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4 羿射九日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主备人
素养目标 1.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特有的文化,从而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 语言运用:通过默读课文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学习如何根据提示内容讲故事,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3. 思维能力: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感受到神话中的神奇元素,并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审美创造: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羿的艰辛历程和上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景,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思政元素 1. 历史教育:作为一篇古代神话故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理解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同时通过羿的形象,学生可以学习到刚毅坚定、英勇无畏的品质。 2. 价值观教育:通过学习羿射日的故事,学生可以领悟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3. 道德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羿的故事,理解到个人奋斗和牺牲的重要性,以及为了大众利益而行动的价值,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4.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中国的神话故事,学生可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 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借助关键词和表格提示,按照一定的顺序讲故事。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射、值”等13个生字,会写“觉、值”等8个字,正确读写“光明、觉得”等12个词语。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 3.选用关键词,初步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初读正音,随文识字 1. 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弓”和“箭”的金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邀请学生猜测这两个字。 指导学生书写“弓”字,并引导学生理解“弓”和“箭”之间的关系。 通过比较“箭”的形旁竹字头和“剑”,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字。 认读“射”字,并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插图和射箭动作来理解字义。 提示课题,与学生共同朗读课题,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射”字的写法。 2. 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将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 出示生字,与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包括利用形声字规律、字理、形近字比较和编口诀等方法。 巩固生字,认读词语,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词语含义,如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和表演法等。 觉得 值日 熔化 人类 艰难 神弓 爆裂 炎热 害怕 庄稼 从此 滋润 繁茂 奔腾 重新 1. 观察金文,猜测“弓”和“箭”字。 2. 跟随教师指导,书写“弓”字,并理解“弓”和“箭”的关系。 3. 观察字形,区分“箭”和“剑”。 4. 读准“射”字,并通过插图和动作理解字义。 5. 与教师共同朗读课题,注意“射”字的写法。 6.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7. 参与识字方法的交流,尝试用不同方法记忆生字。 8. 多样化读词语,如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等,并尝试理解词语含义。 导入图片,直观形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读课文后,交流识字方法,并将本课的生词按课文顺序进行集中认读,为后面梳理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再读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分组读词语,鼓励学生观察并发现词语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梳理观点,并在三组词串后按顺序出示对应的起因、经过、结果。 2. 结合插图,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提示学生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羿为什么射日?羿怎样射日?羿射日的结果怎样? 3. 组织说话练习。 结合三组词串,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分别讲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 出示表格,指导学生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 口头填写表格,帮助学生整理故事的关键信息。 对照表格,引导学生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鼓励他们将主要内容说得更加清楚简洁。 起因经过结果
1. 分组读词语,观察并发现词语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2. 结合插图,默读课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 参与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回答关于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问题。 4. 口头填写表格,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 5. 对照表格,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并接受同学的评价和建议,努力提高表达能力。 本文的生字新词比较多,用词串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用词串帮助学生提取出关键信息,梳理故事结构,为学生复述故事提供了支架。
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 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觉、值、类、艰、弓、炎、害、此”,组织学生进行指名读和开火车认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发音。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的共同点,以便更好地掌握书写规律。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补充和指导。 4. 教师示范书写这些字,强调书写要点和注意事项,包括左右结构的高低、宽窄,上下结构的等宽和笔画,以及独体字的竖折折钩等。 5.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描红练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6.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个别点评,展示优秀书写示例,同时指出问题书写示例并加以纠正。 7. 布置作业:抄写相关词语。 出示:觉得 值日 人类 炎热 害怕 从此 艰难 弓箭 1. 学生认真听讲,注意观察教师的口型和发音,模仿并跟读要求会写的字。 2. 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尝试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3.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指导和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书写方法。 4. 学生观看教师示范书写,认真学习书写要点和注意事项。 5. 学生进行描红练习,努力模仿范字的书写,注意书写规范和整洁。 6.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接受教师的点评和建议,及时改正错误。 7.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抄写相关词语,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的学生要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借助关键词和表格中的提示,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这个神话故事。 2.知道羿是怎样射日的,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并就自己觉得神奇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学习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起因”,感受神奇 1.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指名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听写“光明、值日、觉得、人类”等词语,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词汇记忆。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神话故事,并讨论其中的神奇之处,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聚焦“起因”。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羿射日的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一齐”的意思,并想象十个太阳一起出现的情景。 进行朗读指导,通过强调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读出故事的神奇氛围。 3. 体会“艰难”。 联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想象十个太阳一齐出现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帮助学生理解“艰难”一词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除了文中描述的后果外,还可能有哪些其他的影响。 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重读和语调变化,表现出故事的紧张氛围和神奇色彩。 1. 积极参与复习巩固环节,准确读出和听写词语。 2. 回顾已学过的神话故事,分享其中的神奇之处。 3. 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并概括羿射日的原因。 4. 观察出示的句子,理解“一齐”的意思,并想象十个太阳一起出现的情景。 5. 根据教师的朗读指导,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6. 想象十个太阳一齐出现所带来的后果,理解“艰难”一词的含义。 7. 发挥想象力,思考可能的额外影响。 8. 根据教师的朗读指导,练习朗读第3自然段,表现出故事的神奇和紧张氛围。 通过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和想象画面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画面对比,聚焦“结果” 1. 引导学生关注画面,感受生机。 请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画面,如瓜果飘香、花草繁茂、江河奔涌等生机勃勃的景象。 提示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描述类似画面的段落。 出示相关段落,指名朗读。 解释“滋润”、“繁茂”、“奔腾”和“勃勃生机”等词语的含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感受大地的生机。 2. 对比朗读,体验感受。 出示第3自然段,组织男女生进行对比朗读。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大地前后的变化。 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表达出面对劫后重生的美丽世界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3. 指导朗读,交流感受。 引导学生想象羿射掉九个太阳后,人们从山洞中走出来的情景。 请学生思考并表达人们可能会对羿说的话,以及他们对羿的感激之情。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分享他们对羿英雄行为的认识和评价。 1. 观察画面,描述所看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2. 在课文中找到描述类似画面的段落,并朗读。 3. 理解并感受“滋润”、“繁茂”、“奔腾”和“勃勃生机”等词语所描绘的景象。 4. 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感受大地的生机。 5. 参与对比朗读,观察并描述大地前后的变化。 6. 朗读时表达出面对劫后重生的美丽世界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7. 想象人们从山洞中走出来的情景,思考并表达对羿的感激之情。 8. 交流对羿英雄行为的认识和评价。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景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通过对比朗读和想象人们走出山洞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能力。
聚焦“经过”,用心体验 1. 引导学生聚焦变化,感受神奇。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地为什么会发生这么神奇的变化?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第4~6自然段,画出描写羿射日的句子。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找到的句子,并进行简单的交流。 2. 帮助学生发现“神奇”。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神奇数字”,如“九十九座高山”和“九十九条大河”,并讨论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感受羿的艰辛和故事的神奇。 出示相关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强调数字的夸张效果。 指导学生观察羿的动作,通过圈画动词、做动作体验和朗读指导,帮助学生体会羿的勇敢和神勇。 引导学生想象最后一个太阳的结局,指导朗读,读出太阳的恐惧和紧张情绪。 1. 思考并回答问题,关注大地发生的变化。 2.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羿射日的句子,并进行分享。 3. 观察文中的“神奇数字”,讨论其背后的含义,感受故事的神奇。 4. 朗读相关句子,注意数字的夸张效果。 5. 观察羿的动作,圈画动词,并通过做动作来体验羿的特点。 6. 根据教师的指导,朗读句子,体会羿的勇敢和神勇。 7. 想象最后一个太阳的结局,朗读时表现出太阳的恐惧和紧张情绪。 从学生感觉神奇的地方入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课文顺序,边读边想象,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故事内容的神奇。阅读教学,要边读边理解,通过朗读,感知故事内容,通过理解,更好地朗读课文,从而体现阅读的指导作用,并为学生讲故事奠定基础。
依托支架,讲好故事 1. 出示词语,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结构。 提醒学生这些词语分别代表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讲述故事的关键。 2. 总结方法,示范讲故事。 点击下图可放大 清晰地列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示范如何按照这个结构讲述故事,并鼓励学生使用文中的关键词句。 3. 组织同桌合作讲故事。 指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故事。 鼓励学生在讲述时加入想象,使故事更加生动。 邀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并进行评价。 4. 进行语言训练,帮助学生认识羿的形象。 利用句式练习,加深学生对故事逻辑关系的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羿的性格特点,形成对羿形象的深刻认识。 5.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分享读后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羿的形象。 介绍神话故事的特点,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宣布将举办“神话故事分享会”,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和准备。 1. 观察并思考教师出示的词语,理解它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2. 聆听教师的示范讲述,学习如何梳理和讲述故事。 3. 与同桌合作,按照结构讲述故事,并互相评价。 4. 参与句式练习,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5. 讨论羿的形象,分享个人的读后感和收获。 6. 记录教师推荐的阅读材料,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7. 期待参加“神话故事分享会”,准备分享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 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羿的英勇无畏、本领高强。主要有过程梳理、句子理解、提供支架、突破重点这几个环节。讲故事要讲究梯度,从讲清楚到讲出故事的神奇,是需要过程的。通过感悟神奇,指导朗读,读悟结合,并依据表格讲述故事,表现出神话故事的神奇。同时,推荐阅读,让学生多读,实现“读一篇,带一本,会一类”的效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故事,脉络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充满神奇的幻想色彩,适宜学生借助课文识字、朗读、复述。 1.图片引入,激趣识字。 上课开始,用“弓”“箭”的金文图片引入,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认识这两个字,并区分“箭”与“剑”。此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发挥想象,读悟结合。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指导读好关键词、重点句,体会故事内容的神奇,通过关键词句和想象将故事具体化。如让学生通过“晒枯、烤焦、蒸干、熔化”这些词语展开想象;还会有哪些景象?九个太阳被射下来后,人们从山洞出来,会对羿说什么?在这样的想象中,结合图片,学生更容易对文章产生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借助词串结构图,帮助讲故事。 神话故事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流传千古,故事性强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而这个故事,脉络清晰,充满幻想色彩,非常神奇。因此,把“讲故事”作为核心教学目标。在学生识记生字的基础上,出示词串,并让学生找出词语的规律,为后面讲故事提供语言支架。接着让学生填好结构图,理清课文顺序。最后,示范讲故事,既给学生提供了讲故事的方法,又构建了讲故事的支架,从而使学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