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单元四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商品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贸易活动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
1、张骞通西域的贡献:
①促进丝绸之路畅通;
②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有效管理,推动民族交融。
③促进民族之间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中华文化。
④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
2、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线路不同;丝绸之路未曾中断;与亚非欧地区建立广泛联系。
3、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制定市舶管理制度;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发达;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4、丝绸之路为中西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西域的“汗血马”、苜蓿、葡萄、西瓜和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经由西域传入中国;棉花、香料、玻璃、金银器皿等逐渐传入中国;中国的漆器制造技术、冶铁技术,四大发明等经由陆路、海路传到西方; 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人中国。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广受欢迎,中医药知识随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5、丝绸之路对中西交流带来的影响:
丰富中华文化,奠定中国文化大国地位;在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世界文明;推动欧亚大陆民族之间的相互认知,开启了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6、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冷战结束;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跨国公司不断增多,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7、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茶的特质符合大众需求;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8、茶叶的传入对英国有什么影响:
丰富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语言文字;传播了中国的茶文化;促进了中英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英国商贸的发展;
9、全球贸易网对文化影响的认识:
随着全球贸易网形成、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1.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
B.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
C.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
D.主要将丝绸运抵到西方
B
2.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沿海的汉墓群中,出土了1000多件物品,一些物品来自苏门答腊、马来半岛婆罗洲及波斯等地,其中的琥珀、玛瑙的产生地主要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由此可知,当时( )
A.丝绸之路重心转移
B.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发展
C.朝贡贸易体系完备
D.海上对外交往通道开辟
D
3.右图是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像。对此,日本学者大村西崖评价道:“观其雄伟样貌与姿态,既非中国风,亦非印度风,岂非拓跋族理想之大又夫平!”这一评价强调了( )
A.佛教在北魏时期完成了本土化
B.北魏皇帝积极支持佛教的发展
C.佛教成为维系北魏政权的支柱
D.北魏精神与佛教艺术交汇融通
D
4.18世纪,西方学者利奇温曾说过:“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契合,其全部秘密就在于瓷器所体现出来的纤细入微的情调——洛可可时代的欧洲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不是通过文字得来的,而是通过瓷器的淡雅纤细。”由此可见,当时( )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B.西方文化已经传入中国
C.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
D.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A
5.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后,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西走廊,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阿拉伯帝国)亦加强了对中亚地区的攻势。这在当时( )
A.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导致朝贡贸易迅速衰落
C.中断了中外经济的联系
D.造成了华北地区的战乱
A
6.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薄伽丘的《十日谈》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阿拉伯著作《一千零一夜》的影响。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阿拉比著作中关于先知夜间旅行和登霄的说法,成为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的先驱。该材料说明( )
A.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近代西欧文化的发展
B.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源自于阿拉伯文化的西传
C.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阿拉伯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最为先进的文化
A
7.中俄“万里茶道”开始兴盛于17世纪。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由茶园、工厂、古道、码头、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庙、宅院等遗存构成的系列遗产整体。这表明“万里茶道”见证了(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C.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D.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B
8.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D.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9.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可以用来论证( )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
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
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
10.如图为北宋墓葬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瓷胡人牵马俑。该图可用来佐证( )
A.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
B.中西不同文化的交融互鉴
C.景德镇制瓷业的中心地位
D.宋人崇尚理性的审美观念
马膘肥体壮,昂首嘶鸣,尾巴上翘,背部配置鞍鞯。两侧各立一位胡人,圆目,高鼻,翘须,发髻高挽,上身着窄袖长衫,衣摆撩起,脚蹬长靴。一人紧紧勒住马缰,迫使急于前行的马儿驻足等待。一人似在搬运货物,准备行装。
11.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12.根据下表信息,可知20世纪初( )
时间 状况
1870—1910年 全球船的总吨位由1680万吨上升到2620万吨
1870—1913年 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21万公里增加到110.2万公里
1870—1913年 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2倍
A.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B.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开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制度化
D.欧美国家对亚非拉加大投资力度
13. (2023广东大湾区一模)下图是分别在越南中部、泰国南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土的汉朝铜镜,有学者指出它们是汉朝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物质交流促进文明审美趋同
B.汉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发展
C.铸镜技术经由丝绸之路输出
D.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4.(2024广东调研二)图2、图3是甘肃敦煌莫高窟第220窟(7世纪)部分壁画。图2是中国君臣图。图3人物形象中,有的上身半裸,有的身材高大,有的头戴羽帽,可能来自朝鲜半岛,有的肤色黝黑,有的头发卷曲,人物肤色和服饰均与图2不同。这说明当时( )
A.帝王君臣沉迷于宗教活动
B.包容开放促进了文明交流
C.中外交流推动了服饰变迁
D.西北地区是当时经济重心
15.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
D.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
16.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B.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
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D.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
1——5:BDDAA
6——10:ABBAA
11——16:BAD B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