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三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必三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1 15:59:34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依据材料可知,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这说明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排除A项;当时中国统治者没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而是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西方文化在18世纪之前就已开始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出唐代用人突破民族、国家和性别限制,这体现出的正是唐代开放包容的政治氛围和社会风气,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被动摇,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阶层流动性,排除B项;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不能体现整个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子监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故由材料中“有来自琉球、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和朝鲜等地的留学生”可知,该现象有利于促进儒学在东亚和南亚地区的传播,D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有留学生不代表社会风气开放,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国并未完全控制琉球、安南等地,排除B项;“琉球”“安南”等地位于今亚洲东部或南部,不属于西方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便利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C项正确;罗马帝国和汉朝无直接的官方交往关系,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和沟通中西的桥梁,早期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通,排除B项;罗马帝国与汉朝的交往不仅限于贸易范围,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所以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在汉朝丝绸之路开通以后,D项正确;秦朝时期丝绸之路尚未开辟,中国丝绸不可能传到欧洲;唐朝、明朝时丝绸之路早已开辟数百年,丝绸也不可能才传到欧洲,不符合“最早”的限定,所以A、B、C三项都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D项。
6.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英国凭借各类条约和在西藏不断攫取各种经济特权,疯狂侵略西藏,西藏几乎成了英国独占的工业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对西藏的经济侵略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在西藏的主权,也严重削弱了西藏与内地的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C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出英、印与西藏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排除A项;英国仅一战期间因忙于战争而放松了对华侵略,在此前后英国的侵略反而加强了,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英国利用印度殖民地加强对我国西藏的侵略,未反映这种侵略是否加剧了西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人向西方寻求 “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主要指铁路,这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可知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B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没有占主导,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指明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时间“9世纪时”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唐朝时期。依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广州、长安等大城市有来自各国的商人,出现了缅甸的国乐舞,中亚石国和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拓枝舞等,这说明唐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阿拉伯地区与中国交往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贵族的生活情况,不能得出“长安的贵族耽于享乐不思进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不能得出“唐政府执行较宽松的关税标准”,排除B项;材料并涉及政府行为,无法得出“阿拉伯与中国的官方往来密切”,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日本诗人川口长孺根据1592年至1598年万历朝鲜战争的史事所撰写的《征韩伟略》日版印刷本(书影)”可知,幕府时代晚期的日本使用印刷术和汉字,反映了日本深受中华文化浸染,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幕府时代晚期的日本活字印刷技艺高超,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积极筹划征服朝鲜”,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文化殖民,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西南丝绸之路是一条深藏于高山密林间的全球化贸易、文化通衢,结合所学可知,②③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南丝绸之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洛可可时代的欧洲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不是通过文字得来的,而是通过瓷器的淡雅纤细”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商业贸易的往来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往,A项正确;西方文化在18世纪之前就已开始传入中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排除C项;当时中国统治者没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而是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文明对斯拉夫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为俄罗斯文明奠定了精神基础,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不仅仅体现了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还体现了拜占庭对俄国的影响,排除A项;俄国之所以受到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是因为拜占庭文明比俄国的文化更加发达,而不是因为俄罗斯兴起的时间晚于拜占庭,排除B项;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的说法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之间往来,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即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是经贸往来,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但与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经济一体化的态度,得不出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知,17-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逐渐大众化,这是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等阶级购买力增强的结果。英国文化消费繁荣有利于英国国内市场的扩大,是英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与工业革命一道为社会转型提供条件,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世界近代史开端,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题干只提及18世纪,时间不明确,排除B项;文化消费大众化与人文主义下移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信仰之路”、“铁蹄之路”、“黄金之路”等等,可以看出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未涉及蒙古西征之路,华人下南洋之路,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沙漠,敦煌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以及中亚等地的友好往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可知这场“友谊之旅”是在张骞通西域后形成的,ACD项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
17.背景:新航路开辟,航海路线增多,航海技术发达;西欧列强殖民扩张,菲律宾、拉丁美洲及澳门成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拉丁美洲物产丰富,金银产量高;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艺高超、商品经济繁荣。
意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货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大大丰富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加剧了财富掠夺;垄断太平洋航线,获取暴利;作为中转地,马尼拉等地区发展迅速;加强了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双向联系与发展,推进了早期全球化进程。
【解析】
【详解】
关于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航海路线增多,航海技术发达;根据材料一“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由西班牙人开创和运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编织出‘以西班牙为主角的近代太平洋贸易网’”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欧列强殖民扩张,菲律宾、拉丁美洲及澳门成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丁美洲物产丰富,金银产量高;根据材料一“马尼拉大帆船把福建运来的以生丝与丝绸为主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等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艺高超、商品经济繁荣。
关于意义:根据材料“中国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的直通贸易线开通”“阿卡普尔科直通中国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启,以中四为中心的环球贸易航线形成”等悉尼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货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大大丰富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加剧了财富掠夺;垄断太平洋航线,获取暴利;作为中转地,马尼拉等地区发展迅速;加强了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双向联系与发展,推进了早期全球化进程等方面分析作答。
18.(1)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汉王朝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现固了多民族国家;加强了对外(南亚、中亚、西亚和欧洲)联系。
(2)原因:隋唐时期民族政策开明;国家强盛,经济和文化繁荣;相对和平的环境;杰出政治人物的推动等。
(3)特点:清政府的重视和推动;借鉴了前代互市的经验;互市商品比较单一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西域各地的葡萄和首蓿从大宛传入中国,特别是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由这条通道从南亚地区传入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等角度思考,可以答出: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汉王朝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现固了多民族国家;加强了对外联系。
(2)根据材料“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民族政策开明、国家强盛、相对和平的环境、杰出政治人物的推动等角度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清代初期,清政府对茶马互市十分重视”可归纳出清政府的重视和推动;根据材料“当时茶马互市基本上沿用明制”可归纳出借鉴了前代互市的经验;根据材料“甘肃5茶马司占了全国茶引的近95%”可归纳出互市商品比较单一等。
19.(1)原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崛起,陆上丝绸之路受阻;造船、航海、罗盘等技术先进;政府支持海外贸易(设市舶司)。
港口:泉州、广州、宁波(明州)。(任答1点)
商品:丝绸、瓷器、铁器、漆器、印刷书籍。(任答2点)
(2)不同之处:①流通范围——前者:区域范围内(或各州内部和亚欧之间);后者:全球范围。②纺织技术中心——前者:多个中心;后者:欧洲中心(或英国中心)。③生产组织形式——前者传统手工作坊(工场);后者资本主义大工厂制。
角色:美国种植园主引入大量奴隶,拓展棉花生产,使美国成为了重要的棉花种植地(原料产地)。(或棉纺织品市场)
(3)选①途径:广告、商品流动等
影响:促进各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交流;推动各国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选②说明: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合了中国元素;20世纪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孔子”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了中国剪裁方法。民国早期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色。中国的改良旗袍融入了西方元素。
【解析】
【详解】
(1)原因:可从当时路上通路受阻,海上技术发展等角度作答,具体可以阐述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崛起,陆上丝绸之路受阻;造船、航海、罗盘等技术先进;根据材料“政府在沿海港ロ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归纳为政府支持海外贸易(设市舶司)。结合所学可知,宋代著名的港口有泉州、广州、宁波(明州);宋代商品经济发达,雕刻印刷技术有所突破,主营的商品有丝绸、瓷器、铁器、漆器、印刷书籍。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公元1000年以前,亚非等地区独立形成多个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16世纪初期,哥伦布远航使得欧洲有了建立世界棉花帝国的可能。18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棉花制造帝国的诞生”可以归纳为①流通范围——前者:区域范围内(或各州内部和亚欧之间);后者:全球范围。根据材料“公元1000年以前,亚非等地区独立形成多个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史称“棉花部落”。”、“18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可以归纳为②纺织技术中心——前者:多个中心;后者:欧洲中心(或英国中心)。根据材料“棉花制造帝国的诞生,与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密不可分。”,结合所学可知,③生产组织形式——前者传统手工作坊(工场);后者资本主义大工厂制。角色:根据材料“美国种植园主引入成千上万的奴隶,同时美国政府驱逐印第安人原住民,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把棉花种植园引入西部和南部更广阔的地区。”,可以归纳为美国种植园主引入大量奴隶,拓展棉花生产,使美国成为了重要的棉花种植地(原料产地)。(或棉纺织品市场)
(3)选①途径:根据材料“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消费文化已经被输往世界各地,尤其是通过广告。”、“旧金山、萨拉热窝、北京的人们,都穿着蓝色牛仔裤和T恤衫……麦当劳、必胜客这样的快餐店在世界各地出售着它们标准化的食品……”,可以归纳其途径为广告、商品流动等。影响:可从文化交流的影响作答,具体可以阐述为促进各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交流;推动各国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选②说明:可以从中外服装相互借鉴说明,比如,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合了中国元素;20世纪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孔子”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了中国剪裁方法。民国早期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色。中国的改良旗袍融入了西方元素。
20.(1)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流与学习;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
(2)战争、友好往来、人口迁徒、商业贸易、民族交融、殖民探险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可知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根据材料“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可知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
(2)根据所学的人类文明的交流史相关知识可知,人类文明的交往既有和平方式也有暴力方式,具体而言有:战争、友好往来、人口迁徒、商业贸易、民族交融、殖民探险等。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契合,其秘密即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以淡色的瓷器,色彩飘逸的闪光丝绸的美化的表现形式,在温文尔雅的十八世纪欧洲社会面前,揭露了一个他们乐观地早已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由此可见,当时
A.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 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C.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D.西方文化已经传入中国
2.唐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身份出任节度使;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深得武则天信任,参决政务。这表明,唐朝( )
A.儒家思想被动摇 B.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强
C.政权具有包容性 D.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
3.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其学员除了从全国各地选拔上来的监生以外。还有来自琉球、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和朝鲜等地的留学生。这一现象
A.彰显了开放的社会风气 B.体现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
C.反映了东学西渐的过程 D.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
4.阅读《罗马帝国与汉朝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据此可以判断
A.罗马帝国和汉朝已有直接的官方交往关系
B.甘英出使大秦首先沟通了中西交往之路
C.丝绸之路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D.罗马帝国与汉朝的交往仅限于贸易范围
5.当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
A.明朝 B.秦朝 C.唐朝 D.汉朝
6.据英国官方统计,1909年前后,西藏每年可用于交换外地商品的羊毛总量约在8万蒙德(印度重量单位,1蒙德折合82.28磅)左右,其中的4万蒙德由输入中国内地各省改为出口印度,到西藏解放之前,整个西藏茶叶市场都基本被印度茶叶所覆盖。这一现象
A.说明中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B.体现出英国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削剩了西藏与内地的交往和联系
D.加剧了西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7.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主要指铁路。据此可知
A.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占主导 B.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 D.清政府开始接受西方的文明
8.据9世纪时的阿拉伯文献记载,当时客居中国广州的各国商人数以十万计,都城长安更是百万人口的城市,来自缅甸的国乐舞,来自中亚石国和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拓枝舞等,都曾在长安表演。这反映出,当时
A.长安的贵族耽于享乐不思进取 B.唐政府执行较宽松的关税标准
C.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D.阿拉伯与中国的官方往来密切
9.如图所示为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诗人川口长孺根据1592年至1598年万历朝鲜战争的史事所撰写的《征韩伟略》日版印刷本(书影)。由此可知,幕府时代晚期的日本
A.活字印刷技艺高超 B.深受中华文化浸染
C.积极筹划征服朝鲜 D.文化具有殖民特征
10.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是一条深藏于高山密林间的全球化贸易、文化通衢。这条丝绸之路向外途经( )
①伊朗 ②印度 ③缅甸 ④越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18世纪,西方学者利奇温曾说过:“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契合,其全部秘密就在于瓷器所体现出来的纤细入微的情调——洛可可时代的欧洲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不是通过文字得来的,而是通过瓷器的淡雅纤细。”由此可见,当时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B.西方文化已经传入中国
C.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 D.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12.圣瓦西里大教堂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南端,其顶端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洋葱头”,由拜占庭的圆顶风格演化而来。教堂内部的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
A.秉承东正教文化的传统 B.兴起的时间晚于拜占庭帝国
C.深受拜占庭文明的影响 D.与拜占庭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13.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14.17世纪后半期,英国的书籍、报纸、杂志、戏剧、音乐、绘画等各种文化品消费不断增加。到18世纪,文化艺术不再是宫廷的文化消费,而是成为分散在咖啡馆、画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大众化消费品。这一变化
A.标志英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 B.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
C.为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 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下移
15.一部史学著作把作为著述主题的一条通道比喻为连接“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该书大致按时序排列的目录(部分)如下。从现有目录分析,这条通道是
第二章 第四章 第六章 第九章 第十一章 第十九章
信仰之路 变革之路 皮毛之路 铁蹄之路 黄金之路 小麦之路
A.蒙古西征之路 B.丝绸之路
C.华人下南洋之路 D.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16.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这样一个镜头:悬浮于半空的画纸,幻化成辽远无边的沙漠,敦煌舞者在沙漠之上轻步曼舞,引领我们开展一场友谊之旅。这场“友谊之旅”是在哪一事件发生之后形成的?
A.秦灭六国 B.张骞通西域 C.佛教传人中国 D.道教产生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下半叶开始,太平洋作为联结欧洲、新大陆和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海上通道被纳入世界贸易网络。这条航道东起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西至菲律宾的马尼拉,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由西班牙人开创和运营。经由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流通的商品涉及诸多品类,最重要的是东运的生丝、丝织品和西输的美洲白银,因此它也被称为“丝—银贸易”。马尼拉大帆船把福建运来的以生丝与丝绸为主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等地。墨西哥人直接称之为“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编织出“以西班牙为主角的近代太平洋贸易网”。
太平洋贸易线路
时间 太平洋贸易线路
1565年 西班牙人奥古斯丁会修士乌尔达内塔首次探索出一条从菲律宾跨洋直达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的航线,开始从菲律宾向墨西哥运销肉桂的贸易
1572年 中国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的直通贸易线开通,
1573年7月 阿卡普尔科直通中国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启,以中四为中心的环球贸易航线形成
材料二 随着18世纪下半叶大工业经济的逐渐兴起,工业生产反过来开始对商业贸易和销售市场提出直接的要求,转口贸易特别是垄断性转口贸易无法适应这一变化,其衰落和被新兴的自由贸易模式取代成为历史的必然。18世纪末,当世界经济从商业资本主义向大资本控制下的大工业和蓬勃发展的国际贸易相结合的工业资本主义过渡、开始出现“真正的世界经济”之时,受西班牙和欧洲商业资本支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却逆势衰落,并最终消失。——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得以开辟的原因,并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意义。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新疆至葱岭以西的南亚、中亚、西亚到欧洲,这一时期从汉地向西域地区传去了铸铁、“穿井”等技术,汉朝的礼乐制度也为西域各国所仰慕,西域各国仿效汉家礼乐制度“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西域各地的葡萄和苜蓿从大宛传入中国,特别是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由这条通道从南亚地区传入中国。
——摘编自班固《汉书》卷九六《西域传》等
材料二  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则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摘编自《北史·高昌传》《旧唐书·吐蕃传》等
材料三  清代初期,清政府对茶马互市十分重视。当时茶马互市基本上沿用明制:“每年榷茶中马,各厅员实掌其事”,政府官员负责“于陕甘易番马”之有关事宜。仅甘肃一地的茶叶就有1364800斤,而当时全国共有茶引28766道,甘肃5茶马司占了全国茶引的近95%。
——魏明孔《历史上西部开发的高潮及经验教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学习汉文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茶马互市的特点。
19.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促进了贸易的不断扩大,也为物质、技术、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宋代海路主要包括: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和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政府在沿海港ロ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公元1000年以前,亚非等地区独立形成多个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史称“棉花部落”。16世纪初期,哥伦布远航使得欧洲有了建立世界棉花帝国的可能。18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棉花制造帝国的诞生,与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密不可分。英国纺纱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增,旧有原棉供不应求,原棉价格暴涨。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美国种植园主引入成千上万的奴隶,同时美国政府驱逐印第安人原住民,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把棉花种植园引入西部和南部更广阔的地区。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等
材料三 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消费文化已经被输往世界各地,尤其是通过广告。因此,旧金山、萨拉热窝、北京的人们,都穿着蓝色牛仔裤和T恤衫……麦当劳、必胜客这样的快餐店在世界各地出售着它们标准化的食品……全球化的进程在与文化相联系时,经常被简化为全球的“美国化”或者“麦当劳化”。文化的交流是如此的单向吗?文化的全球化如何揭示了一种对形象、观念和产品的更复杂的共享?
——摘自杰里·本特利《全球史》
(1)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南宋的商人,选择从海路出发贩运货物至西亚、北非。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你选择走海路的原因,并写出出发港口的名称及所带的商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棉花部落”和18世纪“棉花帝国”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说明美国在“棉花帝国”中扮演的角色。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消费文化”输往全世界的途径。概括近代以来商品流动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影响。②以近代中西方服饰变化为例说明“文化的交流和共享是一种双向的现象”。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