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茶馆
老舍
1、了解老舍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茶馆》创作背景及话剧知识。
2、理清戏剧情节,关注戏剧冲突,感受旧时代的黑暗社会现状。
3、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概括人物形象,及本文艺术特色。
4、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jié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作者简介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
创作背景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
同年8月,作者老舍完成了一部配合第一届人大和宪法通过,歌颂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写到解放后的普选,其中第一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之后作者老舍又创作了《秦氏三兄弟》,这个剧本写的是历代的宪法改革,以秦家为背景。老舍将这部作品与北京人艺的曹禺、焦菊隐、夏淳等艺术家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个戏,之后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
话剧常识
1.话剧:是以演员的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
2.特点: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
3.剧本:
指戏剧艺术的文学部分,它直接规定了戏剧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戏剧演出的基础和依据。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和唱词)、舞台说明(包括人物形象特征、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和场景、气氛的描写,时间、地点、人物上下场和动作的说明,对灯光、布景、效果等艺术处理的要求等)
话剧常识
4.幕与场:
幕,是戏剧作品和演出中的段落。按剧情发展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变化、转换而划分。幕又可按情节发展的需要划分为场和景。
5.戏剧冲突:
戏剧受演出的时间空间条件限制,只有具有集中而强烈的矛盾冲突,才能吸引观众,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所以戏剧冲突时构成戏剧的根本因素。
话剧常识
6.潜台词:
角色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演员虽未说出,但观众可以意会。
7.分类:
按题材不同:历史剧、纪实剧、儿童剧等。按剧作长度不同:独幕剧、多幕剧、短剧。按不同创作方法: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等。按矛盾冲突性质与人物命运的结局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不同:喜剧、悲剧和正剧。
解题
“茶馆”,卖茶水的铺子,供顾客喝茶,是三教九流的聚会处,可容纳各色人物。
文中,“茶馆”指王利发在北京开的“裕泰茶馆”,既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又是展示社会面貌的窗口。
解题
《茶馆》分三幕,以老北京裕泰茶馆的衰败为背景,以茶馆掌柜王利发为线索,展现了戊戌变法后、军阀混战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的社会变化,用老舍自己的话说,要表达“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
全剧折射出黑暗腐朽的时代,形象地表现了旧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剧情介绍
第一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的黑暗年代。
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势力越来越大,洋货源源而来,农村破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想变法改良,有些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把维新派头脑杀了几个……顽固派得势后,连太监也想娶老婆,乡下依然卖儿卖女,特务更厉害,随便抓人问罪……
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剧情介绍
第二幕 写袁世凯死后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时期。
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洋人操纵军阀相互开战,因而富了洋人,苦了百姓……
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帝国主义入侵,军阀连年混战,人民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
剧情介绍
第三幕 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行将崩溃之时。
北京被日军阀霸占了8年,老百姓好不容易盼来了胜利,又来了国民党,日子照样不好过,甚至连最善于应付的茶馆老掌柜也上吊了,幸存的裕泰茶馆,终于在恶势力压迫下倒闭了。什么都完了,只盼着八路军来解放……
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美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派狼狈为奸,给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
情节概括
序号 主要事件 核心人物
① 唐铁嘴看相,王利发送茶 唐铁嘴、王利发
② 二德子、常四爷
③ 刘麻子、康六
④ 刘麻子、常四爷
⑤ 乡妇、秦仲义、常四爷
⑥ 秦仲义、庞太监
⑦ 常四爷、宋恩子二人、庞太监、康顺子
二德子逞凶,常四爷力抗
刘麻子拉纤,康六卖女
刘麻子推销,常四爷骂洋货
乡妇卖女,秦仲义谈救国
秦庞争锋,茶客闲谈
常四爷被捕,庞太监买妻
人物归类
阶层 人物
下层劳动人民
民族资本家
有闲阶级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
社会渣滓
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
一类是在“三座大山”下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
王利发、李三、康六、老人、乡妇、小妞、康顺子
秦仲义
松二爷、常四爷
打手二德子、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西太
后的宠奴庞太监、特务宋恩子、吴祥子
黄胖子 江湖骗子唐铁嘴、人口贩子刘麻子、流氓
时代特征
事件 时代特征
唐铁嘴讨茶 大烟残害百姓,迷信思想盛行
二德子打人
马五爷施威
康六卖女
常四爷骂洋货
鸽子之争
官府残酷迫害百姓
帝国主义横行
农村经济破产,农民走投无路
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豪门骄奢,普通百姓人如草芥,还不如一只鸽子
时代特征
事件 时代特征
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
秦、庞交锋
茶客对话
常四爷谈国事被抓
庞太监买妻
民族资本家兴起
民族资本家和封建势力的博弈
百姓对变法漠不关心
言论不自由,好人遭殃
封建势力的荒淫
矛盾冲突
事件 矛盾冲突
常四爷出直言、二德子抖威风 爱国者与地痞的矛盾
庞总管买妻、康六卖女
刘麻子兜售洋表、常四爷深表忧虑
达官贵人争鸽子、82岁老人卖货
统治者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
矛盾冲突
事件 矛盾冲突
秦仲义作势涨房租、 王利发恭顺笑应酬
常四爷怜悯乡妇母女、 秦仲义大谈实业救国
秦仲义舌战庞太监、 众茶客纷议谭嗣同
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的冲突
民族资本家与封建小业主的矛盾
正义民众与民族资本家的矛盾
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
保守派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矛盾冲突
《茶馆》的戏剧冲突与以前学过的《雷雨》的戏剧冲突有何不同?
《雷雨》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周、鲁两家的冲突,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茶馆(节选)》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具体、针锋相对的冲突,而是人与时代的冲突,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
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 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圆滑机灵: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善于应酬、委曲求全:“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对刘麻子厌恶,仍笑脸相迎;对于特务讨好、巧于应付、怕得罪;
人物形象
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 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人物形象
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在动荡年代经营茶馆,也曾试图改良以顺应时代。
偶有善意,但有限度:对李三、康顺子;对唐铁嘴“我送给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
胆小自私:茶馆的规矩“莫谈国事”表明他想避开政治,维持生计自保为上。常四爷赏乡妇母女面吃,他说“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反映出他自私自利的一面。
常四爷——正义爱国的晚清旗人
忧国忧民:看到刘麻子身上的洋货,他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康六卖女儿,他忧虑“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乡妇卖女儿,他感叹“大清国要完!”
人物形象
爱憎分明,敢作敢当:爱国的同时,痛恨洋鬼子和洋人的走狗,“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被宋、恩二人抓走时也坦言爱大清国,说“甭锁,我跑不了!”
硬气仗义,有正义感:当面训斥二德子,“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还斥责伤天害理的纤手刘麻子“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同情受苦受难、啼饥号寒的乡妇小孩,叫了烂肉面给她们吃。
刚正之士反倒被捕入狱,历史的发展也证明常四爷是有眼光的,他看透了清王朝的腐朽,看透了大清国即将灭亡的结局。
人物形象
松二爷——缺乏谋生能力、胆小怯懦的晚清旗人
懒散无能:爱鸟、爱表,悠哉度日。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
人物形象
松二爷——缺乏谋生能力、胆小怯懦的晚清旗人
人物形象
善良却胆小怯懦:心眼好,但胆小怕事。前面有试着调节常四爷与二德子的争执,结尾也有替常四爷解围,但最终也承认了“我听见了,他是说……”。从全剧来看,他将全部精神寄托在鸟儿身上,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表明他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落没。
秦仲义——裕泰茶馆的房东、维新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
胸怀实业救国理想:梦想通过搞民族工业来救国,最后却没有逃脱破产的厄运。形象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资本家的命运,同时也证明办实业拯救不了中国灭亡的命运。
敢于反抗:在与庞太监的交锋中,言语犀利,分寸不让,体现了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也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和成长。
人物形象
秦仲义——裕泰茶馆的房东、维新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
人物形象
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把一切人都不放在眼里,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不会做生意”“迟早我把房子收回去”
缺乏同情心:面对乞讨的小妞和乡妇人,“轰出去”。
自命不凡:对常四爷买面给穷人的事表示不屑一顾,“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一碗面吃没有。”讲“实业救国”时颇有些——只有自己懂怎样救国,与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庞太监针锋相对,“我那点威风在您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等等,处处显示着他的身份地位与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
刘麻子——说媒拉纤、拐卖人口赚昧心钱
唐铁嘴——麻农相士,算命骗人混吃混喝
二德子——打手、善扑营当差
宋恩子、吴祥子——封建势力的走狗,顺风倒的奸邪小人,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社会底层的地痞流氓,反映出社会的畸形与病态
独特构思
① 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茶馆》的结构是比较独特,被人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中心人物,剧中各种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同处一个舞台空间。都只是大茶馆中的一个画面,由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剪影式”地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
独特构思
②群像式的人物。
茶馆是个三教九流聚会处,容纳各色人物。
一是人物众多:《茶馆》第一幕里光有台词人物就22个;
二是人物杂陈:《茶馆》第一幕里,宫廷内的太监总管、吃洋教的小恶霸、卖耳挖勺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穷人……各种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同处一个舞台空间之中。他们合起来,就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幅时代生活的巨幅画图。
独特构思
③特殊的戏剧冲突。
剧中没有尖锐的冲突。人物冲突是散点式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与时代的冲突。它们连缀在一起,又共同构成历史和社会的尖锐矛盾,让观众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本质。
戏剧语言
老舍素来有“语言大师”之称。《茶馆》第一幕的语言有何特色?
①人物语言个性化。
如王利发语言中透着谦恭、周到和小心翼翼;常四爷的语言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二德子的语言显露出无赖与无礼;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人物很多,台词有多有少,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戏剧语言
②精彩的潜台词(讽刺幽默)
庞太监 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①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②
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③
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④
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你敢改祖宗的章程,你就掉脑袋!
最好放聪明点,不然既没有命,更发不了财!
我还知道你秦仲义讲维新,威胁秦仲义。
我没你庞总管威风,以退为进,反唇相讥
戏剧语言
第一幕结尾“将!你完了!”和“大清国要完”一句遥相呼应,振聋发聩,一语三关,既是指棋局,又暗示受害者的命运,还象征着腐朽的清王朝,甚至是其他两幕的隐形结局,也达到了老舍“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创作目的。
戏剧语言
③浓郁的北京方言
“甩闲话”“尊家”“搂下桌去”“官面上”等词语,逢人称“爷”的称谓,刘麻子的“您二位真早班儿”,二德子的“嗻”,常四爷的“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等语言,无不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儿化”语言的使用,如“洋玩意儿”、“一块儿”、“烟泡儿”等儿化音也带有老北京风味;“烂肉面”“斗蛐蛐”等北京地域内的特有词汇的频繁出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北京人的日常生活。
课后总结
一座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七十余个人物先后登场。一座小茶馆展现了一段大历史,五十年的沧桑变化尽在其中。《茶馆》深刻映衬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时代镜像”,它照见了改革、建设和革命的洪流,映射出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凝聚了作者对民族振兴之路的思考。它是一颗明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舞台上熠熠闪光,照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