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行万里山水路 阅千般人文情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旅游也是一种“阅读”,是打开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旅游中,我们不仅领略到山水风光、人文胜迹,还可以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这种人生阅历,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用文字记录这种人生阅历的便是游记。游记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启发我们的思想,让我们不出门便能自由看世界。作家徐迟说:“游记,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所以,阅读游记、学写游记既是语文学科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四篇游记风格与写法各异,但都基本符合游记的特点,既“守正”又“创新”,便于学生集中学习,更好地了解游记这一文体。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揣摩和品味语言,体味作者独特的情思,提升对游记的认识,学会写游记。
《壶口瀑布》分别写雨季和旱季的两次游历,通过不同时间的选择和视角的变换,运用典雅凝练的语言,记述所见景象的同时,由水到个人,由个人到民族,表达自己游历壶口的独特感受,如同柔水中蕴育着力量,写实中蕴含着思想的奔流。《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描绘了奇美壮丽、变幻多姿的各拉丹冬雪山之景,又多次写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内心体验,表现了自然本身的伟大与神秘,以及作者对于自然伟力的敬畏之情,写实中融入了独特的体验。
《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以散文笔法描绘奇美景物,以小说笔法叙写奇人趣事,读来有种别样的幽默。《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一滴水的独特自白起笔,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为线索,借助“一滴水”的视角和口吻,描写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醇美和谐的人文气息,表达由衷的赞美之情。
【单元知识建构】
【课标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并能“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学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具体情境要求,选择合适的文本样式记录经历、见闻和体验,表达感受、认识与观点”。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应关注言语形式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游记类作品中,言语形式集中表现为对游踪和胜景的描绘,情感表达则集中表现为游记中的情思。
【学情分析】
1.言语形式:通过前期知识积累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讲清楚游踪和景物的特点,但仅有少部分的学生能从精准的词语、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恰当的表达方式上进行细致的分析。
2.情感表达:大部分的学生对游记的内容仅停留在游踪梳理,不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思。
3.内容确定:学生有一定的游记类作品的阅读经验,基本能够理清游踪,分析出景物的特点,但无法从言语的形式上进行细致分析,也不能理解胜景所触动的作者的情思。学生基本能够理清游记作品中作者的游踪(所至)和胜景(所见),但绝大部分学生不能从言语形式上细致分析游踪和胜景,不能明确情思(所感)和胜景(所见)之间的关系。因此,独特言语形式和情感表达是设计的学习内容。
【单元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通过对四篇游记精妙的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批注式阅读,把握四篇游记独特且各具风采的言语形式。
2.能够运用精准的词语、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恰当的表达方式记录一次自己的游览经历和感受,撰写一篇蕴含个人独特感受的游记,不少于600字。
二、思维目标
1.通过圈画时间、地点和视角转换的关键词句,把握游踪,培养信息提取能力。
2.通过研读景与情、景与理融通的语句或段落,把握游记组材与主题的关系,提升分析整合能力。
3.能够选择最具特色或代表性的,或者感触最深的景物,思路清晰、主次分明地记录一次游览经历。
三、价值目标
能够在游记中写出独特的体验,点出所得到的教益或受到的启发,并收集和运用相关的文化素材,提升文章思维高度,加深文章思想深度,思考个人如何借助游记这种形式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单元学习任务】
【单元学习任务】
核心任务 课型安排 学习任务 课时 安排
举办“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会,抒写“别样的游历” 单元导读课 任务一:学习一组新词 任务二:走进一组作者 任务三:了解单元学习内容 1
单篇精读课 任务一:《壶口瀑布》精读 任务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精读 4
整合联读课 任务一:揣摩品味语言 任务二: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2
读写共生课 任务一:“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会 任务二:追忆游历,编制结构图 任务三:评价反馈,提升为文能力 3
单元小结课 任务一:总结游记的特点、写法 任务二:尝试对游记进行分类 1
【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通过字词学习,掌握本单元的词语。
2.收集作家作品资料,掌握文学文化常识。
3.读课文,了解单元学习内容,把握学习方法。
学习任务:
任务一:学习一组美词
任务二:走近一组作家
任务三:了解单元内容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任务:自读4篇课文,整体感知大意,标注疑难点;参照“读读写写”,借注释、工具书随文自主学习生字词(音、形、义)。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 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 通过记述游览见闻, 描摹山水风光, 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 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 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学习一组美词
(小组学习)
自学:大声朗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课下词语注释。
互学:小组讨论、整理易错字音、易错字形、重点词语并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挑选音形易错的词语出互测题(每课3~5 个易错点),同桌互测互评。
最易错的字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易错的字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学:小组上台展示,3人写,3人检查;其余小组补充。
教师出示易错音、 易错形、重点成语齐读巩固。
任务二:走近一组作家
选择本单元中你感兴趣的作者,并向同学们介绍他。然后小组内补充并完整地介绍他。小组代表班级展学。
(2)学生补充作家作品
任务三:了解单元内容,把握学习方法
自学 快速阅读4篇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类型,并完成表格。
篇目 作者 体裁 主要内容
壶口瀑布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登勃朗峰
一滴水经过丽江
预设:
互学 请小组内讨论,形成统一的结论;分配汇报任务(一人一篇)。
展学 小组内每人汇报一篇,其他小组聆听、评价。
评价量表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填表 填写正确,语言简洁 ★★
分析 能正确地梳理文章内容,明确课文类型。 ★★★
三、课堂小结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 通过记述游览见闻, 描摹山水风光, 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 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 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四、课后延学
对照“读读写写”,工整抄写重点词语,边抄边读出正确读音。
第二课时 壶口瀑布(单篇精读课)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壶口瀑布撼人心魄的美。
2.领会课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感受作者对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热爱。
学习任务:
任务一:朗读课文 正音释义
任务二:熟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任务三:品读精思 文本研读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极其艰苦,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刻,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壶口,他的心被奔泻的瀑布征服,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在这里他写下了不朽诗篇《黄河颂》。不久,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就是《黄河大合唱》。
今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梁衡的脚步,走近黄河,走近壶口,走近《壶口瀑布》。
二、任务开展
知人论世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作为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信息,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壶口瀑布”的内容。
任务一:朗读课文 正音释义
自学:教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预设:
横溢(yì) 觅缝(mì) 寒噤(jìn)
出轧(zhá) 迂回(yū) 汩汩(gǔ)
驰骋(chěng) 告诫(jiè) 霎时(shà)
震耳欲聋( lóng ) 怒不可遏( è )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道,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随从多,排场大。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迂回:回旋;环绕。
霎时:极短时间。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二:熟读课文 整体感知
【活动内容】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自学、互学:学生先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自主划分课文的层次,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梳理汇总。
预设: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自己两次到过壶口瀑布。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描写作者两次到壶口瀑布的经历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6段):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由衷赞美。
任务三:品读精思 文本研读
互学:1.课文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
阅读第2~5段,根据问题定位相关语句,总结瀑布的特点。
预设:
第一次写的是雨季,在第2段。
第二次写的是枯水季节,在第3~5段。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惊涛骇浪、气势磅礴。
枯水季壶口瀑布的特点:雄伟壮阔、刚柔并济、坚忍不拔。
互学、展学:2.为什么说壶口瀑布浓缩了一个世界?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第4段,联系全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设:
小小的壶口瀑布,兼有水的各种形态,兼容人的各种感情。这里的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人的情感世界。
作者笔下的黄河之水被赋予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三、课堂小结:
《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采用了定点观察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再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四、课后延学
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预设:
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第三课时 壶口瀑布(单篇精读课)
学习目标:
1.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2.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3.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学习任务:
任务一:文本研读 体会情思
任务二:互助合作 写法探究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文本研读 体会情思
自学:1.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按照观察顺序来分析。
预设: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互学、展学:2.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
语句:(1)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感受: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
语句: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感受: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课文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毋庸作答,哲理意味油然而生。
任务二:互助合作 写法探究
互学:1.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先从整体分析课文的语言风格,再从具体语句中分析。
预设:
本文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从整体来看,《壶口瀑布》是用畅达、自然的书面语写成的,文字精致凝练,极少冗词赘语。同时,作者又非常善于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吸收语言的精华,然后自然地融会在自己的文章中。
本文中随处可见的四字短语,就是作者借助古典、锤炼语言的明证。这些四字词语精练生动,简洁整饬,余味无穷,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
互学:2.学完这篇课文后,说一说游记的文体要素是什么,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预设:
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游踪)、“所见”(风貌)和“所感”(感想)。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先后的顺序,按照立足点的变化组织文章内容,是游记最常见也最标准的模式。这样的写法结构简单清晰,便于展开见闻,也比较容易安排文章的详略。同时,立足点的选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见之景、所抒之情。
“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见”可以是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可以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游踪所及的人、事、景、物都可以成为游记的内容。当然,游记中写得最多的还是自然和人文景物,描写景物,要避免不加选择,一一写来,而是应当有所侧重。要选择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有灵性,有生命。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好的游记,大多循游踪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作为文章的主体,并自然生发出感受与思考。游览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与思考,既可以独立于写景之外,自由抒发,也可以融化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自然、独特。
互学、展学: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1)写景细腻,用词准确。
课文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形状、态势以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本文在用词方面也十分准确,如“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中的“凝重”“猛烈”,表现了黄河奔腾至此,就如被勒住了缰绳的烈马,咆哮狂啸,一下从河床跌入了深谷,其势惊人,无坚不摧。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是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二是结尾的巧妙联想。课文借助议论、抒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3)详略得当,句式错落。
课文对一到壶口瀑布,雨季观瀑,采用了略笔处理;对二到壶口,春天观瀑,则详写,描写了大水由高到低流泻而去,令人震撼的形态。结尾一段长句与短句参差错落,很有韵味。
三、课堂小结
本文抓住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特点,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四、课后延学
1.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2.选取一处景物,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四课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单篇精读)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把握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写景顺序和角度,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3.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相处的观念。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文本 自主学习
任务二:熟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任务三:品读精思 文本研读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
(生回答)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视频:(播放幻灯片)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海拔5400米的冰雪世界……
同学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初读文本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2.作者简介
马丽华,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17部。
自学:教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预设: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裸露( lù ) 黧( lí )黑 棱(lénɡ)角 虔(qián)诚 蠕(rú)动
豁(huò)然 懈怠( dài ) 蜿蜒(wān yán) 敦(dūn)实 腈(jīng)纶
2.解释下列词语。
黧黑:形容黑。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岩石碎块,指碎小石块。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徒)。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考究:精美。
静穆:安静而严肃。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懈怠:松懈懒惰。
演绎:展现;表现。
任务二:熟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学、互学: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学生先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
1.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教学提示:让学生边读边标画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进而小组内讨论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预设: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开始海拔接近六千米,草坝子——冰丛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六千米以上。
2.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预设:是东南阳坡
这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展示各拉丹冬山北坡与南坡图片,学生观察植被的不同。
任务三:品读精思 文本研读
互学:1.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预设: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描绘。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2.品读第10-11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预设:从触觉写冰窟的温暖。从听觉写风,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从视觉写冰体,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预设: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4.品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预设: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三、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单篇精读)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相处的观念。
学习任务:
任务一:语言品析 感受魅力
任务二:总结归纳 感悟提升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语言品析 感受魅力
学生自主学习,将感悟在组内分享,然后老师请小组代表发言,组内成员补充,其他同学作点评。
1.赏析句子的妙处,感受语言的魅力。
(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以下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引发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预设: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预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预设:“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预设: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人以帝王的动作,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2.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联想想象,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预设:
“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预设:由冰山的波纹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预设:“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任务二:总结归纳 感悟提升
教师从写景角度、修辞运用、主旨情感方面做提示,让学生归纳总结本堂课的收获。
预设: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三、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由雪山奇伟之景,
联想到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赞美自然的伟力
由这冰山波纹联想到年轮 长江及雪山久远
流水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故事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第六--七课时 品语言 悟‘所感’(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阅读四篇文章,把握游记独特的言语形式。
2.体会个性化言语中表达的独特情思。
学习资源:
1.《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
2.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习提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篇好的游记,如果仅仅满足于写景、叙事是不够的,还必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文章才会余味无穷。本节课就要让我们去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思。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赏语言 写批注
本单元四篇课文中,为我们带来美景、美文、美情,请你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选择你喜欢的写景文段,自选角度,尝试为它们写写批注吧。
“知识卡片”
批注指的是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或疑难问题等,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批注对象:词、句、段、篇、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层次结构、艺术手法。
批注方法:可以是理解意思,作用,也可以是写感想,鉴赏评价,还可以为某个内容做补充。
批注类型:分析式、概括式、感想式、质疑式、联想式、评价式、补充式等。
范例: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壶口瀑布》)
批注:运用大量四字词,使音韵和谐,表达凝练。“千军万马”、“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等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排排涌来”“排排黄浪”“堆堆白雪”等整齐的叠词、极具画面感的颜色词和生动的比喻,写出了瀑布浊浪汹涌之势。
自学
快速阅读4篇课文,自主勾画语句并在语句旁边做好批注。
展学、评学
个人全班展示,其他人员聆听、依据评价量表点评。
“品言语 悟‘所感’”活动整体评价量表
序号 评价标准 等级 备注
1 能准确圈画出精妙的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并进行批注。 ☆☆☆☆☆ 1.圈点勾画相关词句,得1颗星; 2.简单批注,得2-3颗星; 3.批注符合文意且有新意,得4-5颗星。
2 能选择恰当的角度,写出赏析性文字,突出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情思。 ☆☆☆☆☆ 1.有赏析,但角度不明确,得1颗星; 2.角度明确,鉴赏较充分,得2-3颗星; 3.角度明确,鉴赏充分、独特,景物特征或作者情思理解准确,得4-5颗星。
3 能通过朗读、想象等,把握景物特征与作者情思。 ☆☆☆☆☆ 1.找到最有感觉的段落朗读,得1颗星; 2.能够准确描述风景画面,得2-3颗星; 3.能够准确体悟作者情思,得4-5颗星。
4 能结合本堂课所学,有条理地回答“问题讨论” ☆☆☆☆☆ 1.准确回答1个问题得1颗星; 2.能准确回答4个问题,且表达流畅、深刻,得5颗星。
任务二:读所感 写评价
1.《壶口瀑布》一课配图中有 “天水倒流,东海底汤,九曲黄河,一湡壶口”的评价,融入了画者对壶口瀑布的喜爱和赞叹之情。文中还有很多文句融入了作者评价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体验感受,请你摘录出来,读一读,并设计朗读脚本,在班内展示交流。
朗读脚本设计提示:注意把握重音、停连、语气、节奏。重音(用着重号·标示)和停连(停顿用 v 标示,连接用^标示)
自学
浏览4篇课文,在文中勾画出作者独特体验感受的语句,读一读,并设计朗读脚本,作好在班内展示交流的准备。
互学
小组内交流设计的脚本,依据朗读脚本评价表进行完善,并做好发言准备。
展学、评学
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聆听、依据评价量表点评。
朗读脚本评价表
评价标准 等级说明 等级评定
正确处理句子语气、语调、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多角度品析句子, 突出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感情。 1.朗读时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脚本设计角度单一,得 1 颗星。 2.朗读有感情,脚本设计角度多样,得2—3 颗星。 3.朗读有感情,脚本设计有创意,得4—5 颗星。 ☆☆☆☆☆
2.看着眼前一幅幅的家乡美景,结合自身的游览体验,你会如何评价?请选择一处景点给出你的评价吧。
展学、评学
个人全班展示,其他人员聆听、点评。
任务三:赏美景 制攻略
怎样帮助家乡的某个景区吸引更多游客呢?推送旅游攻略是一个不错的宣传手段。
任务:请依据本单元学习的游记知识,从游踪示意图、景点评价、游览感受、游记等资料,帮游客设计一份精美的游览攻略。
互学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确定好小组发言人,并做好发言准备。
展学、评学
小组代表展展示,其他小组聆听、补充。
三、课堂小结:
本单元学习的四篇文章,所写的景物各有特点,或雄浑壮美——《壶口瀑布》,或奇绝险远——《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或威严瑰奇——《登勃朗峰》,或纯净自然——《一滴水经过丽江》。不管是语言、景色、文化,它们都是真诚而唯美的,它们就像醇厚的老酒,既需要我们去细细品读,也需要我们去用心感悟,更需要我们去与之共情。
四、课后延学:
回忆并整理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旅游经历,选择独特指数最高的一次,完成《别样的游历》结构图。
第八课时(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明白游记的特点,能根据游踪和自身体验,合理安排游记的顺序。
2.能抓住景物或者游览场所的特点多角度来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课中探究】
任务一:“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会
自学:结合自己旅行途中拍摄的图片、视频资料,并辅以网络资料,丰富完善自己的分享资源包,可包含与游记配套的PPT、图片展、小视频、自制海报等,为分享会作准备。
互学:以6人为小组,进行组内分享交流,进行组内评分,推选出小组“旅游达人”,代表小组在班级分享会上分享。
展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由小组代表发言,小组其他成员协助(可丰富呈现形式,例如现场表演、展示游历路线图、现场绘制景点简笔画等)。
评学:师生根据分享内容和表达效果进行评分,选出三位内容有特色、表达有意思、情感有共鸣、思考有深度的同学,当选班级“旅游达人”。
“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会
评价量表
任务二:根据自己分享的内容,画结构图
自学:参考示例《各拉丹冬游历记》结构图,完成《别样的游历》结构图。
互学:小组内讨论,并自主补充完善自己的结构图。
展学:某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
任务三:根据各自《别样的游历》结构图,思考材料取舍及详略安排,用你喜欢的形式,完成写作提纲。
自学:根据各自《别样的游历》结构图,完成写作提纲。
互学:小组内讨论,并自主补充完善自己的写作提纲。
展学:某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
示例:
三、课堂小结
第九课时(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从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关注言语形式所体现的景物特征和独特情思的融合点,学习游记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
2.通过回顾教材,归纳、总结游记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任务一:把握游记独特的言语形式,学会个性化言语表达的独特情思。
自学:从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关注言语形式并进行批注。
范例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壶口瀑布》)
批注:运用大量四字词,使音韵和谐,表达凝练。“千军万马”、“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等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排排涌来”“排排黄浪”“堆堆白雪”等整齐的叠词、极具画面感的颜色词和生动的比喻,写出了瀑布浊浪汹涌之势。
任务二:概括游记写作技巧
互学:小组合作,概括游记写作技巧。
总结:明确重点,详略得当;抓住特点,善用修辞;寄情于景,主题鲜明;具有一定的知识性。
三、课堂小结
第十课时(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模仿本单元四篇课文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完成作文。
学习过程:
任务:以“别样的游历”为题写一篇游记。
《别样的游历》作文评价量表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延学
推选出优秀作文在班级微信公众号发表。
第十一课时(单元小结)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游记的特点,总结游记的总体特点。
2.能够尝试给游记分类。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通过四篇游记的学习,了解了不同类型的游记的在语言、内容、表达等方面的不同,本课我们通过这些不同,来尝试概括游记的相同点。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比较阅读,总结概括。
作者 核心内容 主要特点 游记特点
《壶口瀑布》 梁衡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马丽华
《登勃朗峰》 马克·吐温
《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来
自学:比较阅读本单元四篇课文从核心内容,主要特点,游记特点三个方面,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单
互学:小组内讨论,并自主补充完善表格。
展学:某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
预设:
作者 核心内容 主要特点 游记特点
《壶口瀑布》 梁衡 抓住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特点, 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 写景细腻,用词准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所至(游踪,也是游记的线索) 所见(风貌,是游记的主体) 所感(感想,是游记的灵魂)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马丽华 通过描写各拉丹冬山峰的奇美景象, 赞美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力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感悟 条理清晰,层次井然;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登勃朗峰》 马克·吐温 通过对登勃朗峰过程和历险的描写, 赞美了勃朗峰美丽的景色,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之情 细致的景物描写;语言生动,风趣幽默
《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来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风景优美、建筑古朴、民风淳朴的丽江, 展现了一幅立体丽江图,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喜爱、赞美之情 线索清晰,借物抒情;语言富有幽默感
任务二:尝试给游记分类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讨论本单元四篇文章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游记。
篇目 《壶口瀑布》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登勃朗峰》 《一滴水经过丽江》
游记类别
三、课堂小结: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天地之文章。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大量的阅读中,提炼了游记的特点,明晰了游记的种类,感受了不同游记的不同语言之美,从而提升了我们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