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旷(guàng) 垂髫(tiáo) 阡陌(qiān mò) 豁然开朗(huò)
B.邑人(yì) 珮环(pèi) 悄怆(qiāo chuàng) 无人问津(jīn)
C.俶尔(chù) 翕忽(xī) 参差(cān cī) 斗折蛇行(dǒu)
D.矫首(jiǎo) 幽邃(suì) 轩敞(xuān chǎng) 蒙络摇缀(zhu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B.黄发垂髫 黄发:头发刚长出来的样子,这里指小孩。
C.悄怆幽邃 悄怆:凄凉。
D.罔不因势象形 因:顺着、就着。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
B.左手倚一衡木
C.往之女家
D.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B.在河之洲 能以径寸之木
C.其两膝相比者 欲穷其林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5.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D.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大多数诗歌运用了赋、比、兴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如《诗经·关雎》《诗经·式微》。
B.《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C.《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明写游鱼,暗写潭水清澈,笔法妙极。
D.《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作者是魏学洢,明末著名文学家。
7.古诗文名句默写。
诗文寄情。(1)“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陶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2)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男子对美丽女子的无限爱慕之情;《子衿》中(3)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刻骨铭心的思恋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4)“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王勃以豁达、积极的心态对远行友人的劝慰之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5)“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孟浩然渴望得重用的求仕之情。
8、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哲学,一门深奥晦涩的学科;儿童,一个直接简单的群体。这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因此,不少思想家认为: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①不少大人都对哲学退避三舍,小孩子就更没办法学
②而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爱提问的儿童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爱智慧”的天性
③因此,不少人初听到“儿童哲学”这个名词时,都觉得不可思议
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大多数对世界司空见惯、冷漠麻木的成人相比,儿童离哲学要近得多
⑤实际上,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
③①⑤②④ B.⑤②③①④ C.⑤④②①③ D.③①②⑤④
9. 近日,某中学开展“古诗苑漫步之走进唐诗宋词”活动,请你认真完成下面的活动项目。【活动我主持】
(1)作为活动主持人,请你在比赛前紧扣活动主题说几句富有感染力的话,以营造活动氛围。
【活动我参与】
活动中清月同学负责搜集《中国诗词大会》的宣传海报,她找到了如下两幅,请你根据活动需要,说说更喜欢哪一幅,并阐述理由。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属于“雅”。“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水鸟和鸣的美好画面,引出男子对淑女的殷切期盼。
C.“悠哉悠哉”连用“悠”字,把主人公对意中人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参差”“窈窕”等双声词、叠韵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的生动性。
11.“琴瑟友之”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二)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各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心乐之( )
(2)卷石底以出 ( )
(3)往来翕忽( )
(4)记之而去( )
13.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 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小石潭的幽深冷寂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B.第4段,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气氛。
C.作者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心情由乐到忧。
D.作者虽然贬官失意,但能苦中作乐,,寄情山水,佁然自得。
16.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优美幽静,令人向往。如果要把小石潭开发为旅游景点,聘你为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既要保持小石潭原有的特点,又要融进现代化的风格。请结合译文写一篇导游词,要求既生动形象,又简洁明快。(只介绍一个景点)
(三)阅读下列三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节选自《核舟记》)
【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⑤声也。
(选自《梦溪笔谈》)
【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持衣追及与之而还。至家视日四分之三。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七百八十里。
(选自《九章算术》)
【注释】①革:去了毛的兽皮。②矢服:装箭的盛具。③虚:空。④附:附着。⑤纳:收进。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罔不因势象形 因:_________________
(2)则皆闻之 闻:_________________
(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于: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对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贻余核舟一。
(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20.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
21.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吴育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之意也。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尝射于家圃
B.其下有一猫/潸然泪下
C.未知其精粗/淫慢则不能励精
D.日渐中狭长/吾日三省吾身
2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其花披哆而色燥 此日中时花也 猫眼黑睛如线 此正午猫眼也
24.画家画技惟妙惟肖,丞相能断其精粗,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与一根芦苇站在一起
王子君
①“芦苇!”表姐亦男一声惊呼,欣喜地奔向水边的芦苇荡。河岸有坡度几许,表姐突然奔跑,实在吓坏了我们,连忙喊:“小心点,小心点!”要知道,表姐七十八岁了呢。
②表姐却已站在河边,手握一枝芦苇拢在胸前,笑脸如花。
③表姐是我姨妈的二女儿。她出生在湖南邵阳,自小和姐姐、母亲跟随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十岁又随外祖父母去武汉定居。她的祖父、父亲都是教育家。亦男表姐和我大表姐,都受她们祖父、父亲的影响,投身教育事业,且颇有建树。表姐一家是真正的教育世家。表姐后来做了省示范中学的校长,治校口碑不错,正直开明、坚韧不拔。
④表姐回武汉后,发来了她在奥森公园的照片。照片中,那芦苇的紫红花穗迎着光,表姐笑靥如花,明艳而优雅。
⑤我问表姐,你为什么“最喜欢芦苇”?
⑥表姐说:“我喜欢芦苇始于少女时代,最早接触它时还是幼年。那时父亲不在身边,母亲坐在窗前织毛衣时,常哼唱‘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影’,曲调有些哀婉。当时不懂何意,但日子久了我也会唱了。大学读《诗经》时才知道它出自《蒹葭》,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芦苇。我打小酷爱旅行,尤爱山林水泽,实地接触了太多的不同季节的芦苇,发现它生命力极强。水边、沼泽、山坡、盐碱地、湖边……不择地域,自生自长。苇秆细细的,高高的,柔柔的,却很有韧性,即使临风也不易被折断吹倒,且摇曳生姿……”
⑦表姐嘱咐我,再去奥森公园时拍几张芦苇照发给她。
⑧我去了奥森公园。天气晴好,那芦苇,花穗已经绽开,枝叶变成明亮的黄,雪白的花絮如白云落在清洋河两岸,连绵不已,云、树、水、芦苇,影姿重重叠叠,秋色纯净无尘。
⑨没过多久,北京突降大雪。隔天,我去看雪后的芦苇。
⑩清洋河边,前两天还有浓密的枯黄叶片的芦苇,大部分倒伏了,厚厚的积雪压在它们身上,乍一看,枝干折断,叶枯花败,凄迷凋零。但是,也有许多没有被压伏,带着芦花的芦苇仍在风中飘摇,倾斜,就是不倒下,不折断,风一停,它们又挺立起来。红红的晚霞把芦苇染成橘褐色、暗红色、褐黄色、金黄色,有一种浩渺、魔幻、魅惑的斑斓光彩。它们舞蹈着,成为这个即将万物凋零的季节的绝美画面。
我拍了照片发给表姐,表姐激动不已。
“壮美!壮美!悲壮而不屈!看到没?风狂雨横,冰雪摧残,芦苇它就是不折腰,不倒伏,兀自昂然挺立!”
表姐是个坚韧如芦苇的人。在外祖父和她母亲与世长辞后,最懂她的爱人又突然去世,这些成为她永远的痛……但她像芦苇一样,痛而不语,仍勇敢而美丽地前行。
我们每一个独自奋斗、艰难前行的人,谁不是表姐,谁不是芦苇呢?在芦苇般起伏不定的生命旅途中,我们一次次被风吹雨打,一次次被雪压霜欺,承受着孤独寂寞、坎坷凄苦,但是我们从不抛掷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一直激励自己不蹉跎、不堕落。我们挺起腰杆,向上、向善、向美。
这一夜,我仿佛梦见了芦苇,梦见了表姐,梦见我们和芦苇倾心欢谈,相挽而舞。
牵挂着芦苇,第二天下午,我去看它们。
真是奇迹呀,几乎所有的芦苇都直立起来了,而且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高大密实。叶子全变成了金黄色,在晚霞的映射下,金光灿灿。多么奇妙的芦苇呀,越是深秋,越是壮阔!
眼前的芦苇仿佛一个柔软而庞大灵魂的象征。
我看见在春天,万物复苏,自由生长,水面波光耀眼,湿地被芦苇和其他水草点缀得绿油油;我看见整个奥森公园的水系,因为许许多多这样的芦苇伴生而欣欣向荣;我也看见祖国万千江河湖海、溪边池边的芦苇,茁壮繁茂,生生不息……
(有删改)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芦苇”为线索,记录了“我”四次在奥森公园见到芦苇的场景。
B.第③段运用插叙,交代了表姐的身份、出生地、年龄、生活经历。
C.作者第二次去看芦苇时,它的花穗已经绽开,枝叶变成了明亮的黄色。
D.表姐喜欢芦苇,幼年时就开始接触芦苇,她实地接触了不同季节的芦苇。
26.如何理解作者说“眼前的芦苇仿佛一个柔软而庞大灵魂的象征”?
27.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几乎所有的芦苇都直立起来了,而且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高大密实。(赏析加点词)
(2)它们舞蹈着,成为这个即将万物凋零的季节的绝美画面。(赏析句子)
28.文章结尾运用“我看见……我看见……我也看见……”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29.结合文章内容,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表姐“最喜欢芦苇”的原因。
三、写作
30.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写作。
你那一刻的随意馈赠,宛如秋夜的流星,在我生命深处点燃了烈焰。
——泰戈尔《流萤集》
上面的小诗,揭示了馈赠的意义。请以《你的馈赠,点燃了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答案
D 2.B 3.D 4.B 5.D 6.A
7、(1)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2)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3)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4)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5)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8、A
9、(1)示例: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浩如烟海的诗词,或咏山川名胜,或颂边塞将士,或诉百姓疾苦,或抒人生感怀……读之往往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回味无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宋词的百花园,一起体会唐诗宋词的美好。
(2)示例一:我更喜欢图1。图1的上方是一轮圆月,下方是一片海洋;圆月中左边是一书卷(书轴),右边是月牙、祥云和“中国诗词大会”几个字,右上角是一方印章。这幅图体现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寓意中国诗词如海洋般浩瀚无边、神奇奥妙;中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共赏一轮明月,同吟中国诗词。较之图2更加富有韵味,更能体现诗词大会的深刻内涵。
示例二:我更喜欢图2。图2画面的中央是一位诗人,他的背后延伸出一书卷,构成“中”字,胸前顺势标示出“中国诗词大会”的字样。诗人望向前方的月牙,而月是中国诗词的典型意象,充满意境。画面的左下方是飞檐亭台,富有古典韵味。画面右下角是盛开的桃花,灼灼盛放,富有生机。远方是青山河流、游云和孔明灯。整幅画面极富古典韵味,且富有活力,给人以希望,寓意古典诗词的传承和新的发展。
10. A 11. “琴瑟友之”描写了男子在想象中和意中人相处愉快的画面。
12.(1)心乐之(以………为乐) (2)卷石底以出(弯曲)
(3)往来翕忽(勤快敏捷的样子) (4)记之而去(离开)
13.⑴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⑵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4.C
15.D
16.各位游客,刚才介绍了小石潭得名的原因,现在请看潭中的鱼儿,这是小石潭最具特色的景点:阳光下潭水清澈见底,活泼可爱的鱼像小鸟在空中游动一样,有的抬头似乎要与我们交谈,有的摇头摆尾,令人忍俊不禁,相信大家看了这潭中鱼,,会有好运气,年年有“余”的。
17、(1)顺着,就着 (2)听到 (3)看 18、A
19、(1)(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核舟。
(2)(主人)带着衣服追赶上客人给了他就返回
20、示例一: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示例二:一方面表现在所刻之木小到只有径寸;另一方面表现在依据桃核的原来形态能雕刻出各具情态的事物。
21、矢服纳声(或:虚革纳声)
22、A
23、其花披哆而色燥/ 此日中时花也/ 猫眼黑睛如线 /此正午猫眼也
24、善于观察,生活经验丰富。
25. B
26. 芦苇会随风摇曳,因此芦苇看起来是柔软的,但是芦苇顽强的生命力、不易被风所折断吹倒的特征,又让芦苇有着庞大的灵魂。
27. 示例:(1)“直立”是笔直地站着或竖着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经风雨而不倒,坚韧顽强的高尚品质。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随风晃动的情态,表现出芦苇随风晃动的姿态之美,表现出“我”对芦苇的喜爱之情。
28. 文章结尾运用该句式,深化了文章主题,升华了作者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之情。
29. 示例:①为诗歌中描绘的与芦苇相关的唯美意境所倾倒。②发现芦苇具有生命力强、有韧性、不易被折断吹倒的特点,被其品质所吸引。③芦苇在风中摇曳生姿,极具美感。④芦苇有着和自己相似的经历。
3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