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九年级-《诗意破局,人生突围——九年级积极乐观类古诗词大单元教学》
教材版本:部编版语文
年级:九年级
01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梳理和整合诗词,形成自己的表达,提高语言文字交流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利用思维支架,分析比较诗人的不同视角,深度思考,拓宽心灵视野,提高生命意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挖掘诗词,赏析诗词意象所营造的景象,领会其中蕴含的诗人精神。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中国古代文人面对困境时持有的心境,领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02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初三学生已基本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因此对这三首诗词已有一定了解,但都仅停留在普遍认识“积极乐观心态”方面,尚未深入诗句本身去探究根源;此外,面对较大的考试压力,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不能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而从诗词当中获取生活启示,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面对生活困境。
03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三位诗人积极乐观主题的不同心境,探究其心境根源,提升积极乐观的生命意识。
04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学活动:
教师出示“围”字,并引出情境;结合字形结构,猜字。
媒体作用及设计意图:利用古风背景图以及古风背景音乐,身临其境,并问题导向,引发学生兴趣。
走近诗人
环节目标:
梳理诗人面对人生困局的突围方式。
教学活动:
完成“诗意破局,人生突围”思维工具表,齐读诗句。
媒体作用及设计意图:
整合三首诗词,借助思维工具表,感知三者人生态度的相同之处。
与他同行
环节目标:
探究三人思维视角的不同,与其共同突围。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出示视角参考图、人生起伏示意图;学生根据思维支架探究并分享,进一步朗读诗句。
媒体作用及设计意图:借助智慧课堂平板,选择自己心仪的同行者,投票。快速了解学生选择,便于分析和比较。
总结
环节目标:
领会诗人的生命意识。
教学过程:
教师总结不同视角体现的心境“豁、阔、奋”;学生领会站在高山、高空、大地所持有的心境,学会诗意突围。
设计意图:
品味三种不同的生命形态,获得生命超越的动力。
05
教学反思及教学点评
一、教学反思
1.思效:教学效果
本节课选取积极乐观类诗词,利用情境教学,将诗词和学生现实生活结合,透过普遍认知,挖掘诗人根源的生命意识,学生共情生动,能够体会诗人的精神选择,领会面对生活困境时所保持的态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的作用。
2.思得:教学收获
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课堂伊始,以《说文解字》中“围”字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入情境任务;其次通过思维工具表,让学生初步整合三首诗词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最后从此表中进一步提出三人思维视角不同的问题,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此过程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体验。
3.思失:不足之处
语文课堂可以是充满诗意、充满情意的,本节课在诗词解读和学生朗读上,可以思考如何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散发语文课堂独特的魅力,在吟咏诗词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之美,体现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启发自己的人生。
二、教学点评
这节语文课由《说文》“围”导入,以“探究学生备考突围之道”为情境,从诗人看待困境的几个视角“高空、山巅、大地”,对李白、刘禹锡、苏轼乐观积极类主题诗词进行赏析。教师根据使用“投票”功能产生的结果,以大多数学生最想选择的诗人作为主线,分享其面对人生困境时抱持的心境“阔、理、豁”,并对比其他两位诗人的生命形态,拓展自己面对困难的心灵视野,提高自己积极乐观的生命意识,学会诗意破局。最后以“围”字终,得到心灵上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