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骑桶者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30 10:0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卡夫卡骑桶者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背景·情节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一个穷得起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分析人物形象小说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
“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
性格特征:畏缩、自卑、惶恐。 煤店老板夫妇在小说中有何作用?是不是作者批判的对象?
表现客观的真实。
不是。
“我”借不到煤,是因为交流的不成功。
交流的不成功是因为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飞在空中,煤店老板(娘)并没有看见“我”,所以小说没有强调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老板娘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我”是骑着木桶去的,人在空中;
②“我”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
③“我”的畏惧心理使“我”的话与教堂尖塔上的晚钟声响混合在一起,让人产生了错觉。
效果:把借煤这个现实的问题虚化了,让人置身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增强了小说的虚幻色彩,暗示出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主题分析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是什么?
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味。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关于卡夫卡《骑桶者》的虚构和真实的问题关于“骑桶”——骑马骑自行车骑扫帚骑牛骑板凳骑棒头骑桶——有现实基础关于“飞”——桶是木头的,里面是空的,很轻——具有可以“飞”的条件“飞翔”本是很美好的事情,
而这里的“飞”却是让人辛酸的举动强烈的对比 卡尔维诺对《骑桶者》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 设想如果“我”不是骑着桶去要煤,那就成了读者习以为常的“控诉型”的小说;而“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颖而内涵丰富。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两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圣诞节前夕。
???? 天气真冷,还下着雪,刮着北风。
????有位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着风雪去卖火柴。
????“火柴,谁要火柴。”
????她没有棉衣,穿着一条旧裙子,头上围着一条破头巾,脚上穿着一双拖鞋。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一个人理好。
????人们都在准备圣诞礼物,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小姑娘多可怜啊!她有许多火柴,全部都包在一个旧围裙里,手里拿着几根。 夜幕已经降临,小女孩的脚已冻得发红发青。大街上到处都是烤鹅肉的香味。 “啊,有钱的人家准备过节了。”
????她实在走不动了,疲乏地缩在一个墙角里。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家里而且也很冷,风可以从许多地方刮进屋子里来。
????她冻得发抖,她需要温暖,哪怕有一根火柴的光和热也好。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太冷了。她决定划着一根火柴,让它燃烧。
…………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火柴燃烧起来,变成一朵粉红色的光焰。 她发现自己坐在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下,比中午见到的那棵圣诞树还要大,还要美丽。它的树枝上有几千只蜡烛。小女孩把双手伸过去,火柴又熄灭了。几千只蜡烛都变成了明亮的星星。这些星星中有一颗落下来,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亮光。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
????啊,火光中出现了她日日夜夜思念的老祖母,她扑进老祖母的怀抱。
????“祖母!”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我知道,这根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见了。就象那温暖的火炉,那美丽的烤鹅,那幸福的圣诞树一样,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于是,小女孩把剩下的火柴全划着了,因为她非常想把祖母留住。 火柴发出更加强烈的光芒,照得周围比白天还要明亮,祖母是那样慈祥,她把小女孩抱起来了,她们在光明和幸福中飞走了。越飞越高,真的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 新年的早晨,人们看到小女孩仍坐在墙角里,她双颊通红,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可是,她已经死了,冻死在圣诞节的夜晚,她手里仍握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相同——人物相同,都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层,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
主题相同,都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都   揭露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人物的欲求相同,他们没有太高的生活要求,一个只要能把火柴卖掉,一个只要有一点点煤来取暖便可——要求非常卑微
结局相同,最后都在寒冷中离开的人世
采用的写法相同,都借助幻想的写作手法
不同——语言基调不同,《骑》运用夸张虚构的方式,有着冷幽默的感觉,是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的幽默;《卖》直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结局略有不同,《骑》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让人绝望的世界;《卖》被活活冻死在富人家的墙角。
主题也略有不同,《骑》还暗含了自我反省:害怕失败,所以才骑着桶去;结果由于骑桶这一交流方式的不当,才导致了要不到煤的结局。
富人的作用不同,《卖》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里的老板好像还不错,夫妻恩爱,比较关心穷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