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1张PPT)
行万里山水路 阅千般人文情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通过对四篇游记精妙的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批注式阅读,把握四篇游记独特且各具风采的言语形式。
2.能够运用精准的词语、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恰当的表达方式记录一次自己的游览经历和感受,撰写一篇蕴含个人独特感受的游记,不少于600字。
二、思维目标
1.通过圈画时间、地点和视角转换的关键词句,把握游踪,培养信息提取能力。
2.通过研读景与情、景与理融通的语句或段落,把握游记组材与主题的关系,提升分析整合能力。
3.能够选择最具特色或代表性的,或者感触最深的景物,思路清晰、主次分明地记录一次游览经历。
三、价值目标
能够在游记中写出独特的体验,点出所得到的教益或受到的启发,并收集和运用相关的文化素材,提升文章思维高度,加深文章思想深度,思考个人如何借助游记这种形式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核心任务
班级举办“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会,选出三位内容有特色、表达有意思、情感有共鸣、思考有深度的分享者, 作为班级“旅游达人”, 并将其游记在班级微信公众号发表
要求:
1. 研读课文。研读四篇游记, 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揣摩和品味语言, 增进对游记的认知。
2. 开放探究。借助互联网及其他文字、图像资料,丰富学习和写作资源, 增进对山水或人文的认识, 充实写作内容。
3. 任务驱动。明确每个课段具体任务,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下, 借助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更好地呈现学习成果。
4. 落实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借助质性和量化评价两种路径, 落实学习目标的达成。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通过字词学习,掌握本单元的词语。
2.收集作家作品资料,掌握文学文化常识。
3.读课文,了解单元学习内容,把握学习方法。
学习任务:
任务一:学习一组美词
任务二:走近一组作家
任务三:了解单元内容
导入新课
古人说,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 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 通过记述游览见闻, 描摹山水风光, 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 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 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任务一 学习一组美词
自学:大声朗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课下词语注释。
互学:小组讨论、整理易错字音、易错字形、重点词语并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挑选音形易错的词语出互测题(每课3~5 个易错点),同桌互测互评。
最易错的字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易错的字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学:小组上台展示,3人写,3人检查;其余小组补充。
任务二 走近一组作家
(1)选择本单元中你感兴趣的作者,并向同学们介绍他。然后小组内补充并完整地介绍他。小组代表班级展学。
(2)学生补充作家作品
任务三 了解单元内容,把握学习方法
单元导读: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 通过记述游览见闻, 描摹山水风光, 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 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 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学习本单元, 要了解游记的特点, 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 并揣摩和品味语言, 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快速阅读4篇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类型,并完成表格。
篇目 作者 体裁 主要内容
壶口瀑布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登勃朗峰
一滴水经过丽江
互学 请小组内讨论,形成统一的结论;分配汇报任务(一人一篇)
展学 小组内每人汇报一篇,其他小组聆听、评价。
评价量表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填表 填写正确,语言简洁 ★★
分析 能正确梳理文章内容,明确课文类型 ★★★
课堂小结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 通过记述游览见闻, 描摹山水风光, 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 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 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课后延学
对照“读读写写”,工整抄写重点词语,边抄边读出正确读音。
第二课时 壶口瀑布(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壶口瀑布撼人心魄的美。
2.领会课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感受作者对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热爱。
学习任务:
任务一:朗读课文 正音释义
任务二:熟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任务三:品读精思 文本研读
导入新课
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极其艰苦,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刻,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壶口,他的心被奔泻的瀑布征服,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在这里他写下了不朽诗篇《黄河颂》。不久,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就是《黄河大合唱》。今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梁衡的脚步,走近黄河,走近壶口,走近《壶口瀑布》。
作者简介
梁衡,著名学者,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壶口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由于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巨大的浪涛,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景色分外奇丽。
任务一 朗读课文 正音释义
横溢(yì) 觅缝(mì) 寒噤(jìn)
出轧(zhá) 迂回(yū) 汩汩(gǔ)
驰骋(chěng) 告诫(jiè) 霎时(shà)
震耳欲聋( lóng ) 怒不可遏( è )
任务一 朗读课文 正音释义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道,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随从多,排场大。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迂回:回旋;环绕。
霎时:极短时间。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任务二 熟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自己两次到过壶口瀑布。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描写作者两次到壶口瀑布的经历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6段):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由衷赞美。
任务三 品读精思 文本研读
1.课文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
阅读第2~5段,根据问题定位相关语句,总结瀑布的特点。
任务三 品读精思 文本研读
第一次写的是雨季,在第2段。
第二次写的是枯水季节,在第3~5段。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惊涛骇浪、气势磅礴。
枯水季壶口瀑布的特点:雄伟壮阔、刚柔并济、坚忍不拔。
任务三 品读精思 文本研读
2.为什么说壶口瀑布浓缩了一个世界?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第4段,联系全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小的壶口瀑布,兼有水的各种形态,兼容人的各种感情。这里的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人的情感世界。
作者笔下的黄河之水被赋予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采用了定点观察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再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课后延学
思考: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壶口瀑布(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2.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3.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学习任务:
任务一:文本研读 体会情思
任务二:互助合作 写法探究
任务一 文本研读 体会情思
1.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任务一 文本研读 体会情思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任务一 文本研读 体会情思
2.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任务一 文本研读 体会情思
语句:(1)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感受: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
任务一 文本研读 体会情思
语句: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感受: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课文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毋庸作答,哲理意味油然而生。
任务二 互助合作 写法探究
1.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
引导学生先从整体分析课文的语言风格,再从具体语句中分析。
任务二 互助合作 写法探究
本文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从整体来看,《壶口瀑布》是用畅达、自然的书面语写成的,文字精致凝练,极少冗词赘语。同时,作者又非常善于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吸收语言的精华,然后自然地融会在自己的文章中。
本文中随处可见的四字短语,就是作者借助古典、锤炼语言的明证。这些四字词语精练生动,简洁整饬,余味无穷,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
任务二 互助合作 写法探究
2.学完这篇课文后,说一说游记的文体要素是什么,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任务二 互助合作 写法探究
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游踪)、“所见”(风貌)和“所感”(感想)。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先后的顺序,按照立足点的变化组织文章内容,是游记最常见也最标准的模式。这样的写法结构简单清晰,便于展开见闻,也比较容易安排文章的详略。同时,立足点的选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见之景、所抒之情。
任务二 互助合作 写法探究
“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见”可以是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可以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游踪所及的人、事、景、物都可以成为游记的内容。当然,游记中写得最多的还是自然和人文景物,描写景物,要避免不加选择,一一写来,而是应当有所侧重。要选择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有灵性,有生命。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好的游记,大多循游踪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作为文章的主体,并自然生发出感受与思考。游览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与思考,既可以独立于写景之外,自由抒发,也可以融化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自然、独特。
任务二 互助合作 写法探究
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1)写景细腻,用词准确。
课文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形状、态势以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本文在用词方面也十分准确,如“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中的“凝重”“猛烈”,表现了黄河奔腾至此,就如被勒住了缰绳的烈马,咆哮狂啸,一下从河床跌入了深谷,其势惊人,无坚不摧。
任务二 互助合作 写法探究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是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二是结尾的巧妙联想。课文借助议论、抒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3)详略得当,句式错落。
课文对一到壶口瀑布,雨季观瀑,采用了略笔处理;对二到壶口,春天观瀑,则详写,描写了大水由高到低流泻而去,令人震撼的形态。结尾一段长句与短句参差错落,很有韵味。
课堂小结
本文抓住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特点,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课后延学
1.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2.选取一处景物,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四课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把握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写景顺序和角度,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3.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相处的观念。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文本 自主学习
任务二:熟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任务三:品读精思 文本研读
导入新课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点击播放视频
任务一 初读文本 自主学习
裸露( lù ) 黧( lí )黑 棱(lénɡ)角 虔(qián)诚 蠕(rú)动
豁(huò)然 懈怠( dài ) 蜿蜒(wān yán) 敦(dūn)实
腈(jīng)纶
任务一 初读文本 自主学习
黧黑:形容黑。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岩石碎块,指碎小石块。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徒)。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考究:精美。
静穆:安静而严肃。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懈怠:松懈懒惰。
演绎:展现;表现。
任务二 熟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自学、互学:让学生边读边标画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进而理清文章脉络。)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草坝子——冰丛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六千米以上。
开始海拔接近六千米
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东南阳坡
这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北坡
南坡
观察植被的不同
任务三 品读精思 文本研读
1.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 确】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任务三 品读精思 文本研读
2.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角 度 特 点
触 觉
听 觉:写风
视 觉:冰体
感 受: 声音大(呼啸);
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
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4.品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五课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相处的观念。
学习任务:
任务一:语言品析 感受魅力
任务二:总结归纳 感悟提升
任务一 语言品析 感受魅力
赏析句子的妙处,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生自主学习,将感悟在组内分享,然后老师请小组代表发言,组内成员补充,其他同学作点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人以帝王的动作,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任务一 语言品析 感受魅力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
作者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由冰山的波纹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任务二 总结归纳 感悟提升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由雪山奇伟之景,联想到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赞美自然的伟力
长江及雪山久远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由这冰山波纹联想到年轮
流水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故事
第六-七课时 品语言 悟“所感”(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阅读四篇文章,把握游记独特的言语形式。
2.体会个性化言语中表达的独特情思。
导入新课
一篇好的游记,如果仅仅满足于写景、叙事是不够的,还必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文章才会余味无穷。本节课就要让我们去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思。
本单元四篇课文中,作为我们带来美景、美文、美情,请你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选择你喜欢的写景文段,自选角度,尝试为它们写写批注吧。
任务一:赏语言 写批注
任务一:赏语言 写批注
“知识卡片”
批注: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或疑难问题等,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批注对象:词、句、段、篇、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层次结构、艺术手法。
批注方法:可以是理解意思,作用,也可以是写感想,鉴赏评价,还可以为某个内容做补充。
批注类型:分析式、概括式、感想式、质疑式、联想式、评价式、补充式等。
范例: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壶口瀑布》)
批注:
运用大量四字词,使音韵和谐,表达凝练。“千军万马”、“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等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排排涌来”“排排黄浪”“堆堆白雪”等整齐的叠词、极具画面感的颜色词和生动的比喻,写出了瀑布浊浪汹涌之势。
自学 :快速阅读4篇课文,自主勾画语句并在语句旁边做好批注。
展学、评学 :个人全班展示,其他人员聆听、依据评价量表点评。
“品言语 悟‘所感’”活动整体评价量表
序号 评价标准 等级 备注
1 能准确圈画出精妙的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并进行批注。 ☆☆☆☆☆ 1.圈点勾画相关词句,得1颗星;
2.简单批注,得2-3颗星;
3.批注符合文意且有新意,得4-5颗星。
2 能选择恰当的角度,写出赏析性文字,突出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情思。 ☆☆☆☆☆ 1.有赏析,但角度不明确,得1颗星;
2.角度明确,鉴赏较充分,得2-3颗星;
3.角度明确,鉴赏充分、独特,景物特征或作者情思理解准确,得4-5颗星。
3 能通过朗读、想象等,把握景物特征与作者情思。 ☆☆☆☆☆ 1.找到最有感觉的段落朗读,得1颗星;
2.能够准确描述风景画面,得2-3颗星;
3.能够准确体悟作者情思,得4-5颗星。
4 能结合本堂课所学,有条理地回答“问题讨论” ☆☆☆☆☆ 1.准确回答1个问题得1颗星;2.能准确回答4个问题,且表达流畅、深刻,得5颗星。
任务二:读所感 写评价
1.《壶口瀑布》一课配图中有 “天水倒流,东海底汤,九曲黄河,一湡壶口”的评价,融入了画者对壶口瀑布的喜爱和赞叹之情。文中还有很多文句融入了作者评价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体验感受,请你摘录出来,读一读,并设计朗读脚本,在班内展示交流。
朗读脚本设计提示:注意把握重音、停连、语气、节奏。重音(用着重号·标示)和停连(停顿用 v 标示,连接用^标示)
自学 :浏览4篇课文,在文中勾画出作者独特体验感受的语句,读一读,并设计朗读脚本,作好在班内展示交流的准备。
互学:小组内交流设计的脚本,依据朗读脚本评价表进行完善,并做好发言准备。
展学、评学:
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聆听、依据评价量表点评。
朗读脚本评价表
评价标准 等级说明
等级评定
正确处理句子语气、语调、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多角度品析句子, 突出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感情。 1.朗读时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脚本设计角度单一,得 1 颗星。 2.朗读有感情,脚本设计角度多样,得2—3 颗星。 3.朗读有感情,脚本设计有创意,得4—5 颗星。
☆☆☆☆☆
2.看着眼前一幅幅的家乡美景,结合自身的游览体验,你会如何评价?请选择一处景点给出你的评价吧。
展学:
个人全班展示,其他人员聆听、点评。
任务三:赏美景 制攻略
任务:请依据本单元学习的游记知识,从游踪示意图、景点评价、游览感受等资料,帮游客设计一份精美的游览攻略。
互学: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确定好小组发言人,并做好发言准备。
展学、评学:
小组代表展展示,其他小组聆听、补充。
课堂小结
本单元学习的四篇文章,所写的景物各有特点,或雄浑壮美——《壶口瀑布》,或奇绝险远——《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或威严瑰奇——《登勃朗峰》,或纯净自然——《一滴水经过丽江》。不管是语言、景色、文化,它们都是真诚而唯美的,它们就像醇厚的老酒,既需要我们去细细品读,也需要我们去用心感悟,更需要我们去与之共情。
课后延学
回忆并整理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旅游经历,选择独特指数最高的一次,完成《别样的游历》结构图。
第八课时(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明白游记的特点,能根据游踪和自身体验,合理安排游记的顺序。
2.能抓住景物或者游览场所的特点多角度来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学习任务:
任务一:“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会
任务二:根据自己分享的内容,画结构图
任务三:根据各自《别样的游历》结构图,思考材料取舍及详略安排,用你喜欢的形式,完成写作提纲。
导入新课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外出旅游的机会多了,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秀美、名胜古迹的魅力,无不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能把这些印象变成文字,写成游记,遗忘的时候随手翻一翻,犹如故地重游,那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任务一 “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会
自学:丰富完善自己的分享资源包,为分享会作准备。
互学:组内分享交流,推选出小组“旅游达人”,代表小组在班级分享会上分享。
展学:由小组代表发言,小组其他成员协助(可丰富呈现形式,例如现场表演、展示游历路线图、现场绘制景点简笔画等)。
评学:推选班级“旅游达人”。
“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会评价量表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等级 备注
内容方面 内容贴切,能够清晰完整、重点突出地介绍自己的游历故事,并能体现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 ☆☆ 1.思路清晰,游踪明确,得1颗星;
2.景物特征明显,得2-3颗星;
3.有人文历史补充,恰切的旅行感悟,得4-5颗星。
表达方面 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语速适当,声调有起伏,语言规范,发音准确。 ☆☆☆ ☆☆ 1.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得1颗星;
2.语速适当,声调有起伏,得2-3颗星;
3.语言规范,发音准确,得4-5颗星。
表达自然流畅,情感充沛,能随内容而变化,引发听众共鸣。 ☆☆☆ ☆☆ 1.表达自然流畅,得1颗星;
2.表达有情感,情感有变化,得2-3颗星;
3.表达有感染力,能够引发共鸣,得4-5颗星。
精神饱满,姿态得体,能够恰当运用动作、手势等肢体语言,增强感染力。 ☆☆☆ ☆☆ 1.精神饱满,得1颗星;
2.姿态端庄得体,得2-3颗星;
3.能够恰当运用动作、手势等肢体语言,辅以恰当的表情,得4-5颗星。
能够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图片、视频、PPT等多种形式优化表达效果,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 ☆☆☆ ☆☆ 1.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表达,得1颗星;
2.能够综合运用图片、视频、PPT等两种及以上形式辅助表达,得2-3颗星;
3.表达效果良好,引人入胜,得4-5颗星。
任务二 根据自己分享的内容,画结构图
自学:参考示例《各拉丹冬游历记》结构图,完成《别样的游历》结构图。(2)学生补充作家作品
互学:小组内讨论,并自主补充完善自己的结构图。
展学:某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
示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结构图
任务三 根据各自结构图,完成写作提纲。
自学:根据各自《别样的游历》结构图,完成写作提纲。
互学:小组内讨论,并自主补充完善自己的写作提纲。
展学:某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
《一滴水经过丽江》写作提纲
第九课时(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从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关注言语形式所体现的景物特征和独特情思的融合点,学习游记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
2.通过回顾教材,归纳、总结游记的写作方法。
学习任务:
任务一:把握游记独特的言语形式,学会个性化言语表达的独特情思。
任务二:概括游记写作技巧
任务一 学习游记独特的言语形式,表达的独特情思。
自学:从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关注言语形式并进行批注。
小贴士
用词:四字词,叠词,口语化的词,生动形象的词,精准表达的词,幽默活泼的词,情感色彩浓烈的词,典雅凝练的词等。
句式:对称句式,长短句结合,独词成句,独句成段,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式选用。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
其他:标点符号如破折号、省略号、问号的妙用,对比手法,虚实结合,引用资料和名言等。
范例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壶口瀑布》)
批注:运用大量四字词,使音韵和谐,表达凝练。“千军万马”、“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等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排排涌来”“排排黄浪”“堆堆白雪”等整齐的叠词、极具画面感的颜色词和生动的比喻,写出了瀑布浊浪汹涌之势。
任务二 概括游记写作技巧
技巧总结:明确重点,详略得当;
抓住特点,善用修辞;
寄情于景,主题鲜明;
具有一定的知识性。
第十课时(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模仿本单元四篇课文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完成作文。
学习任务:
任务:以“别样的游历”为题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
《别样的游历》作文评价量表
维度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评价说明
所至 景点(有比较明确的游踪,交代清楚) ☆☆☆☆☆ 1.游踪交代不够清楚,得1颗星;
2.游踪交代比较清楚,得2-3颗星;
3.游踪交代清楚,得4-5颗星。
所见 观察方法(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转换视角等) ☆☆☆☆☆ 1.观察方法不够明确,得1颗星;
2.运用一到两种观察方法,得2-3颗星;
3.运用三种以上观察方法,得4-5颗星。
景物特点(具有鲜明的特点) ☆☆☆☆☆ 1.景物特点不够鲜明,得1颗星;
2.景物特点比较鲜明,得2-3颗星;
3.景物特点鲜明,得4-5颗星。
语言表达(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 ☆☆☆☆☆ 1.表达比较枯燥,表现力不足,得1颗星;
2.表达较为具体生动,有一定的表现力,得2-3颗星;
3.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表现力强,得4-5颗星。
《别样的游历》作文评价量表(接上表)
维度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评价说明
所感 表达情感(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通过特殊的言语形式表达感情) ☆☆☆☆☆ 1.客观写景,情感不足,得1颗星;
2.有一定情感,但表现方式单一,得2-3颗星;
3.运用多种形式表达感情,得4-5颗星。
引发联想(加入文化掌故、民俗风情、天文地理、名人轶事、诗文传说,或者联想到其他景点、事物) ☆☆☆☆☆ 1.很少人文情怀或者其他联想,得1颗星;
2.有一定人文情怀或其他联想,得2-3颗星;
3.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信息量丰富,得4-5颗星。
理性思考(引用他人的评价,或生发议论,表明得到的教益或启发) ☆☆☆☆☆ 1.没有或很少理性思考,得1颗星;
2.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得2-3颗星;
3.思考深入,观点独到,得4-5颗星。
详略 材料取舍(能够依据主题和表达需要取舍材料,详略得当) ☆☆☆☆☆ 1.详略不够得当,得1颗星;
2.详略比较得当,得2-3颗星;
3.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得4-5颗星。
第十一课时(单元小结)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游记的特点,总结游记的总体特点。
2.能够尝试给游记分类。
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通过四篇游记的学习,了解了不同类型的游记的在语言、内容、表达等方面的不同,本课我们通过这些不同,来尝试概括游记的相同点。
任务一 比较阅读,整合构思
自学:比较阅读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核心内容,主要特点,游记特点,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单
篇目 作者 核心内容 主要特点 游记特点
《壶口瀑布》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登勃朗峰》 《一滴水经过丽江》
任务二 尝试给游记分类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
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任务二 尝试给游记分类
篇目 《壶口瀑布》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登勃朗峰》 《一滴水经过丽江》
游记类别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天地之文章。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大量的阅读中,提炼了游记的特点,明晰了游记的种类,感受了不同游记的不同语言之美,从而提升了我们的素养。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