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自制第22课《绿》(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自制第22课《绿》(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30 11:2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绿朱自清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柳宗元《渔翁》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学习目标:
⒈ 整体感知课文,说出文章所描写景物的特征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⒉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空白处写批注。
⒊用“吟哦讽诵”方法朗读、感悟课文。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 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 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温州的踪迹》收录的是朱自清先生1924年春夏在浙江温州期间写的一组散文。包括《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绿》《白水漈》《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4篇散文。第一篇是画评,第二、三篇是游记,第四篇是带有杂文性质的记事性散文。《绿》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游记的写法,作者通过精确的观察描绘自然景物,没有把笔墨集中在每一景物的描摹上,而是浓彩重墨,极写梅雨潭水之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本文写于1924年。当时正是”五四”运 动以后不久,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形成,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朱自清先生正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任国文教员,尽管他没有直接投身到革命的激流中去,但他时刻关心中国社会的前途,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受时代潮流的影响与鼓舞,他对生命、青春与前途都充满信心。思想积极向上,感情炽热。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散文中处处流露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和爱慕之情。感知课文1、找出你认为文中重要 的字词,和同学交流。2、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3、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 镶 踞 薄阴 几绺预习检查穹 倏 皱缬 尘滓临风飘举 明眸善睐挹 掬 什刹 蕴蓄寒翠桥山中补山亭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奇异醉人合作学习1、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第一观察点:山边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梅雨瀑观察到:梅雨潭的环境 1、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第三观察点:梅雨潭边观察到:梅雨潭的绿绿的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七星岩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
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七星岩寒翠桥山中庆云寺
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展开联想对比突出, 大胆想像升华意境, 写 法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
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比喻(清澈)(形色 深度)(涟漪)(荡漾)(波光 软嫩)对比秦淮河的波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梅雨潭的绿联想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法,融情于景,
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她必能临风飘举她必能明眸善睐 在这一段中,作者一开始都是称“绿”为“她”,而后来又改称其为“你”。这是什么原因? 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是站在旁观的角度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 ,可是随着情感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文章之中,或者说完全融进了“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地改变了人称(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自己对“绿”的爱恋。)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
文章从比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作者第二次游仙台的时候,正好是秋天。在一般文人的笔下,秋天是一个萧索的使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梅雨潭是个低洼潮湿的地方,朱自清从潭水的绿色中发现了令人心醉而奇异的美,进而致力赞颂,表现出他热爱青春生命、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情。5、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学习示范批注,然后给本文作批注。
2、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批注,对别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启发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批注。
初当评论家批注要点:
用批注的常用符号,针对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语句进行批注;批注一般写在文章的空白处。批注式阅读《水浒》“景阳冈打虎”一段描写,“回头看那日色时,已渐渐的坠将下去”
金圣叹点评“看到此处,便没由来也要大哭一场”。
(批景物描写,景同身受。)《红楼梦》第一回写娇杏“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朗,虽无十分姿色,却也有动人之处”
脂砚斋评"更好。这便是真正的情理之文。可笑近之小说中满纸闭月羞花等字。" (批人物描写,
文字的真实。)“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批字词,欣赏境界。批注式阅读:
遣词造句、 语言艺术、
感悟理解、
生发联想……
要言之有物,言简意赅。
品味语言美: 注意梅雨潭周围的环境,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梅雨瀑的环境呢? 从亭,山,云,岩,草五方面勾勒梅雨瀑雄奇,幽峭的环境。
作者在勾勒环境时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如:踞,浮,拥,流,扯,溅等。美点赏析本文除了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外,还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梅雨潭的绿。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对比、拟人的句子,体会醉人的绿。把绿比作荷叶,裙幅,明油,蛋青碧玉,把梅雨潭的绿与什刹海的绿杨,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作比较,运用联想把绿拟人化,裁为带,挹为眼,掬入口,送佳名等。 作者从视觉、感觉、触觉等方面形象把再现了梅雨潭醉人的绿的美。接着运用对比,突出赞叹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恰到好处。运用拟人自抒胸臆,把抒情推到高潮,水到渠成地引出“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从色彩符号中品赏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色彩符号包括:赤、橙、黄、绿、青、蓝、紫。《绿》的主色调是什么?从色彩符号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艺术家们都喜欢用颜色符号来确定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李白就爱用大红大紫的颜色表达他夸张、豪放的感情;而“诗鬼”李贺则倾向于用阴暗浓烈的颜色来表达他忧郁、绝望的感情。
文中作者用绿这一主色调,显示梅雨潭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给人以明快、舒适、清新之感。因此本文格调清朗,节奏明快,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生命活力。正表现了这个时期作者重于进取的激情,热爱生命,向往大自然、新生活。宗璞在《西湖漫笔》中写道:“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请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依次填入下列括号里的词正确的一组是:
抬起头,( )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这个亭( )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儿的;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 )着。
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 )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A、镶 踞 拥 透
B、镶 建 围 透
C、处 踞 拥 露
D、处 建 围 露
轻风起来时,点点杨花飘散,那更是杨花了。下面几句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比喻)(拟人 设问 反问) (借代 比喻) (拟人 博喻 排比)(A)全文有四大特点:
一、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在对绿的描写中,抒写了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构思精巧:浓笔写梅雨潭,为下文写“绿”作陪衬,显示了梅雨潭的“绿”更令人惊诧.又从两方面虚写,用其它四处的“绿”来反衬梅雨 潭绿恰到好处;用裁“绿”为带.挹“绿”为眼的联想,极写其神奇.从而把“绿”写绝了,写活了,写神了.
三、语言精美 一是使用大量的准确的动词,二是采用大量形象的比喻;三是运用了传神的叠字
四、观察细致,融情于观察之中课文总结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2、春芳:春草 3、 歇:干枯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人。颔联写皓月当空, 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 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反复朗读本文,模仿《散文家谈散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要求:有观点,有根据,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