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烛之武退秦师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 领会文中体现的人物特点。关注烛之武退秦师前后发生的事,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文化传承与理解 思考历史叙述中透露出的思想观念,理解文中所说的“礼”,深入认识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并思考其当今价值。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赏析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并思考其当今价值。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它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九月,秦、晋两个大国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学情分析 学生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导入新课 1. 课堂导入 《论语》子路篇中说 “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 知人论世 1.请学生读注释1,了解《左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2.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度形成分别以晋、楚为首的两大阵营。“千乘之国”郑国遭遇秦、晋两强夹攻。郑国被围攻的原因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无礼于晋”——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贰于楚”——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当时属郑)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鲁僖公三十年春,晋国已向郑国出兵,但仅仅是试探性的。是年九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郑国这样一个“千乘之国”陷入了“摄乎大国之间”的境地,而且已是兵临城下,危在旦夕。 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题解 烛之武:郑国大夫。 退:使....撤退。 秦师:秦国的军队。 这篇文章讲的是郑国老臣烛之武运用自己的外交才能使秦国退兵的事。 诵读感知 1.听录音,整体感知。 2.引导学生正字正音,齐读,把握字音和节奏。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秦伯说(yuè)
3.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全文围绕“烛之武退秦师”的前后过程展开,共有四个段落: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说退秦师 第4段:晋军撤退 掌握字词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重点字词句,教师可适当提示下列重点字、词、句(在课文注释基础上补充)。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 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国弱小,危如累卵。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 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 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 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提问: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三巧”游说艺术: (1)以“利”巧攻心理。 (2)以“害”巧析形势。 (3)以“史”巧施离间。 提问:晋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无礼于晋”。晋文公退兵的原因是“不知”“不武”,被古人赞为“有礼”,你怎样理解? 春秋礼乐崩坏,战无义战,君无君子,利字当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问题探究 1.赏析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明确: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最终使之退兵,完成了一次出色的外交。 游说特点:说辞虽短,却委婉谦恭,有理有据,动之以情,晓之于理。 游说技巧: (1)以退为进:坦言郑国“知亡”,示弱臣服; (2)正反分析: 站在秦国的角度,表现出处处为秦国着想,亡郑对晋有利,存郑对秦有利; (3)列举事实:用史实离间秦晋关系,点破晋国对秦国的威胁。 2.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明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是郑文公得罪了晋文公;二是晋文公打败楚国称霸主,郑文公还是暗通楚国。这两个原因都是跟晋文公有关,跟秦穆公无关。“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分驻两地,所以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晋军不会知道,无从阻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秦、晋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就为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也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了有利条件。 3.本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明确: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4.你最欣赏这篇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说明。 明确: 烛之武——深明大义;知难而上,可谓勇士;富有智慧,机智善辩。 佚之狐——敢于直言进谏,也是荐贤举能的伯乐。 郑文公——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知错能改,是一位有见识的君主。 秦穆公——善于决断、善谋利益的君主。 晋文公——政治远见和霸主风度;知恩图报、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设计意图
作业设计 关于秦晋围郑,还有另一种记载。 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九年冬,晋文公卒,子襄公欢立。是岁郑伯亦卒。 郑人或卖其国于秦,秦缪公发兵往袭郑。十二月,秦兵过我郊。襄公元年春,秦师过周,无礼,王孙满讥之。兵至滑,郑贾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十二牛劳秦师。秦师惊而还,灭滑而去。 (《史记·晋世家》) 你认为“烛之武退秦师”是否确有其事?查阅资料,选定观点,下节课上进行辩论。
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第一步 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第二步 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第三步 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 第四步 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第五步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晋师撤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