制政体,在这种政体之下,人民毫无权力可言,即没有民权。
5.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D)
A.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
B.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
C.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
D.否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
解析:顾炎武认为“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整个民族国家沦亡。所以维护一个朝代是统治者的事,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则人人有责,这否定了传统的忠君就是爱国的思想,故选D项。
6.下列对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①抨击专制集权 ②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 ③主张实行民权政治 ④明确提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故A项符合题意;同一时期,严复明确提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7.有人是行动的巨人,有人则是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某人在百日维新前被人攻击为“思想偏激,无君无父”,而此人死后又被誉为“甘愿为变法牺牲的第一人”,此人是(C)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8.1895年3月13日严复发表于《直报》上的《辟韩》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C)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解析:严复认为秦以来的专制君主,都是窃国大盗,从哪里窃得的?从人民那里!可见严复主张还政于民,即民权意识,故选C项。
9.孙中山汲取并发展了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思想,提出在国家机构中设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五院,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称为“五权宪法”。该主张主要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B)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扶助农工思想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旨在实行西方的民主政治,是其民权主义思想的体现,也是其三民主义的核心。
10.有学者认为: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而亡于孙文。原因之一是如下图的三把利剑,三剑一击,清王朝就完了。其史论、史观和史料反映出(C)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英雄创造历史 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④领导阶级的先进与否,是革命事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辩证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结合三民主义的内涵答题即可。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严复看来,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他认为,西方人讲“天赋人权”,并在法律上获得了自由的权利。这向真正实现“黜伪崇真”和“屈私为公”迈出了第一步。在西方,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材料二 下图展现了胡志明市举行纪念孙中山诞生140周年活动的情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严复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2)从民主思想角度分析人们为什么纪念孙中山。
(3)严复和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注意材料中强调的“民主”和“自由”的关系;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注意从民主思想角度回答孙中山的功绩;第(3)问,两者的共同点要从思想的“来源”“目的”“背景”“阶级属性”等方面归纳分析。
答案:(1)“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
(2)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纲领;他将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使其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础;他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若按此建立的政体,就能够达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彻底实现三民主义。
(3)相同点:都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都在探索强国之路,寻求救国真理;都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出现的;两人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主张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惭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或曰:臣不与子并称呼?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故不可变者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认为“君主”和“百姓”是什么关系?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倾向?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他的这一思想主张具有怎样的内在局限性?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黄宗羲认为“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存在着怎样的主要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与传统的“民本”思想有什么主要不同。
解析:第(1)问中的“关系”可依据材料一中“以博我一人之产业”等信息进行归纳,“思想倾向”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说明;第(2)问中的“思想主张”可依据材料二中“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信息进行判断,“内在局限性”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第(3)问可依据材料三中“夫父子,故不可变者也”等信息进行思考;第(4)问属于比较式问题,关键在于找准二者在前提、主张等方面的比较点。
答案:(1)关系:“君主”是“百姓”的残暴统治者和剥削者。思想倾向:尖锐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思想主张:废除“君为主,天下为客”的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合理制度。局限性:具有浓厚的传统思想印记。
(3)主要不同:“父子”关系不能更改,“君臣”关系可以“累变”。
(4)不同:传统的“民本”思想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前提,主张“重民”、“爱民”;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则以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主张“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从根本上颠倒了传统的君民关系。
课件9张PPT。三 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
栏目链接导学一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与西方民主理论的不同及原因课 堂导 学(1)不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处于启蒙状态,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有限;西方近代民主理论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基本原则,为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提供了一系列基本蓝图,直接指导和影响了资产阶级革命进程。(2)原因:从发展的空间和程度上看,中国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只能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缝隙中挣扎,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使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发育不成熟;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束缚和影响,导致中国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政治学说的罗网,从而建立起新的政治思想体系;此外,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栏目链接导学二 康有为、梁启超及孙中山思想的异同(1)相同点: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都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统治方式。
(2)不同点。
①康有为借用孔子来证明自己变法的合理性;而梁启超则显得更加激进,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结合起来,揭露君权神授的荒谬性。
②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主张渐进改革;梁启超认为立宪制是最好的政体,主张先制定宪法和培养新民再实行立宪;孙中山主张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五权分立。例1 黄宗羲、顾炎武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在于(  )
A.大力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B.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提出国家应重视法治的主张
D.认为国家是君主个人的产业
解析:黄宗羲和顾炎武都对君主专制大加批判,故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顾炎武的主张,C、D两项是黄宗羲的主张。
答案:A
例2 我们说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民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因为孙中山主张(  )
A.实现民主、自由和平等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C.改变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点评:孙中山民权思想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属于孙中山民权思想与维新派民权思想的相同点,不符合“进一步发展”的题意要求。
答案:B
本单元共有三条基本线索:一是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的发展,从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到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介绍了二者的内容、产生的背景、区别、联系及影响。二是西方民主思想的演变,从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到洛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再到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其产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以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制度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是近代中国对民主思想的理论探索,根据探索的程度可分为三个层面,即反思(黄宗羲、顾炎武),启蒙(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实践(孙中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解析: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先秦儒家对民本思想的理解,挖掘人民与国家、君主的关系。第(2)问要注意王韬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依托材料可以看出二者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政体有差异。第(3)问由材料三中“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即可看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有渊源关系。近代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结合近代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为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二 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有这么一个传奇人物,他被法国大革命中的罗伯斯庇尔和拿破仑尊称为自己的导师。罗伯斯庇尔把他的《社会契约论》当作圣经诵读;拿破仑连骑马的时候都在阅读《社会契约论》。他就是卢梭,为什么卢梭的思想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

一、近代欧洲民主思想发展的原因
1.古希腊时期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的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出的政治要求。
3.中世纪封建专制阻碍经济发展和人权的实现。
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成了思想解放。
二、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理论
1.历史背景。
(1)16世纪80年代初,独立后的荷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荷兰仍然面临着来自西班牙强权的外部威胁,内部也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
2.主要著作。
《神学政治论》:对《圣经》提出种种疑问。
3.思想内容。
(1)对《圣经》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批驳了神学家们的各种神秘的说教。
(2)明确提出了天赋人权的理论。天赋人权就是自然权利,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们所签订的一种社会契约。
4.历史影响。
①天赋人权理论后经霍布斯与洛克发扬光大,最后由卢梭等人完成系统化。
②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洛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历史背景。
(1)17世纪,英国社会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封建王朝复辟,最终以1688年的“光荣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
(2)为捍卫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洛克在1690年出版了《政府论》。
2.思想主张。
(1)在总结英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法治的主张,主张法律至上。
(2)明确主张一切人都应服从法律的统治,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天赋人权说: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4)分权制衡论:立法权(属议会)、行政权和对外权(属国王)。
(5)社会契约论:议会集体约束下的君主政体。
(6)最佳政体论:君主立宪政体。
3.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洛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得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认同,并进一步发扬。
②得到多国践行:美国的《独立宣言》宣告了“人人平等”的原则;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明确宣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③直到今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然是世界各国人民力求实现的社会理想。
(2)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种种社会弊端,要想完全实现洛克的观念是不可能的。
四、卢梭的“人民主权论”
1.背景:18世纪的法国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尤其是等级制度使思想家困惑与迷茫。
2.主要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依丝》、《爱弥儿》、《忏悔录》等。
3.思想内容。
(1)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私有财产权开始确立、国家契约订立、合法权力转变为专制暴力。
(2)第一次较系统地阐述了人民主权论、社会契约论,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影响。
大革命前夕,卢梭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大革命鸣锣开道。罗伯斯庇尔把卢梭看做是法国大革命的“导师”。
1.斯宾诺莎认为:“神学不一定要听理智的使唤,理智也不一定要听神学的使唤,二者各有其领域。”斯宾诺莎所说的“理智”符合(C)
A.专制国王的要求
B.本国教会的要求
C.资产阶级的要求
D.封建领主的要求
解析:斯宾诺莎抨击封建专制理论,批判神学经典,主张哲学摆脱宗教控制,以此伸张和捍卫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利。排除A、B、D三项,故选C。
2.斯宾诺莎认为:“当时的荷兰有一定的自由,但并不民主。”他得出这一观点的直接原因是(D)
A.16世纪末,荷兰最早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B.17世纪的欧洲,荷兰是最自由的地方
C.荷兰实行宗教宽容的政策
D.荷兰共和国的自由是富人特权阶级的自由,普通人并不能自由发表意见
解析:16世纪荷兰成立了共和国,但是内部仍然存在着顽固的封建残余势力。
                   
3.观察下图,这幅漫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D)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民主权论”兴起
C.反对君主专制 D.近代民主思想的兴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观察漫画的能力,几种言论的本质问题反映了近代民主思想兴起。
4.洛克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从该材料可得出的正确信息是(C)
A.有法律就有自由
B.必须通过法律限制政府权力
C.法治是自由的保障
D.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认为法治是自由的保障。
5.经法国启蒙思想家改造,成为美国资产阶级政体的理论依据的思想是对下列哪一理论的继承发展(B)
A.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
B.洛克的“分权制衡”
C.卢梭的“主权在民”
D.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解析:美国政体是典型的三权分立,这一理论继承的是洛克的“分权制衡”学说。
6.卢梭认为: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这表明卢梭主张(C)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人民主权 D.废除君主制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而已,人民有权利对政府进行监督。这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对君主的态度,故排除A、B、D三项。
7.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妇女们应该在家中劳动,永远不要到需要讲话的公共集会上去……难道世界上还有比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母亲更感人、更让人尊敬的吗?这表明卢梭反对妇女(D)
A.拥有教育权 B.获得劳动权
C.争取人身自由权 D.享有政治参与权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卢梭反对妇女参加公共集会是指反对其参与政治,故选D项。材料中认为妇女应该在家中劳动,故B项错,A、C两项材料中未体现。
8.在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中,其共同的思想倾向有(A)
①天赋人权思想 ②社会契约论思想 ③分权与制衡思想 ④主权在民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斯宾诺莎和卢梭的政治思想不包括分权与制衡思想;主权在民只是卢梭的思想。故选A。
9.不仅被转变为法国《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而且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响亮口号的伟大著作是(D)
A.《神学政治论》 B.《政府论》
C.《论法的精神》 D.《社会契约论》
解析:《社会契约论》阐述的主要思想是“主权在民”,它后来被转变为法国《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
10.卢梭的民主思想是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君权神授”思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它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有(B)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美国独立战争 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卢梭生活的时代之前,因此,卢梭的思想不可能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是不能促进我们达到目标的一切东西,我们都应一概斥为无用。
——斯宾诺莎
材料二 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障。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政府论》
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斯宾诺莎所说的目标是什么?“一切无用的东西”又指什么?
(2)材料二中,立法者与人民的关系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除了上述立法权外,还有什么权力?
(3)材料三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材料反映了近代民主思想中三位杰出的思想家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三大思想家思想的共同之处。
解析: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产生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需要,目的是捍卫资产阶级的自由与民主权利;结合斯宾诺莎“天赋人权”,洛克权力分立和卢梭“主权在民”等,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目标是伸张和捍卫资产阶级的自由与民主权利。“一切无用的东西”是指封建君主专制和个人独裁及基督教神学。
(2)关系:如果立法者违背了人民意愿,人民就没有必要再服从它,有权使用武力推翻其统治,重新建立新的立法机构。权力:行政权和对外权。
(3)观点:社会契约论。实质:建立资本主义法制社会。
(4)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思想。
12.识读下列三幅历史人物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上述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哪些?
(2)上述人物的核心观点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共同影响有哪些?
解析:第(1)问中的“人物”应依据图中形象进行判断,“代表作”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2)问中的“核心观点”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同影响”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等角度说明。
答案:(1)人物:图一是斯宾诺莎,图二是洛克,图三是卢梭。代表作: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依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2)核心观点:斯宾诺莎提出“天赋人权”理论;洛克主张“法治”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共同影响:是近代西方民主理论的重要内容,为近代社会民主理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思想体系,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则,为民主政治的出现提供了可操作的政治蓝图。
课件9张PPT。二 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栏目链接导学一 比较洛克与卢梭在社会契约学说上的异同点课 堂导 学(1)相同点:都认为国家或政府是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而建立的。
(2)不同点:洛克认为在议会集体意志约束下的君主政体是社会契约的完美体现,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应当建立民主共和制。 栏目链接导学二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区别导学三 洛克分权学说与孟德斯鸠分权学说的差异(1)洛克的三权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孟德斯鸠的三权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2)洛克对行政权和外交权加以区分,并把两者均归于君主。孟德斯鸠则把行政权和外交权加以合并统称为行政权,同时增加了司法权,并主张人民集体享有立法权,司法独立,君主享有行政权,从而使三权之间真正形成了三足鼎立并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
例1 建立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我们现代中国的奋斗目标。下列哲学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直接借鉴意义的是(  )
A.社会契约论——建立法制社会
B.文明每前进一步,社会对抗和不平等就加深一步
C.“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D.生存权是人的最高的自然权利
解析:建立法制社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契约论是建立法制社会的基本理论之一。
答案:A例2 洛克在《政府论》中曾经指出:“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这说明他主张(  )
①国王的权威高于法律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一切人都应服从法律 ④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①属于君主专制统治的表现之一,与洛克的民主思想不符;④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材料创设的情景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含①或④的选项。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