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兴办工业以实现“自强”和“求富”。孙中山对此评价道:“我国家自欲行西法以来,惟农政一事未闻仿效”,“此亦筹富强之一憾事”。由此可知( )
A.洋务派忽视农业的近代化发展 B.洋务派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孙中山意图改变小农经济模式 D.孙中山认为洋务运动收效甚微
2.下表为晚清名臣胡林翼统计的清咸丰七年到十一年(1857-1861年)湖北省文武职官及其眷属等的死亡情况。据此可推断( )
死亡原因 人数/人 百分比
阵亡 31367 69%
因公死亡 873 2%
死节 13009 29%
合计 45249 100%
A.传统忠孝观念受到严重挑战 B.农民起义沉重打击清朝统治
C.列强侵华遭到民众顽强抵抗 D.晚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3.1872年年底,通过“招商集股”方式兴办起来的轮船招商局开业运营。时人说:“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这反映出当时( )
A.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的变化 B.中国自办企业开始起步
C.民族经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金融体系实现转型升级
4.清廷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谈判前夕,时人指出:“现在李鸿章语及和局,辄以不愿割地之说遍告于众人。窥其用意,必欲使此议出自宸断,然后定约之后,天下士论,民心怨愤不平之气,尽归于朝廷.而于己无与。”这反映了李鸿章( )
A.尚不谙熟近代外交 B.不愿承担割地后果 C.赴日谈判全权不足 D.反对清廷割地议和
5.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实业家张謇上奏清政府,提出中国应继续加强建设军队和军工之外,还必须“速讲商务,讲求工政。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这反映了张之洞的核心主张是( )
A.自强求富 B.推行新政 C.编练新军 D.实业救国
6.太平天国运动前期,英国商人向太平天国军队出售了大量粮食以缓解其粮食短缺,英国政府予以积极配合和支持;但是在太平天国后期,英国政府命令禁止外商接济、出售粮食给驻守安庆的太平军,安庆很快陷落。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 )
A.太平天国调整了对外政策 B.战争破坏了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清廷注重使用经济手段镇压起义
7.创建于1866年的福州船政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船舶工业中心,船政学堂不仅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而且培养了一批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人才。如表是船政局历年拨款情况,结合表格数据可知( )
时间 应拨数(万两) 实拨数(万两) 实拨占应拨百分比
1866.11—1874.6 470 470 100.0%
1874.7—1882.12 525 370 70.5%
1883.1—1907.12 1485 610 41.1%
年份 实际数额 原报销单所报数额 浮冒数额
1883—1896 3734906 5236634.6 2101728.6
1883-1896年度船政局经费支出推考表(单位:两)
(以上资料来源:林庆元著《福建船政局史稿》)
A.近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B.激励清廷自强目标实现
C.封建顽固势力阻挠破坏 D.重农抑商思想开始复苏
8.甲午中日战争前五十年间,外资在华工厂共191家,其中资本在十万元以上的有23家,设立时资本共7631000元。甲午战后二十年间,资本在十万元以上的外资在华企业增加了136家,设立时资本共达103153000元。这一变化( )
A.表明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B.反映出晚清金融业近代化进程加快
C.体现出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D.缘于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不断扩大
9.如图所示内容为某学者对近代某次事件特征的概述。该事件( )
●以外部压力为启动力 ●以移植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为主要途径 ●以内外结合、新旧结合为基本方针 ●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为模式
A.领导人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B.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C.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积极尝试 D.发起者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10.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穌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这表明维新运动( )
A.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理论偏激内部意见分歧
C.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 D.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1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官僚李鸿章认为:要自强,就必须有新的生财之道,开辟新的财源;要开财源,莫如振兴商务。维新知识分子王韬和薛福成认为: “商富即国富”,要“恃商为国本”“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这说明(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洋务官僚突破“中体西用”思想
C.先进士人思想观念转变 D.维新变法运动已经拉开序幕
12.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曾指出,“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于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因此主张“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则“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据此可知,洋务派( )
A.重视诱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开始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
C.尝试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 D.积极主动应对国际市场挑战
13.洋务企业经营过程中,李鸿章热衷于官督商办;张之洞虽认为官商“权限必须分明”,但强调“盖国家所宜与商民公之者利,所不能听商民专之者权”,企业“利可归重股东,权则股东须有限制”。这反映洋务派( )
A.经济理念受封建思想影响 B.积极顺应近代化潮流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D.经济上剥削民间资本
14.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说:“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15.1861年1月,奕 等人在奏折中陈述:“近年来临事使探,往往得自传闻,未能详确,办理难期妥协。各国新闻纸,虽未必尽属可信,因此推测,亦可得其大概。广州、福州、宁波、上海旧有刊布,名目不同,其新开各口,亦当续有刊本,无论汉字及外国字,按月咨送总理处。”这体现出,奕 等人( )
A.对新闻纸真实性存疑 B.希望拓宽渠道了解西方
C.主张兴办中外文报刊 D.意识到通商口岸的重要
16.1877年至1883年间,在上海资本市场上以官督商办名义募集商股的中小矿业公司至少有16家。上海《字林沪报》在报道1882年上海的资本市场时说,凡开矿公司如荆门、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上述现象说明(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
C.新的投资方向逐渐得到认可 D.股份制公司获得社会广泛支持
17.“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是晚清时期的一份奏折,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剿发捻”指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
B.“和议”是与法国签订了《越南条款》
C.标志着清朝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
D.该奏折对中国的近代化有积极推动作用
18.下图为1861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其主张的特色在于( )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中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A.完整阐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 B.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
C.冲击了顽固派对中国传统的坚守 D.超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
19.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清廷:“提炼五金,精造军火,制作百货,皆由化学而出。今各省开局制造之事甚繁,而物料之涉于化学,不能自制自修者,仍必须取资外洋,且不通其理,则必不尽其用。”为此,张之洞主张( )
A.发展近代新式教育 B.建立独立工业体系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D.借助外资发展经济
20.1684年,在台湾回归清朝版图之后,清政府将台湾划入福建省的管辖范围之内,设立台湾府,派遣官员管理;1885年,又设置了台湾省,刘铭传成为首任台湾巡抚,对台湾进行全方位的管辖。这一变化体现了清政府( )
A.外交思想完成了近代化 B.海防意识不断增强
C.地方行政体系走向完善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二、材料分析题
21.【晚清军事近代化】
材料一 中外军队火器装备(部分)对比表:
中文名称 发明时间 国外装备 淮军装备
加特林机枪 1862年 1864年美军开始装备,后风靡世界 1873年引进
雷明顿步枪 1865年 1866年美国陆军试用,1870年美国海军订购1万支 1873—1874年订购采用
李式步枪 1877年 1879年美国海军采用,改进后的连发枪由英国在1888年采用 1879年订购采用
马克沁机枪 1884年 1887年英国、瑞士、俄罗斯等国开始订购,1888年德国开始装备 1885年购买洋枪,1888年开始仿造,于1893年停造
毛瑟连发枪 1886年 1890年德国换装小口径毛瑟,1890—1893年土耳其购买28万支,1894年阿根廷订购18万支 1888年装备大口径毛瑟枪,甲午战后大量装备小口径毛瑟枪
材料二 (淮军)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威名扫地……淮军士兵由将领亲自招募,他们之间大多具有乡党、姻亲、友朋的裙带关系,士兵对于将领的人身依赖非常严重,军队正常运转实所依靠的正是这种私人感情,因此各统领无不视所募军队为私人资本,绝不容许他人插手……淮军的指挥体系是标准的个人指挥体系,营务处虽能分担指挥官的工作压力,却不能提供实际的作战参考,它与强调情报搜集、周密筹划、集体指挥的总参谋部制度比起来相差太远……淮军的军事改革始终没有涉及兵役制度的完善,致使其长期在“增募—裁剪—增募”的雇佣军制中踏步,军队战斗力也随之起伏不定,在遭遇举国动员、全民征战的日本军队时,无论是军队规模还是兵员素质,就难免落于下风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凯《火器引进与淮军军事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淮军在火器装备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淮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22.【海权与近现代国防安全】
材料一 中国虽然是陆海复合国家,但政治中心在元朝以前,长期滞留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元代以后,才移到东部(南京—北京)。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加上中国传统的塞防思想,造成历代统治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根据西方海洋战略理论,提出了海疆策略“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区,但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这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从1880年起的十余年里,在李鸿章筹划下先后兴建了大沽、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 中法战争后,各地督抚亦纷纷陈奏,掀起了海疆防御的大讨论。张之洞提出要设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海军;李鸿章认为“选将储才之法,尤为至要至急”,为此要多办学堂鼓励有识之士学习海军,并提倡去国外留学。自此以后,清政府开始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全体系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郭渊《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 世界主要海权国家崛起的模式
国家 崛起模式
西班牙 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
荷兰 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
英国 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
美国 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海洋秩序)+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技术创新+软实力
[资料来源:根据辛向阳《霸权崛起与挑战国家范式分析》一文中的内容整理而成,参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列强炮舰面前遭受的屈辱一直激励着我们要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决心。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发展军力是为达成国家的战略目的,而不是为了满足海上强国梦”
——摘编自刘中民《海权发展的历史动力及其对大国兴衰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末清政府海权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海权观念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我国家自欲行西法以来,惟农政一事未闻仿效”“此亦筹富强之一憾事”,说明孙中山认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但是对农业并未重视,这是洋务运动实现富强目标中的缺憾,由此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忽视农业近代化发展,A项正确; 洋务派代表封建官僚阶层,不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排除B项;孙中山意在强调国家发展要重视农业,而非改变农业发展模式,排除C项;孙中山认为洋务运动忽视农业发展,并未否定洋务运动的成效,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材料涉及的时间是1857到1861年是天平天国运动时期,胡林翼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将领,湖北文武职官是湘军的主要来源,而这些官员多死于阵亡,可知这是农民起义沉重打击清朝统治,B项正确;阵亡和死节占死亡原因的比例很高,说明在遵守传统忠孝观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内容是太平天国运动,不是列强侵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因镇压天平天国很多湖北籍官员战死,不是晚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2年年底(中国)。据材料“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可知,轮招商局的创办,带动了公司的发展,改变了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A项正确;中国自办企业开始起步,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经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金融体系实现转型升级,排除D 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中看出李鸿章将不愿意割地的思想透露出去,会让民众的怨气出在朝廷身上,与自己无关,体现了他不愿意承担割地后果,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近代外交,排除A项;李鸿章是全权大臣,有权力,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李鸿章要让民众的怨气出在朝廷身上,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实业家张謇上奏清政府,提出中国应继续加强建设军队和军工之外,还必须‘速讲商务,讲求工政。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可知,张之洞在洋务运动破产后,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新方向,D项正确;自强求富是甲午战争前的政策,排除A项;推行新政和编练新军都是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后,时间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英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经历了从有意示好和支持到帮助清政府镇压的转变,结合所学,太平天国领导人拒绝列强的侵略要求,而清政府则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出卖了更多国家主权给列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因此西方列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调整了对太平天国的态度,C项正确;太平天国反对列强侵略,对外政策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和后期都在发生战争,列强政策变化不是因为希望结束战争,而是希望清政府赢得对太平天国的战争,排除B项;清廷主要使用军事手段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866年到1907年,清政府对福州船政局的实拨款项占应拨款项的比重越来越低,同时在1883年到1896年,虚报数额也较为严重,这说明福州船政局资金筹措困难,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是近代化建设发展曲折的表现,A项正确;福州船政局是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企业,洋务运动最终破产,因此并没有激励清廷自强目标实现,排除B项;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无法说明是封建顽固势力阻挠破坏,排除C项;中国近代,重农抑商思想逐渐衰落,并不是复苏,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获得这一特权,因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华企业迅速增加,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排除A项;材料是外资在华工厂投资的增加,并不是金融业近代化进程加快,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国际地位并未得到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近代”“以移植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为主要途径”“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为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为洋务运动,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C项正确;最早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的是林则徐,排除A项;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寄希望于未掌握实权的皇帝的是戊戌维新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遭到顽固派反对,维新派内部也难以形成统一意见,说明的是理论偏激,内部意见分歧严重,B项正确;材料与缺乏社会基础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改革措施,无法体现急于求成,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改革派内部也反对,非保守派,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一部分人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基础在于工商,从而转变观念,认为中国应该改变传统的本末观(重农抑商),向西方学习,致力于工商,公开打出了“商本” “商战”的口号,把振兴工商业与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联系在一起,C项正确;清政府是在1901年新政开始后完全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只是反映出一部分先进士人观念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只是表明李鸿章重视工商业,并没有体现他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能说明洋务官僚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项;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公车上书,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由材料可知,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认为洋布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易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可达到“求富”的目的,C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政府的统治,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之初,创办的军事工业已经是用机器生产,排除B项;“积极主动”与史实不符,在中国近代史初期,中国的近代化是比较被动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洋务派让利不放权,民用企业的发展仍受到阻碍,限制股东权利体现出经济理念受封建思想影响。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洋务派的经营管理仍然受到封建思想影响,不利于近代企业的发展,排除B项;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指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原有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思想不变,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经济上了利用民间资本,但在管理权上阻碍商民获取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题干问的是“包含着跃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洋务运动就其主观来说还是想要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创办了一系列的近代工业,客观上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使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C项正确;“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是洋务运动的意义,但是与“出旧轨的趋向”的题意不符,排除A项;“有利于西学的传播”不是本质含义,排除B项;“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表面意义,不是本质含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1年(中国)。根据材料“近年来临事使探,往往得自传闻,未能详确,办理难期妥协。各国新闻纸,虽未必尽属可信,因此推测,亦可得其大概。广州、福州、宁波、上海旧有刊布,名目不同,其新开各口,亦当续有刊本,无论汉字及外国字,按月咨送总理处。”可知,奕 等人认为报纸对了解西方各国有帮助,因此要求将各地中外报纸按月送到总理衙门,反映了他们希望拓宽渠道了解西方,B项正确;“各国新闻纸,虽未必尽属可信”体现了奕 等人对新闻纸真实性存疑,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奕 等人认为报纸对了解西方各国有帮助,并不是主张兴办中外文报刊,排除C项;奕 等人认为报纸对了解西方各国有帮助,未涉及通商口岸,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可知,当时一些地区的一些工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民众也认为认购股票是投资理财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即新的投资方向逐渐得到认可,而且“逐渐”表述严谨妥当,C项正确;1877年至1883年间即洋务运动中后期,民族资本主义才开始产生,并不是“较快发展”阶段,排除B项;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排除A项;社会包括农村、城市、农民、工商业者等诸多方面,“广泛”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材料中“购买外洋器物”“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说明该奏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可以剿发捻”指的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A项;《越南条款》是中法战争后签订的,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题干涉及事件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1年。根据材料“(中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可见,该思想家(冯桂芬)认为中国政府在人才的使用、地面上下的资源的全部开发、统治者和人民的沟通和互动、风俗文化与道德水准上与西方存在差距。结合所学可知,与洋务派相比他见到了器械和技术,即派富国强兵之术之外,更深层次的制度方面的问题,是对其思想的超越阐释,D项正确;题干设问是“主张的特色在于”,“中体西用”的内涵的完整阐述在材料中无法看到,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该思想家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排除B项;无论洋务派,还是该思想家(冯桂芬)都主张对中国伦理纲常传统文化的固守,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而物料之涉于化学,不能自制自修者,仍必须取资外洋,且不通其理,则必不尽其用。”可知,张之洞认为经济发展需要精通化学等知识的人才,为此要发展近代新式教育,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要培养企业生产相关专业人才,并非工业体系或民用企业建设,排除BC项;材料未体现对外国资本的引进,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0.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85年(中国)。据题干,清政府意识到台湾的重要性,在台湾设府管辖,后来又升级为省,可见不断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体现的是海防意识的不断增强,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的外交思想不断发展,但在台湾设省,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并不能体现外交思想“近代化”的完成,排除A项;在台湾设省,无法反映“地方行政体系走向完善”,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1.(1)特点:淮军向西方购买新式武器装备,紧跟世界先进军事装备的潮流;以购买为主,尝试自主仿造;部分新式装备的引进使用甚至领先于西方国家;淮军火器装备走向近代化。(任答三点)
(2)原因: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使统领视军队为私产,导致统帅难以指挥各军;缺乏先进的作战指挥体系;兵役制度不完善;官兵素质不适应近代化战争。(任答三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关于淮军在火器装备方面的特点,据表格可知,淮军积极引进各种新式的先进武器,可得出淮军向西方购买新式武器装备,紧跟世界先进军事装备的潮流;对比表格中淮军引进先进武器和国外装备先进武器的时间可得出,部分新式装备的引进使用甚至领先于西方国家;据表格可知,淮军以购买为主;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军工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研发武器的实力,因此淮军在火器装备方面的特点之一是尝试自主仿造;据所学可知,淮军的武器来源一方面来自于引进,另一方面来自于洋务派企业的研发,说明淮军火器装备走向近代化。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1894年(中国)。根据材料“他们之间大多具有乡党、姻亲、友朋的裙带关系……因此各统领无不视所募军队为私人资本,绝不容许他人插手”可得出,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使统领视军队为私产,导致统帅难以指挥各军;根据材料“淮军的指挥体系是标准的个人指挥体系……它与强调情报搜集、周密筹划、集体指挥的总参谋部制度比起来相差太远”可得出,缺乏先进的作战指挥体系;根据材料“淮军的军事改革始终没有涉及兵役制度的完善……军队战斗力也随之起伏不定”可得出,兵役制度不完善;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代,日本采用的是近代军队制度,采用西法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士兵军事素质较高,而中国的军队,包括淮军,依然还是传统方式,官兵素质较低。
22.(1)变化:由历代统治者忽视海防重要性到主动将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之重中之重。
背景:民族危机加剧;近代海战失败的教训;受西方海权思想的影响;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识之士的倡导。(答对3点及以上)
(2)积极:利于加强海军力量,维护国家海防安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利于拓展对外交往、促进和平外交。(答对2点及以上)
消极:警惕和防止过度渲染海权至上的观念,损害他国利益,危害世界和平安全。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全体系的重中之重”可分析出由历代统治者忽视海防重要性到主动将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之重中之重。
背景:根据材料“两次鸦片战争”可分析出民族危机加剧;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近代海战失败的教训;根据材料“李鸿章根据西方海洋战略理论”可分析出受西方海权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李鸿章筹划下先后兴建了大沽、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可分析出有识之士的倡导。(答对3点及以上)
(2)积极:根据材料“张之洞提出要设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海军”可分析出利于加强海军力量,维护国家海防安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发展军力是为达成国家的战略目的,而不是为了满足海上强国梦”可分析出利于拓展对外交往、促进和平外交。(答对2点及以上)
消极:根据材料“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海洋秩序)+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技术创新+软实力”可分析出警惕和防止过度渲染海权至上的观念,损害他国利益,危害世界和平安全。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