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案和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教案和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1 22:47:08

文档简介

15 自相矛盾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重点)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难点)
二、拓展资源
《郑人买履》
三、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出示单元核心任务:
思维是能力的体现,智慧的结晶。让我们走进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感受智慧的魅力,开展一次“思维小达人”故事分享会,评一评谁是“思维小达人”故事大王。
出示故事分享会评价标准:
“思维小达人”故事分享会
故事内容讲具体 ☆☆☆
思维过程说清楚 ☆☆☆
语言表述有条理 ☆☆☆
第一课时
中华文化灿烂悠久,寓言故事耐人寻味,闪烁着思维的火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人来一次思维的碰撞吧!
任务一:结合预习单,巩固生字新词,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1.课件出示“矛”“盾”的字体演化图片,学生猜测。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鬻(yù) 誉(yù) 弗(fú) 夫(fú)
3.指导写字:“誉”,上宽下窄,上半部分撇捺要舒展。
4.学生回顾学习古文的方法。
——读好停顿,读中理解,读中悟理。
5.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加点字的意思,并试着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或曰。
其人弗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
6.结合重点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的意思。
7.在理解重点词语和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读出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任务二:走进人物内心,探寻思维过程。
片段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联系生活中小商贩卖东西时的情景,想一想:那个人为什么要这样说,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如果让别人知道我的盾和矛是世界上最好的,就能吸引别人来买,说不定就能卖个好价钱。那么,怎么样让别人知道呢?如果所有的矛都不能戳穿我的盾,就说明我的盾坚不可摧;而我的矛又能戳穿所有的盾,不就说明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锐的矛吗?
2.学生读句子,读出卖者夸耀、自信的语气。
片段2: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思考:围观者听了卖者的这番话是怎么想的?
——他说自己的盾什么都刺不破,说明他的矛也是不能刺破盾的;可是他又说自己的矛什么都能刺破,说明他的盾是可以被刺破的。他说的话前后有冲突,自相矛盾。
2.学生读句子,读出围观者质疑的语气。
片段3:其人弗能应也。
思考:面对围观者的质疑,此刻那个人会有怎样的表现?你会用哪些成语来形容此时的他?
——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呆若木鸡、哑口无言、面红耳赤……
任务三: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揭示的道理。
1.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思考:不可同世而立的是哪两种事物?为什么不能同世而立?
——不可同世而立的是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最坚固的盾不能被任何矛刺破,而最锋利的矛能刺破任何盾。而楚人说自己的盾最坚固,自己的矛最锋利,这样的说法前后不一致。这两样东西也不可能同时存在。
3.说说课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4.借助提示,背诵课文。
楚人有__________,誉之曰:“__________。”又誉其矛曰:“__________。”或曰:“__________?”其人__________。夫不可__________,不可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小古文,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揭示的道理。
任务四:练习讲故事,合作演故事。
1.指名背诵课文。
2.练习讲故事:
(1)学生总结把故事内容讲得更丰富的方法。
——为了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可以通过合理想象为故事增加一些生动的情节。
比如,可以想象卖者来到闹市叫卖的场景;或者根据插图,想象卖者和围观者对话时的神态、动作以及两个人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想象卖者受质问“弗能应”后的表现和围观者的表现。
(2)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自相矛盾》的故事,可在以下地方适当补充人物的思维过程:
●楚人在叫卖前,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围观人听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人回答不上来了,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要素 评价星级
能将故事内容讲具体 ☆☆☆
能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把故事讲生动 ☆☆☆
语言表述条理、清晰 ☆☆☆
(3)指名展示,评价。
示例:
楚国有一个人,到集市上去卖盾和矛。他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怎样尖锐的东西都不能刺破它。”接着,他又拿起他的矛,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无论多么坚固的东西都会被它刺破。”这时,一个人上前问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呢?”“这……”卖盾和矛的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3.小组合作演故事:
(1)小组合作,分角色演故事。(可以用原文表演,也可以用现代文表演)
①组长负责分配角色:1人扮演卖者,其余3人扮演围观者。
②小组合作,结合内容完善台词(围观者的语言可以结合寓意适当增添)。
③根据每个人表演的内容,选择道具,练习台词,设计动作,让表演更生动。
示例:
角色:卖者1人,围观者3人
道具:扫帚做矛,簸箕做盾(也可另准备物品充当矛和盾)
(卖者手持矛和盾上场)
卖者:(高高扬起盾,大声吆喝)看一看,瞧一瞧,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什么东西都刺不破!(高高扬起矛,大声夸耀)再瞧一瞧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什么东西都能刺破!
(围观者聚拢来)
围观者1:先生,如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
卖者:(尴尬地看着矛和盾,结结巴巴)这……
围观者2:什么都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围观者3:说话、做事前还是先想清楚吧!不要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2)指名上台表演,评价。
评价要素 评价星级
能完整演故事,准确把握人物语气 ☆☆☆
能借助动作,把故事演得生动有趣 ☆☆☆
小结:只有了解了人物的思维过程,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在讲故事或者表演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状态。
任务五: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
1.学生复习《自相矛盾》寓意。
——说话做事要言行一致。
2.小组内交流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
预设:
●人们一边说要保护环境,一边又肆意破坏环境。
●一边抽烟喝酒熬夜,一边花着大价钱买护肤品美容。
●新刷的黑板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字:“不准涂画。”那这四个字呢?
●……
3.学生分析下面广告语中的错误,试着改一改。
(1)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
(2)这是一款适用于所有肌肤的洗面奶,但油性皮肤的人不要用它。
(3)蜂蜜是世界上最甜的东西,但我们家的西瓜比蜂蜜还甜!
小结: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寓言的寓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任务六:拓展阅读丛书文章《郑人买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
1.学生默读丛书文章《郑人买履》,结合注释和诗文大意,了解文章大意,说说故事的寓意。
——遇事要随机应变,切不可不思变通。
2.学生试着讲故事,指名汇报。
3.推测人物思维过程。
(1)郑人自度其足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发现量好的尺码没带,又会想些什么?听别人劝告的时候,又会怎么想?
——这下好了,有了尺码,我一定可以买到合适的鞋子!
——完了,没有尺码,我怎么确定鞋子的大小?
——哼,你们懂什么?脚哪有尺码准?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脚!
(2)围观的人看到郑人此番言行,在劝他的时候,又会怎么想?
——这个人实在是太死板了!
4.带着对人物思维的理解再来讲讲这个故事。
课堂总结: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阅读《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或者找一找其他寓言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共31张PPT)
15 自相矛盾
五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思维是能力的体现,智慧的结晶。让我们走进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感受智慧的魅力,开展一次“思维小达人”故事分享会,评一评谁是“思维小达人”故事大王。
单元核心任务
第一课时
中华文化灿烂悠久,寓言故事耐人寻味,闪烁着思维的火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人来一次思维的碰撞吧!
任务一:结合预习单,巩固生字新词,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矛”“盾”的字体演化过程。
柄的一侧有耳,可以用绳子穿过,缚在兵车上。
本义:长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
尖头,长柄。
“矛”“盾”的字体演化过程。
本义:防御性兵器盾牌。
引申义:后盾,比喻支持和援助的力量。
像方形盾牌,中有把手状。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鬻(yù) 誉(yù) 弗(fú) 夫(fú)
写好生字。

上宽下窄,上半部分撇捺要舒展。
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加点字的意思,并试着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或曰。
其人弗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
结合重点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大意。
在理解重点词语和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读出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任务二:走进人物内心,探寻思维过程。
片段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如果让别人知道我的盾和矛是世界上最好的,就能吸引别人来买,说不定就能卖个好价钱。
那么,怎么样让别人知道呢?如果所有的矛都不能戳穿我的盾,就说明我的盾坚不可摧;而我的矛又能戳穿所有的盾,不就说明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锐的矛吗?
那个人为什么要这样说,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读一读,读出卖者夸耀、自信的语气。
片段2: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他说自己的盾什么都刺不破,说明他的矛也是不能刺破盾的;可是他又说自己的矛什么都能刺破,说明他的盾是可以被刺破的。他说的话前后有冲突,自相矛盾。
围观者听了卖者的这番话是怎么想的?
片段3:其人弗能应也。
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呆若木鸡、哑口无言、面红耳赤……
面对围观者的质疑,此刻那个人会有怎样的表现?你会用哪些成语来形容此时的他?
任务三: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揭示的道理。
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思考:为什么不能同世而立?
最坚固的盾不能被任何矛刺破,而最锋利的矛能刺破任何盾。而楚人说自己的盾最坚固,自己的矛最锋利,这样的说法前后不一致。这两样东西也不可能同时存在。
说说课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借助提示,背诵课文。
楚人有     ,誉之曰:“     。”又誉其矛曰:“     。”或曰:“     ?”其人     。夫不可     ,不可     。
第二课时
任务四:练习讲故事,合作演故事。
背诵课文。
练习讲故事。
怎样才能把故事内容讲得更丰富?
为了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可以通过合理想象为故事增加一些生动的情节。
比如,可以想象卖者来到闹市叫卖的场景;或者根据插图,想象卖者和围观者对话时的神态、动作以及两个人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想象卖者受质问“弗能应”后的表现和围观者的表现。
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自相矛盾》的故事,可在以下地方适当补充人物的思维过程。
楚人在叫卖前,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围观人听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人回答不上来了,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内容 评价星级
能将故事内容讲具体 ☆☆☆
能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把故事讲生动 ☆☆☆
语言表述条理、清晰 ☆☆☆
小组合作演故事
小组合作,分角色演故事。(可以用原文表演,也可以用现代文表演)
①组长负责分配角色:1人扮演卖者,其余3人扮演围观者。
②小组合作,结合内容完善台词(围观者的语言可以结合寓意适当增添)。
③根据每个人表演的内容,选择道具,练习台词,设计动作,让表演更生动。
角色:卖者1人,围观者3人
道具:扫帚做矛,簸箕做盾(也可另准备物品充当矛和盾)
(卖者手持矛和盾上场)
卖者:(高高扬起盾,大声吆喝)看一看,瞧一瞧,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什么东西都刺不破!(高高扬起矛,大声夸耀)再瞧一瞧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什么东西都能刺破!
(围观者聚拢来)
围观者1:先生,如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
卖者:(尴尬地看着矛和盾,结结巴巴)这……
围观者2:什么都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围观者3:说话、做事前还是先想清楚吧!不要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示 例
评价内容 评价星级
能完整演故事,准确把握人物语气 ☆☆☆
能借助动作,把故事演得生动有趣 ☆☆☆
小结:
只有了解了人物的思维过程,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在讲故事或者表演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状态。
你们还知道哪些“自相矛盾”的
例子?
人们一边说要保护环境,一边又肆意破坏环境。
一边抽烟喝酒熬夜,一边花着大价钱买护肤品美容。
新刷的黑板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字:“不准涂画。”那这四个字呢?
……
你发现广告语中的错误了吗?试着改一改。
(1)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
(2)这是一款适用于所有肌肤的洗面奶,但油性皮肤的人不要用它。
(3)蜂蜜是世界上最甜的东西,但我们家的西瓜比蜂蜜还甜!
任务五:拓展阅读丛书文章《郑人买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
遇事要随机应变,切不可不思变通。
默读丛书文章《郑人买履》,结合注释和诗文大意,说说故事的寓意。
这下好了,有了尺码,我一定可以买到合适的鞋子!
完了,没有尺码,我怎么确定鞋子的大小?
哼,你们懂什么?脚哪有尺码准?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脚!
推测人物思维过程。
郑人自度其足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发现量好的尺码没带,又会想些什么?听别人劝告的时候,又会怎么想?
这个人实在是太死板了!
围观的人看到郑人此番言行,在劝他的时候,又会怎么想?
带着对人物思维的理解讲讲这个故事。
课堂总结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阅读《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或者找一找其他寓言故事读一读。