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 5个生字,读准“折腾、水葫芦”等词语,指导书写“染、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3.能说出在溪边看到的画面,尝试背诵《溪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体会童年生活快乐。2.能说出在溪边看到的画面,尝试背诵《溪边》。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歌唱《童年》,分享童年趣事。出示童年游戏照片,回忆当时情况,突出“趣味”,引出课文题目。
2.板书课文题目。(板书:童年的水墨画)(1)齐读课文题目。(2)水墨画是我国独特的传统绘画形式。(3)水墨画藏在哪里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和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寻找藏在诗中的画。
2.检查反馈,相机纠正。
(1)出示第一组词语:染绿、扑腾、钓竿、碎了。①指名读,检查自读情况。指导“扑腾”tēnɡ的读音。②把词语放到诗中指名读《溪边》。注意“当作”dàng的读音。③注意易错词后,齐读《溪边》。
(2)出示第二组词语:浪花、你拨我溅、水葫芦。①指名读,检查自读情况。指导“水葫芦”húlu的读音。②出示水葫芦图片,介绍水葫芦。是长在水里的一种植物,我们看它叶柄处圆圆的像个葫芦,所以人们叫它水葫芦。③到了诗中水葫芦发生什么变化?指什么?从哪些词句中发现的?④指名读。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便知道指水性好的小孩。(3)出示第三组词语:蘑菇、斗笠、清清爽爽。①指名读,检查自读情况。②出示斗笠图片,介绍斗笠。是戴在头上的,用竹子做成的帽子。③斗笠指什么?找学生读诗句,通过上下文,结合实际生活理解。指林中玩耍的小孩子。
3.交流汇报(1)找到藏在诗中的画了吗?①找学生说。②这三个词都是表示什么的?表示地点。在溪边做什么呢?③在溪边钓鱼,所以我们为第一幅画起名叫“溪边钓鱼图”课件出示并板书。钓鱼图
(2)组内交流①第二、第三首诗藏着的画里又在干什么?请小组内选择一首讨论,试着为画起名字。②师走进学生倾听。
(3)全班一起交流另外两幅画名字“江上戏水图”、“林中采蘑菇图”出示。江上戏水图
林中采蘑菇图
(4)三首诗都是描写童年快乐生活的场景,像这种都是围绕同一主题的诗,叫“组诗”。过渡: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需要我们慢慢欣赏,细细品味。
三、精读《溪边》,指导学习
1.出示默读要求: 圈出画中景物,想象画面。 用一两个词写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回答《溪边》写了哪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出示儿童诗《溪边》)指名回答。预设 1:我仿佛看到小溪边长着垂柳,那些垂柳把小溪当作镜子呢。预设 2:我仿佛看到了在碧绿的溪边,有一只红色的蜻蜓正立在鱼竿上呢。预设 3:我仿佛看到孩子们钓到一条大鱼,鱼儿在草地上乱跳,想要跳回溪里去呢。
3.让学生通过字、词感知色彩,体会画面的美。(1)师引导最多色彩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2)指名读,感受句子的生动。(3)除了绿色还有什么色彩?指名读,体会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美。板书:景美
4.通过声音体会快乐。(1)找到描写声音的两个词“扑腾”、“笑声”。“扑腾”和蹦跳的“笑声”说明什么?(2)让学生演一演,体会快乐。板书:人欢
5.指导朗读
(1)感知由静变动,动静结合的画面感。(2)指导学生读出变化。(3)师生合作读。
尝试背诵《溪边》,出示垂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溪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影_____________________,钓竿_____________________。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书写指导
1.出示“染”和“碎”。2.指导学生观察,交流怎样书写才美观。3.教师重点指导书写。染:上下结构,下面横要拉长托住上面,竖短而有力,撇捺要舒展。碎:左右结构,右边“十”横要变短,竖要拉长。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五、谈谈收获
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2.教师总结。
六、课后作业
1.把《溪边》背诵给家人听。
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在《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