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4、《秋天》
补充与反思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初步学习读诗。
3、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
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材分析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学法指导
1 、诵读品味法
2 、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教法设计
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归泊( ) 清冽( )丁丁( ) 廖阔( ) 枯涸( ) 梦寐( )
2、《秋天》的作者 , 诗人, 家。
3、整理描写秋天的或与秋天有关的四字短语,至少10个。
4、搜集有关秋天的诗句。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描写了那几幅图画,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
7、品味下列括弧里的词语。
A、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B、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C、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合作探究】
一、引秋:
抢答有关秋天的诗句,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二、诵秋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是否正确。
2、学生互评:从字音、节奏、抑扬顿挫等方面讨论出正确的朗读方案。
3、指名配乐朗读课文
4、学生评,老师随机点拨。这首诗要求轻读、慢读才能准确表达诗人感情。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三、感秋——整体感知,领悟诗意
1、 本文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象?(把相关的词语在文中画出来,然后交流)
2、诗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每一节诗的每幅画面各拟一个整齐优美的标题
4.讨论:有人说何其芳的《秋天》是一副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请你说说为什么是“乡村秋景图”呢?
教学特色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练习反馈
【课后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秋天》选自 ,作者何其芳,现代 、 。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 ,一是 。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诗歌。
中考链接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2、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3、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4、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板书设计
?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