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单选题
1.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日本的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在我国广东等地人们也有喝早茶的习惯。下列对有关茶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国茶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②丝绸之路开通后,茶叶成为中西方交流中长盛不衰的商品之一
③从15世纪开始,西欧形成广泛饮茶的风气
④日本人喝茶的习俗最早由中国传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生产技术的成熟 B.对外交流的盛况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通
3.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完成了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的任务 B.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贸易繁荣
C.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 D.他的这次出使被司马迁称为“凿空”
4.草原丝绸之路因其商品特点而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它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
B.中原地区比草原地区经济发达
C.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D.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5.2017年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联合南京、宁波、江门、阳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丽水等城市进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形成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卬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7.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 )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而广泛,名称准确生动
B.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且好记
D.张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8.丝绸之路不仅向西方输出中原丰富的物产,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它使纸制品、印刷术、茶叶和瓷器等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得以传播。这表明 ( )
A.外出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9.丝绸之路的南线自葱岭向正南通向( )
A.阿富汗 B.印度 C.大食 D.波斯
10.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本国医官用朝鲜文翻译或注释中国医书,收集了中朝两国医书153种,尤其是收集了在中国已失的医书40余种。他们还模仿中国的医方著作,组织本国的医师编撰医方著作。1445年,朝鲜医官金蒙礼等人仿照中国宋朝的《太平圣惠方》,编算成《医方类聚》365卷。这反映出
A.“西学东渐”的局面已出现 B.明代医学成就已领先于世界
C.中医学引起了东方国家关注 D.中朝交流利于保留医学文化
11.保罗·波烈(右图)是时装界的幻想主义者,但他的幻想持续影响至今。他推出的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他为它命名“孔子”。以后又推出以“自由”命名的两件套装亦是吸收了东方服装的剪裁方法。关于他设计的服饰,说法错误的是( )
A.受俄国和古典希腊文化的影响
B.受亚洲文化的影响
C.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D.使法国时装业进入巅峰时期
12.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3.著名作家龙应台写道:“全球化跟国际化这样子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这里,龙应台主张( )
A.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B.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
C.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D.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
14.2017年“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一度引发观展热潮。请你为如表中三件文物选择一个展厅名
序号 文物名称 文物简介
1 环球航行纪念章 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的纪念章。
2 尼日利亚的“马尼拉钱币” 16世纪早期主要在欧洲制作,50个马尼拉钱币可以买一个非洲奴隶。
3 复式显微镜 1650—1700年,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
A.文明的碰撞和融合 B.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C.血与火的年代 D.现实与浪漫的碰撞
15.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汉语借词 涵义 创造者
chinoiserie 中国风格 法国人
sharawaggi 中国的“造园艺术” 英国外交官
nankeen 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 欧洲商人
kaolin 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 法国传教士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16.16世纪,西班牙探险者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随后,中国产品通过这些“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断到达美洲地区。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遭到了西班牙殖民入侵 B.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C.商品大量输往美洲地区 D.从根本上改变海禁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10月,美国爆发经济危机。长期萧条的农业部门和受到严重打击的工业企业同时强烈要求增加关税保护。1930年,美国出台了有名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两万多种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这项法律的出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报复,各国对进口都采取严管,竞相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产业,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际贸易战。
——《经济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材料二 关贸总协定是人类为建立世界多边贸易体系而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旷日持久的成功试验。它证明,通过法律与政治相结合的方式,人类不仅可以切实可行地协调与管制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行为,而且必将能够实现国际贸易关系中规则取向的国际贸易政策对实力取向的国家贸易政策的胜利。
——《关贸总协定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危机与贸易保护之间的关系。
(2)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关贸总协定的达成反映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哪些?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美德四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时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年 24.5 12 9.1 6
1913年 15 8 11 13
材料二 1870—1910年世界贸易总额变化(单位:10亿法郎)
材料三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吨)
材料四 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时间 185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913年
指数 9 20 41 59 100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线
图2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
图3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殖民掠夺和贸易路线图
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在欧洲形成了喝茶的习惯,因此③不正确,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史实,所以B正确,ACD错误。
2.B
【详解】
根据材料“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可得出,唐朝与地中海及印度等地有交往,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盛况,故B项正确;材料与生产技术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域都护的设置”,故C项错误;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故D项错误。
3.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骞出使西域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贸易繁荣,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D两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4.A
【详解】
“皮毛路”“茶马路”说明当时在草原丝绸之路上交易的主要是皮毛和茶马等物品,反映了草原丝绸之路所连接的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故A项正确;B、C两项不是条件,排除;D项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地位,排除。
5.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状态的标志性事件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故选D项,排除ABC。
6.A
【详解】
材料隋唐时期“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羽衣霓裳舞》包含南亚和中亚元素,可见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故选A项;风格单一与“多元文化混合物”矛盾,排除B项;《羽衣霓裳舞曲》反映的是贵族生活而非市民生活,排除C项;唐朝文化吸收了南亚中亚等多种文化元素,并不“固守传统”,排除D项。
7.A
【详解】
因为中国和西域、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中,中国输出的主要是丝绸,而且丝绸在传到欧洲后影响巨大,成为中国的象征。故选A;BCD项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
8.D
【详解】
依据材料“向西方输出中原丰富的物产,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使纸制品、印刷术、茶叶和瓷器等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得以传播”可知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
9.B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向西进入南线后,到葱岭再向正南折,就到了天竺,即印度,故B正确;阿富汗、大食、波斯从地理位置看,在葱岭西部或西南,不符合题目中“正南”的要求,故排除ACD三项。
10.D
【详解】
15世纪中期,朝鲜政府组织医官翻译、注释和模仿中国医书,使40余种在中国已失传的医书得以保存下来,让我们可以通过朝鲜的医书,了解宋朝时期的医方著作,反映出中朝交流利于保留医学文化,D项正确;材料与“西学东渐”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明代医学成就领先世界,B项错误;中医学引起了“东方国家”关注夸大了事实,C项错误。
11.D
【详解】
保罗·波烈的服装设计虽然影响深远,但并不代表使法国时装业进入巅峰时期,而且仅依据他一人的成就也无法说明法国时装业进入巅峰时期,D项没有史实依据,符合题意。由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是关于保罗·波烈服装设计的正确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12.D
【详解】
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可得出,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D正项确;材料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巴黎已成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故C项错误。
13.C
【详解】
龙应台认为在全球化浪潮中,只有找到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才能够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这意味着其主张全球化过程中不能抹杀民族性,反而应当立足民族化,C正确;题干主旨是全球化中要强调民族性而非西方化,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14.A
【详解】
材料“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的纪念章”“1650—1700年,复式显微镜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体现的是各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碰撞,A正确;材料不光是新航路开辟,B排除;C指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5.D
【详解】
据表格17—18世纪,西方的艺术、外交、商业、宗教等领域人士向汉语借词丰富他们的用语描述中国文化和产品,反映出当时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D正确;材料“汉语借词”说明西方语言不是以汉文为基础,排除A项;材料的创造者都是外国人不是中国政府,排除B项;材料“西方英语出现很多汉语借词”恰好说明中国产品中西的结合,排除C项。
16.C
【详解】
当时通过“马尼拉大帆船”,外国商品涌入中国,中国的大量商品也传到了美洲地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对中国的贸易,体现不出侵略,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就已经存在了,排除B项;当时中国海禁政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排除D项。
17.(1)特点: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航程已远达南亚,物品远销欧洲;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影响:提升了汉朝的海外影响力;加强了中国与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汉代对外交往的渠道。
(2)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③经济重心南移;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可知,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根据材料“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可知,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根据材料“……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可知,航程已远达南亚;根据材料“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可知,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汉代的影响力、对中外交流渠道和程度的影响来归纳回答。
(2)根据材料“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可概括为,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专司外商货物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利用先进技术”可知,航海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可知,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8.(1)关系:危机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从长远看,贸易保护主义又加深了经济危机。
(2)宗旨:各缔约国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清除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趋势:全球化、体系化、法制化(或规范化)等。
【详解】
第(1)问,根据材料“美国爆发经济危机。长期萧条的农业部门和受到严重打击的工业企业同时强烈要求增加关税保护”“这项法律的出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报复,各国对进口都采取严管”等信息分析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贸总协定的达成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19.(1)基本特点:英、法比重下降,美、德比重增大;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
(2)主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新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详解】
(1)基本特点: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其特点是英、法比重下降,美、德比重增大;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
(2)主要因素:根据材料“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新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和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0.示例一:
选择:图1和图2
主题:交通线路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
说明:汉代张骞通西域,由此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和中亚、西亚地区、南亚地区,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先进的丝织品、造纸术逐渐向外传播,推动欧洲、印度的发展。同时西域的葡萄、苜蓿等农作物品种,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中原地区,影响中国文化。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人类文明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亚非拉地区。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总之,交通线路的开辟成为联结各民族各地区的纽带,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力地推动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与发展。
示例二:
选择:图2和图3
主题: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说明:16世纪初,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欧洲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9世纪末,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以廉价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工业革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不仅促进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还促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总之,新航路开辟以后,在西方国家的殖民征服、殖民掠夺下,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示例三:
选择:图1和图3
主题: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
说明:中国古代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展开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不仅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中亚和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中国的丝、绸、绫、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西域的玉石、汗血马、石榴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这种友好贸易对各国人民都是有益的。西方对外贸易以侵略掠夺为主要方式。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西方国家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迫使全世界为西方开放市场。如鸦片战争,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等。同时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欺诈贸易,在亚非拉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亚非拉经济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掠夺贸易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却导致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总之,由于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的不同,东西方对外贸易采取了和平或侵略方式,带来了不同的后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详解】
题干中提供了三幅图片,图1是古代中国的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往返路线,图2是近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3是19世纪末英国在海外进行殖民掠夺和贸易交流的图片。题干的要求是任选两幅图片,提炼一个主题:如果选择图1和图2,我们可以把主题定位为“交通线路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如果选择图1和图3,我们可以把主题定位为“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如果选择图2和图3,我们可以把主题定位为“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整体化”。在具体论述的时候,要着重分析所选择的两幅图片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分析二者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在结尾之处,要做一个小结,来照应论题,使得结构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