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 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 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1 17:58: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八年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科版本:部编版语文
年级:八年级
01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杜甫的长诗,并且是“歌行体”的诗歌,学生对这一体裁较为陌生,要介入“文体知识”,辅助学生认识。这首诗特点明显,句子以七言为主,间有二言和九言,句式灵活;用韵自由,随着韵脚的变化,所写内容或表达的意思就有所改变。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歌行体诗歌的节奏韵律,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感受到“歌行体”诗歌的魅力,为以后学习歌行体诗歌引路。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容并不难,但学生无法体会诗歌最后一段中的呐喊,无法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没有真正去理解这一位用生命在书写的作家。学习课程时调动学生以前学过的杜甫诗歌的知识,补充相关的名句,让学生对杜甫其人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对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时代背景及课外拓展资料,让学生对“诗圣”这一称号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02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字正腔圆、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了解“歌形体”诗词的特点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理解和赏析。
3.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杜甫的形象,深入认识“诗圣”之担当。
二、教学重点
通过智慧课堂,以及数据的统计,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03
教学过程
导入
明确:聖—圣
聖,甲骨文像长着大耳的人,表示耳聪大慧者。中国远古祖先认识到,善听是内心宁静敏感者的超凡能力,能在自然环境中辨音识相者,是大觉悟的成道者。
“何谓圣人?”
材料1:《说文解字注》释“聖”:“聖从耳者,谓其耳顺”。《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以知情。”圣人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且用自己的口与笔将这些声音中包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材料2:《抱朴子·内篇》:“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
(某些学问或者技巧方面的极大成者,如“书圣”“药圣”“画圣”“棋圣”“茶圣”等。)
“杜甫何以谓’诗圣’”?仅仅因为他的诗歌成就吗?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检查预习
师:请同学抢答准确读出平板上上显示字词读音。
(二)初读辨体,读出一点歌行体的味道
要求:
1.通过题目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从诗歌体裁方面思考。
明确:歌——歌行体
2.明确歌行体的特点
在篇幅上,篇幅较长,本篇诗歌24 句。
在句式上,以七字句为主,偶见二字句、九字句。
在韵律上,基本每段一韵,换韵即换段,换韵即换义。
3.回顾我们所学过的古诗,思考一下这首诗该怎么划分节奏读起来比较有味道。二字句、七字句、九字句分别怎么读?
(1)七言句断句是“四三式”
(2)九言句断句是“四二三式”,但根据意思,“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二四三式”。
4.听名家朗读,再自由诵读,读出歌行体的参差错落的味道。
5.平板上作答,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再读明意,读出风雨飘摇的波折感
1.默读前三段诗歌,用每一段诗歌中的字组成四字短语概括诗词内容。
明确: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屋漏无眠
读叙事的一二三段,引导学生读出一波三折,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层层递进的紧迫感,读出风雨飘摇的无奈与沉重。
(四)细读悟情,读出忧国忧民的“诗圣”心
1.读“诗题”获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眼睛看到了什么信息?)
因为一个茅屋被风吹破而写一首“歌行体”诗歌,足见这个茅屋为作者所珍惜。阅读课前预习单,我们会知道,这个茅屋对杜甫来说,真的来之不易。
出示:
材料4:
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杜甫年轻时“自比稷与契”。杜甫以参加科举考试和交游名人作为获得官职、实现理想的主要途径,但屡屡失败,直到44岁时才被任命为“胄曹参军”。
公元755年,杜甫45岁,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国家陷入动荡之中。
杜甫48岁时辞官。弃官后的杜甫带着全家四处投亲靠友。一年之内,三次迁徒,最终到达四川成都。迁徙途中,杜甫贫病交加,全家饥寒交迫。
公元761年的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长期饱经饥饿、贫病、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迎来了后半生中一段难得的安定宁静的生活,此时的他已白发苍苍,须拄杖而行。不料,苍天并不善待诗人。公元761年8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材料5:
草堂已不仅仅是一座茅屋,它是诗人生命的象征。所以,如王富仁先生所说,这个“人生之窝”具有自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的性质。诗人捍卫它,如同捍卫自己摇摇欲坠的生命。
2.读“诗景”定基调
(诗景是背景,亦暗推故事的发展,饱含作者的情感)
问题:哪几段写景?
明确:1和3
问题:在1和3段的______(用原文的字词)中,我听到了(看到了、感到了)风(雨/环境)的______,我猜想杜甫的心情是______。
明确:1段作者心情:急。3段:苦。
朗读时注意重读第一段“怒号”“卷”等动词。
第三段句子最多,全部都是七言句,读起来容易快。在一鼓作气中层层递进作者的窘迫,为下文的“何由彻”三个字做铺垫。请学生依次朗读,一一确定:“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话语气平静,语速正常。从“布衾多年冷似铁”到“雨脚如麻未断绝”越读越快,越读越重,读出一种欲哭的痛苦,特别是每一句的最后三个字要重读,分别是“冷似铁”“踏里裂”“无干处”“未断绝”。接着读“何由彻”两句可以慢下来,最后三个字,一字一顿,读出漫漫长夜的孤独彷徨。
3.学生自读,品诗情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推荐学生范读。
(五)广读思辨,杜甫何以谓“诗圣”?
凄风冷雨,屋漏难眠,诗人都无处栖身,他却发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呐喊。学生齐读第四段。
材料6:诗人白居易也曾这样写过:
《新制布裘》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的妻子给他做了一件新的布裘,他穿上倍感舒适温暖才写下此诗,愿天下无寒人。这期间表达的情意,与杜甫有相似之处。
“温暖皆如我”就已经很难得了!可是杜甫却是“己未立而欲立人,己未达而欲达人”,他没有抱怨个人命运的悲苦。他心中牵挂忧虑的是天下苍生啊!只要能庇佑天下寒士,即使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是何等壮烈何等博大的胸襟啊!
课前我们说过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圣人”。现在我们再看杜甫,才知道,世间对他有时极为残酷,但他却仍以火热的仁者情怀关爱世间,这就是杜甫之为“诗圣”之处,非常人所能及。不管是他的写作,还是他的情怀,他都担得起“诗圣”这一美誉。
(六)课外扩展,品仁者圣心
当今有很多仁者情怀的仁士,像钟南山一样的最美逆行者,19年新冠疫情的暴发,84岁钟南山院士为应对肺炎疫情临危出征,《人民日报》这样评价他:84岁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有勇士的担当。
“大山女孩的妈妈”张桂梅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帮助16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感动中国颁奖词中“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以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
课堂作业:
1.屋漏难眠的雨夜,请用第一人称写下作者的内心独白。
(1)学生在练习本上作答,然后用平板拍照提交答案。
(2)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04
课后反思
本节课使学生对歌行体节奏韵味基本掌握,并且认识到杜甫火热的仁者圣心。通过课堂朗读、课堂学习以及课堂微写作,使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但在教学中对语文译文讲解不够详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更注重基本知识教学以及智慧课堂大数据在课堂中的使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