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求是高级中学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5-1六国论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求是高级中学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5-1六国论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30 09:0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 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六 国 论 (宋 苏洵)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 ??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六 国 论 (宋 苏洵) 1 . 六国
2. [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二.解题 六 国 论 (宋 苏洵)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
嬴政并吞六国 [战国七雄]—(齐-楚-秦- 燕- 赵- 魏- 韩) 秦—强楚—大齐—富 六 国 论 (宋 苏洵) [合纵]-------------苏秦
[连横]--------------张仪
(请同学根据历史、文学知识讲述)思考课后练习一??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志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简介写作背景 六 国 论 (宋 苏洵)结构中心论点分论点事 实论 断结 论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赂者)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不赂者)诸候所亡
固 不在战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齐附于秦
燕行刺客
始速祸焉
赵诛良将
用武不终不战胜负判智力孤危败亡与






量无使为
积威所
劫毋从六
国破灭
之故事 六 国 论 (宋 苏洵)六、中心
文章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在赂秦。指出以土地贿赂敌国,只能增加敌人的力量,削弱自己的力量,必然导致灭亡;告诫统治者一味屈辱求和将重蹈覆辙。七、写法
1、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2、言简意明,富于词采。
学习苏辙的《六国论》二苏的论点有什么不同?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苏洵把韩三国对秦割地,以地事秦,称之为“赂”,是就六国对秦的态度而言,所以他首先撇开战争胜负的一般军事因素,专就割地事秦进行议论。苏辙:“六国不免于灭亡,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苏辙着眼于六国内部。他从分析韩魏的现状、地理位置、有关史实入手,指出“秦之所忌”。然后抓住 “秦之所忌”,通过多次对比,进行议论。他主要从战略上进行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 《我们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针锋相对,寸利必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决不搞屈辱外交 ??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 《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 ?? 《寡人之于国也》: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 《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