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会泽县金钟镇第三中学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第13课《风雨》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会泽县金钟镇第三中学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第13课《风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30 09:2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13、《风雨》
补充与反思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感 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 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及生动形象的语言。
2.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材分析
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法设计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
一、预习热身
1.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 当代作家,陕西人。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 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2 .题目解读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 ,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字词
(1)给加点注音。
偌大( ) 刹那( ) 蜷曲( )
屋檐( ) 疏忽( ) 锥形( )
(2)解释词语。
刹那: 疏忽:
二、活动探究
1.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3.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 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 说说它们好在哪里。[来源:%@中~^*教网]

4.①作者对众多植物和动物在风雨中的表现进行了特别细腻的描绘,直接目的是什么?②请用两个词概括动物们在风雨中的表现。
① ②
三、盘点提升:
1.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他们为什 么会惊喜呢?他们还会做什么?如果你就是这些孩子们中的一员请你以第一人称,写出你的感受。

2.文章描写"风雨",全 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 明写作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分类摘录相关的句子。
四、小结。
文章运用大量篇幅描写景物,从而表现景物之大之猛烈。在其他景物和老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本文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的讴歌和赞美
五、布置作业:
把课堂小练笔扩展成一篇写景的小作文,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特色
1、成功地处理了能力训练与思维培养、文本解读与课外延伸、阅读教学与写作练习之间的关系;
2、巧妙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练习反馈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偌大( ) 栅栏( ) 倏忽( )
chà( ) 那 quán( )曲 zhuī( )形
2.下列句子没有用到比喻修辞的是( )
A.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
B.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
C.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的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
3.请你写出带有“风、雨”字的两句诗.
4.“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用?

5、“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能否把“惊喜”改为“欢喜”?
                             
中考链接
【写法借鉴】作者以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句来写风雨中各种景物的变化。如把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把槐树上攀附不住的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把“斜着飘”的瓦片比作“树叶”,都逼真地写出了风势之大。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写一段景物的变化。

板书设计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