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溶液的形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溶液的形成(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4-21 17:3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溶液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将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其中一种物质的能量变化与其他三种物质不同的是
A.CaO B.NaOH C.浓H2SO4 D.NH4NO3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B.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减小
D.医用酒精是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乙醇作溶剂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油与水混合一定形成溶液
B.将100g10%的氯化钠溶液倒掉一半,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变为5%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D.生活中利用洗涤剂清洗油污属于乳化现象
4.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点的粒子一定是原子
B.溶液时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一定是溶液
C.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碱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碱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钙豆奶粉中的“钙”指的是单质
B.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燃料燃烧时一定放出热量
C.洗涤剂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因为洗涤剂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
D.金刚石、石墨和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它们的结构不同但性质相同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都是固体 B.乳化能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C.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D.搅拌可增大物质的溶解度
7.某同学梳理归纳了以下知识点:①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②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③“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④防毒面具的原理是利用活性炭的强吸附性;⑤洗涤剂能去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可以溶解油污;⑥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③④⑥
8.下列区分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A.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与软水
B.用燃烧法可以区分羊毛和尼龙线
C.用尝味道的方法区分实验室里的蔗糖和氯化钠
D.用水可以区分氢氧化钠固体与硝酸铵固体
9.溶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汽水和食盐水都属于溶液
C.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溶解度
D.将澄清的饱和石灰水加热,无白色浑浊出现
10.只用下列鉴别方法不能把待鉴别的物质区分开的是
选项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软水、硬水 加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多少
B 氯化钾、硫酸钾、磷矿粉 看外观,再加水,观察是否溶于水
C 氯化钠、盐酸、氢氧化钠 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腈纶、棉纤维、羊毛纤维 燃烧,闻燃烧产生的气味,观察燃烧情况和灰烬
A.A B.B C.C D.D
二、实验题
11.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1)实验一:探究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如左图,分别将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①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硫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说明了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 。
(2)实验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反应。
左图是小鹏同学设计的对比实验,用于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能否反应。小燕同学认为该实验设计不符合对比实验的基本原则,她的理由是 。
(3)实验三: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①小意同学做了如左图所示A试管和B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B中固体可溶,A中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②小明同学补充了如左图C所示实验,他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 。
1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进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中,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
【查找资料】
NaCl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设计并进行实验】
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了如下实验流程并依流程进行实验:
溶解 过滤 蒸发 计算产率 问题交流
实验各步的操作示意图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操作示意图中,有两处操作是错误的,它们是 (填序号)。
(2)在实验过程中要多次使用玻璃棒,其中蒸发过程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的目的是 。
(3)工业上制备粗盐时,采用晒盐或煮盐的方法通过蒸发盐溶液中水分使之浓缩结晶,而不采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达到同一目的的理由是 。
三、计算题
13.某补钙剂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为了测定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明同学称取20g补钙剂放入烧杯中,再将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g) 38.2 56.4 75.6 95.6
(1). 实验全部完成后,烧杯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 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四、填空与简答
14.
(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生活用品中,
图A用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是利用了它的 性;
图B把铜加工成电线利用了金属的两条物理性质是 ;
图C用洗洁精洗碗去油污是因其具有 作用。
(2)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分析下列三个实验:
Y + HCl — 不反应 ,X + H2SO4 = XSO4 + H2↑, X + Z(NO3)2 —不反应
则X 、Y和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H) (H的位置已给出)。
15.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甲的溶解度 乙的溶解度(填“>”、“<”或“=”).
(2)t2℃时,向50克水中加入50g乙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3)t1℃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填“>”、“<”或“=”).
(4)若固体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用 方法提纯乙(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1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问题: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甲 乙(填“>”、“=”或“<”).
(2)若想从甲的饱和溶液中获得甲晶体,常采用 方法.
(3)t2℃时,将15克甲放入装有50克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4)A点状态中乙溶液属于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
C、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
D、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
故选D
2.A
【详解】A、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因此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B、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以是纯净物,如蒸馏水等,故不符合题意;
C、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医用酒精是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水作溶剂,不是乙醇作溶剂,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溶液中只要有水,水一定是溶剂。
3.D
【详解】A. 植物油不溶于水,植物油与水混合得到的液体不具有均一性、稳定性,是乳浊液,此选项错误;
B. 溶液具有均一性,将100g10%的氯化钠溶液倒掉一半,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仍为10%,此选项错误;
C. 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关系,此选项错误;
D. 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珠分散成无数小的油滴,随水流走,生活中利用洗涤剂清洗油污属于乳化现象,此选项正确。
故选D。
4.B
【详解】A、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原子,如中子,故A不正确;
B、溶液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B正确;
C、单质是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而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故C不正确;
D、含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种类很多,不一定是碱,例如H2O,故D不正确。故选B。
5.B
【详解】A、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钙”等不是强调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高钙豆奶粉中的“钙”指的是钙元素,故选项不正确;
B、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表现为放热或吸热,但燃料燃烧时一定放出热量,故选项正确;
C、洗涤剂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乳化油污,将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不聚成大的油污,随水流走,故选项不正确;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金刚石是正八面体结构,石墨是片状结构,C60又称足球烯,结构形状像足球,不同的结构导致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但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B。
6.B
【详解】A、溶液中的溶质不一定都是固体,如盐酸中的溶质是氯化氢气体,选项错误;
B、乳浊液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现象,这体现了乳浊液的不稳定性,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不易分层,较为稳定,选项正确;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都是溶液,如水就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选项错误;
D、搅拌只能加快溶质溶解的速率,不会增大物质的溶解度,选项错误,故选B。
7.D
【详解】试题分析:①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温度,使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不是降低着火点,错误,②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错误,③“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以免固体飞溅,正确,④防毒面具的原理是利用活性炭的强吸附性,正确,⑤洗涤剂能去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可以乳化油污,而不是溶解,错误,⑥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正确,故选D
考点:灭火的原理,物质燃烧的现象,蒸发操作,活性炭的吸附性,乳化现象以及合成材料
8.C
【详解】A、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肥皂水,在等量的水样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振荡,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所以正确;
B、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尼龙是合成纤维,燃烧时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所以正确;
C、实验室的药品有的有毒,有的有腐蚀性,在实验室中不能用尝味道的方法区分药品,所以错误;
D、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收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降低,所以正确;
故选:C。
9.B
【详解】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
B、汽水和食盐水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正确;
C、物质的溶解度必须有温度的限制,所以该答案缺少温度,故C错;
D、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加热后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所以会变浑浊,故D错。
故选B。
10.B
【详解】A、肥皂水在软水中的泡沫较多,在硬水中的泡沫较少,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磷肥是灰色粉末,氯化钾和硫酸钾是白色晶体,都溶于水具有相似的性质,不能鉴别,故B错误;
C、紫色石蕊在氯化钠中现象不变,在盐酸中变红色,在氢氧化钠中变蓝色,三种物质中的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棉花,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纤维素,灼烧时无有气味物质产生,只能闻到燃烧纸张的味道;羊毛,由蛋白质组成,灼烧时产生烧焦的羽毛味;涤纶,合成纤维,灼烧时有特别气体;三种物质燃烧的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1.(1) 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
(2)实验中液体体积不同
(3) 溶剂的性质 溶质的性质
【详解】(1)①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比氧气中低,故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
(2)水能溶于水,则左边软塑料瓶因气体减少而变瘪,水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塑料瓶也会辨别,对比变瘪程度可知二氧化碳是否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但对比实验要求控制变量,该实验中液体体积不同,则不能得出结论。
(3)①碘在水中不能溶解,在汽油中能溶解,说明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是溶剂的性质;
②C试管中的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与A试管对比可知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
12.(1)AC
(2)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而造成液体飞溅(或防止液体飞溅)
(3)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
【详解】(1)图中的错误有:A中将物质放在右盘,将砝码放在了左盘,此项不正确。应将物质放在左盘,将砝码放在了右盘。C过滤操作需要使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没用玻璃棒引流。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
(3)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从较高温度降低到较低温度,仅有少量氯化钠析出,大部分氯化钠依然在溶液中,不适合使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取。
13.(1)HC1、CaCl2
(2)设:20g补钙剂中含碳酸钙质量为x。
补钙剂中碳酸钙完全反应生成的CO2质量为:
x=10g
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0%。
【详解】(1)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溶质一定有氯化钙,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三次加入稀盐酸时碳酸钙已完全反应,所以溶质还有HCl;
(2)见答案。
14.(1) 吸附 延展性、导电性 乳化
(2) Z、X Y
【详解】(1)A中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B中铜具有导电性与延展性,则可以被加工成铜制电线;
C中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油滴分散成无数的小油滴进入水中,形成乳浊液,乳浊液能被水冲走,则洗洁精能除去油污;
(2)Y + HCl — 不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Y<H; X + H2SO4 = XSO4 + H2↑说明金属活动性X>H;X + Z(NO3)2 —不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X<Z,故金属活动性Z>X>H>Y。
15.(1)>
(2)75 g
(3)甲=乙>丙
(4)蒸发结晶
【详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故答案为:>;
(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乙的溶解度是50 g,即100 g水中最多溶解50 g的乙,所以向50克水中加入50 g乙物质,充分溶解后,最多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25 g+50 g=75 g;
故答案为:75 g;
(3)由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t1℃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甲、乙的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升温前相等,丙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可知: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而t1℃甲、乙溶解度相等且大于t2℃丙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乙>丙;
故答案为:甲=乙>丙;
(4)由图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所以若固体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故答案为:蒸发结晶。
16. =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20% 饱和
【详解】(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所以若想从甲的饱和溶液中获得甲晶体,常采用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方法;
(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5g,即甲物质在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所以t2℃时,将15克甲放入装有50克水的烧杯中,只能溶解12.5g甲物质,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20%;
(4)A点在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上面,所以A点状态中乙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