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04(福建专用)(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04(福建专用)(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1 13:30:56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04(福建专用)
2024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考题的内容方面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的综合性大题增多,这是2022版课标颁布以来的发展趋势。如2023年中考30题材料解析题,以红歌为依托考查抗日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这是一个开端也是发展方向。预测2024年中考的解答题还会从跨学科和大单元角度考查,如历史+音乐,历史+体育,历史+绘画,历史+语文、地理、政治,甚至数学和物理等学科。纵观福建中考题历来比较创新,但是形式创新考点还是相对固定的。平时复习要抓住历史的时空观念,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近代化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不同阶段的具体史实,提升系统性。
新考法1:第2、3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新考法2:第4题,张仲景是我国的医圣,与龙年春晚弘扬中医的节目相承接。春晚中蕴含的元素也可以成为历史考察的内容。
新考法3:第7题,考查阶段特征,注重考查历史事件的联系,如因果联系、前后联系、并列关系等,构建大单元,大概念教学。
新考法4:第30、31题,考查民族交融和文明互鉴的问题,这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内的民族团结,共同繁荣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大变局下,局部战争还在发生,文明互鉴,合作共赢更加重要。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8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你能从下列哪个选项中找到证据( )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D项正确;元谋人未进入原始农业阶段,排除A项;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排除B项;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排除C项。故选D项。
2.下图文物反映了商代青铜制造业的精湛工艺,它出土于
A.澧县彭头山 B.龙山里耶
C.长沙宁乡 D.长沙马王堆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题干中的文物是四羊方尊,四羊方尊的出土地点是在湖南省宁乡市,是青铜器中的精品,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3.以长城、阿房宫、兵马俑为代表的宏伟工程,形象地展现了秦帝国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这些工程的完成主要得益于秦朝( )
A.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B.便利交通体系的形成
C.铁器牛耕的日益普及 D.灌溉农业发展的推动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地维护国家的整体稳定和一致性,有利于决策的统一性和执行的迅速性,因此能建立宏伟工程,A项正确;便利交通体系的形成,不是宏伟工程建立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日益普及,排除C项;灌溉农业发展的推动,不是宏伟工程建立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4.如图人物卡片“____?____”处应填入( )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顾恺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伤寒杂病论》”和结合所学知识,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B项正确;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排除A项;东汉末年名医华佗,他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发明了“麻沸散” ,创编出了“五禽戏”,排除C项;东晋的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排除D项。故选B项。
5.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大量石窟,主要是为了( )
A.提高工匠技术 B.宣扬国威
C.造福广大百姓 D.宣传佛教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佛教,在很多地方开凿石窟,雕凿佛像,形成了精湛的石窟艺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D项正确;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大量石窟,并不能说明为了提高工匠技术,排除A项;开凿了大量石窟,并不能宣扬国威,排除B项;开凿了大量石窟,耗费人力物力,排除C项。故选D项。
6.学习历史需要正确地区分史实与历史解释并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B.建立内阁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C.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 D.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民
【答案】C
【解析】史实是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评论,“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是对实行八股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C符合题意;ABD项内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故选择C。
7.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活动内容包含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原始农耕生活等第一单元的内容,排除A项;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史实,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8.清朝时期从外国引进并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
A.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 B.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C.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 D.促进清朝农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清朝时期从外国引进并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可知,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有利于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解决的是国内问题,与海外贸易的繁荣无关,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说法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表述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促进清朝农业的发展,表述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有同学认为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就宣告失败,所以对中国社会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最能对此观点进行有效反驳的是( )
A.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主张向西方学习
C.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戊戌变法极大促进了思想觉醒
【答案】D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在思想文化方面极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觉醒,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但最终被废除、收效甚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戊戌变法主张向西方学习,但结果失败,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但效果不好,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0.如图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对某地区进行管理的情况。“?”处应填入( )
A.设立西域都护 B.派卫温到达夷洲 C.册封达赖、班禅 D.设置台湾府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因此“?”处应填入设置台湾府,D项正确;西域都护,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设置的管辖机构,与题干内容“清朝”史实不符,排除A项;三国时期,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与题干内容“清朝”史实不符,排除B项;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与图片内容进行对台湾的管辖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某历史教材的一课中,有“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册封 达赖和班禅并设立驻藏大臣”四个子目。请你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国家建立与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收复台湾”保障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台湾高山族、汉族人民不受殖民压迫,促进了台湾岛的开发;“雅克萨之战”确定了大清对雅克萨地区的主权,;“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册封达赖和班禅并设立驻藏大臣”都是是清朝加强对西藏、新疆的管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史实。所以这些事件都具有巩固多民族政权统一的意义,故选D项。
12.历史结论是人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作出的一种主观认识。以下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B.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C.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
D.1757年清朝统治者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历史结论是人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作出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属于对商鞅变法的主观评价,符合题意,B项正确;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对甲骨文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是戚继光抗倭战术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项;1757年清朝统治者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是清朝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3.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根本原因是 ( )
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D.重军事轻经济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只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变革,指导思想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触及中国落后的根源——封建制度,因而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C项正确;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是不变革制度的体现,排除A项;“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表述不完全,排除B项;“重军事轻经济”不是其失败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4.纽约《世界日报》曾为《毛泽东诗词全集》的出版刊出一则广告:“毛泽东生前写下不少诗词,每一首诗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下列诗词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时间最早的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开始于1934年;选项 B.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是1949年;选项 C.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秋收起义是1927年;选项 D.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渡江战役是1949年。因此诗词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时间最早的是1927年秋收起义。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1978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只有6.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8.1平方米。改革开放以后……城里人告别了拥挤的大杂院,搬进了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许多农村的砖瓦房代替了土坯房和茅草房。在一些富裕农村,还建起了漂亮的住宅小区”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城里人告别了拥挤的大杂院,搬进了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许多农村的砖瓦房代替了土坯房和茅草房。”可知材料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D项正确;材料中还提到了农村的发展,城市建设发展概括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思维方式改变,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传统观念更新,排除C项;故选D项。
16.下表是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著作的汇总表(部分)。他撰写这些著作的主要目的是( )
著作名称 发表时间及报刊名称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7月《言治》季刊第3册
《俄国革命与文学家》 7月《言治》季刊第3册
《庶民的胜利》 11月《新青年》第5卷第5号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1月《新青年》第5卷第5号
A.揭露清朝黑暗统治 B.阐述实业救国思想
C.介绍俄国十月革命 D.记述五四运动史实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18年李大钊发表的著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俄国革命与文学家》、《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由此可知,李大钊撰写题干这些著作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俄国十月革命,C项正确;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排除A项;甲午战败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领很多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爆发,排除D项。故选C项。
17.以下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公私合营”分别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D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实质是土地所有制的改变,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是指在经济建设中开展的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主要特征的群众运动,排除B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排除C项。故选D项。
18.他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为了不暴露目标,忍受烈火烧灼的剧痛,坚持在潜伏地点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从而保证了整个战役的胜利。这里的“他”是( )
A.黄继光 B.董存瑞 C.罗盛教 D.邱少云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选项D符合题意;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A排除;董存瑞是1948年解放隆化战斗烈士,全国著名战斗英雄,B排除;1952年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而英勇献身,C排除。故选D。
19.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两河流域.以下图片代表两河流域文明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题目直接设问考查属于两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对应图片为B。B项正确;A是希腊的神庙,排除A项;C是古埃及的金字塔,排除C项;D是美国的自由女神,排除D项。故选B项。
20.据如图可知,阿拉伯人( )
A.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B.孕育了近代东方文明
C.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D.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在文学、数学还有医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阿拉伯人对东方文明的影响,无法得出阿拉伯人孕育了近代东方文明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阿拉伯文化未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阿拉伯人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阿拉伯政治和宗教的关系,无法得出阿拉伯人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1.戈雷岛奴隶堡是西非最大的奴隶转运站。奴隶堡分上下两层,上层房间宽敞,光线充沛,是白人奴隶贩子的卧室;在下层,有一条阴暗的水沟穿过各个牢房,奴隶们从这条又脏又臭的水沟里舀水喝。以上材料可用于佐证( )
A.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B.殖民争霸的野蛮性
C.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 D.三角贸易的非法性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在下层,有一条阴暗的水沟穿过各个牢房,奴隶们从这条又脏又臭的水沟里舀水喝”和所学知识可知,戈雷岛奴隶堡是西非最大的奴隶转运站,奴隶堡的恶劣环境以及奴隶们的悲惨生活,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为了积累资本而采取的残酷手段,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C项正确;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经济中的出现和发展,题干并没有直接涉及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排除A项;殖民争霸的野蛮性主要是指欧洲列强在争夺殖民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野蛮行为,题干并没有直接
涉及到殖民争霸的野蛮性,排除B项;三角贸易的非法性是指非洲、美洲和欧洲之间的奴隶贸易(即三角贸易)的非法性,题干并没有直接涉及到三角贸易的非法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2.“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上述材料表明当时英国( )
A.国王权力被完全剥夺 B.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C.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D.民主政治亟待完善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国家的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国王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制约,所以材料所说的紧箍咒即为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对君主的权力加以制约,B项正确;国王权力被完全剥夺,表述错误,排除A项;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排除C项;材料强调国王权力受制于议会,未体现民主政治亟待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23.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欧化”的主要措施是
A.废藩置县 B.推翻幕府统治 C.实行征兵制 D.文明开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学习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过渡到封建社会。因此“汉化”指的是大化改新。而日本学习欧美西方国家进行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其“欧化”的主要措施是提倡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礼仪和生活方式,D项正确;废藩置县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排除A项;推翻幕府统治后,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排除B项;实行征兵制是明治维新在军事上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24.美国曾在芝加哥举办哥伦布纪念博览会,以缅怀他在开辟新航路方面的历史功绩。从世界范围看,新航路开辟促使( )
A.全球联系加强,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B.整个世界基本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C.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
D.推动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5至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A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整个世界基本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说法不对,排除B项;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说法不正确,新航路开辟,世界开
始连成一个整体,排除C项;推动思想解放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5.据统计,19世纪中期,占英国人口5%的最富有者的收入占了全民总收入三分之一,占人口20%的富有者的收入占了全民总收入的50%~60%,而占人口30%的最贫穷者的收入只占全民总收入的10%。上述数据表明( )
A.英国的富人比穷人多 B.英国贫富差距很大
C.只有富人的劳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D.穷人对社会的贡献很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占英国人口5%的最富有者的收入占了全民总收入三分之一,占人口20%的富有者的收入占了全民总收入的50%~60%,而占人口30%的最贫穷者的收入只占全民总收入的10%”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社会最富有者(资本家)和最贫穷者(工人阶级)的收入在全民总收入的比重差距较大,大量社会财富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说明此时英国的社会贫富差距在扩大,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英国的穷人数量比富人多,排除A项;“只有富人的劳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表述有误,劳动人民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排除C项;“穷人对社会的贡献很小”表述有误,材料未涉及富人与穷人对社会贡献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6.流行语反映着时代思潮和热点。如果置身于l917 年底的俄国,你将感受到的流行语是( )
A.“苏联新宪法” B.“农业集体化”
C.“新经济政策” D.“十月革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1917年底的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如果置身于当时的俄国,感受到的流行语当然是“十月革命”。故答案选D。
27.图1、图2两座雕像位于联合国总部的花园中,它们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是( )
A.反对战争与渴望和平 B.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
C.实现世界政治多极化 D.团结合作发展工农业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铸剑为犁”和“打结的枪管”表达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是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的体现,A项正确;两幅图共同反映反对战争与渴望和平,与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B项;两幅图共同反映反对战争与渴望和平,与实现世界政治多极化无关,排除C项;两幅图共同反映反对战争与渴望和平,与团结合作发展工农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8.2022年11月,一款名为ChatGTP的AI聊天机器人以“狂飙”之姿,引起了科技圈的震荡,微软市值一夜暴涨5000多亿美元。材料说明( )
A.国家制度不断革新 B.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C.经济全球化的开启 D.信息时代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涉及的ChatGTP,是人工智能的代表,这表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国家制度内容,无法得知国家制度不断的变革,排除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得知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排B项;经济全球化并非在现在才开启,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分。
29.(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这是1806年英国蒂迪·多尔所绘的时事漫画,画中拿破仑被描绘成烤制姜饼的厨师形象,正把欧洲各国君主送进烤炉里,而炉底下涌出来的是被烧成炭灰的欧洲各国。
1808年拿破仑征服西班牙,引发西班牙革命,促使拉美独立运动重新复活。在欧洲,推翻法国波旁王朝的革命激起了波兰革命,比利时赢得独立,意大利和德意志各地动荡不安。总之,1789年由一个单一国家掀起的革命,现在看来似乎已演变成欧洲大陆的“民族之春”。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加点的“革命”爆发的标志性事件。(2分)
(2)你是否同意作者认为这场革命是“欧洲大陆的‘民族之春’”的观点?根据材料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案】(1)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2分)
(2)【答案一】判断:同意。(2分)
理由: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伴随着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因此,我同意这场革命是“欧洲大陆的‘民族之春’”的观点。(4分)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2分)
理由:法国大革命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动摇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同时也鼓舞了其他国家地区的革命和解放,拉丁美洲出现波澜壮阔的独立运动,亚洲爆发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因此这场革命不仅是“欧洲大陆的‘民族之春’”,更具有世界性影响。(4分)
【答案三】判断:不同意。(2分)
理由:法国大革命虽然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动摇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但拿破仑在与反法联盟的多次较量中,几乎横扫欧洲大陆,对当地人民进行压榨和掠夺,损害了被侵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因此,我不同意这场革命是“欧洲大陆的‘民族之春’”的观点。(4分)
【解析】
(1)事件:根据材料“1789年由一个单一国家掀起的革命,现在看来似乎已演变成欧洲大陆的‘民族之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以死伤近百人的代价,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由此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动,法国大革命开始了。可知“革命”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2)辨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意作者的观点,因为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伴随着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因此,我同意这场革命是“欧洲大陆的‘民族之春’”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因为法国大革命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动摇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同时也鼓舞了其他国家地区的革命和解放,拉丁美洲出现波澜壮阔的独立运动,亚洲爆发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因此这场革命不仅是“欧洲大陆的‘民族之春’”,更具有世界性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因为法国大革命虽然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动摇欧洲其他国
家的封建制度,但拿破仑在与反法联盟的多次较量中,几乎横扫欧洲大陆,对当地人民进行压榨和掠夺,损害了被侵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因此,我不同意这场革命是“欧洲大陆的‘民族之春’”的观点。
3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衣食既有余,时时会亲友。 ——(唐)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其八 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唐)刘禹锡《百花行》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二首》
材料二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地区 措施
西北 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 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东北 唐玄宗统治时期,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整理自部编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诗句反映的唐代社会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4分)
【答案】(1)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社会安定。(4分)
(2)通婚、设置管理机构、册封首领。(2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分)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的朝代,社会经济空前发展;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国家统一才能繁荣昌盛;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治。(4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与农业相关;由“衣食既有余,时时会亲友”,“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可知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由“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可知社会安定。因此诗句反映的唐代社会状况是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社会安定。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可知设置管理机构;由“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可知册封首领;阎立本的代表作品《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可知与通婚相关。因此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是通婚、设置管理机构、册封首领。
其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这些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3)根据材料一,可知唐朝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可知唐朝民族关系是在交融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中我们得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的朝代,社会经济空前发展;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国家统一才能繁荣昌盛;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治。
31.(14分)九年级1班的历史老师把全班分为甲、乙、丙三个小组,在历史课上开展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钱币上的历史】
材料一 甲小组的组长展示了他们收集的古钱币图片。
图1 西班牙银元(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藏)
【融汇文明的巧克力】
材料二 乙小组的组长展示了他们收集的巧克力用具图片。
图2 17-18世纪制作巧克力的用具(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藏)
【跨越大洋的神秘大帆船】
材料三 丙小组的组长展示了他们收集的航海路线图。
图3 16世纪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主要路线示意图
——摘编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1)根据材料一、简述图1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银元中得出的关于中外交流的历史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贸易的角度阐述该套用具出现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大帆船贸易主要路线连接的两大洲名称,概括大帆船贸易的特点。(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此项目式学习的主题。(2分)
【答案】(1)实物史料;(2分)在18世纪,中国和美洲已有经贸交流。(2分)
(2)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各大洲之间联系日益密切,推动了各大洲之间贸易的开展。(4分)
(3)亚洲和美洲;双向贸易、商品种类多等。(4分)
(4)“文明的交流与融合”(2分)
【解析】(1)类型:根据材料一“图1西班牙银元(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的种类繁多,包括建筑物、器物、石刻、绘画、文字文献等。可知图1“西班牙银元”的史料类型属于实物史料。
信息:根据材料一“这枚1734年在墨西哥城铸速的西班牙 银元上有几个明显的汉字戳。如‘信’。‘仙’等,是因为当年银元流入中国沿海的贸易城市之后,做外贸的商号对其进行科验并在上面加印自巴商号的印记,保证真假和成色”,可知从银元中得出的关于中外交流的历史信息,是在18世纪,中国和美洲已有经贸交流。
(2)原因:根据材料二“图217-18世纪制作巧克力的用具(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藏)”,“该套用具包括中国 景德镇的光器,墨西哥的手提箱和椰子壳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全球贸易的角度来看,该套用具出现的原因,在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各大洲之间联系日益密切,推动了各大洲之间贸易的开展。
(3)两大洲名称:根据材料三“马尼拉大帆船每年6月东西南季风自马尼拉启航北上,顺北太平洋东行,抵达阿卡普尔科港。将中国、印度、波斯、日本等国的丝绸、瓷器、棉布、象牙、地毯、茶叶等商品从马尼拉送至阿卡普尔科港;回程顺洋流直航,载运西班牙银元、铜、可可等商品连销中国等地”,“图316世纪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主要路线示意图”,可知马尼拉与亚洲相关;“中国、印度、波斯、日本等国”属于亚洲。因此大帆船贸易主要路线连接的两大洲,分别是亚洲和美洲。亚洲的物品到美洲,美洲的物品到亚洲,因此大帆船贸易的特点双向贸易、商品种类多等。
(4)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项目式学习的主题是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32.(10分)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达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案】题目:外交事业的新发展。(2分)
论述: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促使了一些资本主义世界国家与我国关
系的改善,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7分)
由此可见,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1分)
【解析】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后使得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因此可知题目为外交事业的新发展
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后使得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促使了一些资本主义世界国家与我国关系的改善,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由此可见,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绝密★启用前
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04(福建专用)
2024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考题的内容方面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的综合性大题增多,这是2022版课标颁布以来的发展趋势。如2023年中考30题材料解析题,以红歌为依托考查抗日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这是一个开端也是发展方向。预测2024年中考的解答题还会从跨学科和大单元角度考查,如历史+音乐,历史+体育,历史+绘画,历史+语文、地理、政治,甚至数学和物理等学科。纵观福建中考题历来比较创新,但是形式创新考点还是相对固定的。平时复习要抓住历史的时空观念,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近代化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不同阶段的具体史实,提升系统性。
新考法1:第2、3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新考法2:第4题,张仲景是我国的医圣,与龙年春晚弘扬中医的节目相承接。春晚中蕴含的元素也可以成为历史考察的内容。
新考法3:第7题,考查阶段特征,注重考查历史事件的联系,如因果联系、前后联系、并列关系等,构建大单元,大概念教学。
新考法4:第30、31题,考查民族交融和文明互鉴的问题,这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内的民族团结,共同繁荣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大变局下,局部战争还在发生,文明互鉴,合作共赢更加重要。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8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你能从下列哪个选项中找到证据( )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下图文物反映了商代青铜制造业的精湛工艺,它出土于
A.澧县彭头山 B.龙山里耶
C.长沙宁乡 D.长沙马王堆
3.以长城、阿房宫、兵马俑为代表的宏伟工程,形象地展现了秦帝国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这些工程的完成主要得益于秦朝( )
A.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B.便利交通体系的形成
C.铁器牛耕的日益普及 D.灌溉农业发展的推动
4.如图人物卡片“____?____”处应填入( )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顾恺之
5.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大量石窟,主要是为了( )
A.提高工匠技术 B.宣扬国威
C.造福广大百姓 D.宣传佛教
6.学习历史需要正确地区分史实与历史解释并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B.建立内阁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C.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 D.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民
7.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8.清朝时期从外国引进并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
A.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 B.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C.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 D.促进清朝农业的发展
9.有同学认为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就宣告失败,所以对中国社会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最能对此观点进行有效反驳的是( )
A.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主张向西方学习
C.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戊戌变法极大促进了思想觉醒
10.如图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对某地区进行管理的情况。“?”处应填入( )
A.设立西域都护 B.派卫温到达夷洲 C.册封达赖、班禅 D.设置台湾府
11.某历史教材的一课中,有“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册封 达赖和班禅并设立驻藏大臣”四个子目。请你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国家建立与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2.历史结论是人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作出的一种主观认识。以下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B.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C.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
D.1757年清朝统治者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13.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根本原因是 ( )
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D.重军事轻经济
14.纽约《世界日报》曾为《毛泽东诗词全集》的出版刊出一则广告:“毛泽东生前写下不少诗词,每一首诗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下列诗词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时间最早的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5.“1978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只有6.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8.1平方米。改革开放以后……城里人告别了拥挤的大杂院,搬进了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许多农村的砖瓦房代替了土坯房和茅草房。在一些富裕农村,还建起了漂亮的住宅小区”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16.下表是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著作的汇总表(部分)。他撰写这些著作的主要目的是( )
著作名称 发表时间及报刊名称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7月《言治》季刊第3册
《俄国革命与文学家》 7月《言治》季刊第3册
《庶民的胜利》 11月《新青年》第5卷第5号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1月《新青年》第5卷第5号
A.揭露清朝黑暗统治 B.阐述实业救国思想
C.介绍俄国十月革命 D.记述五四运动史实
17.以下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18.他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为了不暴露目标,忍受烈火烧灼的剧痛,坚持在潜伏地点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从而保证了整个战役的胜利。这里的“他”是( )
A.黄继光 B.董存瑞 C.罗盛教 D.邱少云
19.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两河流域.以下图片代表两河流域文明的是( )
A. B. C. D.
20.据如图可知,阿拉伯人( )
A.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B.孕育了近代东方文明
C.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D.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
21.戈雷岛奴隶堡是西非最大的奴隶转运站。奴隶堡分上下两层,上层房间宽敞,光线充沛,是白人奴隶贩子的卧室;在下层,有一条阴暗的水沟穿过各个牢房,奴隶们从这条又脏又臭的水沟里舀水喝。以上材料可用于佐证( )
A.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B.殖民争霸的野蛮性
C.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 D.三角贸易的非法性
22.“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上述材料表明当时英国( )
A.国王权力被完全剥夺 B.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C.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D.民主政治亟待完善
23.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欧化”的主要措施是
A.废藩置县 B.推翻幕府统治 C.实行征兵制 D.文明开化
24.美国曾在芝加哥举办哥伦布纪念博览会,以缅怀他在开辟新航路方面的历史功绩。从世界范围看,新航路开辟促使( )
A.全球联系加强,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B.整个世界基本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C.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
D.推动思想解放
25.据统计,19世纪中期,占英国人口5%的最富有者的收入占了全民总收入三分之一,占人口20%的富有者的收入占了全民总收入的50%~60%,而占人口30%的最贫穷者的收入只占全民总收入的10%。上述数据表明( )
A.英国的富人比穷人多 B.英国贫富差距很大
C.只有富人的劳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D.穷人对社会的贡献很小
26.流行语反映着时代思潮和热点。如果置身于l917 年底的俄国,你将感受到的流行语是( )
A.“苏联新宪法” B.“农业集体化”
C.“新经济政策” D.“十月革命”
27.图1、图2两座雕像位于联合国总部的花园中,它们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是( )
A.反对战争与渴望和平 B.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
C.实现世界政治多极化 D.团结合作发展工农业
28.2022年11月,一款名为ChatGTP的AI聊天机器人以“狂飙”之姿,引起了科技圈的震荡,微软市值一夜暴涨5000多亿美元。材料说明( )
A.国家制度不断革新 B.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C.经济全球化的开启 D.信息时代经济迅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分。
29.(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这是1806年英国蒂迪·多尔所绘的时事漫画,画中拿破仑被描绘成烤制姜饼的厨师形象,正把欧洲各国君主送进烤炉里,而炉底下涌出来的是被烧成炭灰的欧洲各国。
1808年拿破仑征服西班牙,引发西班牙革命,促使拉美独立运动重新复活。在欧洲,推翻法国波旁王朝的革命激起了波兰革命,比利时赢得独立,意大利和德意志各地动荡不安。总之,1789年由一个单一国家掀起的革命,现在看来似乎已演变成欧洲大陆的“民族之春”。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加点的“革命”爆发的标志性事件。(2分)
(2)你是否同意作者认为这场革命是“欧洲大陆的‘民族之春’”的观点?根据材料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衣食既有余,时时会亲友。 ——(唐)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其八 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唐)刘禹锡《百花行》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二首》
材料二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地区 措施
西北 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 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东北 唐玄宗统治时期,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整理自部编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诗句反映的唐代社会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4分)
31.(14分)九年级1班的历史老师把全班分为甲、乙、丙三个小组,在历史课上开展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钱币上的历史】
材料一 甲小组的组长展示了他们收集的古钱币图片。
图1 西班牙银元(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藏)
【融汇文明的巧克力】
材料二 乙小组的组长展示了他们收集的巧克力用具图片
图2 17-18世纪制作巧克力的用具(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藏)
【跨越大洋的神秘大帆船】
材料三 丙小组的组长展示了他们收集的航海路线图。
图3 16世纪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主要路线示意图
——摘编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1)根据材料一、简述图1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银元中得出的关于中外交流的历史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贸易的角度阐述该套用具出现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大帆船贸易主要路线连接的两大洲名称,概括大帆船贸易的特点。(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此项目式学习的主题。(2分)
32.(10分)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达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