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计算器计算。知道用计算器计算既快捷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探索一条很重要的数学规律,那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这条规律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十分有用,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还能学到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我想你们一定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下表。
┏━━━━━━┳━━━━━━━┳━━━━━┳━━━━━━━┓
┃ 一个因数 ┃ 另一个因数 ┃ 积 ┃ 积的变化 ┃
┣━━━━━━╋━━━━━━━╋━━━━━╋━━━━━━━┫
┃ 36 ┃ 30 ┃ 1080 ┃ ┃
┣━━━━━━╋━━━━━━━╋━━━━━╋━━━━━━━┫
┃ 36 ┃ 30×2 ┃ ┃ 1080×_____ ┃
┣━━━━━━╋━━━━━━━╋━━━━━╋━━━━━━━┫
┃ 36 ┃ 30×10 ┃ ┃ ┃
┣━━━━━━╋━━━━━━━╋━━━━━╋━━━━━━━┫
(1)指导填表。
谈话:请大家先看表的第一行,明白这四项内容的意思吗 第三栏积和第四栏积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第三栏积要求填上计算所得的数,第四栏积的变化填写原来的积1080乘几) 大家再看第二行,用计算器算一下36×30是不是得1080。 再看第三行,先用计算器算出第二个因数,再计算出积。(指名报得数,教师填表) 提问:积的变化一栏要求填1080×_____ ,横线上的数应该怎样计算出来 (指名回答)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因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160,一个因数是1080,求另一个因数,所以用除法计算)请算出结果填在横线上。再看第四行,请你们自己算出积,积的变化应该如何计算 如何填写 (1080×10) 第五行、第六行自己计算、填写。
(2)观察表格,初步发现规律。 谈话:仔细观察表格的第一、二两栏,谁能说一下因数的变化情况 再把第四栏与第二栏或第一栏对照,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在小组里讨论后,指名发言。
2.举例验证。
(1)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 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个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下面每人也像例题这样画个表,自己写出因数,设计因数的变化,用计算器算出积,算出积的变化。把表填写完成后,再看看是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2)学生各自制表、填写、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在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制表情况及从表中发现的规律,特别注意有没有出现与规律不同的情况。如果有,在小组里重新计算核实。
(4)谈话:有没有发现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不同的情况
3.总结规律。
谈话:刚才大家共同做了例题,又各自找出了例子,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可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了。你认为可以怎样总结 先在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报。 谈话:你们表达的意思都是对的,我们看看书上“小蘑菇”是怎样总结的 指名读“小蘑菇”的话。
三、组织学习
1.做“想想做做”第l题。
(1)让学生先填表格第三排的空格。提问:这里的60你是怎样得到的 如果学生说是先计算
4×3—12,再算5×12—60,可提问:还有别的办法得到吗
(2)让学生自己填写其余的空格。
(3)指名报得数,共同校对。提问:最后一栏的400你是怎样得到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做题。
(2)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3)提问:第一组题做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 第三组题做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默读题目,各自填表
(2)提问:第二次购买的数量与第一次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价呢 (指名回答) 第三次购买的数量与第一次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价呢 (指名回答) 第三次购买的数量除了可以与第一次相比,还可以与哪一次相比 你能说说变化情况吗 (指名回答)
(3)同桌互相说说第四次、第五次的变化情况。
4.做“想想做做”第4题。各自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用计算器探索出了一条什么规律 是用什么方法探索的 你对哪些过程最感兴趣 你还想知道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