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895年5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中建议:“州、县、乡、镇,皆设书藏,以广见闻。”同年7月,梁启超在主持强学会时,设立强学书藏,“备置图书仪器,邀人来观,冀输入世界之知识于我国民”。这体现出梁启超等人( )
A.希望拓宽官方藏书渠道 B.号召兴建图书馆推广社会教育
C.主张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D.意识到藏书推动学会的重要性
2.陈宝箴等维新人士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政策,在通商口岸“准令各国通商,当不令一国专利,不许作租界”。谭嗣同主张“结欢英俄”,以“浼(请求)二国居间胁日本废去遍地通商之约”。据此可知,部分维新人士( )
A.政治活动深受夷夏观念的掣肘 B.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变革宗旨
C.注重利用外交手段以维护主权 D.强调民族独立是通商的前提
3.读下图,“英雄”一词的高频亮相表明( )
A.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国人对政治人物的关注
B.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得到国人的普遍支持
C.列强侵略使国人的民族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D.国人对摆脱民族危机建立现代国家的渴望
4.1896年5月,总理衙门奏准《严定教案处分章程》,开宗明义地写道:“传教既载在条约,则地方官均有保护之责。每遇教案,各国使臣援约相待,迹近要挟,几于无可收拾……若非严定章程,不足以示惩儆。”这一章程的制定( )
A.缓和中外之间的关系 B.增强地方政府责任感
C.瓦解民间的抵抗意志 D.激化基层社会矛盾
5.下表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部分省岁入与庚子赔款摊派比较(单位:万库平两)。据此可知( )
省份 岁入额 摊派偿还额 摊派所占岁入比重 省份 岁入额 摊派偿还额 摊派所占岁入比重
直隶 5747000 1300000 22% 甘肃 564000 300000 53%
安徽 3349000 1500000 45% 湖北 2479000 2100000 85%
江苏 23269000 3300000 14% 四川 4842000 2900000 60%
浙江 6985000 2100000 30% 山东 5452000 1500000 27%
A.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摊派比重 B.列强侵略加重政府财政危机
C.政局变化推动赋税制度改革 D.晚清的近代化进程迟滞不前
6.下表是梁启超、孙中山和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义和团运动明显具有( )
梁启超 “莠民招乱”“暴徒窃发”( 1900年4月);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返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林之众强国”(1900年7、8 月间)
孙中山 为了“排除欧美的势力”,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 了几万人,伤亡枕籍,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以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陈独秀 “义和团的野蛮,义和团的顽旧与迷信,义和团时的恐怖空气,我都亲身经历过;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我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 命史之悲壮的序幕”
A.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思想意识的落后性
C.行动组织的严密性 D.反抗侵略的爱国性
7.康有为《上清帝第七书》中说:“职窃考之地球……惟俄国其君权最尊,体制崇严,与中国同。其始为瑞典削弱,为泰西摈鄙,亦与中国同。然其以君权变法,化衰为盛 故中国变法,莫如法俄,以君权变法,莫如采法彼得。”康有为旨在( )
A.强调研究俄国变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B.强调托古改制的历史必然性
C.说明变法对于中国转弱为强的重要性 D.揭示俄日两国制度的差异性
8.下图为1891年的宣传画《鬼拜猪精图》。该宣传画( )
A.受“扶清灭洋”口号影响 B.易于激发民众的抗争精神
C.抨击了拜上帝教的愚昧性 D.讽刺清政府对外软弱妥协
9.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令,裁撤闲差衙门,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庸官极端仇视变法,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变法还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这一现象表明( )
A.戊戌政变成为普遍要求 B.救亡图存不能忽视个人利益
C.策略失当增加变法阻力 D.变法措施需要顺应历史趋势
10.《潢川采访手稿·大事记》记载了1900年发生在河南光州一事:“时值考棚,五县文武童生凌辱内地会,艾牧师旭脑部受伤。”;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了停止河南光州在内的49个城镇文武考试五年。这从侧面反映出( )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B.清政府改革科举制度
C.清廷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
11.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康有为的观点( )
A.挑战了儒学正统 B.否定了先秦儒学
C.抨击了君主制度 D.体现了中西结合
12.在变法开展之前,康有为就公开表明与旧官僚体制为敌;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帝召见时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尔! ”这反映了维新派( )
A.态度坚决措施彻底 B.缺乏策略急躁冒进
C.准备充分斗志昂扬 D.握有实权雷厉风行
13.19世纪末,黄遵宪等提出“文学革命”,强调文学“含融万汇,左右群情,载道明德,纪政察民”。要革新积习,“则除恃文学为群治之萌芽,诚未闻别有改良之方法”。这反映出( )
A.传统文学的功能逐渐减弱 B.文学成为宣传改良的手段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D.民主科学成为时代的潮流
14.1898年粤汉铁路修筑权被美国合兴公司攫取,引起国人不满。后该公司违约把三分之二的股票出售给比利时,至1904年,修筑权已呈易人之势。对此,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这反映出( )
A.保路运动广泛开展 B.列强在华利益一致
C.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D.民众路权意识增强
15.如表为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这反映出的核心问题是( )
时间 1836- 1845年 1846- 1855年 1856- 1865年 1866- 1875年 1876- 1885年 1886- 1895年 1896- 1911年
民变发 生次数 246次 933次 2332次 909次 385次 314次 635次
A.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社会动荡 B.自然经济的解体导致小农破产
C.列强侵略的加深激化社会矛盾 D.西方思想的传播促进民智开启
16.在某次列强侵华的战争中,法国军队路遇一队中国人,竟用机枪把人群逼进一条死胡同连续扫射15分钟,不留一人。皇宫和颐和园里珍藏多年的宝物被抢掠。英、法士兵把各类珍宝抢光以后,为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装,运回驻地。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在逃亡西安途中指定奕劻、李鸿章与列强议和。关于该次侵华战争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北京“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 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C.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7.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迫使中国降低关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进口关税降无可降。而《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为提高清政府对巨额外债的偿付能力,西方列强主动提出将关税税率提高到“值百抽五”的水平。据此可推断晚清关税变迁( )
A.服务于晚清政府发展外贸的策略 B.加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推动了晚清关税税率与国际接轨 D.说明晚清政府对列强依赖性减少
18.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D.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19.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直接运销国外。所有进出口结汇、信贷、保险和航运,都由外商经办。这些现象最适合论证( )
A.晚清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化特征 B.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破产
C.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20.1900年,某报道中写道:“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卒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此报道可佐证( )
A.八国联军在北京的罪行 B.义和团民缺乏纪律约束
C.清政府完全屈从于列强 D.英法联军对北京的掠夺
二、材料分析题
21.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 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 30 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 “小变 ”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 为阳历 9 月 7 日,因此有 “九七国耻 ”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据材料一判断 “是役 ”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列举 “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 ”的三项内容,并对洋务运动进行辩证的评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 “九七国耻 ”的主要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于戊戌变法时期。甲午战争后,伴随妇女的逐渐觉醒,妇女解放作为变法图强的一部分,将矛头指向封建陋习。不缠足运动引起国人的思考,废除缠足成为女性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的废缠足、兴女学这两项措施,拉开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促进了社会变革。戊戌变法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是由男性倡导发起的,各种妇女解放的问题是由男性提出的,女性成为男性的跟随者。
——摘编自张晓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历程与启示》
材料二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教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
——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期间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梁启超等人建议多设立图书馆来让民众增长见识和接受教育,B项正确;材料没涉及藏书的渠道,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设立图书馆,和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涉及藏书和学会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以夷制夷”“当不令一国专利”“结欢英俄”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宝箴等维新人士利用列强之间的争夺与矛盾,希望达到改约或毁约及维护主权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涉及维新人士的思想,但未涉及具体政治实践,排除A项;这些维新人士旨在挽救民族危亡,排除B项;材料反映维新人士要挽回主权,通商的前提不是陈宝箴等人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0-1930年的中国。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及清末新政使国人普遍认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应该推翻,“英雄”"的高频亮相与中国试图摆脱民族危机建立超现代国家的热望相呼应,D项正确;政治人物不等于英雄,英雄不一定是政治人物,排除A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得到国人的普遍支持,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英雄”强调的是个人,而不是国人的民族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6年(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清政府之所以制定《严定教案处分章程》是为了约束地方官员慎重处理教案,避免激化中外矛盾,缓和中外关系,A项正确;这一章程是对地方官员进行强行约束,因此并不一定会增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感,排除B项;这一章程有可能激发民众的反抗意识,并不一定瓦解民间的抵抗意志,排除C项;这一章程的制定并不是为了激化基层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06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列强支付巨额赔款,加深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清政府不得不通过向各省摊派的方式筹措,B项正确;根据材料数据可知,经济基础好的省份摊派额度较高,也即摊派额度而非“摊派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决定”的说法也过于绝对,排除A项;赔款摊派不属于“赋税制度改革”,排除C项;当时清政府正在实行清末新政,近代化进程迟滞不前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以抗御普世界中显林之众强国”,孙中山说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陈独秀意识到“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之悲壮的序幕”,这说明三人都认为义和团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性,D项正确;材料中陈独秀没有提到义和团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中梁启超没有提到义和团的愚昧落后,排除B项;义和团组织的各个团体分散作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指挥,而且材料也没有提到其组织结构,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材料“惟俄国其君权最尊,体制崇严,与中国……转弱为强,化衰为盛……莫如采法彼得”及所学可知,为了使光绪采纳他的变法建议,康有为以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由弱变强为例,来说明变法对于中国转弱为强的重要性,C项正确;研究俄国变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为中国变法运动提供示例,“强调研究俄国变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手段,不是本质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托古改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揭示俄日两国制度的差异性”并不是康有为分析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1891年(中国)。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宣传画把洋教画作“猪精”,易于激发民众的反帝精神,B项正确;“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1898年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排除A项;宣传画抨击洋教,而非拜上帝教,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失败,排除C项;宣传画抨击洋教,反对中国人信洋教,而非讽刺清政府对外软弱妥协,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6月(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现象主要是由于维新变法策略不当,急于求成,树敌太多,不利于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普遍要求”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改革总会对原有利益分配进行重新调整,所以“救亡图存不能忽视个人利益”说法不恰当,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光绪帝的变法措施总体来说是必要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被停止的这些城镇科举权,起因是这些城镇曾经反抗过洋人或教会,清政府的禁止实则是对列强的妥协,放弃了自己的国家主权,C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已出现,排除A项;改革科举制度、财政危机加重与停止某些地区的科举等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在解释“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仆人,这体现了把中国儒家民本思想同西方启蒙思想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只是对“民贵君轻”进行新的解释,并未挑战儒学正统,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是借用儒家思想来宣扬维新变法思想,并未否定先秦儒学,排除B项;材料抨击的是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维新变法时期(中国)。据材料“变法开展之前,康有为就公开表明与旧官僚体制为敌;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帝召见时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尔! ’”可知,维新派在政治上的幼稚,树敌过早,举措简单激进,B项正确;维新派政治上软弱妥协,排除A项;维新派存在诸多的局限,如没有发动群众、幻想列强支持等,排除C项;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要革新积习,“则除恃文学为群治之萌芽,诚未闻别有改良之方法”,由此可知文学成为宣传改良的手段,B项正确;材料中仍认为文学应具有载道明德的功能,故而不能得出传统文学的功能逐渐减弱,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改良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排除C项;民主科学成为时代的潮流是20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后(中国)。据材料“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可得出,当时湘、鄂、粤等地百姓对清政府出卖铁路利权的行为非常愤慨,要求自行筹办,民众路权意识增强了,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当时湘、鄂、粤等地百姓对清政府出卖铁路利权行为的愤慨,但尚未发展成为“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11年,排除A项;列强在华利益并不一致,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民主革命思想指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等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晚清时期在1846年至1911年民变频繁发生,民众运动的频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矛盾尖锐,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社会矛盾,C项正确;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自然经济的解体都由列强侵略导致,并非导致民变的核心问题,排除A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民智未开,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矛盾下的民变,与开启民智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根据材料“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在逃亡西安途中指定奕劻、李鸿章与列强议和”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成为“国中之国”,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材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迫使中国降低关税,便利了列强商品输出,《辛丑条约》列强也是为了为提高清政府对巨额外债的偿付能力才提高关税的税率,这都是服务于西方列强,这都加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B项正确;关税的变化是服务业西方列强,不是晚清政府发展外贸的策略,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为西方列强服务,不是推动了晚清关税税率与国际接轨,排除C项;材料表明是晚清政府对列强依赖性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书籍主要以介绍世界的地理文化为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主要以介绍西方先进军工技术为主,如表格中的《克虏伯炮说》等著作,19世纪末主要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发展,反映出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D项正确;材料主要介绍了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书籍著作,不能说明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了一体,A项排除;19世纪后期,先进中国人尚未找到正确的救国之路,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找到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B项排除;材料论述的重点并不是西方的民主制度,更不足以说明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C项排除。故选D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结合所学知识,半殖民化特征在经济方面指的是外国侵略势力操纵了中国经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材料反映了晚清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化特征,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对外贸易,小农经济是农业经济,小农经济逐渐破产指的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辛丑条约》标志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半殖民化特征明显,而不是蓬勃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中外。据材料时间和“入京之联军”可知,该报道记述的是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掠夺情况,因而可佐证八国联军在北京的罪行,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材料信息不涉及义和团,排除B项;清政府完全屈从列强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C项;英法联军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攻占北京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1.(1)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消极: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小变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立新式海军。
辩证评价: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没有促进中国的富强。
(3)原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详解】(1)战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战争,根据材料一“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与“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该战争后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材料内容所述为中日甲午战争。
第二小问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一“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即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该战争后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再结合甲午战争的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二“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从工业,教育与军事上进行分析。洋务运动期间,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性质的企业,即工业上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中后期,教育上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期间,在军事上建立新式海军,促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第二小问辩证评价,根据“洋务运动”影响的相关知识,从积极与消极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通过创办一系列近代性质的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洋务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促进中国的富强。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三“《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2.(1)特点:妇女解放与变法图强相结合;以废除缠足为重要标志;由男性倡导发起,女性成为男性的跟随者。
(2)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播近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戊戌变法期间妇女解放的运动的特点:根据“妇女解放作为变法图强的一部分,将矛头指向封建陋习。不缠足运动引起国人的思考,废除缠足成为女性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得出妇女解放与变法图强相结合,以废除缠足为重要标志;根据“戊戌变法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是由男性倡导发起的,各种妇女解放的问题是由男性提出的,女性成为男性的跟随者”得出由男性倡导发起,女性成为男性的跟随者。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清末“远足会”的作用:根据“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得出主要是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播近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